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源县自1979年开始建立黄牛改良人工授精冷配站,引进西门塔尔良种公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至今已连续20多年从未间断。全县已建成冷配站(点)25个,其中固定冷配站17个,引进良种公牛16头,年杂交改良已达万头以上,为农民养牛增收1000多万元。西杂改良已在全县推广普及,改良成效显著,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全县牛存栏7万多头,年出栏4万多头。1998年又开始引进国外优质肉牛品种夏洛莱、利木赞、皮尔蒙特和海伏特4个品种冻精与高代西杂母牛分别进行三元杂交改良,改良效果十分显著,18月龄三杂肉牛体重可达450kg以上,经屠宰测定,各种指标都优于西杂牛,…  相似文献   

2.
为加速我县黄牛改良工作的进程,促进养牛向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我县于1992年引进了法国利木赞种公牛1头,在近20处冷配站点对黄牛进行了大面积的冷配改良。到目前已改良黄牛11万头,杂1代牛在体型外貌、生长速度、肉用性能等方面比当地黄牛均有较...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运城地区是晋南牛的核心产区,全区13个县(市),存栏牛达56万头。自1979年开展黄牛冷配技术以来,晋南牛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也起了很大变化。目前,以地区种牛站为核  相似文献   

4.
1黄牛改良的历史与现状1.1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现年存栏黄牛10万余头,其中能繁母牛5万余头,为黄牛杂交改良提供了良好的母牛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曾在峨边、峨眉、金口河等县区开展过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的试点工作。1998年,该市又在地方良种“峨边花牛”生产区—峨边彝族自治县重新启动黄牛品种改良生产。2000年,峨边、峨眉山两县市成为四川省肉牛项目县,黄牛品种改良生产掀起高潮。全市现建立县级牛改中心2个,乡镇牛改冷配站15个,村牛改点29个。据统计,至2003年上半年,累计黄牛品种改良1.8万头,其中黄牛冷配1.35万头;出生杂…  相似文献   

5.
利木赞牛改良当地黄牛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化地处闽西北山区 ,是三明市黄牛养殖大县 ,黄牛饲养以放牧为主。长期以来本地黄牛处于野交乱配、近亲交配 ,牛种退化 ,其体型日益变小 ,生长速度缓慢 ,产肉性能极低 ,经济效益低下。为了合理调整优化牧业内部结构 ,改良当地牛种 ,提高养牛经济效益 ,促进肉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 ,我县自 1 996年开始从福建农业大学引进法国利木赞肉牛细管冻精对当地自然发情的黄母牛进行杂交改良。到目前全县已建立一个县级黄牛冷配中心 ,1 0个乡镇黄牛冷配站 ,1 4个黄牛冷配点 ,冷配黄牛 51 1 7头 ,受胎 4 733头 ,总受胎率 92 .5%。在以放牧为主…  相似文献   

6.
德国黄牛改良当地黄牛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河市的黄牛饲养以粗放为主。当地黄牛体型小,生长速度慢,产肉性能和经济效益低。我站自1998年起从辽宁省肉牛繁育中心引进德国黄牛的细管冻精,对当地母牛进行杂交改良。全年冷配黄牛4.53万头,受胎4.08万头,总受胎率为90%。在粗放式饲养管理条件下,德杂一代黄牛在体型外貌、生长速度、肉用性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黑山县是辽西地区农业大县 ,作物秸秆资源丰富 ,农民素有养牛习惯 ,全国黄牛年饲养量达 16万头。自 1978年起我县作为辽宁省黄牛改良试点县开始进行黄牛改良工作至今已有 2 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累计完成黄牛改良 2 6 5万头。 2 0 0 0年完成黄牛冷配 1 8万头 ,成为辽宁省黄牛冷配超万头县。下面将如何提高黄牛改良效率的几点体会概述如下。1 合理选择适应本地优良种公牛品种我县自 1978年以来 ,先后引进了海福特、夏洛来、西门塔尔等优良种公牛冷冻精液改良本地黄牛。经多年来改良实践证明 ,以夏洛来牛做父本牛效果最好 ,其次是西门…  相似文献   

8.
秦川牛是我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它以体格高大,毛色紫红,役用能力强,产肉性能好,遗传性稳定,适应性良好而闻名于国内外。我区白开展黄牛改良工作以来,始终以秦川牛为主要父奉改良山地黄牛,引进辜川种公牛及其玲冻精液颗粒,坚持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截至1990年底,全区累计引进辜川牛250多头,各种牛改良配种累计1371万头(次),其中秦川牛配种改良占95%以上。秦川牛改良面覆盖全区7县(市)。1990年底,辜川牛种公牛存栏60头,改良配种点120个,其中秦川牛奉交点60个,冷配点60个。  相似文献   

9.
固原市肉牛产业发展成效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原是一个传统畜牧业地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自然资源、地理和人文优势。因此,自治区和固原市确定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严格执行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以肉牛为主的草畜产业确定为振兴地方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大力推行肉牛养殖,使当地肉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肉牛产业发展现状1.1养殖数量逐年扩大2004年末全市牛存栏34万头、出栏13万头,比2000年分别增长34.28%、36%和30%。1.2黄牛冷配改良稳步推进自2001年实施黄牛冷配改良技术推广项目以来,共建黄牛冷配点172个,选用利木赞改良当地黄牛17.8万头,其中2004年4.4万头,2005年6万头…  相似文献   

10.
齐河县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已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千家万户分散繁育,小区大户育肥”的肉牛养殖模式。2004年底全县存栏黄牛45万头,建设冷配改良点267处,年改良黄牛18万头,黄牛冷配改良工作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齐河县是全省有名的黄牛养殖大县,同时也是全省黄牛冷配改良工作先  相似文献   

11.
1 黄牛改良冷配体系建设基本状况 永济市黄牛改良从1983年开始起步,发展到现在有38个黄牛冷配站点,50名冷配技术员,年冷配母牛在1万头左右,受胎率达到88%以上,冷配站点人员素质高、技术力量雄厚、冷配设施比较齐全,在全区来说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垦区有大面积天然草原、荒地及林地,生产大量农作物秸秆,发展草食家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998年以来通过引进世界优质肉用种牛精液改良本地黄牛,进行黄牛改良综合技术研究,经过5年的攻关试验,现已初步形成了试验区域改良牛占现有存栏牛总数的80.26%,肉牛产业初具规模。1黄牛的改良繁殖及饲养1.1黄牛改良试验以852农场沃野小区、291农场二分场小区、北兴农场龙庆小区为黄牛改良中心试验区,3个试验区于1998年春季开始选择健康2产或3、4产黄牛为母本登记造册、建立牛群档案,分别以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来、比利时兰为父本进行冻…  相似文献   

13.
晋南牛导入外血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南牛是我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其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体型外貌一致、役用性能好、遗传性稳定等优良特性.为我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晋南牛作为生产资料,已很不适应,而作为生活资料来发展商品生产,则显得生长发育慢,肉用性能差,经济效益低.为了提高晋南牛的肉用性能,增加养牛效益,促进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我区于八六年引进了优良肉牛品种夏洛来、西门塔尔、利木赞等,对晋南牛进行杂交改良,截止目前改良配种晋南母牛80来万头次,产仔成活改良肉牛65万头.根据调查研究,杂交改良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4.
汉源杂交牛就像汉源花椒一样出名,也像汉源花椒一样成了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4年,全县牛饲养量达到近12万头,其中出栏4万多头,黄牛杂交改良近万头,农户养一头杂交牛出售可收入两千多元,全县养牛收入近1个亿。汉源杂交牛声誉好,质量高,远销省内外,赢得广大客商的交口称赞。母牛去冷配,效益翻几倍,饲养杂交牛一头当两头,牵着黄牛奔小康,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汉源牛业的崛起与兴旺,来自于26年坚持不懈的黄牛杂交改良。  相似文献   

15.
建三江分局从1985年开始,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在全局15个农场先后开展了黄牛改良工作。到1996年末,冻精配种共计71356头次,受胎58316头次,受胎率由1985年的43.6%提高到84.4%,累计产活犊牛34768头,现存栏27687头。为了全面了解全局黄牛改良效果及掌握杂交牛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1997年6~9月我们对全局黄牛改良效果进行了调查。1西杂牛的体型及外貌特征西杂牛在体型上明显倾向于父本。表现出父本良好的兼用型:头短、额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紧凑,肌肉丰满、后躯发达,四肢粗壮,蹄质坚实,行动迅速。母牛乳房发育良好,毛色多…  相似文献   

16.
利木赞牛与延边黄牛杂交效果调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之一,虽然具有许多突出优点,但是由于它传统上是以役用为主,存在着生长发育慢,产肉量低,臀部肌肉欠发达等缺陷,因此引入利木赞品种对延边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是提高其生产性能的有效方法。1 基本情况敦化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部,属中温带湿润冷凉气候区,四季分明,无霜期短。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19.2万公顷,又有丰富的秸秆,发展养牛业有很好的资源条件,到2003年末全市黄牛存栏近19万头,2003年冷配黄牛1万多头,在本地区发展养牛具有大的潜力。本研究通过对77头延边黄牛(其中,公牛40头,母牛37头)和…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宁化本地黄牛处于野交乱配、近亲繁殖,其体型日益变小,生长速度缓慢,产肉性能极低,俗称“小狗牛”,经济效益低下。为了合理调整优化牧业内部结构,改良当地牛种,提高经济效益,我县自1996年开始从福建农林大学引进法国利木赞肉牛细管冻精对当地自然发情的黄母牛进行杂交改良。7年来全县建立一个县级黄牛冷配中心,10个乡镇黄牛冷配站,14个黄牛冷配点,冷配黄牛18260多头,情期受胎率49.3%。在以放牧为主的粗放饲养条件下,利杂一代牛在体型外貌、生长速度、肉用性能等方面比当地黄牛均有显著提高。不同月龄体尺、体重及屠宰率、净肉率都明…  相似文献   

18.
互助县是青海省农牧业生产大县,饲草料资源丰富,现存栏各类畜禽120万头(只,匹),其中牛5.6万头。自1976年以来,互助县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开展黄牛改良工作,引进牛细管冻精技术和海福特、西门塔、荷斯坦良种牛或冻精进行杂交改良。近几年又引进皮埃蒙特、利木赞等大型肉牛品种,改良本地牛,大大提高了本地黄牛个体生产性能,推动了养牛业的发展。本文就该县黄牛改良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速黄牛改良工作的进程,促进养牛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品种优良化方向发展,我场繁育站于2000年引进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西门塔尔冻精,对我场可繁母牛进行了大面积的冻配杂交改良.西杂1代在体型、外貌、生长速度、肉用性能等都比本地牛均有较大的提高.为了摸清西门塔尔牛改良本地牛的效果,我们在2002年~2005年分4次对一般饲养条件下西杂1代和本地牛(各20头)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测定,现将测定情况报告如下: 1外貌特征 西杂1代牛体型、外貌比本地牛有较显著的变化,杂交1代显示了父本特征,表现出体躯较长、身体结构匀称,背腰宽而平直,尤其是后躯发育良好,四肢粗壮,肌肉丰满,克服了本地牛两头夹、斜尻、背部窄小、附肉力差、毛色差等缺点.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的养牛业,自1979年开始黄牛冷配改良以来,发展较快。冷配技术大面积普及,黄牛改良取得了可喜成效。全省已在63个县(市)建立冷配点749个,10年累计冷配母牛82.67万头,产活西黄、利黄、黑黄等改良牛40.63万头。黄牛冷配改良工作,1986年后进入大面积丰产丰收阶段,从冻精生产到冷配服务,布局合理、三站配套(冻精站、液氮站、基层冻配点),以当年授配母牛13万头、翌年产活改良牛8.5万头以上的速度向前推进。冷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