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西兰林肯学院昆虫系主任佩曼教授(Prof.David R.Penman)应中国农科院生防室邀请,于1987年5月2日来北京进行访问。佩曼教授从事害虫综合防治研究与教学工作多年,在果园害虫天敌的利用以及天敌的抗药性研究方面,造诣较深。在京期间,进行了参观访  相似文献   

2.
1988年8月1~25日我们对美国杂草天敌检疫及杂草生防进行了考察。考察单位有:Albany杂草生防研究室、Bozeman杂草生防研究室、Temple杂草生防研究室、Gainesville水生杂草生防室、Washington D.C益虫研究中心、加州大学卜克茉分校生防系、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室委托江苏农学院召开的全国杂草生防座谈会于1985年4月17日至19日在江苏扬州举行。出席会议35人,收到论文38份。会议交流了我国近年来杂草生防的进展:如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所利用实蝇控制恶性杂草紫茎泽兰取得突破进展;“鲁保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美农业科技合作协议,1987年7月9日至8月5日,美国农业部杂草生防研究室潘伯敦博士(Dr.R.W.Pemberton)与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合作,在北京、辽宁、内蒙古等地考察了乳浆大戟草(Euphorbia esula)的天敌。乳浆大戟草又名猫眼草、烂疤眼等,属大戟科大戟属、原产欧亚大陆。在我国为零星发生的次要杂草。但在美国西部和北部草原地区,  相似文献   

5.
受农牧渔业部委托,西北农学院于八五年七月八日到七月二十八日举办了昆虫生态生防讲习班。讲习班由美国弗吉尼亚工艺学院和州立大学(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and State University)昆虫系教授 R.L.Pienkowski 主讲。学员来自全国十多所高等院校,多数为中青年教师。讲授内容包括:抽样原理和技术、生态遗传学、种群生长率和模型、γ和κ选择理论、种群调节、捕食者—猎物关系、多样性与稳定性、生命表、竞  相似文献   

6.
为增进生防学术交流,加强全国生防工作的联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于1985年3月3日至10日在北京举办了“生物防治工作现状及展望”讲座。讲座期间请生防学界的专家、教授作了有关害虫生物防治发展趋势;害虫的综合治理策略;国内外生物防治科  相似文献   

7.
复合菌剂AR99防治辣椒青枯病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本实验室生防细菌库中选择5个功能互补性的菌株复配,制成防治辣椒青枯病的生防制剂AR99。温室实验中,AR99复合菌剂和5个单一菌株防病效果分别达到91.1%(AR99)、88.9%(R1)、57.0%(A6)、66.7%(R9)、80.5%(J3)、80.5%(A9),复合菌剂AR99的防治效果最为显著。2000、2001年在淮阴分别用拌菌堆肥法、灌根法进行生防实验。70 d后用AR99复合菌剂平均防效为94.0%(拌菌堆肥法)、77.0%(灌根法),平均增产效果分别为367.0%、57.8%。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具生防作用的植物内生细菌在辣椒体内的定殖动态与其防治辣椒疫病的关系,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盆栽苗防效法筛选生防菌株,依据菌体形态、生理生化性质和16SrDNA序列鉴定菌种,用抗利福平标记研究菌株在辣椒苗中的定殖动态,在同时接入植物内生细菌和灌根接种辣椒疫霉菌的条件下分析生防菌株的定殖数量与防效的关系。结果表明,菌株G9、R15和J13对辣椒疫病防效最好,经鉴定均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菌株G9和R15在辣椒根部定殖量高于菌株J13;定殖周期均在30-40d,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菌株G9和R15在接种第15d时定殖量最高,菌株J13在根、茎和叶中定殖量达到最高的天数分别为第9、15和15-20d,定殖数量的变化为根〉茎〉叶。菌株G9定殖量达到9.73×10^5cfu·g-1时辣椒疫病的防效达到100%,保持该数量的时间约6d;菌株R15定殖量达到6.30×10^5cfu·g-1以上时对辣椒疫病的防效达到100%,保持该数量的时间约14d。研究结果展现了植物内生细菌在辣椒疫病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潜力,为制定植物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的施用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1985年4月16-18日,中国农科院生防室与陕西农科院植保所联合主持,在西安召开了“全国昆虫病原真菌开发利用座谈会”。会上,回顾了我国卅年来利用昆虫病原真菌的成绩及经验教训。论证了开发利用昆虫病原真菌的经济意义,在害虫自然控制及综合治理中的地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线虫专家贝丁博士(R.A.Bedding)根据中澳协议,将于9月来我国访问,到广东省昆虫所和中国农科院生防室进行合作研究。贝丁博士是世界知名线虫专家,在利用食真菌线虫防治松树树蜂获得成功,使澳洲塔斯曼尼亚  相似文献   

11.
植物病害生防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植物病害生防因子是解决化学农药3R问题、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概述了拮抗微生物、抗生素、植物诱导子等生防因子控制植物病害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生防因子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会议简讯     
广东省生物防治实验站于九月10~12日在番禹县召开《广东省赤眼蜂应用座谈会》邀请省内主要生防站、省级有关生防科研单位及部份县、区应用部门代表共30人出席会议。一九八五年广东全省使用赤眼蜂防治蔗螟面积共16万亩(折112万亩次)。破历史记录,实践情况,基本良好,受到欢迎。由干部分生防站大规模繁蜂经验不足,以及受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美科技合作协议,美国农业部派遣以美国阿肯萨斯大学植物病理系教授大豆孢囊线虫学家RobrtRiszs博士为团长的美国大豆生防和种质代表团,一行6人,于8月9日来我国,先后访问了我国主要大豆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等省和北京、上海两市的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及人民公社共22个,历时一个月。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农科院与加拿大IDRC组织签订的“中加赤眼蜂合作研究协议”,4月27日~5月7日在杭州华家池浙江农业大学举办了“生防赤眼蜂培训班”。培训班由中国农科院生防室主持,邀请了加拿大生防专家盖尔夫大学约翰·梁教授、IDRC组织总部米切尔·莱文逊博士、加拿大应用生态学实验站林达·盖尔克森博士,和我国赤眼蜂专家10余人,共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天敌资源引种与天敌引进研究的成效”课题,于1985年11月2日在北京通过技术鉴定。由有关专家、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此项研究进行了充分肯定。本课题自1979年接受任务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首次建立了我国天敌资源引种的规章制度,开创了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国际间天敌引种工作和全国天敌引种的归口任务。建成了  相似文献   

16.
由国际生防组织(IOBC)和广东省昆虫学会联合主持的第二届国际赤眼蜂及其他卵寄生蜂会议,于1986年11月10—15日在广州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26个国家121位代表,其中我国代表50余人。有63位中外学者作了大会发言。本届会议的组织委员会由蒲蛰龙教授任主任委  相似文献   

17.
国家科委为了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推动生物防治工作”的指示,于1983年6月1—6日在江苏常州市召开了生防科技座谈会。 生物防治是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天敌资源丰富,近年来开展保护利用有一定进展。如北京市赤眼蜂放蜂面积402万亩;湖南省保护利用稻田蜘蛛防治飞虱等害虫达300万亩;江苏省1982年在350万亩棉田采取保护利用天敌为主的综  相似文献   

18.
黄瓜苗期猝倒病生物防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生防菌对黄瓜苗期猝倒病的防治效果。盆栽试验中,生防菌株CR56对甲霜灵高抗病原菌株Pythium ultimum ONCURO1和敏感菌株P.spinosum MP43419的防效分别为94.4%和51.4%;生防菌CUC8对两者防效分别为0.0%和61.9%;在供试的19株生防细菌中,有11株格兰氏阴性菌对ONCURO1的防效好于对MP43419,有5株格兰氏阳性菌对MP43419防效则好于对ONCURO1。田间小区试验中,生防菌株PEP66在浙大菜圃和弄口菜地对黄瓜苗期猝倒病的防效分别为35.8%和18.5%,但R2在两地的防效分别为14.3%和84.4%。供试的11株生防菌中,有10株在弄口菜地对黄瓜苗期猝倒病的防效优于在浙大菜圃。结果显示出生防菌的防效与供试土壤中病原种类和种群数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线虫拮抗土壤、线虫拮抗植物根表、普通植物根表,并首次尝试从北方根结线虫雌虫和大豆胞囊线虫胞囊上,分离筛选具有防治危险性线虫病害潜力的生防细菌。在室内试验中,10株细菌菌株对北方根结线虫J2和南方根结线虫具有一定致死作用,其中9株能杀死大豆胞囊线虫J2。在温室试验中,8株菌株对线虫病害的防效在38.2%~66.2%之间。经鉴定,这些细菌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 monas spp.)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及吉林省农科院联合召开的赤眼蜂科研及生防专项汇报会,于1984年12月5-9日在云南昆明召开。 与会代表汇报了国家科委和农牧渔业部下达的八个生防专项科研进展情况;交流、讨论了赤眼蜂科研、应用情况。并对“七五”规划期间的生防工作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