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吻小瓜虫病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寄生虫病。感染强度较高,危害鱼苗鱼种的水温范围是19-32℃。多子小瓜虫适应中性水(pH6.5-8)。感染强度还与放养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张素芳  马成伦 《淡水渔业》1987,(2):30-31,29
长吻蛫小瓜虫病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寄生虫病。感染强度较高,危害鱼苗鱼种的水温范围是19—32℃。多子小瓜虫适应中性水(pH6.5-8)。感染强度还与放养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生活史分为滋养体、包囊体及掠食体3个阶段(倪达書等,1960)。小瓜虫病有着分布广泛、暴发性强、致死性高等特点(Matthews R A,2005;Buchmann K等,2001)。目前对多子小瓜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致病机理和免疫预防方面。顾泽茂等(2019)发明了一种多子小瓜虫的传代培养方法,但因小瓜虫与鱼共存于水环境中,  相似文献   

4.
小瓜虫病的病原体是纤毛虫纲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Fouquet)。它是池塘养鱼中一种常见的流行病,一般在春末夏初的鱼苗、鱼种培育池里发生,以致引起鱼苗鱼种大量死亡。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发表过文章,阐述可用硝酸亚汞浸洗或泼洒的办法进行防治,其他单位也曾报导过一些用药物防治小瓜虫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长吻鮠常见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流行于6-8月,发病水温为20-28t,主要危害长吻苗种。一般在鱼池面积小、水质不良、苗种密度过大的情况下容易患此病。小瓜虫侵人鱼的皮肤和魄的上皮组织,先出现细微的小白点,以后小白点迅速增多,严重时遍布全县,体表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粘液膜。在绍上寄生时,除组织发炎外,还有出血现象,使鳃呈暗红色。以上症状,用肉眼可观察到。长吻鳅患病后,鱼体很快消瘦,随即大批死亡。因此,在此病流行季节,要加强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预防:培育苗种的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当鱼苗长到3cm长时,及时疏…  相似文献   

6.
长吻鮠养殖技术讲座(六)──第六讲疾病防治迄今为止,已发现的长吻鱼病有30多种,但最常见的、危害也较大的疾病只有下列几种。1.小瓜虫病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一般在水质不良、鱼池面积过小、放养密度太大、水温在25℃以下、连绵阴雨天气多发,严重危害3~5c...  相似文献   

7.
小瓜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学名多子小瓜虫。易寄生在鱼苗、夏花阶段的鱼体皮肤、鳍条和鳃瓣上,形成白色小点,所以又叫白点病,严重时,形成一层白膜,鳍条有时发  相似文献   

8.
<正>病原小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是危害淡水养殖品种的主要纤毛类寄生虫病,其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liis),隶属于纤毛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流行情况小瓜虫对宿主无选择性,可寄生于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亦能寄生各年龄组的鱼类,尤以鱼苗、鱼种、  相似文献   

9.
孙硕 《中国水产》2010,(11):51-52
<正>小瓜虫病是淡水鱼类普遍流行的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在所有的淡水养殖鱼类中都有发生,常引起鱼苗鱼种大批死亡,给养殖生产造成惨重经济损失。淡水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因为病鱼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故又称"白点病"。该病对淡水养殖  相似文献   

10.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s)是淡水寄生性原生动物,分布广泛,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鱼类,常常给水产养殖业和观赏鱼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小瓜虫病一直是全球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小瓜虫病的研究大多从治疗方法上入手,而忽视了对多子小瓜虫的基础研究,本文就多子小瓜虫的生态特性、病理学特征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分析,旨在为国内小瓜虫病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刺激隐核虫与多子小瓜虫免疫学特性比较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与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是影响渔业生产重要寄生虫,本文主要阐述了刺激隐核虫与多子小瓜虫种内和种间的免疫学相似性和差异性,及其两种寄生虫抑动抗原的免疫学特性以及克隆表达研究。为免疫学方法预防两种寄生虫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3.寄生虫性疾病(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13.
提取表达于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细胞膜表面的多子小瓜虫抑动抗原.通过Western Blotting证实重组多子小瓜虫抑动抗原约为35.7 kD,其免疫原性与多子小瓜虫抑动抗原相似.以Quil-A作为佐剂,采用离心、超声波和透析等方法制备小瓜虫抑动抗原免疫刺激复合物(Iag-ISCOMs).电镜观察可见Iag-ISCOMs经磷钨酸负染后呈直径30~40 nm的笼格状结构.免疫和攻毒试验证实Iag-ISCOMs对鳗鲡具有一定保护能力,攻毒后存活率达71.4%,对照组存活率为43.9%,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具有一定免疫原性的Iag-ISCOMs.  相似文献   

14.
<正> 长吻鮠在分类上属于鲶形日、鮠科,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之一。关于长吻鮠发育的研究,仅见于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1975)的初步报导。我们从1982年以来,在长吻鮠的蓄养繁殖和鱼苗培育的研究中,为提供在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5.
多子小瓜虫的繁殖、离体存活、感染及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素芳  马成伦 《淡水渔业》1986,(5):32-34,40
<正>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是危害鱼类较严重的寄生虫之一。自1876年Fouquet命名后,小瓜虫的繁殖曾引起各国学者的争论。Nersheimer、Maclennqn和Hass等作了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倪达书等也进行过此研究。1985年我们以革胡子鲶、草鱼、  相似文献   

16.
正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病原是原生动物多子小瓜虫。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于寄主的皮肤、鳍和鳃;感染部位上皮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白色囊泡,鳍条被挤压变形;严重感染者,鳍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无鳞鱼、鳞片保护相对较弱的幼鱼以及免疫力低下的鱼更易受小瓜虫感染。小瓜虫病也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目前用以治疗小瓜虫的药物多数只能杀灭小瓜虫幼虫,对寄生鱼体的成虫由于有表皮囊泡包裹着加上有黏液覆盖,有效药物浓度很难到达寄生的  相似文献   

17.
<正>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简称小瓜虫)寄生于淡水鱼体表和鳃上引起的危害严重的鱼类原虫病之一。然而,自特效药物(孔雀石绿和汞盐)被禁止使用以来,绝大部分化学药物通过杀死离体阶段小瓜虫达到防治目的,但在体抗虫效果有限且会对鱼体产生毒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使用。天然产物具有易降解、对非靶标生物毒性低、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等优点,是安全无公害水产抗寄生虫药的理想来源。  相似文献   

18.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liliis)病是斑点叉尾鮰菌种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根据初步调查:1990—1991年我市苗种繁殖和培育单位,因多子小瓜虫病造成的损失,约占叉尾鮰苗种生产总数的15%以上。在此期间,笔者对此病进行了药物治疗试验,筛选了一些治疗方法,经对白云区特种水产养殖场、东圃鱼苗场、  相似文献   

19.
将乐县鱼种场,自1972年9月11日起发生了多次草、鲢、鳙鱼种的小瓜虫病(系多子小瓜虫)。病鱼体色发黑,背部肌肉消瘦,背脊突出呈刀刃状,满身遍布白点,特别是鳙消瘦更为厉害。  相似文献   

20.
金鳟幼鱼小瓜虫病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子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治疗小瓜虫病单纯使用福尔马林杀体表的虫体效果不理想;辣椒和生姜合剂以及中草药等对小瓜虫的效果又太缓慢;福尔马林、盐和瓜虫灵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杀灭小瓜虫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