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东北部稻区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监测广西东北部稻区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的峰期,分析其虫源,为白背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7—2010年在广西兴安县设置一盏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分析灯诱数据确定迁入高峰期,并运用Hysplit_4软件对其迁入高峰期进行轨迹分析确定虫源地。【结果】广西兴安县白背飞虱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大量迁入,2007年和2010年白背飞虱早期迁入量远远大于2008和2009年,4年来的最大迁入峰期随着时间推移。轨迹分析显示,虫源地主要位于越南北部、海南、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稻区。【结论】西南低空急流为白背飞虱的大规模北迁提供了运载气流,降雨使得白背飞虱在本地大量降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地及其降落机制,为白背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4.8对2010年云南富宁县早期3次灯下主要迁入峰进行了轨迹模拟,并运用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迁飞高峰期进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5月上旬开始大规模迁入,迁入高峰期在5月中下旬。2 000m高度轨迹能有效的模拟白背飞虱迁入途径。【结论】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缅甸中部,部分来自泰国北部和越南北部。偏南及西南气流为白背飞虱大规模北迁提供了运载气流。风向切变、低温屏障及降雨是迫使白背飞虱大规模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建湖县位于里下河地区腹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海洋季风影响,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对建湖水稻安全生产影响大。白背飞虱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是造成建湖地区白背飞虱大发生的基础,适宜的气候条件利于白背飞虱的存活和繁殖,只有增加白背飞虱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准确把握防治最适时间,及早宣传发动防治,才能有效控制白背飞虱的危害,增加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稻飞虱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贵州省持续大面积发生,1991-1997年,年均发生面积人41万hm^2(614.87万亩次)。两种飞虱的适温要求因地区和虫态而不同,在贵州各地发生5-8或9代不等,因海拔和生境不同而异,两种飞虱在贵州发生的初次虫源性质均为外地迁入,白背飞虱认为: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是白背飞虱迁入主峰期3,4代白背飞虱成虫盛发,大若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褐飞虱全年最大迁入峰期  相似文献   

5.
介绍2012年建湖县白背飞虱的发生特点,并对其重发原因进行分析,包括外来虫源迁入早、迁入量大、迁入峰次多、部分田块发生重与农户重视程度不足、使用药剂不对路等。  相似文献   

6.
白背飞虱在早稻具有迁入早、虫量上升快、数量大,在水稻前、中期猖镢危害等持点。白背飞虱暴发时,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4月份成虫迁入量和迁入频次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式,经验证,1990一2002年平均预测准确率达92.7%。同时根据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持点,制定出了“重点监测,治二压三”的防治策略和与之相配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稻区夏季飞机航捕迁入白背飞虱的轨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 1977~ 1979年 3a的 7月份飞机航捕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 (Horv th)资料 ,应用轨迹分析模型 ,得出了长江中游稻区夏季迁入白背飞虱的中尺度虫源地及迁入路径如下 :1.湘东北、鄂东南区 :虫源来自桂中至湘中稻区 (2 4°~ 2 8°N ,10 9°~ 114°E)迁入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有 2条 :①柳州→桂林→衡阳→该区 ,②柳州→桂林→邵阳→该区 ;2 .赣北、鄂东区 :虫源来自桂中至赣西稻区 (2 4°~ 2 9°N ,110°~ 115°E) ,迁入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为 :蒙山→倏县→宜春→该区 ;3.湘中、东部区 :虫源来自桂南至湘南稻区 (2 2°~ 2 7°N ,10 8°~ 113°E) ,迁入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为 :南宁→柳州→桂林→该区 ;4 .江汉平原稻区 :虫源来自桂中至湘中稻区 (2 4°~2 8°N ,10 9°~ 113°E) ,迁入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为 :宜州→三江→怀化→该区。  相似文献   

8.
《农技服务》2019,(3):32-33
为黔南州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提供参考,于2013~2018年对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与危害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2013~2018年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面积每年均在7万公顷以上,全年迁入峰次为2~5次,危害盛期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建议采用改善耕作制度、严密虫情监测、推进绿色防控和科学化学防治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邵东县流行,其发生特点:早稻上首次发现;一季中稻田、深泥冷浸田、缺钾缺锌僵苗田发生严重;专业化统防统治稻田发生较轻.流行的主要原因:白背飞虱的迁入早、迁入量大;水稻抗病性能差;防治技术不平衡;高秆杂交水稻的普及、单双季水稻插花种植,为白背飞虱的繁殖和传毒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优良的环境.宜采...  相似文献   

10.
白背飞虱爆发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淮稻区白背飞虱呈迁入代至主害代的爆发型相,发生程度为基数决定型。根据白背飞虱历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灯下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证明江淮稻区主害代(2代)发生程度与迁入峰后7月15日白背飞虱总虫量显著相关(R2=0.7107),并分别建立白背飞虱预警指标。以为害损失5%以下为标准,主害代高峰期虫量为15头/穴,比原防治指标稍宽。由此提出病虫兼治的防治对策和技术规范,比原传统方法少用药1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