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一月渔事     
海洋捕捞:舟山渔场冬季带鱼汛开始,汛期11月~翌年2月,投产机帆船控制在3,000左右,产量25万~40万吨;闽东、闽中渔场大黄鱼汛开始,汛期11月~翌年1月,以大围缯作业为主,捕捞大黄鱼和带鱼,投产机帆船,闽东渔场200对,闽中渔场400对,产量约5万吨。  相似文献   

2.
<正> 福建省闽中渔场指挥部于1992年4月份组织5条平潭县渔船,在闽中、闽东渔场进行鲨鱼延绳钓探捕试验。从4月5日投产,至4月30日探捕出海6个航次,实际作业11天时间,探捕渔  相似文献   

3.
福建近海越冬大黄鱼生长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是我国海洋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我省海洋鱼类的佼佼者。我省自六十年代末期起,大黄鱼越冬群体成为主要捕捞对象,主要分布在闽东和闽中渔场。  相似文献   

4.
福建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建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状况良好,目前正在较高水平上以动。由于灯围作业滑坡,闽南,台湾浅渔场的TiWen鱼类资源利用不足;闽东,闽中近海的鲐Shen鱼类资源,随着疏目快拖网作业的发展,渔获量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3~2004年福建海区春季和夏季2个季度月浮游植物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该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经鉴定浮游植物共有111种,其中硅藻类81种,占总种数的73.0%;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分布夏季比春季高,春季平均值为30.9×10~4 ind·m~(-3),夏季为2645.6×10~4 ind·m~(-3);春季总生物量以闽东渔场最高,闽中渔场最低,夏季则相反,随着暖流势力的增强,闽中、闽南-台湾浅滩总浮游植物生物量剧增,以闽南-台湾浅滩最高,闽中渔场其次,且密集区明显,最高生物量超过40000×10~4 ind·m~(-3);从数量组成看,以热带近海性种和热带外海高盐性种占绝对优势,优势种为劳氏角毛藻、掌状冠盖藻、斯托根管藻、铁氏束毛藻、汉氏束毛藻、地中海指管藻等;整个海区优势种明显,数量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较低;总生物量密集区与浮游动物密集区相一致,大部分为拖网、灯光围网等作业的主要渔场;与历史资料和邻近海域相比较,优势度指数年间变化较大,数量明显增加,但生物量密集区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游泳生物种类组成和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泉水 《水产学报》2005,29(2):205-210
2000-2001年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的游泳生物有497种,其中鱼类 367种,甲壳类102种,头足类28种。种类数随纬度逐步增高而减少。鱼类区系属于印度-太平洋的中国- 日本亚区。种类数的季节变化呈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相对生物量指数的季节变化,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相对密度指数的季节变化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相对生物量指数和相对密度的优势种分别为中国枪乌贼和发光鲷。各站位月平均相对生物量指数分布为每网8.149(17站)-72.679 kg·h-1(23 站),平均为每网27.089 kg·h-1。按渔场分,月平均相对生物量指数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闽中渔场>闽东渔场;月平均相对密度指数分布为每网320(13站)-6 357 ind·h-1(30站),平均为每网136 ind·h-1。月平均相对生物密度指数闽南-台浅渔场>闽东渔场>闽中渔场。对渔业资源结构、种类组成变化和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东海区鲨鱼渔业资源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90年以来在闽中、闽东渔场开展的鲨鱼延绳钓探捕调查,以及东海区历次渔业资源调查中所取得的鲨鱼基础资料,分析研究了东海区鲨鱼渔业概况、种类组成、渔场渔期、洄游分布以及主要渔获种类的群体组成和生态习性。并建议进一步开展鲨鱼资源变动规律及现存资源量的调查研究,以便为科学管理和利用鲨鱼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闽中渔场位于台湾海峡北部,渔场范围北纬26°00′~24°30′,作业水深50~80米,海底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底质为泥、砂泥和沙质,适合机轮底拖网作业。近几年,随着台湾海峡局势缓和,我司部分渔轮于1950年初开始进入闽中渔场进行底拖网作业,至6—9月份,公司渔轮全面投产,尔后1981—1983年几乎全年在该渔场作业。经过四  相似文献   

9.
我省闽南地区的机船单船网板拖网作业,经70年代的不断试捕革新,80年代首先在闽南、台浅渔场迅速发展,继之又在闽中、闽东渔场兴起。至1994年全省有单拖渔船2326艘,生产345524吨,占全省海洋捕捞产量的23.9%。1992年至1994年,我们承担了省水产厅下达的“闽南、台浅渔场单拖渔业调查和管理研究”课题。本文仅就其渔获物种类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0.
闽东、闽中渔场越冬大黄鱼资源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东,闽中渔场是我省大黄鱼生产的主要基地,其产量占全省该鱼种的主导地位,最高达93.9%(表1)。近年来由于邻省渔场的大黄鱼资源锐减,使我省的大黄鱼资源成为众矢之的,进场投产的捕捞力量明显地增加,捕捞压力加强,直接引起了资源利用程度的改变,而今资源状况如何?应如何对策?是众所关心的。  相似文献   

11.
闽中渔场位于台湾海峡的北部,南与闽南渔场毗邻,北与闽东渔场相连,东西则以海峡两岸为界,呈东北一西南走向。由于大陆江河带入大量的营养物质,又有南海暖流、台湾暖流及闽浙沿岸水多种水系的交汇区,为海洋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肥育、生长、索饵和越冬的优良环境,成为我省的主要渔场之一。因而对这一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资源量及其变动等的调查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一、气候概况闽东渔场位于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北部,约26—28°N、119—122°E的海区。本区气候若从环流风系来说,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惟其温度似嫌不足,作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到暖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带则较为合理。本区气候季节变化分明,但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秋温高于春温,显示了海洋气候的特点。季风更迭明显,10至翌年4月盛行冬季风—东北风,风力强劲稳定,6—8月盛行夏季风—西南风,风力大小和风向稳定性皆小于冬季风。故大风日数以秋冬为多,春夏较少。干湿季交迭明显,春夏多雨,秋冬少雨。3—9月为雨季,10至翌年2月为干季。闽东渔场气候与闽中渔场大致相同。惟地理纬度较高,也较易受沿岸冷流影响,故  相似文献   

13.
福建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2003~2004年福建海区春季和夏季2个季度月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该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经鉴定共有226种,其中桡足类114种,占总种数的50.4%,以广盐高盐亚热带和热带种为主。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分布夏季比春季高,春季平均值为90.3mg·m-3,夏季为150.8mg·m-3,春季总生物量呈现由北向南递减,以闽东渔场最高,闽中渔期次之,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最低,密集区不明显,夏季则相反,随着暖流势力的增强,闽中、闽南台湾浅滩总生物量明显增加,以闽南台湾浅滩最高,且密集区明显;在调查海区总生物量起主导作用的优势种为普通波水蚤、锥形宽水蚤、微陀隆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其密集区基本上是各种作业的主要渔场,与历史资料和邻近海域相比较,一直保持优势种地位有普通波水蚤、亚强真哲水蚤等,生物密集区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闽东渔场鱼类资源生态容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林法玲 《海洋渔业》2004,26(2):86-92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根据历次调查所获得的闽东渔场初级生产力资料,通过对该渔场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和生态效率的测算、52种主要鱼类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的检测,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鱼类资源生态容量(自然生产量),采用Cadima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估算结果:闽东渔场鱼类资源生态容量平均为6.308×10~5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3.268×10~5t。1994年以来闽东渔场实际年渔获量3.435~4.685×10~5t,平均4.267×10~5t,已连续9年超过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呈现过度捕捞态势。必须实行渔获量负增长制度才能使鱼类资源得到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15.
闽东北渔场主要经济蟹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海经济渔业资源的日渐衰退,海洋蟹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闽东北渔场(26°00′-28°00′,120°00′-125°30′)是锈斑蟳、红星梭子蟹等经济蟹类的重要分布区。为了探索该海域经济蟹类的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本文根据闽东渔场指挥部近年开展的闽东渔场蟹类资源探捕调查资料和以蟹类为主捕对象的笼捕作业生产探捕监测船的渔捞记录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闽东北渔场的锈斑蟳、红星梭子蟹、三疣梭子蟹、武士蟳、红点圆趾蟹等5种主要经济蟹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时空分布进行叙述,旨在为渔业生产管理部门制定合理开发利用蟹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泉州湾南部定置作业带鱼幼鱼渔获变化及群体组成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我省定置作业多次调查表明,这一作业损害带鱼幼鱼位居各经济鱼类幼鱼的首位,泉州湾南部定置作业区,损害带鱼幼鱼最为严重,多数年份幼带占定置作业渔获量的20%以上。因此,历次的定置网调查,均在该海区设立周年或季节性的定点观测。本文根据历年调查资料,对该海区南部定置作业带鱼幼鱼的渔获变化情况及群体组成,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进一步为带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繁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一、材料来源与方法收集整理1979年5—9月,闽东、闽中渔场定置网渔获主要经济鱼类幼鱼调查,1980—1981年福建定置作业桁位分布和渔获物组成调查,1985—1986年闽中渔场南部定  相似文献   

17.
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近几年来,随着东海区大黄鱼资源的衰退,我省大黄鱼成了众矢之的,闽东、闽中渔场的越冬大黄鱼承受了越来越大的捕捞压力,1979年冬汛投产机围作业单位(包括上海、浙江渔船),多达2,000对,产量达80.4万担。此外,其它作业如定置作业和拖网也捕获了相当数量的大黄鱼。  相似文献   

18.
闽东北渔场主要经济蟹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近海经济鱼类资源的日渐衰退,海洋蟹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闽东北渔场(26°00’-28°00’N,120°00’-125°30’E)是锈斑(?)、红星梭子蟹等经济蟹类的重要分布区。为了探索该海域经济蟹类的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本文根据闽东渔场指挥部近年开展的闽东渔场蟹类资源探捕调查和以蟹类为主捕对象的笼捕作业生产探捕监测船的渔捞记录资料,专题报导闽东北渔场的锈斑(?)、红星梭子蟹、三疣梭子蟹、武士(?)、细点圆趾蟹等5种主要经济蟹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时空分布,旨在为渔业生产和管理部门制定合理开发利用蟹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闽东渔场光诱鱿鱼敷网渔业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2005年闽东渔场鱿鱼灯光敷网作业技术试验和鱿鱼资源调查项目的资料结合近年来闽东地区鱿鱼敷网生产监测资料,对闽东渔场鱿鱼敷网生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闽东地区鱿鱼敷网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渔场范围位于北纬26&#176;00′-28&#176;00′,东经121&#176;30′-125&#176;00′海域;渔期每年的4—10月,旺汛为6~8月。主要渔获物组成为枪乌贼类、鲐鳄鱼、纯科类和扁舵鲣、其年间所占比重变化很大;本文还对其中部分主要渔获种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总体来看,闽东渔场的光诱敷网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不宜过度发展,建议不要过早的捕捞产卵群体和过度捕捞幼体枪乌贼。  相似文献   

20.
吴国凤 《现代渔业信息》2003,18(2):11-12,10
本文根据1990—2000年水产统计资料和实地广泛收集闽东渔场定置网、拖网(含对拖、单拖)、流刺网和钓等四种作业的大量样本船,以各类样本船的平均功率计算闽东历年四种作业的总功率。应用数学模式估算出闽东渔场四种作业类型最大持续产量(May)和最适捕捞力量(fmay),并提出闽东渔场近期捕捞结构和捕捞力量调整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