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以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为试材,以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和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2种菌草、木屑和棉籽壳为主要原料栽培真姬菇,研究真姬菇菌丝胞外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淀粉酶、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在其生长发育阶段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培养料中,真姬菇菌丝分泌的木质素酶类(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大值都在菌丝后熟阶段,而非木质素酶活性最大值则都在菌丝生殖阶段;不同培养料中真姬菇菌丝分泌的同种胞外酶,其活性在各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在变化趋势上,木质素酶类的活性趋势差异在菌丝体后熟阶段,非木质素酶类基本相似。由此说明真姬菇胞外酶活性与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并且呈现阶段性变化;真姬菇胞外木质素酶类的活性及变化趋势,与其菌丝生长阶段和培养料的组成有关,非木质素酶类活性的变化趋势由真姬菇生长阶段决定,培养料的不同仅对其活性大小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测定了温度对香菇胞外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木屑基质培养90天的香菇胞外游纸纤维素酶(C_1酶)、羧甲基纤维素酶(C_X酶)和半纤维素酶(H_C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分别是55℃、55~60℃和50℃。在50~55℃条件下保温1小时后,C_1酶和H_C酶活性大幅度下降,而C_x酶活性下降较为缓慢,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本文提出相对活力系数(Relative activity coefficient,RAC)作为表示香菇菌丝生长温度与酶最适作用温度之间关系的一个参数。  相似文献   

3.
《南方园艺》2021,32(5)
试验通过香菇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平均生长速度比较了三个香菇品种香菇Ⅰ、香菇Ⅱ、香菇Ⅲ的菌丝体的生长趋势,了解香菇菌丝的生长情况。香菇Ⅱ菌丝体平均生长速度最快且菌丝长势最好,香菇Ⅰ和香菇Ⅲ菌丝体平均生长速度几乎接近平稳;香菇Ⅱ各菌株生长速度差异最小,香菇Ⅲ菌丝体的差异最大。因此,香菇Ⅱ将会是后续试验菌种选择。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2021,(5)
秀珍菇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白腐真菌,其固态发酵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而秀珍菇菌丝的活化是固态发酵的起始,菌丝活力的高低影响着后期发酵效率。试验首先采用固体培养基平板法初步筛选影响秀珍菇菌丝活性的碳源、氮源和pH;随后通过液体培养测定菌丝生长量和胞外酶活性,进一步确定秀珍菇菌丝活化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粉,pH为7.0;最后检测培养周期内秀珍菇菌丝体生长曲线和胞外酶活性,确定最佳培养时间为6 d。最终活化后的秀珍菇菌丝生长洁白浓密,生长速度较快,且胞外酶活性较高,为后期进一步发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香菇808为材料,人工模拟镉(1 mg/L)污染,研究不同外源水杨酸(SA)添加量对香菇液体培养过程中3种胞外酶活性及蛋白含量变化,菌丝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浓度为50、100 mg/L能显著提高镉胁迫下香菇胞外蛋白含量;20 mg/L水杨酸处理能显著提高胞外羟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低浓度(1、10 mg/L)的水杨酸处理可显著提高镉胁迫下香菇胞外漆酶的活性;同时,低于100 mg/L的水杨酸处理不仅能促进镉胁迫下的香菇胞外淀粉酶的合成,也能促进香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菌丝生长速度与呼吸消耗及胞外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棉籽壳为主料,对平菇、刺芹侧耳、黄伞、灵芝、金针菇和香菇原种培养期间的菌丝生长速度、呼吸消耗及胞外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食用菌的菌丝生长速度与呼吸消耗正相关,而有机物的降解速率与胞外酶活性的大小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以棉子壳培养基为对照,向棉子壳培养基中分别添加淀粉、尿素、石膏,研究在金针菇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培养基中胞外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果胶酶、过氧化物酶、漆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呼吸消耗及绝对生物学效率。结果表明:(1)添加尿素能明显提高金针菇的绝对生物学效率;而添加淀粉、石膏不能提高金针菇的绝对生物学效率;(2)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在金针菇菌丝生长阶段活性较低,子实体发育期活性较高。淀粉酶、果胶酶、过氧化物酶在菌丝生长阶段活性较高,子实体发育期活性较低,漆酶活性变化趋势不明显;(3)金针菇具有完整的胞外纤维素酶系;(4)不同添加物只影响酶活性的相对大小,而对胞外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白灵菇生长发育过程中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天山2号菌株为试材,研究了白灵菇生长发育过程中胞外滤纸酶、羧甲基纤维素酶 、半纤维素酶、淀粉酶、漆酶、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活性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的胞外酶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滤纸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菌丝生长阶段较低,现蕾后活性急剧增强.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活性菌丝生长阶段比较稳定,现蕾前相对较低,子实体生长阶段两种酶的活性又明显增强.整个生长阶段酸性蛋白酶的活性明显高于中性蛋白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为在菌棒菌丝胞外酶活性较低的时间点采取措施,提高菌丝细胞活力,促进菌棒转色,选取两个主栽香菇品种(灵仙1号和808)为试验对象,采用DNS法、酪蛋白法、ABTS法测定4种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菌丝满袋到转色前,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蛋白酶的活性均下降,但漆酶活性基本不变;转色初期,4种酶活性均上升;转色中期,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继续上升,其他酶活性均变化不大;转色后期,4种酶活性均上升。  相似文献   

10.
红托竹荪母种菌丝生长特性及胞外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木屑培养基培养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母种90d,培养过程中观察测定菌丝生长特性,从第40天开始测定5种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漆酶(laccase)和纤维素酶(cellulase,CL)活性较高,漆酶活性为31.2~52.7U/mL,CL活性为10.7~31.9U/mL;中性木聚糖酶(neutral xylanase,NEX)活性较低,为0.2~0.4U/m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分别为3.3~11.7U/mL和2.5~13.5U/mL。线性相关分析表明:母种菌丝生长状态、生长速度和胞外酶活性有相关性,菌丝变红程度与漆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POD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漆酶活性与生长速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玉米芯对不同平菇菌丝体生长和胞外纤维素酶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于玉米芯栽培的高产纤维素酶的平菇菌株。以18种平菇菌株为供试材料,以纯玉米芯为唯一碳源,采用平板法、刚果红杯碟快速筛选法,以不同平菇菌株在培养基上的菌落长势、菌丝生长速率、菌落直径、菌丝生长指数、变色圈直径、酶指数为指标,研究玉米芯对不同平菇菌株生长和胞外纤维素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纯玉米芯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平菇菌株菌丝均可生长,但菌丝生长曲线差异显著,3302长势最好,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分别为11.28mm·d-1和56.39,变色圈最大,直径为41.67 mm。18个平菇菌株中,最适于玉米芯栽培的平菇菌株为3302。  相似文献   

12.
不同培养基对松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PDA为基础,分别加入松口蘑土、松枝、松针、糙皮侧耳菌丝和Fu浸汁,制备成琼脂培养基,对照PDA和浜田氏培养基培养松口蘑纯菌丝。结果表明糙皮侧耳菌丝麦Fu汁培养基的效果明显优于包括浜田氏培养基在内的其它配方,松口蘑土培养基也有良好表现。松口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特征也不尽相同。进一步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采用几种不同真菌菌丝为原料制成的菌丝麦Fu汁培养基上,松口蘑菌经线生长速度的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菌株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下黑木耳菌株菌丝生长速率,确定黑木耳培养最适温度;探究不同温度和时间高温胁迫后菌丝恢复生长情况,以确定黑木耳高温胁迫最适条件.结果发现,黑木耳最适培养温度为30℃,高温胁迫最适条件为44℃处理2 h;在此最适高温胁迫条件下研究黑木耳菌丝恢复生...  相似文献   

14.
利用葡萄木屑代替常用配方木屑栽培香菇(Lentinus edodes),通过比较不同配方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农艺性状、营养品质、矿物质含量、重金属Cr含量及经济效益,筛选出葡萄木屑栽培香菇高效配方D1。结果表明,该配方D1(木屑79%、麦麸20%、石膏1%,含水量63%)香菇菌丝生长速度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为3.03 mm·d^-1,菌丝洁白、浓密,满袋时间、转色时间及原基形成时间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子实体农艺性状优于对照,营养品质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子实体Ca、K、Mg、Cu、B、Mn、Zn含量均显著性高于对照,Fe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重金属Cr含量为0.67%,显著低于对照;平均每袋净产值比对照低0.45元/袋。但配方D1转色及采收时间比对照晚2 d左右;产量为656 g/袋,生物学效率达65.60%,显著低于对照。试验还发现,随着葡萄木屑添加量的增加,香菇菌丝漆酶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酸性蛋白酶活性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金针菇和杏鲍菇菌为试材,在平板培养基和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梯度Pb、Cd、As、Hg重金属,通过测量菌丝日均生长速度、菌丝体干质量、菌丝体及发酵液中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重金属富集模型建模,研究不同菌类对不同种类重金属耐受及富集特征,以期为菌类富集重金属机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重金属Pb、Cd、As、Hg对菌丝生长及菌丝球量表现为低浓度(低于1mg·L-1)促进、高浓度(高于5mg·L-1)抑制,适宜浓度(1~5mg·L-1浓度)的重金属Pb、Cd、As对菌丝的生长有一个明显前期抑制后期菌丝恢复正常生长的现象。金针菇和杏鲍菇菌丝体均表现为对重金属Cd和Pb高度富集,最大富集量分别达到Cd 619、424mg·kg-1 DW以及Pb 449、844mg·kg-1 DW,对重金属As和Hg富集量较小,最大富集量分别为As 49、21 mg·kg-1 DW以及Hg 44、40mg·kg-1 DW。不同菌类菌丝体对同一种重金属的富集饱和点不同,如金针菇菌丝体对Pb的富集饱和点是452 mg·kg-1 DW,杏鲍菇菌丝体对Pb的富集饱和点是902mg·kg-1 DW。同一菌类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饱和点差异较大,如杏鲍菇对Cd的富集饱和点为429mg·kg-1 DW,对As的富集饱和点为22.4mg·kg-1 DW。  相似文献   

16.
以蛹虫草为试材,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锌,利用罗丹明B分光光度法测定菌丝体和子实体锌含量,蒽酮-硫酸法和DNS法测定子实体多糖和还原糖含量,探究了锌对蛹虫草菌丝体、子实体生长和生理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富锌蛹虫草培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锌对蛹虫草菌丝体、子实体均有一定的影响,适量浓度促进生长,过高则抑制生长,最适合蛹虫草生长的培养基锌浓度为678 mg·kg-1,该浓度下蛹虫草子实体生长良好无退化现象,干质量出现最大值为3.56 g,多糖含量为7.32%,锌富集率达6.45%。  相似文献   

17.
在PDA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赖氨酸结构类似物S(2-氨基乙基)-2’半胱氨酸(AEC),观察其对金针菇IM02单核菌丝和金白1号双核菌丝生长及其粉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AEC对金针菇IM02单核菌丝和金白1号双核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不同。当PDA培养基中AEC浓度为2000mg/L时,对金针菇IM02单核菌丝生长速度的抑制率为56.4%;金白1号双核菌丝对AEC较敏感,AEC浓度为62.5mg/L时,金白1号双核菌丝生长完全受到抑制。当基本培养基中AEC浓度为1200mg/L时,对IM02单核菌丝生长速度的抑制率可达82.5%;而当培养基中AEC浓度为37.5mg/L时,金白1号双核菌丝生长完全受到抑制。当PDA培养基中AEC浓度为2000mg/L时,10d内未见金针菇IM02单核菌丝和金白1号双核菌丝产生的粉孢子萌发。本试验为金针菇高赖氨酸良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梨轮纹病菌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梨轮纹病原菌的培养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病原菌菌株间的致病力、菌丝日生长速率及产孢能力均不同,生长速率最大的菌株为P-16,生长速率最小的菌株为P-10,差异较大。菌株P-16致病力最强,菌株P-10致病力最弱。菌株P-7、P-13、P-16产孢量较大,P-4、P-10、P-19无分生孢子器产生;病原菌菌丝最佳生长温度为28℃,最佳产孢温度为25℃,分生孢子最佳萌发温度28℃;在日光灯、黑光灯条件下有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黑暗条件下病原菌生长较慢;病原菌产孢在黑光灯条件下最好;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大;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7~9,产孢最适pH值为6~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7~9;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62℃(10min)或57℃(15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0℃(10min)或55℃(15min)。  相似文献   

19.
以杏鲍菇菌种‘天野一号’及新型肥料fl-1为试材,研究了新型肥料fl-1对杏鲍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肥料fl-1对菌丝体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浓度对茵丝的促进作用效果不同,当稀释600倍时,对菌丝促进作用显著,日生长速度最快,且菌丝长势较好,说明新型肥料fl-1以稀释600倍时用于生产杏鲍菇菌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萱草叶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对药剂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庆荣  韩双  赵莹  李海洋  梁峻玮  高洁 《园艺学报》2013,40(12):2513-2519
 针对中国新发现的萱草叶枯病病原菌Kabatiella microsticta 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药剂的敏感性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适宜温度为25 ~ 30 ℃,最适温度28 ℃;菌丝生长最佳培 养基为PDA、PSA 和CA,产孢最佳培养基为V8 汁培养基;D(+)–麦芽糖和L–白氨酸分别为菌丝生 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和氮源;pH 5 ~ 9 适宜菌丝生长,pH 7 产孢最佳;光照对菌丝生长无影响,但有利 于病菌产孢;病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9 ℃,10 min。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菌对12 种杀菌剂的 敏感性:病菌对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戊菌唑、丙环唑、氟硅唑、肟菌 · 戊唑醇、腈菌唑的敏感性较高, 其EC50 < 1.0 mg · L-1,EC90 < 5.0 mg · L-1。本研究结果为研究病害发生规律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