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黎翠凤蝶是1种限于东洋区分布的蝴蝶,以后翅中室的大色斑非常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而成为1种观赏性很强的昆虫,却几乎没有其生物学和养殖技术方面的报道。1998至2004年三峡库区和重庆市的调查表明,巴黎翠凤蝶主要分布在石柱、城口、巫溪、武隆等地海拔500~1000m的范围内;在此区域,它是1个常见种;其主要栖息环境是山坡灌丛和阔叶林,主要寄主植物是飞龙掌血ToddaliaasiaticaLam。从4月到9月三峡库区都有巴黎翠凤蝶出现,在5月形成1个小高峰,在7月和8月形成2个较大高峰,据此估计,三峡库区巴黎翠凤蝶1a3代的可能性最大。巴黎翠凤蝶的卵单独产于寄主植物的老熟叶片上,卵期约4~5d;幼虫龄期25~30d,分为5龄,独栖性,均栖于叶表;缢蛹,一般附着于寄主枝、叶下侧,蛹期12~15d。  相似文献   

2.
木兰青凤蝶中原亚种是白玉兰、黄玉兰、含笑等园林花木的主要食叶害虫.1年发生3代,幼虫共5龄,以蛹在叶背和枝条上越冬.卵期5~8d,幼虫期34~42d,蛹期12~15d(越冬蛹180~231d),成虫寿命4~9d.寄生性天敌优势种是凤蝶金小蜂.其防治方法主要是优化园林绿化设计,减少相同品种花木成片配植;人工捕捉幼虫、清除越冬蛹;保护天敌并配合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3.
我国蝴蝶中,翅面斑纹是暖色调的种类不多,红色的种类更少,红锯蛱蝶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成虫喜爱飞翔而色彩艳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赏蝴蝶.在重庆地区,红锯蛱蝶分布在海拔400~1 000 m的生境里,其中,分布在500~600 m占多数;从1998年2004年调查数据表明主要集中在山坡灌丛,阔叶林、针叶林也有分布;重庆武隆、巫山、石柱等地均采集到[1].三峡库区红锯蛱蝶取食杯叶西蕃莲Passiflora cupiformis Mast.,卵聚集产于寄主植物的叶面,一个卵块可达几十粒以上.饲养幼虫龄期6或5龄;初龄幼虫有群集性,数量较多.悬蛹,悬挂在植物的枝、叶上.卵期7 d左右,蛹期10~20 d;从卵发育成蝶约需1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燕凤蝶生物学特性观察表明,燕凤蝶一年发生3~4代,成虫最早于4月下旬发生.成虫吸水访花,喜访鬼针草花采蜜,寄主植物为青藤.在对燕凤蝶的生物学特性和青藤培育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实现了对燕凤蝶规模化人工循环养殖.燕凤蝶成虫饲养于成虫繁殖园,园内放置青藤供雌蝶产卵;着卵植株移至孵化室,于室内孵化;1 ~3龄幼虫在寄主植物园内用70目的尼龙袋饲养,4~5龄幼虫饲养于幼虫饲养室,直至挂蛹;留为种源的蛹移至羽化室内羽化,供应市场的蛹包装于塑料筐内运输.  相似文献   

5.
红锯蛱蝶Cethosia biblis(Drury)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蝴蝶中,翅面斑纹是暖色调的种类不多,红色的种类更少,红锯蛱蝶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成虫喜爱飞翔而色彩艳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赏蝴蝶。在重庆地区,红锯蛱蝶分布在海拔400—1000m的生境里,其中,分布在500—600m占多数;从1998年2004年调查数据表明主要集中在山坡灌丛,阔叶林、针叶林也有分布;重庆武隆、巫山、石柱等地均采集到。三峡库区红锯蛱蝶取食杯叶西蕃莲Passiflora cupiformis Mast.,卵聚集产于寄主植物的叶面,一个卵块可达几十粒以上。饲养幼虫龄期6或5龄;初龄幼虫有群集性,数量较多。悬蛹,悬挂在植物的枝、叶上。卵期7d左右,蛹期10-20d;从卵发育成蝶约需1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界枯叶蛱蝶Kallima inachis Boisduval分布在潮湿天然阔叶林,成虫主要发生期在5-9月;卵期约6 d;幼虫期约36 d,5~6龄,以5龄居多;蛹期约10 d;1个世代约需50余d.在温度22~31.5℃,湿度48%~98%条件下繁殖饲养状况良好,生长情况近似野外,但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幼虫生长速度加快,幼虫期从野外的36 d左右缩短为16.8~23 d.在重庆,除取食马兰外,还有爵床Rostellulariapracumbens(L.)Nees和狗肝菜Dicliptera chinensis(L.)Nees等为其寄主植物.枯叶蛱蝶是一种野外种群数量低、不易见到,观赏、研究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成虫出现期长达7-9个月,容易养殖的蝴蝶并且寄主植物容易大量栽培,在蝴蝶养殖产业化过程中,可作为先导种之一.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饲养结合野外调查的方法,对福州地区樟青凤蝶(Graphium sarpedon Linnaeue)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樟青凤蝶在福州地区的寄主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分布广泛;主要以幼虫为害香樟、肉桂等树木的嫩叶及新梢,影响新叶萌发,降低其观赏效果。该虫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以蛹越冬,非越冬代平均历期60.5 d,越冬代平均历期136.5 d。卵期约5 d,常单卵产于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Presl.)嫩叶;幼虫共5龄,历期26~30 d,食量随着龄级增加而增大;多于香樟叶背结蛹,蛹期约16 d,越冬蛹约92 d;成虫历期8~11 d,羽化率为87.5%。依据该虫在福州的危害情况编制其生活史表,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此外,饲养过程中还发现约8%的幼虫疑似感染病原而死亡,同时发现天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寄生樟青凤蝶,自然寄生率约为3%,对自然种群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野外调查结合室内饲养,研究宽尾凤蝶Agehana elwesi (Leech,1889)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宽尾凤蝶在华南地区一年发生2代,全变态,幼虫常为5个龄期,以蛹越冬,一个生命历期为58~69 d,野外成虫主要出现于每年的4~5月和6月底~8月初,自300~1500 m海拔的人工林、次生林和原生林中均有分布;卵散产,幼虫具拟态、警戒色等保护性状,低龄期与高龄期保护性状差异明显,蛹具拟态等保护性状.  相似文献   

9.
拉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Blanchard)]在成都地区每年发生9~11代,有明显的春秋两个发生高峰.其寄主植物有15个科40余种.主要危害豇豆、四季豆、黄瓜、丝瓜、辣(甜)椒等蔬菜以及雏菊、满天星、菊花等花卉.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拉美斑潜蝇发生危害的主要因素.成虫高峰期后7 d,虫叶率5%~10%,虫情指数达到5时为害虫防治适期.防治策略应以植物检疫为前提、农业防治为核心,注意保护天敌,结合物理的化学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弧目大蚕蛾生物学特性.[方法]林间定点调查结合室内观察记录弧目大蚕蛾生物学特性.[结果]弧目大蚕蛾每个卵块含卵3~33粒,卵期180 d左右.4月中旬孵化,幼虫期38~40 d左右.9月中旬开始羽化,成虫期3~7 d.灯诱弧目大蚕蛾成虫数量有两个高峰时期,在22:00~23:00有一个小高峰,凌晨03:00~04:00达到最高峰.雄虫的趋光性明显高于雌虫,灯诱雌虫♀:雄虫♂=1:8.66.[结论]弧目大蚕蛾Neoris haraldi Schawerda分布于陕西、甘肃、新疆,在克拉玛依乌尔禾区主要危害胡杨,1年发生1代;以卵在胡杨当年枝条和树干上越冬,卵多数分布在东南方向的当年生枝条上;5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多在树基周围落叶层下或枯草层内吐丝结茧化蛹;成虫趋光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