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长期过量采伐,我省大部分林区的森林已呈现过伐状态,如何对这部分过伐经营利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南岔林业局石头沟林场为例,探讨我省森工林区过伐林场的森林经营问题。 1.过伐林场森林结构特点 1.1 林层特点:由于长期过量采伐,造成过伐林区单层结构特点,有的林分形成稀疏的“四不象”林分,有的是原生林分皆伐后天然更新成次生  相似文献   

2.
前言长白山天然林区,过伐林(原始林经过不合理采伐破坏以后,残留下来的林木,仍构成一个林层,保持一定的疏密度(0.3—不包括下层次生的林木)或郁闭度(0.4)的林分,称为过伐林)的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20%左右。为了解决过伐林的合理经营问题,1964年东北、内蒙地区次生林科研会战组在吉林省吉林、通化和延边3个地区7个有代表性的国营林场搜集了大量资料,对过伐林主要类型的林分结构和生产力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采伐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 在东北林区过伐林的面积是相当大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日伪在原始林中进行掠夺式采伐而留下的残破林相;另一种是建国后在原始林或前一种过伐林内进行不同强度的择伐,只注意生产木材,忽略了抚育经营而造成的。这部分过伐林应通过抚育采伐进行改造,这样既可得到木材又能提高单位面积生长量,使森林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一、林地概况试验林地是带岭林业实验局永翠经营林场39林班的4小班,位于小兴安岭林区永翠河右岸。该小班面积22公顷,是  相似文献   

4.
过伐林资源构成比较复杂,二类调查方法应与之相适应,以保证合理用工又不降低调查精度。过伐林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资源集中分布型、零星分布型和正常分布型,调查方法应根据林分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1 资源集中分布型:现行小样园调查方法最为适合。调查时,最好能够深入林分内部收集采伐更新及能否选设丰产林基地等信息,为分类经营提供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5.
霸王岭林区是海南岛最典型的热带山地雨林分布区.在该区,现存分布面积最广、资源数量最大的是热带山地雨林的各种伐后林.以霸王岭分布最广的以陆均松(Dacridium pierrii)为主的山地雨林的伐后林为对象,研究了其组成、径级、高度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对比分析了伐后林与原始林以及伐后林不同类型之间的异同.结果表明:原始热带山地雨林经采伐后中小乔木和灌木的优势度增大,而大乔木树种的优势度则明显下降.阳性树种的种类、数量和相对重要性随采伐破坏的程度而增加.伐后林中矮、小树木在林分中比例随采伐破坏的程度增加,而高、大树木,特别是进入主林层树木的比例则随采伐破坏的程度明显下降.从林分测树因子的变化来看,采育择伐和径级择伐的林分要优于大强度择伐和皆伐的林分.原始林的物种丰富度大于伐后林,但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都小于伐后林.组成上与原始林相似性较大的伐后林是各种择伐后的林分,而皆伐后的林分与原始林在组成上已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部分天然成、过熟林资源濒临枯竭。一些主要国有林区,原始天然林经过多次不同方式的采伐,原有整齐的林相已被破坏,加之天然更新以及人工促进更新的次生林出现,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林相。在这些复层林、多世代林等林分中划分散生木比较复杂。另一方面,在全国成过熟林激剧减少的同时,我国散生木资源在逐渐增加。据原国家林业总局颁布的资料,我国1973—1976年  相似文献   

7.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场现有森林绝大部分遭受过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面积的过伐林。为了解和掌握过伐林采伐后林分质量的变化情况,于1981年冬对我场北沟营林区三个林班中的三个小班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过伐林择伐后其林分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调查区林分概况和两次采伐位于我场的北沟营林区,在原13林班1小班、30林班1小班和31林班4小班内各设置  相似文献   

8.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绝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是对现有天然林进行封山育林。黑龙江省现存的天然林绝大多数为原始林经过采伐后形成的各类型天然次生林 ,这些次生林 ,由于受不同采伐次数和采伐强度的影响 ,在林分组成、林分结构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且已不能正常发挥其效能 ,被称之为低效益林。对这部分森林必须施以人为的经营活动 ,才能使其在有效的时间内 ,恢复成高质量的林分或与原生林相类似的林分。1 低效益林形成的原因低效益林主要由林分组成、林分密度、林木分布等林分特征来决定。决定林分特征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  相似文献   

9.
1 低产林改造的发展山西省低产林改造工作始于50年代。当时,对此项作业,经营意识不明确,谈不上有目的地进行改造。因此,当时叫主伐,主要是生产一些矿柱和很少一些民用材,生产任务是指令性的,只有生产计划,不搞作业设计。作业对象的选择,并不是根据林学原理、经营原则(目的)因林分质量低下林相残破而选定的,主要是为了取材,因此,作业对象选定之后,什么时候完成任务,什么时候作业结束,由于当时生产手段比较落后,综合利用设施的简陋和短缺,以及经营水平粗放,所以采伐剩余物和许多等外材,  相似文献   

10.
立木材积表是森林经营和森林调查中不可缺少的常用数表之一。编制立木材积表,最好是利用皆伐标准地的伐倒木。但由于我省主伐林分很少,皆伐作业不多,历来编制立木材积表都是依靠调查中随机或机械抽取的一定数量的林木,伐倒测定其直径和计算材积所得。特别是自杆和华北落叶松集中分布的管涔林区,林相整齐,材质很好,林龄大多为中龄林。作业主要是间伐抚育。要想利用皆伐标准地,伐倒林木编制材积表,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今后也是不会很多的。1986年,我们结合经营采伐试验,在500亩小面积皆伐的林分中,利用伐倒木,  相似文献   

11.
<正> 蒙古栎过伐林,是指原生阔叶红松林经不合理采伐或遭受自然灾害,失去了红松和部分珍贵阔叶树种形成的以蒙古栎(原林分残余)为优势种的森林类型。按形成原因又可将其分为二类。一类是不合理采伐造成的,林内保存原生中、小径木较多,林木结构复杂,草灌植物未遭严重破坏,原生林的特征与生境无根本性改变;另一类是火灾等造成的,群落结构简单,其它树种和中、小径木及林下植被消失,常呈单层异龄结构,这类林分主要分布在偏远  相似文献   

12.
所谓林分轮伐期(Rof a fion)的概念,一般理解为林木正常生长,达到可以采伐利用的全过程时间。也有人解释为一个经营单位内,把一定面积的森林采伐后,再次采伐更新起来的同等林木所需的时间。轮伐期一般含有三个概念:一是在林分利用量稳定条件下,周而复始,永续利用的一个生产周期的时间。二是森林经营全过程,采伐—更新—经营—再采伐的时间,三是近似法正林采伐年令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低质低效林判定标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低质低效林是指进展演替的初期或逆行演替的结果,森林合理的结构尚未形成或遭到破坏,林木个体质量低劣,自然生态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低下的林分。判定低质低效林的依据是林分的结构、林木个体质量、密度和郁闭度、灌木林结构和功能。残次林是林分逆行演替的结果。劣质林主要是人为破坏加上萌生繁殖造成主干质量低劣。低密林是处于进展演替过程初期尚未达到一定密度或由于人为过量采伐致使密度降低,前者林木质量尚好,后者则为砍伐剩余的劣质林木。低灌林与低密林的形成类似也分两种情形,前者一般立地质量低劣,后者则由于由乔木或乔灌混交林退化而来,立地尚好,植被恢复容易。  相似文献   

14.
云冷杉过伐林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云冷杉过伐林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其在垂直层次上的结构特征,进一步探索云冷杉过伐林的生长过程、演替规律,更加准确和全面地认识云冷杉过伐林的状态和发展趋势,从而为合理地制定和调整针对过伐林的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2块面积1hm~2的标准地数据,首先,采用定量的树冠光竞争高法划分林层,将林分从垂直层次上划分为上林层、中林层和下林层;其次,在垂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林分结构特征分析,包括各林层的直径分布、树种组成、树种隔离程度、竞争以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以树冠光竞争高度法划分的林层分层效果较好,各林层树冠光竞争高、平均胸径和蓄积量均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2)随林层高度的增加直径分布由反"J"形分布转变为左偏单峰状分布,中林层和上林层峰值差别较大;(3)各林层树种构成差异不大,但下林层中针叶树种蓄积比重偏低;(4)上林层更有可能出现较高的混交度,不同树种随林层高度的增加其混交度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5)随林层高度的增加,林分平均竞争压力逐渐减小,各树种竞争压力随林层的变化趋势与各林层总体平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不同林层,不同生长习性的树种竞争差异明显;(6)各林层多呈聚集和随机分布,上林层更有可能出现随机分布,而下林层更有可能出现聚集分布。[结论]综合分析可知研究区的林分结构相对稳定,处于由过伐林向原始林恢复演替的进程中。垂直结构定量化的方法能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描述过伐林的结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可为长白山地区过伐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幼龄兴安落叶松过伐林垂直结构综合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中幼龄兴安落叶松过伐林的垂直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演替趋势和优化林分结构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内蒙古根河林业局潮查林场境内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伐利用后形成的兴安落叶松过伐林为研究对象,利用10块标准地数据,采用树冠光竞争高度原理将兴安落叶松过伐林林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分析各层高度、径级分布、树种组成、蓄积量和水平格局特点[垂直结构各层次特点均基于a(截止系数)取值0.5,量化分析各林层的结果].[结果]1)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平均高度分别为11.2,6.8和2.8m,各层次高度间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2)随着林分垂直层次增高,其径级分布由反J型向左偏单峰型转变,最终呈无规则单峰型形状.主林层径级分布呈无规则的单峰型,峰值在8~16径级处,以12和14径级为多数;演替层径级分布呈左偏单峰型,峰值主要在8径级处;更新层径级分布呈反J型,峰值在2径级处.3)各层树种组成差异较大.主林层对整个林分树种组成起关键作用,二者组成成数非常接近,也直接影响更新层的树种组成;演替层树种组成揭示,未来林分演替趋势将出现落叶松成数增多、白桦成数逐渐增多和树种组成相对稳定3种可能性.4)随着林分层次增高,其蓄积量增大,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蓄积量占林分总蓄积量的平均比例分别达67.3%,28.6%和4.1%.5)各层分布格局主要呈聚集分布,与林分整体分布格局并非完全一致.随着林层的下降,其聚集系数逐渐增大,聚集化程度明显增加.6)各层次对林分结构与功能具有不同的作用.随林龄增长,更新层株数减少,向演替层转移,演替层分布径级变大,逐渐接近主林层径级分布.[结论]要通过优化结构、调控林分演替可持续地经营复层异龄林,须从林分各层人手控制各树种径级株数比例、合理高度,并持续地确保有更新层的存在.林分垂直结构是林分某个特定阶段的结构特征,随着林龄增长,在不同生长阶段垂直结构将会发生变化,如何动态表述林分垂直结构特征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在林分中,不同树种达到不同林层高度以及形成现有垂直层次结构时所需要的时间等方面也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省天然次生林总面积为六千多万亩,总蓄积量约一亿立米。其中成过熟林二百多万亩约占次生林总面积的百分之四,蓄积量一千六百多万立米,占次生林总蓄积量的百分之十六左右。这些成过熟林绝大部分都经过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式采伐,反复进行过多次“拔大毛”或“剃光头”,解放当时林相残破不堪。解放后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由于认真贯彻了党的各项林业方针政策,通过合理的“封、育、管、护”,森林才得到了恢复和健壮成长。目前这些成过熟林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进入成熟期早在过去“拔大毛”或“剃光头”的采伐迹地上恢复起来的林分,萌生的林木居多。萌生的林木是在已被采伐的老一代大树的伐根上长出来的,虽然萌条幼树不大,但有强大的老树根系为其生长基础,所以在幼壮令阶段生长特别快。据观察十年生左右的柞、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小兴安岭低质林不同皆伐改造模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多次过伐及自然灾害,使小兴安岭林区形成大面积郁闭度较低、林相衰败的低质林(杨学春等,2009;张泱等,2009).为了恢复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林分质量,对低质林分的改造势在必行.目前已提出很多低质低效林的改造模式,如抚育改造、带宽改造、择伐改造、复壮改造等(周立江,2004;孙洪志等,2004;庞学勇等,2005;马阿滨等,1995),但关于如何评价改造模式的优劣还鲜有研究.评价不同改造模式的效果,选择何种指标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土壤理化性质反映了土壤肥力状况(Gundale etal.,2005),枯落物具有促进森林土壤的发育以及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王佑民,2000),土壤碳源的研究目的是选择合理的改造模式以降低采伐造成的碳排放(Raich et al.,1995;郭辉等,2009),林地更新苗木的生长状况直接反映了改造林地的更新潜力.因此,本文在小兴安岭地区低质林采用不同改造模式的基础上,于2007年进行采伐改造,2008年春季进行造林,2009年进行调查,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枯落物持水性能、土壤碳释放和更新苗木生长状况等4个指标层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改造模式的效果,以筛选适宜小兴安岭地区的低质林改造模式,为低质林的改造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多代经营对人工林林生产力的影响及影响人工林林地生产的因素,并指出,多代经营会使林分生产力下降,林地质量恶化,林地生产力下降。从林业技术措施来说,造成林地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有轮伐期短,全树采伐利用,火攻清理采伐剩余物和强度整地等。  相似文献   

19.
前言落叶松具有前期生长快、采伐期短的经营特性,作为造林树种,能在柳杉、扁柏等难以造林的地方栽植。在日本,尤其在北海道、东北地区寒冷的山地作为造林树种,已被广泛应用,其人工林面积已超过100万公顷。可是从这些人工林的令级结构来看,现在5令级以下,需要抚育的林分,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以前,利用落叶松对立地条件适应性强的有利特性,主要以生产小径材为经营目标,通过短伐期以及高密度经营,把重点放  相似文献   

20.
石梅湾青皮林群落结构及天然更新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样方调查法对石梅湾青皮林群落结构及天然更新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过伐林和次生林的特征较明显,过伐林比次生林的青皮断面积和平均胸径分别高53.98%和19.43%,而次生林比过伐林的青皮密度高17.47%;两林分中均为青皮占绝对优势,青皮组成均为95%(断面积),且重要值均高于0.80;次生林和过伐林中青皮的径级结构主要分布在5~20cm径级,其中5~10cm径级株数最多,分别占总株数的74.57%和66.06%;2种林分幼树更新数量充足,但过伐林青皮幼苗更新不足,仅1 550株/hm2;更新幼苗、幼树均呈聚集分布,且聚集程度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