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sp.)是柳绵蚧重要寄生小蜂。在黑龙江省林甸县1年两代,以幼龄幼虫在柳绵蚧2龄雌若虫体内越冬。越冬代成虫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期为7月上旬至7月中旬。经定期观察,越冬代蚜小蜂雌成虫产卵进度是紧跟柳绵蚧雌成虫羽化而发生,第一代蚜小蜂产卵进度紧跟柳绵蚧1龄固定若虫发育进度。为了利用自然控制柳绵蚧种群,笔者建立了越冬代与第一代蚜小蜂种群增长直线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
考氏白盾蚧Pseudaulacaspiscockereli(Cooley)是多种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福建福州1年发生6代,冬季无越冬现象.雌成虫在田间全年可见,5月中旬和6月下旬为一龄若虫高峰,全年以8月份虫口最少.每雌平均产卵80.8粒.已知寄生性天敌有4种,隶属于小蜂总科的蚜小蜂科和跳小蜂科;捕食性天敌有日本方头甲、捕食螨和捕食性蓟马.寄生蜂自然寄生率最高达75%.  相似文献   

3.
柳绵蚧在黑龙江省林甸县主要为害行道绿化柳树,其为害高达90%,使树势生长衰弱,导致枝条枯死。一年发生一代,以2龄若虫在柳树的枝干部越冬,成虫的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中旬,初孵若虫出现在7月中旬。柳绵蚧有两种寄生小蜂,其中食蚧蚜小蜂对柳绵蚧的控制力最强,一年发五两代,越冬代寄生率为16.9%,第一代寄生率为50.79%。  相似文献   

4.
考氏白盾蚧生物学与天敌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氏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cockerelli(Cooley)是多种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福建福州1年发生6代,冬季无越冬现象。雌成虫在田间全年可见,5月中旬和6月下旬为一龄若虫高峰,全年以8月份虫口最少。每雌平均产卵80.8粒,已知寄生性天敌有4种,隶属于小蜂总科的蚜小蜂科和跳小蜂科;捕食性天敌有日本方头甲、捕食螨和捕食性蓟马。寄生蜂自然寄生率最高达75%。  相似文献   

5.
日本单蜕盾蚧FioriniajaponicaKuwana在陕西主要危害白皮松。年发生2代,以若虫在针叶上越冬。每年5月中、下旬为第一代孵化盛期,是化学防治最有利时机。雌雄性比2.4:1,雌虫产卵量平均为21粒。发现松蚧阿错小蜂Azotussp.和蚧虫棒小蜂Signiphorinasp.两种天敌,自然寄生率为43.16%,对蚧虫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使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2000倍液以及80%敌敌畏1000倍液,在第一代若虫孵化期防治,均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苏铁甲盾蚧(Genaperlatoriapseudaspidiotus)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甲盾蚧在四川攀枝花地区1年发生一代,以雌成虫在苏铁叶片上越冬。研究制定了甲盾蚧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甲盾蚧种群消长与制约因素关系示意图,甲盾蚧关键致死因子为高温、瓢虫补食和小蜂寄生,关键虫期是一龄若虫期。4月中旬至下旬是一龄若虫涌散峰期,5~7月是瓢虫和小蜂活动的最盛时期;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瓢虫和小蜂再次出现峰期。防治指标为,苏铁叶片虫口达16头时即需防治。4月中旬用氧化乐果1500倍液防治,盾蚧死亡率达92.2%。成功的保护了天敌,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黄胸扑虱蚜小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对寄主的控制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胸扑虱蚜小蜂是杨圆蚧的重要内寄生昆虫。在黑龙江省绥化市一年两代,以1龄幼虫在雌性2龄幼虫寄主的体腔内越冬。5月下旬越冬代蚜小蜂成虫自雌性2龄幼虫寄主体壁突破而出。6月下旬第一代蚜小蜂成虫由雌成虫寄主而出。蚜小蜂雌成虫平均产34粒卵于寄主体壁下,成虫性比1∶0.16,雌成虫占优势。经定期观察,越冬代蚜小蜂雌成虫产卵进度是紧跟杨圆蚧雌成虫羽化而发生,第一代蚜小蜂产卵进度紧跟杨圆蚧1龄固定若虫发育进度。 为了利用自然控制杨圆蚧种群,我们选择Ⅰ、Ⅱ级标准木,并建立了每两代间蚜小蜂种群增长直线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8.
卫矛矢尖蚧在陕西关中地区1年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生植物的茎、叶上越冬。若虫2龄,雌雄异型。雌成虫平均产卵量79.3粒,雄成虫寿命1~2d,雌雄性比为1.1:1。天敌昆虫有红点唇瓢虫、盾蚧小方头甲和红圆蚧金黄小蜂。  相似文献   

9.
对苏铁甲盾蚧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甲盾蚧在四川攀枝花地区1年发生一代,以雌成虫在苏铁叶片上越冬。研究制定了甲盾蚧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甲盾蚧种群消长与制约因素关系示意图,甲盾蚧关键致死因子为高温、瓢虫补食和小蜂寄生,关键虫期是一龄若虫期。4月中旬至下旬是一龄若虫涌散峰期,5 ̄7月是瓢虫和小蜂活动的最盛时期;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瓢虫和小蜂再次出现峰期。防治指标为,苏铁叶片虫口达16头时  相似文献   

10.
网纹绵蚧寄生蜂调查及杀虫剂对寄生蜂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发生在四川雅安的网纹绵蚧Chloropulvinariapolygonata(Cockerel)寄生蜂共有6种,其中以黑色软蚧蚜小蜂CoccophagusyoshidaeNakayama和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ericeri为优势种群。寄生蜂对网纹绵蚧有较高的寄生率,4~5月中旬,对雌蚧寄生率达369%~447%,对雄蚧寄生率达23%~862%。4种杀虫剂对寄生性天敌的毒性试验表明:氧化乐果和稻虱净对寄生蜂的毒性较小。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采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试验,研究了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对不同龄期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的选择以及后代的生长发育表现。在非选择性试验中,斑痣悬茧蜂虽然寄生所有1-5龄幼虫,但寄生率不同,对2-4龄幼虫的寄生率(〉70%)显著高于对1龄(53%)和5龄(20%)幼虫的寄生;寄生不同龄期寄主幼虫的后代寄生蜂生长发育表现亦存在差异,寄生2-4龄寄主幼虫的寄生蜂结茧化蛹率(〉95%)和羽化率(〉90%)高于寄生1龄和5龄幼虫的,而发育历期短于寄生1龄和5龄幼虫的;但后代寄生蜂成虫的体型(用后足胫节长度表示)随寄主幼虫龄期增长而逐渐增大。由此表明,甜菜夜蛾2-4龄幼虫对斑痣悬茧蜂的生长发育适合度表现更有利。在成对选择试验中,当5龄幼虫不在供选寄主组合中时,斑痣悬茧蜂喜好龄期较大的寄主幼虫,即最喜好4龄幼虫,最不喜好1龄幼虫;在4龄与5龄幼虫之间倾向于选择4龄幼虫,这与非选择性试验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小蜂对杨圆蚧的趋性及杨圆蚧挥发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臂式嗅觉仪测定了长棒四节蚜小蜂和黄胸扑虱蚜小蜂对杨圆蚧1龄固定若虫的虫体、介壳、虫体与介壳复合体的趋性。结果表明,介壳和虫体与介壳复合体对两种小蜂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两种小蜂对气味源的剂量都比较敏感。采用敢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方法,分析了杨圆蚧1龄固定若虫虫体及介壳所释放的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和各组分所占比例,分析表明,虫体和介壳中释放出的挥发性物质均含有9个组分,但这9个组分在虫体和介壳挥发物中的比例略有变异。  相似文献   

13.
以小菜蛾重要的幼虫-蛹跨期寄生蜂菜蛾啮小蜂为研究对象,在(25±1)℃条件下研究了1,2,3,4龄初和4龄末小菜蛾幼虫被寄生后,对菜蛾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各个虫龄小菜蛾的啮小蜂从卵到羽化的发育历期、羽化后成蜂寿命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同虫龄被寄生小菜蛾羽化出的啮小蜂的性比只在3龄末和4龄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寄生4龄末小菜蛾育出的雄蜂比例最高.菜蛾啮小蜂对各虫龄小菜蛾幼虫产卵寄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性,但相比2龄和4龄小菜蛾幼虫,3龄末小菜蛾幼虫仍是较适合的寄主,寄生3龄末小菜蛾幼虫羽化出的啮小蜂个体最大.  相似文献   

14.
呋喃虫酰肼对舞毒蛾解毒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呋喃虫酰肼(JS118)的杀虫活性及作用机理,以叶片药膜法测定了不同龄期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幼虫的生物活性及其体内解毒酶活性。结果表明:呋喃虫酰肼对舞毒蛾幼虫24 h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龄0.369 mg.L-1和5龄0.842 mg.L-1,且对幼虫体内的解毒酶存在显著影响。对3龄幼虫体内CarE和GSTs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对ACP表现为持续抑制作用,对ALP表现为抑制—诱导—抑制作用,对MFOs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作用;对5龄幼虫体内CarE表现为抑制—诱导—抑制作用,对ACP和GSTs表现为持续抑制作用,对ALP和MFOs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作用。用LC10和LC30剂量呋喃虫酰肼连续处理后,3龄舞毒蛾幼虫的发育时间均明显延长,随着呋喃虫酰肼质量浓度的增大以及药剂处理时间的延长,幼虫的成活率明显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呋喃虫酰肼作为非甾醇类蜕皮激素竞争物中的新型化合物,对舞毒蛾幼虫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能明显影响幼虫的生长发育并对其体内主要解毒酶系有较强的干扰作用,表现出很高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取食寄主与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卵成熟和寿命的关系,了解该蜂的生殖生物学,提高该蜂的生殖潜能与人工繁殖效率。【方法】通过解剖潜蝇姬小蜂的卵巢,确定日龄、寄主龄期、取食寄主对卵成熟的影响,通过生物学观察明确取食寄主能否延长雌蜂寿命。【结果】初羽化的潜蝇姬小蜂卵巢内无成熟的卵,补充蜂蜜水后,卵逐渐成熟,羽化5 d后成熟卵量最多,达7.5粒/雌蜂,6 d后雌蜂重吸收体内的卵作为营养物质,未成熟卵数量增多,达3.7粒/雌蜂;提供潜蝇姬小蜂3龄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幼虫,24 h后卵巢内成熟卵量和产卵量均最大,分别为5.82和2.85粒;取食3龄寄主后,雌蜂成熟卵量在羽化后3、5、7 d后分别达 6.8、10.3和7.2粒,显著高于取食1龄寄主和蜂蜜的雌蜂;取食对雌蜂的寿命没有显著的影响,取食1龄、3龄寄主雌蜂的平均寿命分别为28.3、29.26 d,取食蜂蜜的雌蜂平均寿命26.8 d,三者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取食寄主能够增加雌蜂卵巢内成熟卵量,但是取食寄主后雌蜂寿命没有延长。  相似文献   

16.
寄主龄期对菜蛾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被寄生时的龄期对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发育历期、结茧率及羽化雌蜂寄生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寄生于3龄小菜蛾幼虫的菜蛾绒茧蜂其卵—幼虫期的发育较寄生于2龄或4龄个体的要快,结茧率及羽化后雌蜂寄生能力要高,但寄生不同龄期寄主个体间的成蜂羽化率没有差异,表明小菜蛾3龄幼虫较2、4龄幼虫对菜蛾绒茧蜂的适合性要高.不同龄期被寄生的小菜蛾幼虫均有部分个体在寄生蜂幼虫成熟啮出前死亡,这种死亡在2龄、3龄时被寄生的个体中主要发生在幼虫期,而4龄幼虫被寄生的个体死亡发生期则逐渐向蛹期转移,4龄第三天被寄生的小菜蛾蛹期死亡率达62.5%,表明小菜蛾4龄幼虫对菜蛾绒茧蜂的适合性随年龄增加迅速下降.文中还讨论了寄主龄期适合性与该蜂产卵选择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咖啡天蛾质型多角体病毒于1985年在福建南平首次发现。经电镜观察,多角体呈五角形或六角形,直径为0.9—3.2um。病毒粒子六边形或近圆形,直径为38—46nm。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病毒对2龄初咖啡天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845×10~4PIB/ml。紫外线、太阳光照射,对病毒的感染力影响较大,病毒在低温下贮藏一年,对其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具有蜕皮激素活性的二酰基肼类化合物RH-2485对农业重要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分别用2μL的1、10、50、100、1 000 mg/L系列浓度的RH-2485点滴处理斜纹夜蛾3龄幼虫,测定幼虫的死亡率、半数致死浓度(LC50)、发育历期、化蛹率和羽化率等指标。[结果]随着RH-2485浓度的升高,斜纹夜蛾幼虫死亡率也不断升高,而致死所需时间则不断下降,100 mg/L浓度的致死率在90%左右,1 000 mg/L浓度的致死率为96.7%。RH-2485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LC50为5.220 91 mg/L。斜纹夜蛾1龄、2龄幼虫对RH-2485比较敏感,但它们之间则无显著差异。[结论]试验结果为田间利用RH-2485防治斜纹夜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人工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50%、0.75%、1.00%、1.50%的水杨苷或0.20%、0.40%、0.60%、0.80%的单宁,饲喂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幼虫,用湿质量称量法测量其营养指标,分析植物次生物质对美国白蛾食物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单宁各处理组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幼虫的取食量和排粪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先促后抑;食物消耗率、转化率和食物利用率在4龄时多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5~6龄时,食物消耗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食物转化率与利用率多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在同一质量分数处理组随龄期的增加与对照的差异越来越大。水杨苷处理,多数处理组4~6龄幼虫的取食量高于对照组,排粪量随龄期的增长逐渐减少;食物消耗率,1.00%处理组在4~5龄显著低于对照(P<0.05),6龄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处理组在4~5龄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P>0.05),6龄时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食物转化率和利用率,0.50%处理组4~6龄均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0.75%处理组,在各龄期与对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1.00%处理组,在4~5龄时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P<0.05),6龄时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P>0.05);1.50%处理组在4龄、6龄时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5龄时显著高于对照(P<0.05)。说明单宁对美国白蛾幼虫的食物利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杨苷对其食物利用的影响与剂量有关,质量分数0.75%无明显影响,1.00%有促进作用,0.50%和1.50%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近年大螟种群显著上升、而主治药剂不明确的实际需要,在室内测定了不同类型化学药剂对大螟的卵和3龄幼虫触杀毒性以及对初孵幼虫的胃毒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毒力高的两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测定的13种杀虫剂中,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和康宽对3种虫态的杀虫活性均较高;田间试验表明,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11.25 g.hm-2防治效果最佳,杀虫效果达95.54%,保穗效果为97.37%,20%康宽悬浮剂30 g.hm-2杀虫效果为89.61%,保穗效果为95.33%,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40%毒死蜱乳油48 g.hm-2或92.1%杀虫单1 200 g.hm-2的相应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