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固定小班的作用与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森林综合集约经营水平与林业改革不断深化,对森林经理事业提出区划森林经营固定小班的要求日渐紧迫,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恳请批评指正。 1.固定小班的作用 1.1 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是建立在固定小班的基础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林业尽快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尽快把林地、林木、野生经济植物、动物、生态环境等资源性资产,纳入商品生产轨道。在森工国有林区,实行森林资源资产的所育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森林资产所有者(国家、授权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者(林业局、林场)的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采伐与更新均纳入资产管理程序,上卖青山(采伐、抚育间伐、林分改  相似文献   

2.
对搞好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的探讨杨大起,黎聪一、福建省部分国有林资产评估、建账等工作的情况为了深化林业改革,加强林地和林木资源的产权管理,促进林木生产商品化,为建立森林市场积极创造条件,近年来,福建省在实行统一林价制度,解决森林资源资产无价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查清云南省宁蒗县森林资源情况,满足其森林资源管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利用“3s”技术和小班调查、样地调查、低产林调查、消耗量调查等方法,查清各类土地面积和各类森林蓄积、林木和林地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落实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分析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根据森林资源现状和特点,提出加强石漠化治理和编制林业发展规划等林业发展建议,为今后全县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与管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数据,也为今后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1森林资源资产的概念与评估范围界定1.1基本概念森林资源资产是用货币表现的森林物质财产、环境财产和其它无形资产。其实物构成包括立木资源、林内动植物、微生物、林地及森林环境产品等;其价值构成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以及由市场决定的效用价值。1.2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范围界定1.2.1理论上的界定。①林地资产:凡经政府批准划归林业单位经营管理的林业用地(包括有林地、无林地、宜林地和林建用地),均为林地资产。其数量通常是不变的。②林木资产:它是森林资产的主体部分,数量是可变的。③林区动植物:包括…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林业生产建设的发展,加强对森林资源实行以查清管好,查管结合,以管为主,监督和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实现以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为中心的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很有必要,势在必行。森林资源管理:主要是对森林资源动态的管理,其核心是控制资源消耗,实行依法治林,科学管理,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发挥森林的多种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森林资源为对象的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为基础。通过对云龙县森林资源现状和特点的分析,提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对策:把可持续经营作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合理划分两类林比例;依法治林,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提高林地生产潜力;降低低价值森林资源消耗量;综合开发林产品资源;抓好核桃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开发森林旅游业。  相似文献   

7.
正"十二五"以来,苏州林业自觉践行"五位一体"发展理念,按照"四个全面"总体部署,不断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16年底,全市新增林地、绿地近3万hm2,森林资源总量近14.5万hm~2,陆地森林覆盖率上升至29.69%,完成森林抚育面积4.4万hm~2,森林质量不断提升;严守林业生态红线,坚持依法治林,严格林木采伐、林地使用管理,强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中国林业建设的伟大成绩;论述涉及依法治林、要以营林为基础,列举了林业建设65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措施;分析了中国森林生产力,思考了对林业生产指导思想的有关评论,探讨了森林资源危机;建议实行集约化森林经营,大力提高森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以景宁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为依据,从林地资源、林木资源、单位蓄积、林分结构等方面对其森林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以正确认识景宁的森林资源结构特点,并从实行分类经营,继续加强中幼林抚育工作,充分利用成过熟林资源、逐步更新山区森林,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经济林管理水平,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探讨森林资源经营方向,提出坚持森林分类经营、实行定向培育、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结合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理顺林权、大力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切实抓好林特产品基地建设等建议,为指导该县科学经营和管理森林、制订林业发展规划、进行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和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现状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加快以国有林场为主的国有林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浙江省采取多种改革方式和不同的资产组织形式,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拍卖、破产等多种措施,理顺产权关系,改善产权结构,实现制度创新,使一部分国有林业单位摆脱了困境,调动了职工劳动积极性。现就浙江省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问题作一探讨。1.森林资源资产与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简述森林资源资产,是具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结构,以森林资源为物质财富内涵的财产。森林资源资产分为林地资产、林木资产、林区野生动植物资产、森林环境资产…  相似文献   

11.
加快林权登记发证工作,是巩固林业建设成果,实现依法治林,促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林权登记发证,依法明晰和落实森林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对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依法保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利益,维护林业生产经营秩序,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林地资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地资产评估黄金玲(林业部中南院长沙市410014)1概述林地是森林的载体,是获取林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森林资源资产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既要将林地当作林业生产的基础资源(生产资料)经营,更要把林地看作资产进行管理。随着土地使用制度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一、加强林业企业森林资产损失管理的必要性森林资产是以森林资源为物质内容的财产。森林资产损失就是作为资产的森林资源被毁坏,而导致其价值的减少。森林资产作为林业企业的主要资产和林业企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加强对它的损失管理非常必要。一是林业企业再生产规律的客观要求。首先,林业企业再生产是商品生产,受价值规律所支配。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生产者在生产商品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集体林区一般杉木中指数中径材经营类型生长指标,结合现行市场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对既定林价百分比的林地使用费对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为林地经营权所有者与林地使用者进行森林资产经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言生 《中国林业》2011,(13):27-27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管理好保护好林地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林业部门工作的核心,是每个务林人的神圣职责,没有林地就没有森林,没有森林就谈不上林业的发展和国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林木、林地、森林景观、森林生态价值等资源资产不仅为人类提供必需的生产、生活用品,同样为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极大贡献,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提供可靠保障。森林资源一直扮演着服务大众的角色,森林管理者很难从林业资源中获得利益,随着林权制度的深入改革,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森林资产的价值逐渐表现显露出来,森林资产评估业务将越做越大,森林资源的资产转让、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及合作股份经营等林业经济行为逐渐成为主流。通过对东江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进行资产评估研究,从森林资源价值组成、评估方法及评估意义、需解决的问题、资产评估作用及资产评估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及研究,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森林资源的资产属性近两年在我国林业经济理论界已得到确认,主张对森林资源进行资产化经营管理的呼声日益增高。资产化经营管理纵然有许多可选择的形式,但森林资产评估则是摸清国有森林资产总数,在此基础上明确国家与森林资产经营实体间责权利关系,推行资产化经营管理的关键和基础。因而,笔者想就森林资产评估做一粗浅的探讨。森林资产评估,简单地概括就是对森林资产进行价值计量,人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与林地结合在一起,对其所有者、经营者而言就是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森林资产。人类劳动投入是森林资产形成、增殖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由于森林资源具有流量性,因而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中国林业建设的伟大成绩、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措施,分析了中国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资源危机,对林业生产指导思想的有关评论,以及依法治林要以营林为基础,和实行集约化森林经营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9.
林地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的基础,为了防止乱占、滥用林地,依法治林。文章从几个方面简单论述加强林地资源的强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以森林分类经营为基础,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建立林木生产商品化、林地使用权有偿转化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理顺现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