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钩栲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6 a生青钩栲与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生物量测定,进行青钩栲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青钩栲人工林单株材积为0.229 3 m3.hm-2,比杉木人工林高14.76%,但其林分蓄积量小于杉木林;青钩栲林分生物量为148.59 t.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13倍;其干、枝、叶和根的生物量均高于杉木林,可见青钩栲人工林的林分结构比杉木林更有利于林分光合产物的积累,表明青钩栲是一种生长迅速的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2.
阔叶林采伐迹地人工促进更新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人工促进更新而形成的米槠林群落特征的研究,分析比较了人工促进更新林分与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态,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人工促进更新的米槠群落和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均高于杉木人工林,林分总管蓄积量比杉木林高11.87%,总生物量比杉木林高22.10%;人工促进更新的投资利润率和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比杉木人工林高4%和11.03%。  相似文献   

3.
3种人工幼林的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和杉木林地这3种人工幼林的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数量大小排序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杉木林地,真菌数量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地〉杉木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放线菌数量为常绿针阔混交林地〉常绿阔叶混交林地〉杉木林地,表明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土壤有利于微生物的发育;脲酶活性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和杉木林地,磷酸酶活性为常绿针阔混交林地〉杉木林地〉常绿阔叶混交林地,过氧化氢酶活性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杉木林地,表明常绿阔叶混交林地能够供给土壤微生物较多的营养物质,从而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株洲县凤凰山林场集水区试验场的选择,设计,定位观测的内容和方法。通过10年的观测研究和数据分析,杉木人工林水文基本特征为:(1)在丘陵山地森林覆被率为70%-80%的条件下,降水量比同等条件空旷地年降水量增加26.1mm,年直接蒸发量空旷地为1388.1mm,而杉木林区为663.62mm,其他部分通过林木蒸腾散失;(2)杉木林内,降水截留量为9.5%,树干汇流量为2.9%;(3)杉木林内地表迳流量为46.4m^3/hm^2.a,泥沙流失量为77.56kg/hm^2.a,采伐迹地地表迳流量为101.8m^3/hm^2.a。泥沙流失量为1903.50kg/hm^2.a,而地下迳流量占集水区总迳流量98%,地表迳流小于2%;(4)杉木林地土壤最大可能贮水量为672/hm^2.a。  相似文献   

5.
以佛山云勇林场4种类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包括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桉树林和杉木林,分析不同类型人工林溪流水水质特征,并综合评价其水质等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人工林溪流水pH值为5.93~6.34,均为弱酸性水;同一林龄段中,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溪流水中总氮含量均显著低于桉树(Eucalyptussp.)林(P<0.05)。桉树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溪流水总氮含量均大于2.0 mg·L-1,超过地表水V类标准限值,为富营养型水质;不同林龄段人工林溪流水总磷含量达到地表水Ⅱ类或Ⅲ类标准。不同林龄段人工林溪流水总硬度、Cd和Hg含量达到饮用水标准,氟化物、Pb、Cu、Zn、Cr6+和As含量达到地表水I类标准。灰色关联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杉木林溪流水水质最好,其次为桉树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6.
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两种更新方式(人工营造杉木纯林、自然更新)的林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了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栽杉木林地土壤粘性明显高于针阔叶混交林,自然更新形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对林地土壤质地、通气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种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动态变化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但在0~10cm、10~20cm土层中,不同季节,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在垂直方向上,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层次空间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杉木人工林地的变化却不明显;与杉木林地相比,自然更新林地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增加的程度更为显著.说明针阔叶混交林能够更好地维持和恢复林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7.
常绿阔叶林迹地两种更新方式形成的群落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常绿阔叶林迹地两种更新方式所形成的不同群落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人促天然更新形成的米储单优群落生产力与经济效益均高于杉木人工林,其中米储单优群落的林分总蓄积量比杉木林高11.87%,林分总生物量高22.10%;人促天然更新的投资利润率和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比营造杉木人工林高5.84%和11.03%。  相似文献   

8.
对信丰县金鸡林场次生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和天然马尾松林3森林类型进行了研究。表明,3种森林类型下木层组成结构次生常绿阔叶林最复杂、杉木人工林次之、天然马尾松林最简单、下木层植物种类分别为78种、46种和28种;Shannon-Wiener物种多亲性指数分别为4.1-4.9,1.4-4.1和0.7-1.9;林分蓄积量杉木人工林最高、次生常绿阔叶林次之、天然马尾松林最一次生绿阔叶要高于杉木人林;枯落  相似文献   

9.
通过集水区6年定位观测并对毛竹林、杉木林的森林水文基本特征进行对比观测和分析,基本结论是:在丘陵山地森林覆被率70%~80%的条件下,比同等条件的空旷地降水量多26.1mm,而林地蒸发量则比空旷地小;杉木林内降水量比毛竹林大,截留量和茎流量比毛竹林小;地表径流量及泥沙流失量采伐迹地>杉木林>毛竹林;林地贮水量毛竹林>杉木林>采伐迹地;林地土壤水分渗透速度毛竹林>杉木林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6 a生拉氏栲与杉木人工林蓄积生长、林分生物量和林分空间格局的测定分析,进行拉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拉氏栲人工林单株材积为0.229 3 m3/hm2,比杉木人工林高14.76%,但其林分蓄积量小于杉木林;拉氏栲林分生物量为148.59 t/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13倍;其干、枝、叶和根的生物量均高于杉木林,拉氏栲根系十分发达,其根系分布较杉木更为合理,说明拉氏栲人工林的林分空间格局比杉木人工林更有利于林分光合产物的积累.拉氏栲生产力较高,可望在南方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亚热带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后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后土壤碳排放量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为评估森林类型转换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的常绿阔叶林及由其改造而来的38年生闽楠人工林与35年生杉木人工林中分别设置4块20 m×20 m样地,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于2014年9月—2016年9月进行定点观测,并同期观测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含量(SOC)、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DOC)、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和年凋落物量及凋落物碳氮比(C/N)。【结果】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闽楠(38年后)和杉木人工林(35年后),年均土壤碳排放通量由16. 22显著降为12. 71和4. 83 tC·hm-2a-1,分别减少21. 60%和70. 20%;各林分类型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表现为常绿阔叶林(1. 97)<闽楠人工林(2. 03)<杉木人工林(2. 91),转换为杉木人工林后,Q10值显著升高(P<0. 05);土壤温度能分别解释常绿阔叶林、闽楠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89. 70%、88. 50%和87. 90%,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P>0. 05);土壤呼吸速率和SOC、MBC、DOC、年凋落物量及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均极显著正相关(P<0. 0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和凋落物C/N极显著正相关(P<0. 01),而与年均土壤呼吸速率及MBC极显著负相关(P<0. 01);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MBC和SOC含量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2个最重要因子,而凋落物C/N在影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中的贡献最大。【结论】中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闽楠(38年)或杉木(35年)人工林后,土壤碳排放通量显著降低。林分类型转换后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发生改变,凋落物数量、质量及细根生物量显著降低,土壤SOC和MBC含量显著下降可共同导致土壤呼吸通量的下降。土壤温度是3种林分类型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而土壤总有机碳库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库的差异是不同林分之间土壤呼吸差异的主导因素,凋落物C/N对土壤呼吸的Q10影响最大。为提高模型预测森林类型转换影响土壤碳排放的精度,应综合考虑土壤有机碳库、易变性有机碳库及底物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8年生香叶树与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生物量测定,进行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香叶树是一种生长迅速的阔叶树种,其人工林蓄积量为421.88m^3/hm^2,比杉木人工林高7.09%;香叶树人工林分生物量为305.43t/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59倍,其生物量乔木层是杉木林的1.68倍.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干扰程度对常绿阔叶林迹地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常绿阔叶林迹地,选择了微干扰下形成的常绿阔叶林和持续干扰下形成的杉木林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微干扰下形成的常绿阔叶林在高生长,径级生长以及物种多样性方面均优于持续干扰下形成的杉木林,而且在林木生长方面也优于后者。说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立足于生态学的思想,从整体出发观察森林,力求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所发生的自然过程。把生态与经济最合理的结合起来,实现一种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4.
对天目山自然保护区8种典型森林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矮林)进行样地调查并计算了各个森林类型乔木层林分密度、物种种类、优势树种、生物量.结果表明,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落叶矮林;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5种森林类型,生物量变化不大;而在海拔1000m以上的3种森林类型,随海拔升高生物量下降,物种则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由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采集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立地条件一致、年龄相近的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0~15、15~30 cm)进行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两土层的容重均高于3种次生林,4种森林土壤具有南方丘陵区红壤典型质地粘重特征,均为粘壤土,但4种森林类型土壤各粒级颗粒百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土层含水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杉木人工林最高,其次是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最低;4种森林土壤全N、全P、全K、水解N、有效P、速效K平均含量均表现为0~15 cm土层高于15~30 cm土层,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及其供N、P、K强度均有明显的差异,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普遍低于3种次生林,但供N、P、K强度高于3种次生林,表明不同森林在土壤养分的积累、贮存和转化等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师宗县速生丰产林基地,位于我省东部,五洛河国营林场境内,地处南盘江北岸,是具有中、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的中山区,海拔730—1585米,原生植被为落叶阔叶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区,现多为杉木或云南松林所代替,南盘江河谷尚残存另星季风常绿阔叶林。林场经多年强度采伐,森林复被率仅为13.3%(1981年省林勘五大队调查),低于全省24%的水平,采代迹地及荒山等宜林地面积占50.2%,这不仅不能为四化建设提供所急需的木材,而且给生态坏境带来一系列恶果。但  相似文献   

17.
1。采用样地法和点四分法在江西大岗山年珠、上村林场进行植被调查。主要植被类型有:栲楠常绿林、针阔混交林、竹阔混交林、杉木人工林、毛竹林、灌木林和山顶草地。该地区主要经营大面积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林,原地带性植被只剩下林相残破、零星分布的常绿阔叶林。2.提出自然度(植被与顶极群落的距离,分V级)与经营集约度(人工经营程度,共5等)对两林场进行了划分与双重评价。占人工林总面积32.26%的人工林经营良好,  相似文献   

18.
对大京水库集水区杉木林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林分,并研究杉木林群落演替过程的种群组成及群落结构变化,得出大京水库集水区杉木林群落演替的4个特点:1)大京水库集水区杉木林附近保存有常绿阔叶林,为杉木林演替奠定充足的种源;2)首先侵入杉木林地的常绿阔叶树种为日本杜英、黄瑞木和青冈等种类;3)演替树种的侵入通常是从杉木林的林缘和林窗开始;4)杉木林群落演替经过3个阶段,即杉木纯林、杉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其群落物种多样性依次升高。  相似文献   

19.
区酸区酸雨出现的频率平均为20.65%,常绿阔叶林冠层这爱水和树干流均使降雨的PH值发生变化,总径流水和地表么流水的PH值则是常绿阔叶林的低于荒草疏林地,林内土壤酸性较林外土壤强,且表层土要酸于下层土。  相似文献   

20.
研究区酸雨出现的频率平均为20.65%,常绿阔叶林冠层穿透水和树干流均使降雨的pH值发生变化,总径流水和地表径流水的pH值则是常绿阔叶林的低于荒草疏林地,林内土壤酸性较林外土壤强,且表层土要酸于下属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