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旱农区同一坡度不同层位梯田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梯田顶部到基部,其土壤中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呼吸强度都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差异,从上到下依次为:呼吸强度>有机质>水解氮>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效磷,且有机质、水解氮、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呼吸强度由坡顶到坡底均逐渐增加,有效磷增加不明显;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水解氮、有效磷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设施栽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比露地栽培高,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栽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全磷含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且不同种植年限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则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土壤有效磷含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设施栽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主要养分因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它土壤主要养分因子相关性都不显著。设施栽培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有强烈的正效应,土壤全氮对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有强烈的负效应,土壤有效磷对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有强烈的正效应,土壤全磷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都主要表现在间接影响上。  相似文献   

3.
采用相关分析法,揭示京北西段天然次生林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以期为林地土壤肥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处于极高水平,全氮处于高水平,有效氮、速效磷属于低水平。0-25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和磷酸酶活性比低层养分增加幅度约54.4%,且垂直递减规律明显;不同林型土壤磷酸酶均以酸性磷酸酶为主;经相关分析,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研究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方法]以典型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天然林、杨树人工林、草地及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结果]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各不相同。与耕地相比,林地、草地表层土壤水解氮、有机质的含量增加,而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的含量降低。草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林地脱氢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相关性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论]林地与草地有利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累积,可为探讨黑土质量的演变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植被恢复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省永清县萝卜种植区不同种植年限大棚萝卜的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深度(0~20、20~40 cm)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含量的频数分布及相关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特征,研究萝卜种植年限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土壤p H值、EC值在2层之间没有明显差别外,其他各指标含量在表层土壤中均极显著高于下层土壤;其中,上、下2层土壤中碱解氮、有机质含量的频数分布曲线均呈正态分布;表层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与种植年限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上下2层土壤有效态铁、锰、铜、锌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对脲酶活性产生直接影响,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对脲酶活性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间接作用上;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对碱性磷酸酶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速效磷含量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速效钾产生的间接性影响来实现的。综上所述,大棚萝卜种植到一定年限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根据平衡施肥的理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大棚萝卜土壤养分管理。  相似文献   

6.
对海南省儋州市24个有代表性的橡胶园样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胶园土壤酶活性存在很大不同,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有的甚至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有效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毕节地区烟地土壤中磷酸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改进后的G.Hoffman法分析了毕节地区不同肥力烟地土壤磷酸酶活性状况.结果表明在同一时期,不同肥力烟地土壤中磷酸酶活性差异较大.土壤中磷酸酶活性与烤烟产质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烤烟化学成分间的协调性有关.经相关分析,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全氮、有机质、速效磷、水解氮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味精废渣肥对油菜生长和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味精废渣肥对油菜生长和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氮量尿素处理比较,施用N1、N2水平味精废渣肥油菜生物量分别增加7.9%和15.4%;施用N1-N3水平的味精废渣肥土壤全氮增加4.5%~6.6%,土壤脲酶活性增加53.8%~281.7%,有效硫增加5.03~15.55mg·kg-1,土壤pH值降低0.09~0.20个单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施用味精废渣肥土壤有机质、速效磷、有效锌、有效铁和土壤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变化。施用味精废渣肥与尿素-牛粪配施处理比较:N1、N2水平油菜生物量分别降低14.5%、18.3%,N3水平油菜生物量增加28.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有机质降低了14.2%~23.0%、速效磷降低了94.84~100.89mg·kg-1、有效硫增加4.05~9.43mg·kg-1;土壤全氮N1、N2水平分别降低8.0%~14.6%,N3水平增加了2.7%;土壤脲酶活性N1水平降低39.2%,N2、N3水平分别增加21.4%、56.0%;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16.4%~25.4%、中性磷酸酶活性降低26.8%~29.9%、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3.0%~14.4%,土壤...  相似文献   

9.
贵州中部喀斯特森林退化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喀斯特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对贵州中部喀斯特森林退化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森林从原生林→次生林→灌木林→灌草丛方向的演替过程中,土壤pH由中性偏向微碱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明显下降,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明显下降、而土壤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变化不明显;与原生林地相比,灌丛草地的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下降了60%、38%、43%.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烟草黑胫病不同发病程度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收集了烟草黑胫病不同发病程度的根际土壤,测定了土壤理化指标、酶活性和根际酚酸类物质,再采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根际土壤环境因子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随着病级的增加,在黄壤土中,发病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铵态氮、速效磷、硝态氮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未发病土壤的;在水稻土中,发病土壤的全磷、全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未发病土壤的。(2)在黄壤土中,黑胫病发病程度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0.733、0.864;在水稻土中,黑胫病发病程度与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相关系数分别为0.877、0.677、0.800。(3)经逐步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发现,在黄壤土中对黑胫病发病程度的影响为硝态氮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水杨酸含量>全钾含量,在水稻土中的为硝态氮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全氮含量。综上,影响烟草黑胫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土壤...  相似文献   

11.
腐植酸复合肥对土壤养分转化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在土培试验研究腐植酸复合肥对油菜品质和生理指标影响的同时,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腐植酸复合肥较等养分无机肥增加油菜鲜、干重和氮利用率;②腐植酸复合肥增加土壤碱解N和速效P含量,促进土壤K的消耗;③腐植酸复合肥降低土壤pH值,提高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脲酶活性,说明腐植酸可作为脲酶抑制剂。HA复合肥中以4号(HA-NPK-Zn)的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④各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P呈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速效K呈极显著负相关,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速效K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长期定位培肥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田间有机无机肥料长期定位培肥试验,研究了旱地栗钙土土壤酶活性和肥力因素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机与无机肥料配施可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其效果好于单施化肥和有机肥。有机与无机肥料配施可明显提高土壤的速氮、速磷、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其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单施化肥和有机肥。经相关分析表明,春小麦产量与三种土壤酶活性、土壤全氮和速氮与土壤脲酶活性、土壤全磷和速磷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对提高高寒半干旱区土壤肥力及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估长期施肥处理对黄土丘陵区川地农田土壤酶活性以及水溶性碳、氮的影响,以黄土高原安塞站川地农田定位试验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以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和单位有机碳酶活性作为评价微生物活性新途径的可行性,以及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总氮和水溶性碳氮比的变化特征.试验共设九个处理,分别为N(氮肥)、P(磷肥)、M(有机肥,羊粪)、N+P、N+M、P+M、N+P+M,另加空白对照CK(不施肥)和裸地BL(无作物,不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除了过氧化氢酶,其他三种土壤酶活性都是表层高于下层,而且有机肥参与的处理土壤酶活性要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初步分析发现有机质含量越高,单位有机碳酶活性值越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和水溶性氮的含量,WSOC/WSTN对于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要比C/N更为敏感.相关分析表明,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氮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脲酶、蔗糖酶、磷酸酶三种酶都达到极显著相关关系,与过氧化氢酶未达到显著相关.总体研究发现,施化肥并不能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但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及水溶性碳、氮含量,施肥方式的差异影响着土壤酶活性;单位有机碳酶活性的响应规律和传统酶活性的规律并不一致,其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Partial substitu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by organic amendments is adopted widely for promoting the availability of soil phosphorus (P)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organic substitution on soil P availability and microbial activity in greenhouse vegetable fields.  A 10-year (2009–2019)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itution on soil P pools, phosphatase activities an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identify factors that regulate these soil P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Four treatments included 100% chemical N fertilizer (4CN), 50% substitution of chemical N by manure (2CN+2MN), straw (2CN+2SN), and combined manure with straw (2CN+1MN+1SN).  Compared with the 4CN treatment, organic substitution treatments increased celery and tomato yields by 6.9−13.8% and 8.6−18.1%, respectively, with the highest yields being in the 2CN+1MN+1SN treatment.  After 10 years of fertilization, organic substitution treatments reduced total P and inorganic P accumulation,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available P, organic P, and microbial biomass P, and promote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alkaline and acid phosphomonoesterase, phosphodiesterase, and phytase) and microbial growth in comparison with the 4CN treatment.  Further, organic substitution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C/P, and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path model (PLS-PM) revealed that the soil C/P ratio directly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and the microbial biomass and positively influenced soil P pools and vegetable yield.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regression demonstrated that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positively affecte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itution can promote soil P transformation and availability.  Combining manure with straw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applying these materials separately for developing sustainable P management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5.
生草栽培对梨园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不同生草种类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梨园不同生草区的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梨园生草能显著增加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提高0~20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显著增加0~40cm土层的全氮含量,降低0~40cm土层的全磷含量,且不同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有差异;梨园种植白三叶草可显著提高脲酶、蔗糖酶的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种植多年生黑麦草可显著提高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磷酸酶的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有密切关系,其中脲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磷、全钾含量为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含量为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为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全磷、全钾、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有机物料和有机磷组分对潮土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土壤有机磷分为活性、中等活性、中等稳定性和高度稳定性4个组分。盆钵试验结果表明,前3种有机磷组分与碱性磷酸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后一组分达不到显著相关;活性、中等活性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组分可作为土壤速效磷的有机来源。速效磷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达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中性磷酸酶活性是显著正相关关系。碱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有机磷组分转化的一个生物化学指标,但用它反映土壤速效磷的供应能力时,还必须考虑到土壤固磷作用的影响。有机物料对潮土速效磷含量影响的综合效果是:牛粪>马粪>麦秸。  相似文献   

17.
蚯蚓粪和菌渣对羊草草原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天然羊草草原退化打草场问题,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7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对照组为不施肥处理组(CK);3个蚯蚓粪处理组分别为45(QYh)、30(QYm)和15 t/hm~2(QYl);3个菌渣处理组分别为45(JZh)、30(JZm)和15 t/hm~2(JZl)。结果表明:1)0~10 cm土层中QYh处理下的土壤pH和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JZh处理下速效钾含量较CK显著增加;10~20 cm土层中在QYh处理下速效氮、速效钾和全钾含量较CK显著增加,其余处理间土壤养分不显著;2)土壤脲酶活性各处理间变化不显著;蔗糖酶活性在QYm处理下较对照显著降低24.35%;在QYh和JZh处理的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增加。3)表层土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10~20 cm土层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与全钾呈极显著负相关;20~30 cm土层中脲酶活性与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速效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4)土壤酶活性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综上,蚯蚓粪和菌渣对羊草草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有积极影响,蚯蚓粪和菌渣高施肥量处理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绿肥种植对石灰土脲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绿肥对石灰土的增肥效应。[方法]取桂林毛村常年种植过紫云英绿肥的冬闲田和自然抛荒农田中的石灰土,测定石灰土的脲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结果]绿肥种植大大提高了石灰土N、P、K的有效态、全氮含量及脲酶活性,但对全磷、全钾的增加不明显。石灰土脲酶活性与石灰土氮磷钾全量、碱解氮、速效钾呈显著相关。石灰土脲酶活性呈垂直分布规律,从耕作层到犁底层下降明显,从犁底层到底土层下降缓慢。石灰土肥力在垂直方向上呈明显的递减规律。石灰土速效钾对脲酶活性的直接作用有较强的负效应,但其间接作用使其与脲酶活性在表观上显示正相关关系。[结论]脲酶活性是表征石灰土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