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控制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担孢子单核体交配行为的交配系统由A、B两个互不连锁的因子组成.在白灵侧耳的有性生殖过程中,除可按孟德尔定律产生标准的四种交配型的担孢子外,构成B因子的遗传单位还可以发生因子内的遗传重组,产生两种新的、不同于亲本的B因子,重组率为14.1%.未发现重组型A因子.  相似文献   

2.
香菇编码线粒体中间肽酶的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担子菌中,编码线粒体中间肽酶(mitochondrial intermediate peptidase,MIP)的基因普遍与交配型A因子紧密连锁。通过mip基因来定位和分离交配型A因子将是一种有效的研究食用真菌交配型的途径。本研究通过简并PCR法克隆得到一段531bp的香菇mip基因片段。经序列比对分析,该序列与已知的担子菌的mip基因之间有很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简并PCR引物获得mip基因保守片段后,通过长片段PCR技术从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菌株泰国1号孢子单核体中扩增获得了A1、A2交配型位点的DNA序列,结果表明:每个交配型位点均含2个交配型基因(HD1和HD2),其中A1位点的交配型基因为HD1-A1-TG和HD2-A1-TG,长度分别为1341bp和1450bp,各编码446和429个氨基酸残基;A2位点的交配型基因为HD1-A2-TG和HD2-A2-TG,长度分别为1442bp和1501bp,各编码463和443个氨基酸残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泰国1号及另外两株草菇代表性菌株V23和屏优的交配型基因编码的HD蛋白序列,结果表明:HD蛋白均含有同源异形结构域。根据系统进化树可以看出,泰国1号与V23、屏优菌株A位点HD1和HD2基因序列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之间亲缘关系复杂,可能具有不同的起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了一种香菇交配型基因测定的新方法——原生质单核体系本交配到极性标记法.用这一方法不仅成功地分离和鉴定出不同香菇菌株的四种标准交配型基因,还有效地区分出亲本型和重用型两种交配型基因类型。这一技术为深入开展异宗结合食用菌的遗传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以交配型基因为主要标记的香菇菌种鉴定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香菇交配型基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交配型基因为主要标记的香菇菌种鉴定新方法。这一方法以香菇性亲合性理论为基础,以交配型基因的等位性和多型性为依据,以标准菌株原生质体单核体的两种亲本交配型为遗传标记,以待测菌株的原生质体单核体为材料。该方法中使用的原生质体方法和交配型测定方法都是相当成熟的技术,操作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6.
中国主要香菇栽培菌种交配型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从我国使用的19个主要香菇栽培菌种中制备了25种原生质体单核体,以此为材料,以交配型基因为标记,在交配反应和RAPD两个水平上对这19个菌株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遗传相似性分析。25种原生质体单核体两两配以地共300个组合,其中不亲和性反应为110对,占配对总数的36.7%。根据交配反应结果,25个单核体可分为三大类群、7个交配型组。这些结果从交配型角度证明,这19个菌株具有十分狭窄的以交配型基因为标记的遗传背景。RAPD反应和聚类分析中,这三大类群、7个交配型组基本上都能聚为一类,从而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交配型折结果,也为交配型基因在菌种鉴定中的作用 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香菇交配型基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建立了一种香菇交配型基因测定的新方法--原生质单核体亲本交配型极性标记法,用这一方法不仅成功地分离和鉴定出不同香菇菌株的上标准交配型基因,还有效地区分出亲本型和重组型两种交配型基因类型,这一技术为深入开展异宗结合食用菌的遗传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在8个香菇菌株原生质体单核体交配型的测定中,有4个菌株测定出两种交配型,其余4个菌株只测得一种交配型。在得到两种交配型的菌株中,其交配型比例也不是1∶1。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两种交配型原生质体单核体的再生能力不同有关。在申香2号菌株107个单核体中,AxBx交配型只有26个,而且都是在再生阶段的前期产后的,后期出现的单核体则都是AyBy型菌落。  相似文献   

9.
以青海省不同地区的42株辣椒疫霉菌为试材,采用直接配对法进行了交配型的测定。结果表明:A1交配型14株、A2交配型26株、A0交配型2株,分别占被测菌株总数的33.3%、61.9%、4.8%,未发现其它交配型辣椒疫霉菌。青海省辣椒疫霉菌交配型呈不均势分布,其中以A2交配型占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10.
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真姬菇子实体的每个担子上着生四个担孢子;从分离获得的78个有性孢子单核体之间的交配结果分析,真姬菇属于四极性担子菌;X^2测验结果显示,供试真姬菇菌株的四种交配型孢子单核体的比例符合1:1:1:1的分离规律;研究中还发现真姬菇的A因子和B因子内部发生重组,产生了新的A和B因子,其重组率皆为1.3%。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香菇自然种群交配型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在湖北省无栽培菌株孢子传播的香菇自然发生地随机采集的32个野生香菇菌株为材料,用原生质体单核体和孢子单核体配对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鉴定样本中的交配型因子,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  相似文献   

12.
A 531 bp fragment of a putative mitochondrial intermediate peptidase (mip) gene from Lentinula edodes was amplified by PCR using a pair of degenerate primers designed according to conserved sequences of mip genes reported in other Basidiomycetes. Alignmen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is putative partial mip gene from L. edodes exhibited high homology with corresponding segments of mip genes from the other Basidiomycetes. Since the gene encoding MIP appears to be very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A type mating gene of Basidiomycetes, identification of mip may prove a useful tool for locating and cloning the A type mating gene in L. edodes and other edible fungi.  相似文献   

13.
2015~2017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绥化市和齐齐哈尔市各马铃薯主产区共采集分离了126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测定交配型、mtDNA单倍型、SSR基因型并进行multi-locus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126株菌株中发现了A1、A2、自育型3种交配型,分别占分离菌株总数的88.1%、6.3%和5.6%。126株菌株中共鉴定出Ⅰa和Ⅱa两种mt DNA单倍型,分别占分离菌株总数的17.5%和82.5%。126株菌株中共鉴定出7种SSR基因型,分别为F-01、F-02、F-03、F-05、F-06、D-03和G-02,其中F-01基因型(77.8%)为优势基因型。根据马铃薯晚疫病菌的mt DNA单倍型和SSR基因型,共划分了9种multi-locus基因型,其中multi-locus基因型A(65.1%)是黑龙江省发现的优势基因型。2015~2017年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逐年复杂,绥化市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最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Microscopical examin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richoloma giganteum basidia bear 4 basidiospores. Mating tests revealed that T. giganteum has a tetra-polar, heterothallic mating system. New types of factor B (Br)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recombination within the B-type mating factor.  相似文献   

15.
以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鲁大秀珍1号(LD1)的新鲜子实体为材料,收集担孢子并分离获得58株单核菌株,经过三轮交配实验,将58株单核菌株分成4组(T1、T2、T.和T4),分别有16、14、12和16株,可知肺形侧耳属于四极性异宗配合;指定T1为A1B1,T2为A2B2,核迁移实验明确了T3的交配型为A1B2,T4为A2B1;卡方检验结果表明,4种交配型单核体的比例符合1∶1∶1∶1的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16.
性诱剂对小菜蛾种群的迷向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迷向指标,评价了不同成虫密度、不同诱捕器数量对小菜蛾种群的迷向作用。结果表明,自设置性诱剂后的前6d,对小菜蛾成虫的迷向不断增强,10~18d后形成迷向高峰,18d后显著下降。在小菜蛾不同成虫密度下,随着田间菜蛾密度的增加,迷向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田间蛾密度为4515~6000头/hm2时,迷向作用最强;同时性诱剂可有效地减少小菜蛾的田间落卵量,对小菜蛾种群的迷向作用105个/hm2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