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为了探索紫外线照射种蛋对孵化率、育雏成活率的影响,笔者于1984年8—10月进行了种蛋的紫外线照射消毒的孵化和育雏试验,通过试验证明,紫外线照射种蛋三分钟,其入孵蛋孵化率比甲醛加高锰酸钾消毒高6%;8日龄雏鸡成活率比甲醛、高锰酸钾消毒高3.22%,每孵化6万枚种蛋可节约消毒费18.23元。因此,种蛋的紫外线照射三分钟消毒,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显微注射法,分别将人生长激素(hGH)基因和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KLK1)直接注射到孵化24h的鸡胚中,继续孵化。在注射的320枚鸡胚中,孵化前7d死亡194枚,8~18d死亡108枚,孵出雏鸡18只,孵出率为5.6%(18/320)。8只雏鸡分别于出壳后的第1、2、3、5天死亡。7只于3月龄死亡。3只鸡(1公2母)存活至今,并开始产蛋。死亡雏鸡具有脚瘫、体弱、斜颈、站立不稳等异常表现,存活鸡无外观异常,但有产蛋紊乱现象。从孵化4d后死亡的150放鸡胚和18只出壳雏鸡的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并用DNA杂交试验进行基因整合检测,结果发现其中的3枚鸡胚和3只雏鸡为人生长激素基因整合阳性,基因整合率为12.5%(6/48);18枚鸡胚和6枚雏鸡为KLK1整合阳性,整合率为22.2%(24/108)。结果表明:鸡胚盘内细胞通过显微注射法可以转染外源基因。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农村专业户发展养禽业的需要,解决边远山区缺少孵化条件的问题,我们于1984年以来,先后进行了12次水温孵鸡试验并获得成功。12次共试孵20734枚蛋,平均受精孵化率达81.7%。成活率达96.2%,孵出的雏鸡长势良好,育成率高。  相似文献   

4.
饲养种鸡的唯一目的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合格种蛋继而生产优质雏鸡,种蛋的破损严重影响种鸡场的生产和经济效益。为了提高破损种蛋的经济效益,于1991年进行了裂壳种蛋修补后孵化试验:将破损伊莎祖代种蛋17652枚修补后进行孵化,孵出小鸡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将近10年工龄的孵化师,一直从事肉鸡孵化这项工作,谈不上什么经验,却积累了不少教训,下面就着重谈谈在孵化后期很容易被忽视的两个问题。1孵化后期的通风问题孵化后期(特别是18~21d)胚胎的需氧量大增,由初期的0.51cm3/枚,猛增到第17d的17.35cm3/枚,是初期的34倍,同时排出的二氧化碳也随之同步增加,由第3d的0.074cm3/枚猛增到17d的10.8cm3/枚,是初期的146倍。而到第21d的耗氧量又增加到32.5cm3/枚,是初期的64倍。如果孵化后期通风不良,将会导致出雏温度过高,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雏鸡免疫力下降,气囊炎腹水症都有可能发生,1周龄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一般家禽生产者都认为初生雏鸡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常常把孵化力(概指一枚种蛋正常情况下能够孵化出雏的几率)和雏鸡质量联系在一起,作为孵化场及孵化器的评判标准,并推论:如果孵化力较高,雏鸡质量也较好。但是孵化力较高,是否就能说明初生雏鸡生存能力、生长发育和饲料转化率也较好?这涉及到入孵条件的问题,即:要得到高质量的雏鸡,各孵化条件是否有一个能够保证最佳孵化力的变动范围?如果有,这个范围有多大?优质雏鸡必须干净、干燥、没有污物和传染病,具有明亮的眼睛,没有畸形,脐部必须干净,没有卵黄囊或突出的干燥…  相似文献   

7.
<正> 电孵箱孵化是大批地连续生产雏鸡的较好方法,可向城乡养鸡户提供大批优质雏鸡。虽然在这方面试验及报道很多,但如何提高电孵箱孵化出雏率及雏鸡质量,以不同温度对出雏率及雏鸡质量的影响更需深入研究。我们在前几年孵化来航、288、京白鸡等白壳蛋的基础上,于1986年4月2日至5月10日期间,在我校孵化室进行了褐壳579鸡蛋的不同温度多批次同机孵化综合试验研究。 试验材料及孵化器具 1.种蛋:系原平县粮食局饲料公司提供的579商品2代褐壳种鸡蛋。  相似文献   

8.
<正>夏季的高温高湿给孵化工作带来很大影响,轻则使孵化率下降,重则严重影响雏鸡的质量。做好夏季的孵化和雏鸡运输,确保雏鸡质量,必须从宏观着眼,细微处入手,计划周密,全员参与,责任明确。1夏季种蛋管理种蛋是孵化率与雏鸡质量的基础保障。因此,应抓好种蛋的  相似文献   

9.
民勤县某孵化场11批累计入孵种蛋181 500枚,受精蛋166 073枚,受精率91.50%。孵化后期死胚5 431枚,出雏期死胚3 737枚,啄死病雏2 093只;出壳病雏6 942只,共淘汰死胚、雏鸡18 203只,占受精蛋10.96%。经实验室血清学及细菌学检验,确诊为败血霉形体和滑膜霉形体病。药敏试验选择高度抑制霉形体菌体的消毒液,对种卵和孵化、出雏设备、场所进行严格消毒,有效控制了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小日龄种蛋(160~200日龄种鸡生产的种蛋)的孵化是困扰孵化场的瓶颈之一,虽然小日龄种蛋孵化的雏鸡表现产蛋率高、产蛋高峰期维持时间长等优点,但在孵化过程中存在出雏拖延时间长、雏鸡个体差异偏大等问题。因而,在小日龄种蛋的孵化方面,提高雏鸡的出雏整齐度以及雏鸡的成活率是孵化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我场位于西安南郊,是一个综合性养鸡场。生产环节包括孵化、育雏、蛋鸡、种鸡饲养和饲料加工五个部分。按设计能力,可饲养种鸡1.5万只,雏鸡11万只,蛋鸡30万只,年孵化量为120万枚种蛋,配合饲料年产量3万吨。  相似文献   

12.
胚胎雏鸡脑脊髓关节型霉形体病诊断王占森,刘昌波(黑龙江省建三江肉禽公司)黑龙江省某国营农场孵化场1991年7-18批累计入孵AA种卵180000枚,受精卵164520枚,受精率91.4%。孵化后期死胚5364枚,占受精卵3.26%;出雏期死胚3719...  相似文献   

13.
1 选择优质的雏鸡 养鸡户在购买雏鸡时必须严格把关,雏鸡最好使用一批种鸡所产的种蛋或种鸡周龄相近的种蛋孵化;管理混乱、生产水平不高的种鸡场很难提供具有较高生产性能的雏鸡,因此应从技术力量强、孵化技术过硬、有相当饲养规模及未发生过疫情的种鸡场购雏.  相似文献   

14.
陈合强 《水禽世界》2023,(11):14-20
<正>孵化质量影响商品肉鸡饲养成效,从鸡蛋孵化到雏鸡进入鸡场是一个应激的过程,因此,保证雏鸡的良好质量,必须努力将雏鸡的应激降到最低。质量好的雏鸡,应具有的特征:绒毛干燥、长而蓬松,眼睛圆大、明亮、精神,看上去活跃、警惕性高,反射能力好、3s可翻身站立,  相似文献   

15.
为孵化选择和提供合乎标准的优质种蛋是获得高孵化率和高健雏率的基础。从1983年开始孵化至今,由于我们严格按标准选择种蛋,使种蛋孵化率和雏鸡健雏率年年保持在93%和98%以上,孵出的雏鸡良种供不应求,深受养户的赞誉。现将种蛋选择经验及方法介绍如下。 一、选择正确的种蛋来源渠道。每年孵化工作开始前首先与养鸡户、场订立好雏鸡购销合同,然后根据合同中所订雏鸡的良种、数量进行选场进蛋。原则是选经过县  相似文献   

16.
孵化场的任务是将受精种蛋尽可能多地变成优质雏鸡,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高的孵化率、好的雏鸡质量,要靠孵化工作者在孵化各环节的管理上下功夫,只有严抓细节管理,加强孵化条件控制,才能取得良好的孵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和对陵川县养鸡户、养鸡场的调查,认为雏鸡死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孵化因素 1.孵化季节不当。一般春季是孵化、育雏的最佳时机(3~5月),此时育雏,雏鸡生长发育好,成活率高。夏季育雏(6~8月),则因外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室内温湿度难以控制,使雏鸡发育不均匀,成活率低,其它季节  相似文献   

18.
<正> 种蛋储存时间过长能降低胚胎活力,使其在孵化时发育不规则而降低孵化率,并增加脐带不愈合率,影响雏鸡品质。笔者曾于1990年3月作了种蛋储存时间对孵化率及雏鸡品质影响的试验。选用同一鸡场京白823父母代种蛋4000枚,其中试验组2000枚,储存期为8—14天;对照组2000枚,储存期为0—7天。经统一消毒后送入同一台孵化器,试验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受精蛋个数分别为1772和1796,受精率分别为88.6%和89.8%,差异不显著(P>0.05)。出雏只数分别为1519和1631,孵化率分别是85.7%和90.8%,差异极显著(P<  相似文献   

19.
<正> 雏鸡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发挥及种鸡的种用价值。提高雏鸡质量已成为养鸡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提高雏鸡质量,目前大部分孵化场家已着重抓种蛋来源,孵化条件和卫生消毒三项措施,但孵化各环节间的隔离尚未得到重视。为进一步加强孵化的科学管理,预防和控制疫病交叉感染,笔者对孵化与出雏的隔离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供参考。一,孵化厅的现状孵化是连续的流水式作业过程,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鸡课题组承担的《京白祖代鸡的引种及配套推广技术》项目,于1990年4月25—27日由省畜牧厅组织进行了现场验收。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鸡场饲养的京白祖代鸡群是1988年6月10日从北京市东沙原种鸡场引进Ⅱ、Ⅲ系种蛋,本场孵化后选留的,至1989年11月9日,经过62周龄的系统观测,各项生产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课题预定指标。42日龄雏鸡成活率Ⅱ系为96.28%,Ⅲ系为94.61%;62周龄饲养日产蛋量Ⅱ系为211枚,Ⅲ系为191枚。本场年存栏京白祖代成鸡2500只,1989年向省内外推广京白父母代配套雏鸡3.45万羽,完成了祖代鸡的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