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不同培养基中生长的同一品种的蛹虫草的子实体和菌丝体酯酶同工酶的研究,发现同一品种在不同培养基中培养,其子实体的酯酶同工酶酶带也基本相同,其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也基本相同。但其菌丝体和子实体的酶带略有不同,因此用酯酶同工酶做蛹虫草菌种鉴定是可行的,但应注意使用相同的材料菌丝体或者子实体。  相似文献   

2.
鸡腿蘑菌丝体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8种不同培养基配方,培养鸡腿蘑菌丝体,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蘑菌丝体酯酶(EST)同工酶谱差异明显,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香菇病毒的快速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具有典型病毒病症状的香菇菌丝体中,分离出的带毒菌株SLV-3的纯培养,通过对带毒菌株(含34nm的球状病毒颗料)与正常菌株(不含34nm的球状病毒颗粒)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的比较分析,认为酯酶同工酶酶谱和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比较分析可以作为香菇菌种是否带毒的早期快速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激光诱变双孢蘑菇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宁  陈荣 《中国食用菌》1997,16(2):16-17
用He-Ne激光和半导体激光辐照四株双孢蘑菇的菌丝体,以不处理为对照。取辐照部位转接PDA培养基培养12~15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菌丝体酯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He-Ne激光处理不改变蘑菇菌丝体酯酶同工酶主要区带(F与S区)的迁移率(Rf)。但是,20mwHe-Ne激光10分钟剂量不仅使酯酶同工酶活力明显增强,而且使得M区酶带数目增加。半导体激光对双孢蘑菇的辐照效果不及He-Ne激光,且不同功率之间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从云南、四川两省9个采样地共收集31个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获得菌株,分别利用固体、液体培养基培养菌丝体,对其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通过酶谱聚类分析研究分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固体培养的菌丝体共检出10个酯酶同工酶条带、21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5条同工酶条带;液体培养菌丝体共检出11个同工酶条带、23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6条同工酶条带;2种培养方式下所有菌株均检出一条相对迁移率R_f=0.13、相对分子质量为136 kDa的同工酶条带;不同培养方式相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较大差异。在遗传距离为0.220时,固体培养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聚为9类,液体培养的聚为7类;在遗传距离为0.300时,2种培养方式的酶谱均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无相关性。暗褐网柄牛肝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种质资源保护、优良菌株筛选和种性鉴定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用菌菌种选育中酯酶同工酶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不同培养时间和不同培养基种类对平菇、杏鲍菇酯酶同工酶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平菇不同组织部位酯酶同工酶的酶谱。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时间和不同培养基条件及不同组织部位,酯酶同工酶酶谱的酶带呈现不同的多态性。因此,同工酶在食用菌菌种选育的应用上应固定最佳培养时间及固定最适培养基种类和选取一定的组织部位,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  相似文献   

7.
双孢蘑菇分解基质能力退化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PAGE)技术,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菌株0214及其分解基质能力退化菌株0214-3、0214-5在4种不同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体的酯酶(esterase,EST)、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 COD)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部分培养基中3个菌株的EST和PPO同工酶表型有明显差异,且2个退化菌株的同工酶表型变异一致,说明双孢蘑菇分解基质能力的退化与EST和PPO同工酶活性存在相关性.各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COD同工酶酶谱表型一致.  相似文献   

8.
朱清 《食用菌》2011,33(1):8-9
在培养茶树菇香菇菌丝体的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硫酸亚铁(FeSO4·7H2O)溶液,液体发酵后,测定菌丝体的产量(干重)和铁含量,结果表明:培养基铁浓度在2.24-6.72mg/L范围内,香菇及茶树菇菌丝体对铁均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且茶树菇的富铁效果优于香菇。其中以培养基铁浓度为4.48mg/L时茶树菇的富铁效果最佳,富铁率可达44.17%,菌丝体产量(于重)可达0.143g;培养基铁浓度为6.72mg/L香菇的富铁效果最佳,富铁率可达44.17%,菌丝体产量(干重)可达0.079g。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不连续电泳,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12个栽培菌株的菌丝体和其中9个菌株的子实体进行酯酶同工酶比较;并对金针菇子实体发育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针菇菌株间酯酶同工酶谱变化较大,且在子实体阶段比菌丝体阶段表现更为明显;同一菌株在于实体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部位酶带数量稳定,但显色强弱有明显的变化.子实体伸长期和成熟阶段的菌盖部位酶带显色最深.  相似文献   

10.
用酯酶同工酶检测香菇杂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酯酶同工酶在细胞质园球体中存在较多,其酶谱具有较稳定的遗传特征,故人们常用为检测遗传行为的一种生化指标。在近代生物科学中,特别是农业上多用同工酶来鉴别杂种及作为分类的依据。T.ToyomasuA.Zenyozi 在《同工酶电泳法鉴别香菇菌株》一文中指出:各菌株间的酯酶同工酶差异较大,可用来鉴别香菇菌株。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香菇杂交异核体63F 及其亲本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以期检测香菇真杂种及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为试验材料,探讨在液体和固体平板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壳聚糖对菌丝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培养条件下,当壳聚糖浓度为0.017和0.01 mg/mL时,对菌球浓度、菌球直径、菌丝体生物量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固体平板培养条件下,当壳聚糖浓度为0.017和0.01 mg/mL时,菌丝萌发最快,且与对照组达到极显著差异,同时在该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因此,可选壳聚糖浓度0.017和0.01 mg/mL作为液体和固体平板菌丝生长促进剂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12.
香菇菌丝体杆形病毒的RT-PCR检测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香菇菌种不同组织分离物的DNA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香菇具无性繁殖特征,香菇生产者常通过无性的菌丝分离或子实体分离进行生产用菌种的繁殖及提纯复壮。本研究运用RAPD技术研究证明,同一香菇品种的不同组织分离物虽为无性繁殖后代,但因受培养基质、生态条件、栽培技术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DNA水平上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4.
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香菇菌株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比较了双核菌丝制备的香菇原生质体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再生率,观察了原生质体再生过程.以存活率37%的剂量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后,选出102份再生克隆,从中选出在CM培养基和木屑培养基上菌丝长速较快的材料23份,进行栽培试验,其中10份产量提高,出菇较早.在随后的二次或三次组织分离后代的栽培试验中,大部分材料保持了增产、早熟的性状,经显著性测验.其中2份材料的产量显著提高.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用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香菇菌株的试验程序.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菌种结实性和产量性状早期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验以34个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和95个香菇(Lentinula edodes)培养物~(**)为材料,进行了食用苗苗种结实性早期鉴定的研究;以16个侧耳(Pleurotus)~***和14个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nes)菌株为材料,进行了食用菌菌种产量性状早期鉴定的研究.研究表明,草菇和香菇菌种培养物在平板上的菌落形态特征与结实性有密切关系.草菇培养物的苗落形态还与菌丝形态、长速、酯酶同工酸酶谱、可溶性蛋白带、发菌和出菇等密切相关.侧耳和金计菇菌丝的胸外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力与子实体产量成正相关,可以作为其子实体产量性状早期鉴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生长调节剂在香菇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三十烷醇、α-萘乙酸和玉米素处理香菇507菌丝体,并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愈创木酚氧化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调节剂对香菇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及三种胞外酶活性的影响不同。三种生长调节剂虽能影响菌丝生长速度和三种胞外酶的活性,但不能改变其变化趋势。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菌丝生长速度和三种胞外酶活性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香菇1号菌株的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单核体为材料,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类单核体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进行分析,并采用平均连锁聚类方法对酯酶同工酶图谱进行聚类,从交配型角度探讨了不同来源的两类单核体在形态和生化性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单核体在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三个性状上表现出相同的差异趋势,在同一种交配型的个体间,孢子单核体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原生质单核体,在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这一性状上,用聚类方法可以将绝大多数单核体归入所属的交配型范围内。这两类单核体具有的不同表型与它们的不同来源有密切的联系,有性世代中复杂的遗传行为导致孢子单核体中性状出现较大的变异,而作为无性后代的原生质单核体则表现出性状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两类单核体表现出的差异为香菇的遗传和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为世界香菇生产和消费大国,其栽培规模与种植技术对香菇的生产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免割保水膜袋新型香菇栽培技术,很多菇农持犹豫、观望态度.根据荆门、襄阳等地的袋料香菇种植情况,将免割保水膜袋栽培与传统2种栽培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免割保水袋栽培省工、省时,品质安全,成品率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