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在郑州地区的表现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试验研究了2,3,4,5,7,8共6个秋眠级18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tiva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秋眠级对紫花苜蓿的年鲜草产量、株高等有较大影响,其中秋眠级别为4级的紫花苜蓿品种的年鲜草产量极显著高于5级(P<0.01),显著高于7级品种(P<0.05),但与2,3,8级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秋眠级为2,3,4的紫花苜蓿品种较适合在郑州地区种植;不同茬次对其生长性能有更大的影响,其中第1茬的产量和株高最大,其次为第2,3茬,第4,5茬最低,前3茬占全年产量的80%左右,应加强对萌3茬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紫花苜蓿生产特点及主要保健营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选用EUREKA(FD8)和DERBY(FD5)2个不同秋眠级别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于2001年10月-2003年10月在上海地区进行系统考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以上海为代表的过渡带地区,就年累计鲜草产量而言,半秋眠型品种DERBY极显著高于非秋眠型品种EUREKA;2年各刈次鲜草产量分布特点表明,2个不同秋眠级别品种产量高峰都在入夏之前;EUREKA品种与DERBY品种相比,突出的产量优势表现在高温高湿、高温干旱的不利气候条件期间;2个不同秋眠级别品种,每年3月中下旬的第1刈次鲜草产量的高低都与越冬期间低温阴湿强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决定上海地区苜蓿年累计鲜革产量高低的关键是有利气候条件下的再生力和生长势;上海地区生产的苜蓿草粉,其主要保健营养成分及含量与西北地区草粉相近或略有超过,2个品种叶蛋白和粗多糖含量,年份间、刈次间都有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3.
不同秋眠级苜蓿在辽宁地区生产性能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辽宁地区现有苜蓿品种秋眠性强、抗寒能力强但产量低的现状,引进了12个国内外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其生长第2年各项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从株高和产量角度考虑,秋眠级数为3的爱乐高和柏拉图最适合该环境条件,而草原2号、润布勒等秋眠级较低的品种不适合该环境条件;不同苜蓿品种再生性有较大差异,爱乐高(FD3)、WL323(FD4)再生性较好,LoBo(FD3)再生性相对较弱;综合分析各项指标,表现最好的为爱乐高(FD3),柏拉图(FD3)和WL323(FD4)。综合性状最差的为草原2号(FD1),其余品种的性状表现为中等,部分半秋眠品种也可在辽宁地区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4.
不同秋眠级数苜蓿品种根颈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秋眠级数分别为2,3,4和6的休眠和半休眠苜蓿品种生长前3年的根颈特性进行了连续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休眠类型苜蓿品种间根颈特性差异明显,苜蓿根颈入土深度随着秋眠级数的降低而增加,其中,苜蓿播种后至第1次刈割是苜蓿根颈人土速率最大的时期.在温度较高的夏季,根颈增粗较快,而地上产草量较低.秋眠型苜蓿的二级根颈早于半秋眠类型苜蓿发生,在数量上多于半秋眠类型苜蓿.二级根颈主要产生于生长第2年及以后的第2和3茬生长期,在种植第1年及第1茬生长期并无二级根颈发生.品种间根颈分枝直径和根颈分枝数差异极显著.根颈直径、分枝数、分枝直径与苜蓿休眠性的关系未呈现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洞庭湖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夏季高温刈割后的生长状态及再生产量及品质的品种间差异,对种植一年的5个紫花苜蓿品种于2015年8月1日进行全年第5茬刈割测产,9月21日进行第6茬刈割测产。研究结果发现,秋眠级较高的苜蓿品种WL656、WL903第5茬刈割后再生植株长势和第5茬刈割鲜草产量显著优于秋眠级低的苜蓿品种WL363(P0.05)。第6茬刈割WL903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明显变化规律。高秋眠级的WL903和WL712综合表现较好,是可进一步研究的耐热型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科尔沁沙地适宜种植苜蓿秋眠级和刈割次数,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不同秋眠级的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刈割2次、3次和4次对产量、品质和越冬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刈割次数的增加,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越冬率逐渐降低;秋眠级1~3级苜蓿品种年刈割3次总产量最高,秋眠级4~5级苜蓿品种年刈割4次总产量最高;不同刈割次数各茬次间苜蓿品质不同。综合分析得出,在科尔沁沙地灌溉苜蓿种植区,选择秋眠级1~4级的苜蓿品种,年刈割2~3次为宜。  相似文献   

7.
中亚热带区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价不同秋眠强度紫花苜蓿品种在福建中亚热带生产性能,选择秋眠级数(FD)3、5、7、9.5的紫花苜蓿品种在福建延平、福建建阳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测定越夏率、年度产草量、产草量季节动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秋眠级数为7的阿瑞博表现最优,越夏率为67%,在延平、建阳年度鲜草产量分别为4 7931kg/hm2、62 505kg/hm2,干草产量分别为12 373.2kg/hm2、13 344.8kg/hm2,初花期粗蛋白含量28.0%。秋眠级数为3的苜蓿王初花期粗蛋白含量最高(33.4%),但越夏率和产草量最低。秋眠级数为9.5的萨兰多在秋季保持较高的产草量,但越夏率和春夏季产草量均低于阿瑞博。选择春季生长迅速,耐旱、耐热的非秋眠品种是中亚热带区紫花苜蓿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外源ABA对不同秋眠型苜蓿品种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选择第3生长年的苜蓿90株,采用2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方法,随机分为9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盆,每盆2株,分别用0,20和80 mg/L外源ABA处理3个不同秋眠级别的苜蓿品种CUF101、CW502和Ver-nal,试验期35 d。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观测外源ABA处理的不同秋眠级别苜蓿激素含量变化,并探讨激素调控对苜蓿生长和秋眠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是非秋眠型苜蓿CUF101,半秋眠型苜蓿CW502,还是秋眠型苜蓿Vernal,其顶芽和第1展开叶中ABA含量均随外源ABA喷施浓度水平的提高而增加,IAA、GA3含量则表现出与ABA相反的递减趋势;2)在同一环境因素影响下随着苜蓿秋眠性增强,内源ABA合成量呈递增趋势,而IAA、GA3合成量呈递减趋势,秋眠型苜蓿更易受外源ABA影响促进内源ABA的累积;3)短日照适温环境中随着苜蓿秋眠级别的升高和ABA/IAA、ABA/GA3、ABA/ZR值的降低,株高增长变化呈递增趋势。本试验认为,虽然短日照适温环境只能促使苜蓿轻度休眠,但内源ABA累积量随秋眠级别降低而增加,也为进一步探讨苜蓿秋眠调控机理、人为调控苜蓿休眠以及提高苜蓿的抗寒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国外苜蓿品种在吉林中部地区的表现及苜蓿农艺性状间关系,试验测定了16个丹麦苜蓿品种与2个国内品种的鲜草产量、秋眠性、花期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丹麦苜蓿品种与国内苜蓿品种相比不存在生产性能优势;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鲜草产量与花期早晚、田间密度密切相关,秋眠性与花期早晚、抗倒伏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美国11个秋眠级标准苜蓿品种为对照,按照Teuber的方法在内蒙古土左旗和五原县评定国内和国外引进的45个苜蓿品种的秋眠级,测定其越冬率和返青后第一茬的株高、分枝数和单株鲜重,并对秋眠性与越冬率和株高、分枝数、单株鲜重等农艺性状做相关分析,以期为苜蓿品种的适应性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左和五原两个试验点苜蓿秋季刈割后第21d的自然再生高度与原秋眠级存在真实的线性回归关系,R2为0.993和0.995;两个试验点11个标准对照品种的实际秋眠级与原秋眠级之间相关系数为0.993和0.995,存在极显著正相关。22个国内苜蓿品种多数为极秋眠型和秋眠型,中兰1号为半秋眠型,区试品种凉苜1号和国审品种甘农5号为非秋眠型;23个国外引进品种秋眠级梯度层次广,秋眠类型多样。相关分析表明,秋眠性与抗寒性具有高度表型相关,土左试验点极秋眠型和秋眠型苜蓿的秋眠性和农艺性状均不相关,而半秋眠型苜蓿的秋眠性和单株分枝数和单株鲜重显著相关(P0.05);五原试验点不同苜蓿的秋眠性与株高极显著相关(P0.01),不同秋眠类型的秋眠性与各农艺性状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38个多花黑麦草品种在广东地区的生产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自不同国家的38个多花黑麦草品种在广东地区的生产适应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品种可刈割4次,其中第二茬产量最高,第四茬产量最低,第三茬产量稍高于第一茬;4茬鲜草总产量最高的7个品种依次是LMT1107、Archie、Common 1、Barmultra、Jumbo、Sabroso和01-Lm-1,都在11.22kg/m2以上,前3茬鲜草产量最高的5个品种依次为品种01-Lm-1、LMT 1107、Common 1、Archie和LWD 8181-2,在10.17kg/m2以上;干物质产量最高的5个品种依次是01-Lm-1、LWD 8181-2、BAR 9 TAM、LMT 9034和Jumbo,都在1011g/m2以上;其次为品种Barprisma、Sabroso和02-Lm-1、Archie、LMT 1107、Barmultra和Common 1,干物质产量在950g/m2以上.各品种苗期生长速度与第一茬产量不相关,刈割后1~2周内的再生速度与鲜草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每茬刈时高度也与鲜草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晚熟的四倍体品种后期营养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选择适宜云南暖温带地区种植的青贮用玉米品种,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开展了22个玉米品种的品比试验。采用三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在蜡熟期对各供试品种的农艺性状、病虫害抗性、倒伏状况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22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单株叶鲜重、单株秆鲜重、单株鲜重、绿叶数、叶片数、茎粗与鲜株产量、干物质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或P<0.05);胜玉2号、曲辰11号、靖丰8号、青青300的鲜株产量、干物质产量均较高,且抗病、抗虫害能力强,无倒伏,适宜在云南暖温带及类似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宜通辽地区种植的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品种,2011 年对8个饲用高粱品种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系统测定并分析了与动物生产性能相关的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及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干鲜比。结果表明:大力士和甜格雷兹品质性状均优于其他6个品种,且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甜1号草产量最高,而品质略低于大力士和甜格雷兹,因此大力士、甜格雷兹适合作青饲利用,通甜1号适合作青贮利用,这3个品种在通辽地区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河北低平原区,夏播情况下对4类禾本科饲草(10个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高丹草类鲜草产量最高,苏丹草类干草产量最高,干草产量苏丹草类,高丹草类及青贮玉米类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狼尾草类;所有参试品种粗蛋白产量差异均不显著;所有品种中健宝高丹草鲜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夏播可收获2茬,分蘖能力、再生能力和抗病性均较强;牧特利狼尾草粗蛋白含量最高,分蘖能力最强,抗病性最强。综合分析以健宝高丹草表现最优,宜作为河北低平原区禾本科饲草推广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收获期对2种玉米农艺性状和生物学产量的影响,选择适宜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制作青贮饲料的玉米品种以及最佳收获期。[方法] 以全株青贮玉米吉东81和粮用玉米甘优702为试验材料,试验期为2019年9月5日至10月5日,设11个收获日期,分析不同收获日期2种玉米株高以及各部位鲜物质产量、干物质含量和干物质产量的变化。[结果] 2种玉米株高随着收获期的延长呈先增加后平稳趋势,9月17日吉东81和甘优702的株高最高,分别为3.51 m和2.94 m,试验期间吉东81的平均株高显著(P<0.05)高于甘优702。2种玉米茎叶、秆、果穗和整株鲜物质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干物质含量呈递增趋势,干物质产量呈先上升后平稳趋势。2种玉米整株平均鲜物质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吉东81的整株平均干物质含量和干物质产量显著(P<0.05)低于甘优702。[结论] 全株青贮玉米品种吉东81最佳收获期为9月23—26日,粮用玉米品种甘优702最佳收获期为9月17—20日,且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全株青贮玉米品种吉东81更适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推广。  相似文献   

16.
使用 Li-6400光合测定系统田间实地测定在海拉尔地区广泛种植的4个苜蓿品种(黄花苜蓿、杂花苜蓿、肇东苜蓿和龙牧801)的光合因子,并进行了相应产量因子的测定,分析影响苜蓿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 n )、蒸腾速率(T r )、水分利用效率(WUE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 i )和气孔导度(Gs)日变化曲线并不完全呈双峰曲线,出现峰值的时间也存在差异性;P n 和 Tr 与气孔导度、叶绿素呈显著正相关性(P 〈0.05),与水分利用效率、相对湿度和气温呈负相关(P 〈0.05)。产量与光合因子、环境因子相关性较低;通过主成分分析,株高、有效辐射、宽幅、单株干重、茎干重、叶干重、鲜干比能够较好的反映和预测苜蓿产量;杂花苜蓿在海拉尔地区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高光合效率小豆筛选与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宜于安徽地区种植的肥饲兼用型小豆种质资源,于2011-2013年在安徽科技学院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对7种小豆进行评价,记载各种小豆的根、茎、叶、花、荚果及种子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产量和干物质积累效率,测定各种小豆在盛花期的叶片光合效率、根瘤量和氮、磷、钾、铁、锌养分含量及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早熟黑小豆表现为中熟,晚熟黑小豆表现为迟熟,其他种(属)表现为早熟;兴安红豆叶片光合效率和干物质积累效率最高;晚熟黑小豆根瘤最多、根瘤量可达地下部总重的28.8%,其鲜草产量、干物量、种子产量、蛋白质产量最高,固氮和富集钾、铁、锌能力最强,而富集磷能力最强的是早熟黑小豆和兴安红豆;晚熟黑小豆鲜草水分含量较高而粗纤维含量最低,饲用适口性好。从光合效率、鲜草产量、干物量、营养价值、养分富集能力和生育期等方面综合考虑,初步认为兴安红豆、早熟黑小豆和晚熟黑小豆适宜于安徽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留茬高度对全株玉米营养成分品质的影响,有效促进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效,试验选取了安定区广泛种植饲用玉米品种先玉1710和京九青贮16为试验材料,在腊熟期分别选择距离地面留茬高度1 cm、10 cm和20 cm刈割取样,测定生物产量及常规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全株玉米的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含量,留茬高度由1 cm增至20 cm后,2个品种的粗蛋白(CP)、淀粉(ST)、灰分(CA)含量均有所增加,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有所降低。由此可见,增加留茬高度可提高全株玉米的CP、ST、CA含量,但会降低其DM、NDF、ADF含量。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宜在甘肃省二阴地区种植的优质青贮燕麦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华家岭乡研究了7个燕麦品种(陇燕1号、陇燕3号、定莜7号、坝莜9号、坝莜3号、白燕2号和晋燕17号)的产量表现和青贮发酵品质。于燕麦乳熟期刈割,分析鲜草的营养成分和微生物组成,切短至2 cm后直接青贮。60 d后开封取样,测定其营养指标、发酵指标,并进行发酵品质评定。结果表明:1)品种间鲜草产量和干物质含量差异显著(P<0.01),陇燕3号鲜草产量最高,达45257 kg·hm-2,比定莜7号(35320 kg·hm-2)高出28.13%。供试品种的干物质含量为31.35%~35.36%。尽管在同一块地上生长,但不同品种植株上附着的微生物组成差异显著(P<0.01),定莜7号的乳酸菌数达105 cfu·g-1 FM,高于其他品种,有害微生物数量较少。2)青贮60 d后,品种间营养成分差异显著(P<0.01),陇燕3号和定莜7号的干物质含量最高,粗蛋白含量显著(P<0.01)高于其他品种,分别为10.12%和11.09%。坝莜3号(55.78%)、陇燕3号(54.27%)和定莜7号(52.16%)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P<0.01)高于其他各品种,陇燕3号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坝莜3号和定莜7号,半纤维素含量最高。3)不同品种的发酵品质差异也极显著(P<0.01)。定莜7号的pH值最低(4.13),陇燕3号次之(4.20),晋燕17号为最高(4.53)。定莜7号、陇燕3号和坝莜3号拥有较高的乳酸含量,较低的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含量,发酵品质良好。坝莜9号和晋燕17号表现较差。4)感官评定和V-Score评分结果基本一致,以陇燕3号和定莜7号的发酵品质最优,感官评定结果为1级,V-Score评分为优。综合考虑产量、营养成分和青贮发酵品质,陇燕3号适宜作为青贮燕麦品种在通渭县及类似的二阴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晋北农牧交错区引进燕麦品种生产性能及饲用价值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宜晋北农牧交错区栽培的燕麦品种,对13个燕麦品种的物候期、株高、产草量、叶茎比、营养成分[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灰分(Ash)]以及饲用价值等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燕麦品种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叶比及其营养成分含量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太阳神的株高最高,为133.61 cm,而梦龙的株高最低,仅92.02 cm,差异极显著(P<0.01)。牧王的干草产量最高,为10511.98 kg/hm2,与牧乐思、太阳神及科纳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牧王和牧乐思的叶茎比较高于其他品种,分别为0.31和0.28。各个燕麦品种的DM、CP、EE、NDF、ADF和Ash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3.37%~95.29%、11.03%~12.81%、2.78%~4.45%、55.51%~65.20%、26.14%~34.39%和5.70%~7.13%。美达及贝勒的饲料相对值(RFV)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牧王、牧乐思及太阳神较其他品种更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