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9个陆基围隔进行南美白对虾池塘不同密度(0g/m2、75 g/m2、150 g/m2)混养毛蚶实验,研究毛蚶对混养虾池的水质(总氮、氨氮、叶绿素α),底质(总氮、总磷)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混养毛蚶处理组底质总氮、总磷的积累量都低于对照组;毛蚶还促进了水体氨氮的积累,降低了水体叶绿素含量;混养带来毛蚶产量的同时不影响对虾产量,毛蚶密度为150 g/m2的处理组养殖效益最佳。滤食性贝类毛蚶对虾池悬浮物和沉积物的摄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虾池有机物积累,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物质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以9个陆基围隔进行南美白对虾池塘不同密度(0g/m2、75 g/m2、150g/m2)混养毛蚶实验,研究毛蚶对混养虾池的水质(总氮、氨氮、叶绿素α),底质(总氮、总磷)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混养毛蚶处理组底质总氮、总磷的积累量都低于对照组;毛蚶还促进了水体氨氮的积累,降低了水体叶绿素含量;混养带来毛蚶产量的同时不影响对虾产量,毛蚶密度为150 g/m2的处理组养殖效益最佳。滤食性贝类毛蚶对虾池悬浮物和沉积物的摄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虾池有机物积累,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物质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正>1基本情况沧州临港海益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承担了"对虾健康养殖与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项目,项目开展了多种对虾健康养殖模式的试验,对虾与贝类混养就是其中之一。试验模式以养虾为主,套养贝类,同时套养少量鱼、蟹调控生态环境。试验规模:共计2个池塘,总面积1.2hm2,其中1号池0.67hm2,2号池0.53hm2。试验模式:1号池日本对虾混养縊蛏、毛蚶,搭配梭子蟹和少量美国红鱼;2号池中国对虾混  相似文献   

4.
<正>去年5月份开始,我们在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涧河村沿海高速南选择了4个池塘共13.3hm2,将"黄海1号"中国对虾与毛蚶进行混养,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生态养殖模式。"黄海1号"中国对虾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出来的,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人工选育成功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其性状优势明显。在试养殖过程中对比日本对虾、南美对虾等养殖品种表现出明显的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生长快等特点。毛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舟山市继1985年在普陀区朱家尖、佛渡两乡养殖场进行对虾、毛蚶混养试验取得成效后,去年把这一技术推广到17个养殖单位,计面积230亩,放养壳长7~8毫米的毛蚶苗,经7个月左右的养殖,长至3厘米以上,达到商品规格。全年混养的毛蚶总产量达150吨,平均亩产650公斤,总产值12万元,净  相似文献   

6.
<正>对虾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中最具活力的养殖产业之一。在闽南地区除有排污条件的高位池及棚室工厂化养殖模式外,传统的土塘养殖目前仍然是虾类主要养殖方式。闽南沿海地区主要养殖的虾类为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和金刚虾(斑节对虾),适宜采用鱼、虾、贝混养模式。在虾塘混养合适的鱼和贝类不仅可以清除病虾、抑制虾病发生,提高虾的成活率,还可增加混养种类的收入。漳州沿海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对虾海水养殖地区之一,本文对几个对虾养殖区的不同混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最佳的海水虾塘混养方案,以供对虾养殖户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奉贤地区淡水池塘凡纳滨对虾和鱼类混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在上海市奉贤全区范围内推广鱼虾混养模式,对该区四团镇有代表性的14个对虾养殖户在凡纳滨对虾和鱼类养殖过程中混养鱼类品种、数量、放养时间和水质管理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1)虾池内混养不同品种鱼类的养殖模式,对虾单产由高到低依次为C(对虾、青鱼、草鱼、鲢、鳙混养)B(对虾、斑点叉尾鮰混养)E(对虾、斑点叉尾鮰、鲢混养)A(对虾、鲢混养)D(对虾、青鱼、鲢混养),平均亩产(15亩=1 hm~2,下同)389.6 kg,与同年四团镇6 331亩单养虾塘平均亩产310.38 kg相比增加了79.22 kg。(2)3种规格斑点叉尾鮰(≤500、500~1 000、1 000 g/尾)与对虾混养,对虾单产为400~525 kg/亩,单位面积效益在12 000~15 000元/亩;≤500 g/尾的小规格斑点叉尾鮰组在养殖期间的净增体质量分别为其它两组的2.1倍和1.7倍,表明小规格斑点叉尾鮰在虾池中的生长速度较快。建议凡纳滨对虾池内混养的斑点叉尾鮰规格以500 g/尾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8.
<正>对虾生态混养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汕头市有韩、榕、练三江出海口,滩涂广阔,水质肥沃,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围垦区对虾养殖业以来,这些河口区池塘经过20多年的养殖底泥淤积深厚,老化严重,导致养殖病害频繁发生,产量、效益下降,且因养殖户曾经乱用药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自2001年以来,我们开展了河口区池塘凡纳滨对虾生态混养模式的研究并不断完善,目前该技术模式已成为  相似文献   

9.
泥蚶、河豚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至今未找到有效解决对虾暴发性病毒病的方法,虾池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此,近年来我们在虾池的综合利用方面进行大量研究,先后进行了蚶虾、虾蛤、虾蟹、鱼虾等多品种、多方式的混养,其效果较单一对虾养殖要好。在实践中,发现利用虾池进行泥蚶、河豚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是现有虾池养殖模式中较好的一种,其优势表现在:一是通过贝、鱼、虾混养,可使水质得到改良,使贝、鱼生长速度快,使虾不得病或晚得病;二是充分利用有效水体,饵料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一养殖。利用虾池进行三个品种的混养,可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为虾池的多品种养殖创出一条新路。具体技术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10.
《渔业现代化》2010,(1):74-74
(1)池塘底增氧养殖模式。全省建立了17个省级示范点,在开展南美白对虾、梭子蟹等生产中推广应用底增氧养殖技术的同时,在锯缘青蟹、甲鱼、罗氏沼虾、乌鳢、鳜鱼、常规鱼等池塘养殖中也进行了示范推广。(2)混养轮养种养模式。全省推广混养模式10余种,累计推广面积33.6万亩。几种新型的混养模式主要有:对虾鳖混养模式,鱼鳖混养模式,鱼蚌混养模式,虾泥鳅混养模式,稻鱼共生模式;另外还有一些龟鳖与稻、油菜、大小麦、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宁海县大佳河乡高湖塘养殖场试验对虾、蛏子、毛蚶、鲻鱼混养法,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地处象山港尾的高湖塘养殖  相似文献   

12.
由于至今未找到解决对虾暴发性病毒病的方法 ,虾池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挖掘虾池潜力 ,近年来 ,我们在虾池的综合利用方面进行大量研究 ,先后进行了蚶虾、虾蛤、虾蟹、鱼虾等多品种、多方式的混养 ,其效果较单一进行对虾养殖要好。并在实践中发现 ,利用虾池进行泥蚶、河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是现有虾池养殖模式中较好的一种。其优势表现在 :一是通过贝、鱼、虾混养 ,可使水质得到改良 ,使贝、鱼生长速度快 ,使虾不得病或晚得病 ;二是充分利用有效水体 ,饵料利用率高 ,周期内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一养殖。利用虾池进行三个品种的混养 ,可达到…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围隔设置单养虾(S)、单养藻(A)、虾藻混养(SA)、虾鱼藻混养(SFA)4种不同养殖模式,探讨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对围隔高密度对虾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进行净化和水质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养殖菊花江蓠的围隔水体中有更高的DO水平和较低的营养盐水平,说明对养殖水体的环境因子和营养盐都能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水体中弧菌密度也较低,养殖环境稳定性好,使得养殖的对虾生长快,成活率高。与S相比,SA中的对虾成活率提高了32%。本实验对于采用搭配大型海藻进行养殖污染的净化与水质调控方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不同密度的石莼与中国对虾的混养实验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吉桥 《水产学报》2001,25(1):32-37
在10个水族箱(53cm×24cm×23cm)中各放养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4尾,混养孔石莼(UluaPertysavar)0、4g、6g、8g和10g,采用投饲精养.结果表明,孔石莼能有效吸收N、P营养盐,提高对虾对饲料中氮的利用率(42.7%~212.9%),水质状况也优于单养对虾.混养的综合养殖指数高于单养对虾.对虾密度为320-480g@m-3,石莼密度为400~600g@m-3时,可以进行免充气养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人们不断探索对虾生态养殖技术,采用虾蛏混养、虾蟹混养等模式来挖掘虾池生产潜力,净化虾池水质,保护虾池生态平衡,有效地提高了池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改良了池塘水质环境,预防了疾病的发生和避免了虾蟹相残,使以虾为主的虾、蟹、藻混养试验池与对虾单养对照池的对虾成活率大体接近,实现亩均综合产量222.05kg,亩均产值6985.13元,亩均盈利2472.61元,是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的多元化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较大面积池塘进行了青蟹一年两茬精养及与对虾、贝类套养混养技术试验,取得较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对养殖模式、苗种选择、越冬方法及水质管理进行了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17、2018年连续2年利用7口0.4 hm~2(6亩)对虾养殖池在淡水条件下进行了鲻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试验结果:鲻鱼放养规格48~80 g/尾,放养密度为75~225尾/hm~2,收获鲻鱼规格为420~520 g/尾。2017年,南美白对虾单养池(对照池)产量为6 090 kg/hm~2,6口鱼虾混养池产量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540~1 590 kg/hm~2,平均单产提高1 012.5 kg/hm~2;2018年对虾单养池产量5 790 kg/hm~2,6口混养池南美白对虾产量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795~1 515 kg/hm~2,平均单产提高1 170 kg/hm~2。2017年6口鱼虾混养池养殖收益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50 100~64 500元/hm~2,平均收益提高65 145元/hm~2;2018年6口鱼虾混养池的养殖收益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28 500~55 950元/hm~2,平均收益提高40 365元/hm~2。池塘水质方面,养殖中后期,鱼虾混养池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水质指标明显低于对虾单养池。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鱼类品种混养在对虾池中,对于改善池塘水质,增加养殖收益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比较斑节对虾单独养殖、斑节对虾与海蜇混养、斑节对虾与海蜇和菲律宾蛤仔混养3种养殖模式池塘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试验结果显示,皮氏罗尔斯通氏菌为最主要的致病菌,斑节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致病菌的丰度相比于对照组沉积物均明显下降。与非海水养殖池塘对照沉积物相比,斑节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中硝酸盐还原生成氨氮的相关基因以及硫酸盐还原产生硫化氢的相关基因含量更高,而亚硝酸盐和氨氮利用基因含量较低。3种斑节对虾养殖模式中,斑节对虾单独养殖和斑节对虾与海蜇和菲律宾蛤仔混养池塘沉积物中硝酸盐和硫酸盐还原基因丰度均高于斑节对虾与海蜇混养模式。此外,斑节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一些特定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由包括交替单胞菌、拟杆菌、着色菌、黄杆菌、脱硫杆菌和脱硫弧菌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完成。探明不同斑节对虾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中潜在的人类致病菌情况以及氮、硫等基本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优化养殖技术、控制疾病暴发同时提高养殖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利用河鲀鱼池塘进行海水立体生态养殖,就是将原有河鲀鱼养殖池塘进行曝晒、消毒肥水处理,利用池塘进行河鲀鱼的养殖,在此基础上套养南美白对虾和毛蚶底播养殖,通过鱼、虾、毛蚶的混养可使水质得到改良,一方面鱼虾的残饵和粪便可作为藻类的肥料,起到肥水的作用,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