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西人工林资源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辽西地区人工林资源状况,明确了这一地区人工林资源的分布和结构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今后辽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辽西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并改进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辽西地区,实证分析1988—2004年辽西地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相对生活水平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演变和空间差异,预测2010年和2015年辽西地区的人口超载规模,分析辽西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辽西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建平县位于辽西北地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光照充足,土地资源丰富,适合梨树生长发育的要求,经多年的努力发展,该县已拥有梨树2833hm2,127万株,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近年来梨木虱的严重为害,经济损失严重,对梨树生产威胁较大。为此,建...  相似文献   

4.
甘肃小陇山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优势真菌多样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初步了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陇山沙坝地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夏季土壤真菌生态分布与多样性情况,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天水小陇山日本落叶松栽种区沙坝地区抽取10块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样地,采用稀释平板法对该地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真菌进行分离计数,结果表明该区土壤真菌数量较少。并分离鉴定出4个优势属,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m)是该地区最常见的类群。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与土壤真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反应机制,对该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真菌区系又进行了多样性分析:不同采样区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大,物种多样性较低,土壤真菌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确定其未来发展方向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3R"原则构建了辽宁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GIS方法对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14个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整体上沿海地区好于内陆地区;沈大沿线好于周边地区,并向东西两侧逐级递减;资源型城市水平普遍偏低;辽西半干旱地区水平最低。最后分析影响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辽西地区设施蔬菜灰霉病菌抗药性发展现状,采集了172株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嘧霉胺、啶酰菌胺、氟啶胺进行抗性频率和抗药性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辽西地区灰霉病菌对上述4种药剂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2.09%、87.79%、16.90%、2.32%;相应的EC50范围分别为0.175~7.147、0.003~107.823、0.172~74.329、0.001~2.678μg/mL。由此得出:嘧霉胺已不适合在辽西地区使用;腐霉利要严格使用次数,注意轮换用药;氟啶胺、啶酰菌胺抑菌活性较高,可作为主力防治药剂,但仍需科学使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科尔沁沙地南缘人工林枯落物层与土壤层对该地区水文效应的影响,为该地区之后人工林的经营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配置模式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法对不同配置模式的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进行评估。对于不同配置模式中的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以及土壤入渗时间与入渗速率进行拟合,均呈现出显著的函数关系;针阔混交林模式在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有效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中均为最大,灌木纯林最小,其它的配置模式在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过程中表现有所差异;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林地涵养水源指标进行分析和因子筛选,最终筛选出9个指标对6种不同的配置模式进行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综合评价,表明水源涵养能力最强的针阔混交林模式,并且不同配置模式中混交林在枯落物层与土壤层的整体表现都优于纯林。  相似文献   

8.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农业持续综合发展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光热资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但自然降水馈乏,资金短缺和劳动力素质低下。针对本区特点,开展了以提高自然降水生产潜力为核心的种植业务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提高饲养效益为核心的农牧结合技术体系和“两高一优”持续农业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确定适宜品种,最佳播期,科学经济施肥,保证合理密度和伏前深度中耕等五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确定了玉米在本区的主栽作物地位。在畜牧业方面,通过牛羊品种  相似文献   

9.
辽西半干旱区秋后覆膜保墒对翌年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春旱严重、降雨资源年内分布不均的气候特点,在秋收后、霜冻之前进行灭茬覆膜处理,试验对旱地雨水资源跨时间调节。翌年春季土壤含水量、玉米生长状况及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秋覆膜处理的耕层土壤含水量比未覆膜处理高出60%,播种15d后玉米出苗率达到85%,抽穗期玉米株高比未覆膜处理高33cm、径粗增加0.42cm,秋收时玉米穗重比未覆膜处理提高了49.62%。研究表明,春墒秋保、跨时间调控农田水分状况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有效的农业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采用RT-PCR对辽西地区采集的45份核果叶片样品进行了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NRSV)的鉴定,其中9份样品为阳性。以阳性样品总RNA为模板,克隆了PNRSV基因组RNA3近全长序列。序列长度在1 612~1 619 bp之间,一致性为93.8%~100%。以本研究获得的9个和Gen Bank登录的42个PNRSV近全长RNA3序列为基础,截取cp基因、mp基因和近全长RNA3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三者结果一致:均可将51个PNRSV分离物分为4个组,即PV32、PV96、PE5和本文报道的一个新的PNRSV组,9个辽西分离物分别属于PV32组或PV96组。本研究明确了我国辽西地区PNRSV的遗传多样性,证明了PNRSV基因组RNA3在研究PNRSV遗传多样性中的适用性,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PNRSV组,对于PNRSV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Copula函数的辽西地区农业气象干旱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作为辽西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农业影响显著。综合考虑气象干旱灾害的多要素作用,本文基于SPI指数利用游程理论提取辽西地区1956—2014年农业气象干旱的历时和强度,在确定单变量边缘分布的基础上采用Copula函数分析干旱发生的联合概率和重现期,并以1991—2011年农作物旱灾实况为依据,探讨气象干旱重现期与作物旱灾损失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分别符合Weibull和Gev分布,Frank-Copula适合模拟辽西地区的干旱联合分布;(2)本区发生历时和强度双低、短历时-高强度、长历时-低强度干旱的可能性较大;(3)高强度-短历时和低强度-长历时组合下重现期多为2—4个月,辽西多轻、中旱;(4)1991—2011年旱灾实际重现期与理论重现期接近,表明联合重现期能更好地体现灾害发生频次;(5)重现期低于2个月为轻度干旱,2—8个月为中度干旱,高于8个月为重度干旱,农业部门可根据联合重现期预测出的干旱等级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旱抗旱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梭梭秋灌人工林和荒漠林进行了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和林木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和蒸散量与冬季降水量相关,林木生长状况与土壤水分状况相关。人工林的土壤水分状况和林木生长状况虽不如荒漠林,属生长一般类型,但水分供需平衡,在仅靠降水抚育的条件下,2.5×3m株行距,1333株/ha的密度不会因水分平衡问题出现人工林衰亡的恶果。  相似文献   

13.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问题   总被引:11,自引:20,他引:11  
易秀 《干旱区研究》2001,18(3):54-57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特征,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相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亚寒带荒漠草原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研究》2021,38(5):1385-1392
为了阐明亚寒带荒漠草原不同树种人工林间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选取种植白桦、樟子松、梣叶槭3种不同树种,林龄为11 a的亚寒带荒漠草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含量受树种的影响,但不同树种间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不显著。(2)种植人工林后,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均显著增加,针叶林与阔叶林土壤表层有机C、全N含量差异显著。(3)土壤C、N、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C含量是C:N、C:P的控制因子,N含量是N:P的控制因子。研究区种植人工林后,虽然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但是总体含量仍小于全球平均水平,当地土壤养分仍处于匮乏状态。N是该地区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在人工林生长过程中适当施用氮肥,可加快人工林生长和生态恢复进程。本研究可为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的人工林建设和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疏勒河流域是目前甘肃省移民和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也是“再造河西”战略实施水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随着移民范围和开发程度的迅速增大,进一步提高流域水资源及其循环转化关系的研究程度,及时发现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在广泛收集有关水文、水利化现状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和评价了疏勒河流域的降水资源、冰川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包括地下水补给资源、允许开采资源、储存资源)、水资源总量的数量和特征,评价和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掌握吉林集安地区蝴蝶种类及资源的本底资料。笔者在该地区开展了为期三年的蝶类资源考察,采用人工捕捉法捕获蝶类,并对捕获的蝶类进行分类鉴定,已发现蝶类8科64属104种。经调查初步摸清了集安地区蝶类的种类,为今后开展集安地区蝶类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1-2015年辽宁省4-5月(春播期) 19个农业气象站0~20 cm层土壤相对湿度、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土壤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长期变化状况、突变和周期性特征及其与气候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35a土壤湿度区域性变化显著,辽西地区土壤湿度减少(干旱化程度加剧),辽东地区土壤湿度增加;土壤湿度年际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主要经历了平稳-偏干-偏湿3个时期,不存在明显的突变点,4月和5月分别存在4~7 a和准2 a的周期; 2000年以后土壤湿度稳定性增大,发生土壤异常偏干和偏湿的极端事件显著增多,尤其是在辽西干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4月土壤湿度与前秋降水相关显著,秋季降水冬季封冻在土壤中,次年春季土壤融化返浆,土壤湿度增加,5月土壤湿度与同期降水和气温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均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玉米镰孢穗腐病病原菌的鉴定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省玉米镰孢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分布特征,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2015年9月采自辽宁省13个地区的84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同时依据镰孢菌分离频率确定其在辽宁省玉米生态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辽宁省84个玉米穗腐病样分离物中鉴定出3个种,即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和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分别为67、9和8株,占79.77%、10.71%和9.52%。按照柯赫式法则,验证了3种镰孢菌代表菌株FV-39、FG-1和FP-2是玉米品种郑单958穗腐病的致病菌。拟轮枝镰孢菌为辽宁省玉米镰孢穗腐病的优势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辽东、辽南、辽中、辽北和辽西5个玉米生态区,分别占16.67%、11.90%、21.42%、10.72%和19.05%;禾谷镰孢菌主要分布于辽西地区,层出镰孢菌主要分布于辽中和辽北地区。  相似文献   

19.
以玉米中地77为材料,研究了辽西半干旱区控制灌溉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耗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的生长,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穗长、轴重、行粒数、穗粒数和穗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穗粗和穗行数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小,但叶面积指数、秃尖、日耗水量、阶段耗水量和全生育期耗水量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全生育期高密度玉米总耗水量高出低密度28.6%;回归分析表明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综合考虑节水和增粮的目的,在辽西半干旱地区控制灌溉条件下,建议玉米中地77种植密度为6 ~ 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丰富,但气象灾害也较多;土地面积大,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次生盐渍化严重;河流径流量大,年际变化小,季节分配不平衡;天然草场面积大,等级低,天然林面积减少,个别地区有沙化倾向;人口多而素质差。对此应处理好维护生态平衡与发展生产的关系;依靠科学技术,以提高单产为主;制止继续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营造人工林;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提高地力;对少数民族也实行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