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地域柳松菇菌株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同工酶技术和RAPD技术对7个来源于不同地域的柳松菇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两种方法的分析 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地域差异对柳松菇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有明显影响,不同地域中分布的柳松菇菌株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为柳松菇的杂交亲本选配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柳松菇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柳松菇对急性四氯化碳肝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柳松菇水提物对小鼠急性四氯化碳肝损伤的防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柳松菇对急性CCl4肝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Zhou  王镭 《食用菌》1993,15(6):8-8
柳松菇(Agrocybe cylindracea)隶属锈伞科,环锈伞属.味鲜美,质地脆嫩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是欧洲和东南亚地区最受欢迎的食用菇之一,开发研究柳松菇,不仅可以增加我国食用菇类的品种,更主要的是它生长期正处于多数食用菌、蔬菜生长的淡季,可充实市场蔬菜淡季供应的品种.一、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菇盖光滑,初期半球形,棕色,后平展、色变浅,直径2~8cm.菌环膜质,着生于菌柄上部.菌柄长3~6cm,粗2~5mm,中实,表面有条纹,浅  相似文献   

4.
陈若霞  应霞玲 《食用菌》2000,22(1):13-14
柳松菇(Agrocybe cylindra),又称柱状田头菇、柳环菌、茶薪菇等,在日本、韩国等国有较多栽培,日本的九洲等地春秋季还常有野生柳松菇出现,菌盖呈褐色并带丝绸光泽,幼时为半球状.直径1~1.5cm,伸展后直径3~10cm,有菌环,孢子印褐色椭圆形,一般应在开伞之前菌盖呈半球时采食,味脆嫩,久煮不烂,适于炒、烧、汤食及作火锅菜,也可加工成罐头或小包装,是一很有发展前途的高档食用菌。我所通过日本枥本县北研株式会社的大森清寿先生和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引进了柳松菇3个菌株,于1995~1998…  相似文献   

5.
山东地区野生柳松菇资源丰富,尤其沿黄两岸的柳树丛中多发柳松菇,夏秋季节村民多沿黄采摘,或鲜食或晒干,视为难得美味。笔者采摘后进行分离、筛选,对5株菌丝表现较好的进行比较试验,从中选出了一株菌丝粗壮浓密、出菇效果好的菌株,命名为“鲁柳一号”;近年在山东等地进行了推广性试验,结果证明,生物学效率一般在90%以上,最高者可达132%,商品率80%左右。现将其特性及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柳松菇的遗传生活史及品种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我国现栽柳松菇菌种遗传特征及生活史的研究发现,该菇由菌丝生长的营养生长阶段进入原基分化发育的生殖生长阶段,可产生正常的子实体,电镜观察可见成熟的担子上着生双孢担孢子,单个担孢子隅适宜条件萌发形成有锁状联合的菌丝体,并自交可孕、基于柳松菇具有次级同宗结合菌的单孢可育特征,我们采用单孢分离方法进行品种选育,获得了出菇菇丛密,菇数多、产量高的单孢菌株。  相似文献   

7.
张国明 《蔬菜》2011,(2):12-13
茶树菇又叫茶薪菇、杨树菇、柳松菇,属木腐菌,食用价值高,且含有抗癌活性的多糖和10多种微量元素,药用价值极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1 地蕾菇 培养料进入菇房时湿度过大 ,覆盖细土过迟、温度较低 ,容易产生地蕾菇。这时要进行通风透气、喷水 ,使菌丝吊在粗土之上、细土之下 ,促使生长发育。2 开伞菇 昼夜温差达 10℃以上 ,遇到冷空气袭击 ,密度过大 ,温度偏高、湿度偏低 ,均会造成开伞菇。要注意温度骤变时 ,及时加盖草帘 ,保持菇房适宜温、湿度。3 空心菇 菇房喷水少 ,湿度小 ,覆盖土层含水量不足 ,子实体得不到充足的水分 ,菌柄就产生白色髓部 ,造成空根白心菇。要适时喷水 ,出菇期菇房保持相对湿度 85 %以上 ,能有效防止空根白心菇。4 锈斑菇 每次喷水后 ,没有…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柳松菇系异宗结合的四极性真菌,但存在同核体结实现象(Jacques Labarere,1992)。对我国现栽柳松菇菌种的遗传特征及生活史研究发现,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产生不正常的子实体,成熟的担子着生双孢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形成有锁状联合的菌丝体,并自交可孕。基于柳松菇具有同宗结合的单孢可育特征,我们采用了单孢分离方法进行选育种。  相似文献   

10.
优质柳松菇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松菇(Agrocybe cylindracea)隶属于粪伞科、田头菇属,又称柳环菌、杨树菇、柱状田头菇。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纤维素含量高,风味和咀嚼感好,深受欧洲和东南亚等消费者的喜爱。人工栽培始于50年代,法国用白杨树段木栽培,其后Varia(1974)和 Zadrazil(1979,1987)等进行了代料栽培研究。Caleux和Diop(1974)报道了影响子实体形成的环境因子。80年代日本学者开始了柳松菇栽培的基础研究,善如寺厚(1986),近滕(1980),木内(1985)相继进行了生理生态及栽培技术研究。我国于1982年开始驯化栽培,目前贵州、山西、广东、昆明、江苏均有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1.
利用防虫网、诱虫灯、黏虫板和浸水等4种物理方法防治茶树菇菇蚊、菇蝇的发生。试验结果表明,使用40目的防虫网具有明显的防虫效果;诱虫灯使用黑光灯效果最好,白天开灯比晚上开灯诱虫效果好;黏虫板的宽度为12 cm~15 cm,放置高度离菌筒口10 cm~20 cm,放置数量以每隔2 m放置2张~3张为宜;浸水法处理茶树菇菌筒,可有效杀死菇蚊菇蝇,浸泡时间以24 h~48 h为宜。茶树菇栽培中综合应用诱虫灯、防虫网和黏虫板,对降低菇蚊、菇蝇的发生有良好的效果,菇房内菇蚊、菇蝇数量减少38%。  相似文献   

12.
以茶树菇和香菇为试验材料.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硫酸亚铁(FeSO<,4>·7H<,2>O)溶液,经液体摇床发酵后,测定菌丝体的产量(干质量)和铁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铁在香菇和茶树菇菌丝体中均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茶树菇的富铁效果优于香菇.其中以铁浓度为4.48 mg/L时茶树菇的富铁效果最佳,富铁率可达...  相似文献   

13.
茶薪菇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薪菇的生物学特性、培养基的使用、有害生物的控制,深层发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促进茶薪菇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柱状田头菇(Agrocybe cylindracea,俗称杨树菇)为食用菌子实体样本,以有代表性的毒死蜱、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3种农药为检测目标,建立1种利用气相色谱对食用菌子实体中多种农药残留量进行检测分析的方法.所建方法的色谱条件为:Agilent 6890N气相色谱仪,63Ni-ECD检测器;HP-5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 μm);高纯氮气(纯度>99.999%)为载气,流速1.5 mL/min;进样口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280℃;柱前压为72 psi,尾吹60 mL/min;柱升温程序为初始柱温150℃,恒温3 min后以6℃/min的速率升温至270℃,恒温25 min后,不分流进样,进样量为1.0 μL.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加样回收率和变异系数符合《农药残留试验准则》相关要求;利用该法对柱状田头菇子实体样品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的数据稳定、误差小.初步表明,建立的气相色谱方法适合用于柱状田头菇子实体中多种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5.
谷秆两用稻草粉替代麦麸栽培珍稀食用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菌牧”矛盾,更好地发展食用菌业和畜牧业.我们利用谷秆两用稻草粉替代麦麸作培养料,栽培珍稀食用菌秀珍菇、金福菇、茶薪菇、真姬菇等。结果表明:用谷秆两用水稻“201”优质稻草粉50%代替栽培料中的麦麸栽培秀珍菇、金福菇、茶薪菇,生物效率分别提高了5.84%(差异不显著)、7.98%(差异不显著)和25.16%(差异极显著);100%代替麦麸栽培真姬菇(占培养料总量的20%)生物效率减少3.68%(差异不显著)。同时降低栽培袋的污染率,降低培养料成本,节省了大量麦麸用作饲料粮,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何伟 《中国食用菌》2021,(2):130-133
中国传统菌蕈文化具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深受人们喜爱。其纹样图案具有灵活多变的形状,蕴含了食用菌吉祥寓意。在传统菌蕈文化与纹样图案的碰撞中,通过不断汲取菌蕈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将其与现代审美情调加以融合,来获得传统菌蕈文化在纹样图案中的特殊表达,促进菌蕈文化与其他领域的交流,增强传统菌蕈文化的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7.
田头菇属真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头菇属(Agrocybe)是一种近年新开发的珍稀食用菌,它既有很高的商品价值,又有很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并以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及特殊的药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田头菇属真菌的生物学、遗传学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为对其做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食用菌菌渣的高效利用,在介绍食用菌菌渣理化性质的基础上,从食用菌栽培再利用及用作饲料、肥料、生态环境的修复材料等方面综述了食用菌菌渣利用途径的研究进展,指出菌渣利用中存在的理化性质研究薄弱、研究应用缺乏协作、应用性研究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如加深基础研究;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和行业间的合作;加强菌渣利用的应用研究等。综合来看,食用菌菌渣的高效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尖眼蕈蚊的生物学及综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苏州地区常见的一种尖眼蕈蚊的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对其为害、生物学和生态学等方面作了研究 ,讨论了该虫的发生原因 ,并针对其发生规律和结合本地区菇农的生产实践 ,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重金属富集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33  
详细论述了食用菌重金属富集及其机理。对食用菌的重金属来源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