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鲜叶的保鲜及预加工不仅仅是为了保持茶鲜叶的品质,更多是为了茶叶品质的形成。本文对鲜叶的品质保藏、摊放和萎凋这三方面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做了详细的综述,以期为今后制茶工艺的改进和茶叶品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前,茶叶消费的动向随着饮食生活的改变,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饮料剂,特别是乌龙茶的消费出现空前盛况。这一现象引起了茶业界各研究机构的重视。根据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要求,希望能提高制茶品质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茶叶香气的高低与茶树品种,制茶的萎凋方法有关,通过萎凋可以达到发挥茶叶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白茶的标准化萎凋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福鼎大毫茶鲜叶为试验材料,按白茶加工工艺制样,并对其进行品质检验,以考察萎凋温湿度(低、中、高)和萎凋时间(20、26、32 h)对白茶感官品质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温湿度和萎凋时间对白茶品质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中温湿度下萎凋26 h处理的白茶品质最优;萎凋工艺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等品质成分有影响,但达不到显著水平;随萎凋温湿度的升高和萎凋时间的延长,白茶的感官品质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因此,确定白茶萎凋环境的最佳温湿度为中温湿度,最佳的萎凋时间为26 h.。  相似文献   

4.
红茶萎凋中鲜叶理化变化及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首道工序,对红茶品质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和萎凋环境的变化,鲜叶发生一系列物理状态转变和化学成分变化。文章阐述了红茶萎凋过程中鲜叶发生的主要物理特性和酶活性、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等主要化学特性变化,重点分析了温湿度、萎凋时间及光照等主要技术因子对于萎凋效果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国内主要萎凋工艺技术和新型萎凋设备及技术。分析表明萎凋过程中鲜叶细胞变化趋势的研究,将是今后红茶萎凋基础性研究的趋势;有望通过各种检测技术可以将萎凋中鲜叶的感官信息转变成量化指标来对萎凋程度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5.
针对祁红香螺生产效率低,碎茶率高,金毫不明显,叶底发暗等缺点。本实验对萎凋时间、做形、干燥温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鲜叶采用萎凋槽萎凋约4-8h;炒锅做形的初温为100~120℃,当茶叶含水率为55%~60%时开始做形;采用90-100℃,20min~30min将茶叶干燥的新工艺。新工艺“红香螺”金毫显露,并且碎茶率降低,提高了“红香螺”的制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6.
我国红碎茶生产历史不到20年,自1963年开始试制以来,进展甚微。至1979年以后逐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对美国出口有了成倍的增长,对英国也有了较大的增长。目前世界红碎茶贸易量1500万担只有75万担,今后数量上要大发展,质量上要大提高。茶叶品质主要是由鲜叶质量和制茶技术决定的,为此,要抓紧鲜叶及加工这两个环节,明确品质上的主要赶超目标,实行科学制茶,这里先就萎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德宏州芒市优质绿茶加工标准化生产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芒市茶叶加工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优质绿茶加工提出关键技术措施:更新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实现清洁化生产;鲜叶适度萎凋,轻度发酵;高温恒温匀速杀青;安装揉捻机无端变速器,控制揉盘转速,提高揉捻质量;恒温均匀烘培。结果表明:茶叶品质得到提高,为芒市打造优质高效的绿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萎凋时间对云南CTC红碎茶加工过程和品质的影响,采用萎凋槽萎凋方式,探索萎凋2、4、6、8、10 h处理下CTC红碎茶加工过程中酶活性和品质成分的变化,以及对成品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萎凋期间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之降低,萎凋叶PPO和POD活性与含水量呈现显著的相关性;揉切和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和儿茶素被氧化,形成茶色素,含量逐渐降低,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成品茶茶黄素含量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茶黄素含量与茶叶感官审评汤色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8;整体来看,萎凋处理 4 h、萎凋叶含水量69.4%时制成的CTC成品茶感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9.
茶叶测色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茶叶由于制造方法的不同,在制茶过程中多酚类和叶绿索等物质的变化也不一样。按制法,茶叶可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等六大茶类。凡正常的鲜叶经不同制茶工艺,制出的茶叶均具有各自的色、香、味特点。因本文是茶叶的测色研究,故着重说明制茶与色泽的关系。绿茶类是鲜叶经杀青,揉捻和干燥三道工序,第一道杀青工序,利用高温迅速纯化酶的活性,抑制多酚类等物质的变化,其后紧  相似文献   

10.
贵州羊艾茶场属于中小叶种切细红茶的产区,执行第三套标准样。为了突出内质的鲜浓品质,在技术的要求是:(1)保证鲜叶质量,这是物质基础;(2)轻萎凋,是先决条件;(3)重揉搓,是充分挖掘鲜叶内含物潜力的必要手段;(4)合理快“发酵”是关键;(5)及时快烘干,是质量的重要保证。一、保证鲜叶质量:鲜叶要求有一定的嫩度而匀整,保证新鲜,不积压过久,不发热红变,不同质量的鲜叶,应分别加工,切忌堆积和压紧。二、轻萎凋:鲜叶采后到萎凋结束,控制在12—24小时之间,萎凋结束时的含水率以  相似文献   

11.
针形名优红茶机械加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红久负盛名,享誉中外,是云南出口创汇的主要茶类。以其外形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浓郁和滋味浓醇回甘的品质独树一帜,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几年,受名优绿茶良好效益的驱使,不少厂家加快了名优红茶的生产步代,尤其是机制做形工夫红茶的生产。针形名优红茶,是在传统工夫红茶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名优绿茶的做形技术,利用振动理条机使其条索紧细挺直。以前的名优茶生产,在做形的环节上多采用手工操作,但手工做形存在着质量不稳定、技术难掌握、效率低和成本高等缺点,不利于名优茶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目前,大多茶厂已开始采用机械生产名优茶,实践证明,机械与手工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易操作、可控性强、规范制茶工艺、稳定茶叶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等。现将其工艺介绍如下:工艺流程: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做形—干燥。1鲜叶采摘针形名优红茶要求条索紧细挺直、金毫显露,因此对鲜叶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而言,鲜叶的嫩度越高,可塑性就越强,更有利于做形,可采摘无性系大叶良种或地方群体大叶良种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半开展,长度约4 cm左右,要求芽叶无病虫害。2萎凋是红茶加工的基础工序。萎凋中鲜叶正常而均匀地失水,细胞液浓缩...  相似文献   

12.
萎凋叶的萎凋失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凯农  肖纯 《茶业通报》1992,14(1):31-34
苏联的曼斯卡雅1953年提出鲜叶萎凋失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由水丧失,散失迅速,约占15—20%;第二阶段缓慢失水级段,胶体阻挠水分散失;第三阶段细胞生命进入临终期,胶体凝固,水分散失加快的三阶段失水规律。然而茶叶生产实际表明水分散失并不象以上说的那样。本文通过大量现场测定和实验室分析,初步探明了萎凋叶在萎凋过程中的实际失水规律。  相似文献   

13.
由于茶叶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容易吸附环境中的杂异气味而降低其品质,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本文从茶叶的吸附机理着手,分析茶叶加工中劣变气味的产生以及在生产中如何有效控制劣变气味对茶叶的污染,提高制茶品质。1茶叶吸附机理茶叶的吸附可归纳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茶鲜叶内含75%左右的水分,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在外力和热力的作用下,叶肉细胞损伤脱水,留存着大量的孔隙和间隙,这些萎缩的细胞孔隙和间隙相互连通,纵横交错构成了茶坯巨大的内表面。劣受气味或水气进人这些孔隙和间隙依附于茶叶的内表…  相似文献   

14.
传统绿茶初制工艺生产的银杏叶茶,在香味上存在一种青腥味,严重地影响了这种保健茶消费市场的拓展。通过多年的试验探索,认为在杀青之前增加萎凋工序,正确地选择杀青机械及适宜的杀青温度、投叶量和杀青时间等技术指标,并且采用烘→摊晾→炒→趁热装袋→烘的干燥工艺,可以生产出优质银杏叶茶。  相似文献   

15.
绿茶原料低温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微波杀青的茶鲜叶原料与鲜叶、干茶用有色塑料袋抽气包装,在不同低温温度下贮藏1年后烘干,在室温放置1个月,HPLC分析几种主要儿茶素含量,GC分析茶叶香气.检测结果表明,贮藏1年的杀青叶制成的绿茶在主要品质因子上均优于对照.因此,茶鲜叶微波杀青后,迅速低温去湿,在-5~-20℃下真空包装贮藏,可保鲜1年以上.  相似文献   

16.
闽南青茶与闽北青茶采制技术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茶起源于福建,并相继扩展至广东、台湾,其中以福建青茶品质最为优异。福建青茶又分为武夷山为中心闽北青茶和以安溪为中心闽南青茶。青茶采制技术精湛,综合红茶渥红促进多酚类酶促氧化作用和绿茶杀青抑制多酚类酶促氧化作用技术特点。研究闽南青茶与闽北青茶的不同采制技术特点,对充分利用闽南青茶和闽北青茶不同制法特点,生产出更优异茶叶,具有现实的意义。1 青茶制法的一般原理青茶从鲜叶到成茶的变化过程与红绿茶截然不同,青茶是以萎凋作前导,为做青做好鲜叶理化变化的必要准备,继尔做青使萎凋叶的叶缘细胞受到适当的机械损…  相似文献   

17.
政和龙芽     
政和龙芽是属青茶类毛峰。是综合提炼政和白毛猴的传统经验和江苏洞庭碧螺春的炒制特点,去粗取精、取长补短,精巧技术的产品。是用政和大白茶种制成的外形特别肥壮,洁白多毫,在杀青前先经过轻度萎凋,使鲜叶失水率达10%,叶质也起了变化。高温杀青、使叶不致郁黄和变红,叶底的独有特点。锅内揉捻和做形,然后烘干。政和白毛猴杀青前先要较重的萎凋失水率20—25%左右。但其色泽似绿非绿,汤色叶底泛黄。碧螺舂杀青后在锅中边炒,边搓捻边干,外形卷曲为螺旋的特点,其外形细嫩,肥壮洁白不及龙芽,汤  相似文献   

18.
萎凋是紅茶工艺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若要取得品質优良的紅茶,必須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萎凋,当前一股对萎凋程度的掌握仅凭人們的感官經驗,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某些国营初制厂在判断萎凋程度时,以仪器检驗萎凋叶的水份含量作为辅助,但每次檢驗水份的时間较長,且探索每次萎凋是否已达适度,往往不是測定一、二次所能解决的,在偶而疏忽的情况下,易形成萎凋过度而降低品質,因此,在通常生产中应用不广。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豫南茶区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茶叶资源、促进茶农增收,研制、生产信阳红茶。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和发酵等是信阳红茶的高效采制技术,生产出的信阳红茶色、香、味俱全,适合信阳环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制茶“发酵”一词是外国货,不是中国货。中国货:红茶是渥红,青茶是做青或摇青,白茶是摊放萎凋,湖南黑茶是渥堆,湖北黑茶是转色,黄茶是闷黄,四川晒青边茶是做色。这些概念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这些概念:是抓住了制茶的本质,不是看制茶现象,是制茶的全体,不是制茶的片面;是制茶的内部联系,不是制茶外部联系。“发酵”与感觉的概念,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认识劳动人民创造这些群众性的科学化、通俗化的概念。为茶叶分类理论的制法系统性,品质系统性的法则。总结这些概念,归根到底是制茶色的变化。据此,就概括为“变化”一词,可以表明六大茶类的制法和品质的区别。“变色”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