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收集1991-2020年川西北地区32个国家级常规地面观测站气象观测数据,在分析川西北地区玉米种植区域的气候资源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熟期玉米最适种植气候参数,利用反距离权重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该地区的早、中、晚熟玉米种植进行农业气候区划。通过层次分析法对4种区划因子赋值并计算得到权重向量分别为0.56、0.26、0.12、0.06,根据权重向量计算川西北地区不同熟期的玉米种植气候区划数值。泸定区划数值最高,为3039.4;石渠区划数值最低,为145.4,表明泸定一线最适宜玉米种植,石渠一线最不适宜玉米种植。川西北适宜不同熟期的玉米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川西北地区的东部、东南部及中部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2.
以宜子粒收获玉米品种浚单1668为材料,2019-2020年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析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的影响,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浚单1668子粒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子粒最高产量为12 736.91 kg/hm2,单株各器官干物质及单株总干物质呈现下降趋势,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所占比重依次为子粒>茎秆>叶片>穗轴>叶鞘>苞叶。对比两年试验结果,LAI在整个生育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吐丝期达到最大值;各器官干物质转运在不同密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叶片有干物质转运,最大转化量为7.68 g/株,对子粒的贡献率仅为7.16%。  相似文献   

3.
采集福建省6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冬季逐日极端最低气温气象观测资料、站点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离海距等数据,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和GIS技术,构建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Td)和4个等级冻害(-2Td≤0℃、-3Td≤-2℃、-4Td≤-3℃、Td-4℃)发生频次P空间分析模型,根据荔枝寒(冻)害评价指标,对福建荔枝种植区进行区划。结果表明:⑴福建荔枝种植区可分为最适宜区(微寒害区)、适宜区(轻度寒害区)、中等适宜区(中度冻害区)、不适宜区(重度冻害区),其中最适宜区、适宜区划区结果与实际荔枝种植分布较吻合;⑵福建荔枝种植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诏安至福清的东南沿海平原地区,适宜区主要在东南沿海平原与丘陵过度地区,中等适宜区、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适宜区以西的闽中、闽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1971-2010年湖南省97个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空间插值等GIS技术,选取8℃~22℃活动积温和3月下旬-10月日照时数为区划指标,进行湖南超级双季稻熟性搭配精细化气候区划,并通过不同年代段的动态气候区划比较,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湖南双季超级稻种植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南适宜种植双季超级稻的区域面积大,"迟熟+迟熟"区主要位于湘南的平原地区;相对于1971-2000年,1981-2010年湖南双季超级稻"迟熟+迟熟"区、"中熟+迟熟"区面积明显增加,同时向北扩展;"中熟+中熟"区、"早熟+早熟"区面积有所减小;"早熟+中熟"区面积变化不大;不适宜区面积略有增加。建议在稳定现有种植面积的同时,在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扩大双季超级稻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杂交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30  
2002年在吉林省梨树,以中单9409、郑单18和哲单14为试材,在30000、60000、90000和120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品种产量及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产量的种植密度效应基本相同,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升后降。随种植密度增加,高淀粉玉米郑单18的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逐渐下降,淀粉含量上升,而蛋白质、油分、淀粉含量之和穴POSC雪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普通玉米哲单14蛋白质含量和POSC随种植密度增加而上升,淀粉含量下降,而油分含量呈现降-升-升趋势。优质蛋白玉米中单9409随种植密度增加POSC和油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变化较为复杂。以上表明,玉米子粒养分含量在不同种植密度时品种间具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对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的土壤团聚体数量,在干筛处理下总体呈现出随粒径的减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而湿筛处理下,总体呈现随粒径的减小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微团聚体则总体呈现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的趋势;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状况无显著影响;(2)风干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中>5mm粒径团聚体含量均随植茶年限增加呈现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其中植茶20~22年时最大,而<5mm粒径分布则相反;(3)不同植茶年限,风干团聚体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均为植茶20~22年时最大,而分形维D值则最小,且MWD、GMD及D值在不同植茶年限下多呈显著差异,表明植茶年限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寒地玉米生产热量利用效率潜力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及玉米生育期和产量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寒地玉米生产热量利用效率潜力时空演变特征及与实际热量利用率差异。结果表明,1961~2017年玉米生长期内热量利用效率潜力总体呈现微弱减少态势,且依次存在29年、10年、6年周期变化,1961~1986年为上升阶段,1987~2017年为下降阶段。玉米生产热量利用效率潜力低值中心位于伊春附近,为闭合区域;高值区域不闭合,大致位置靠近齐齐哈尔—绥化—哈尔滨一线,向西南部递减幅度较大。玉米生产热量利用效率潜力,齐齐哈尔及绥化、大庆和哈尔滨北部地区挖掘潜力较大。不同的玉米种植区域,可采取适合品种、地膜覆盖和移栽种植方式及施肥促早熟措施提高玉米生长期内热量利用效率潜力。  相似文献   

8.
根据绿橙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分析确定了绿橙种植的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利用海南省气象台站最新30年的气候观测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建立了琼中县主要气候要素的空间分析模型。在GIS的支持下,对无观测站地区500 m×500 m网格单元上的气候要素值进行了推算,并利用反距离权重差值法进行残差订正,制作了琼中绿橙种植气候区划专题图。区划图划分出琼中县绿橙种植的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区,针对各区域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建议,为绿橙的合理布局及趋利避害、绿橙产量和品质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1,他引:29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不断提高,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子粒长、百粒重和茎粗逐渐减小;秃尖长、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出籽率和产量先增加后减小;容重先减小后增加。因此,选择适宜品种并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提高种植密度才能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福建龙岩烟区植烟土壤pH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龙岩烟区植烟土壤pH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本文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龙岩烟区植烟土壤pH的时空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982、2001、2011年龙岩烟区植烟土壤pH分别为5.34、5.03、5.23,土壤酸化得到有效抑制;1982、2001、2011年土壤pH半方差函数模型分别为线性模型、线性模型、指数模型。空间分布上,1982、2001、2011年高值区域分别呈现块状、点状、块状;不适宜种植烤烟的地区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适宜区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11.
2019年在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蔡牛镇和2019、2020年在昌图县老城镇开展大田试验,探索辽北地区增加种植密度对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种植密度由 6.0 万株/hm2增加到 7.5 万和 9.0 万株/hm2,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趋势,其中最大增幅达15.1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品种的生育期呈缩短、收获期子粒含水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子粒含水率下降幅度为0.1~2.6个百分点。增加种植密度对收获子粒的破碎率、杂质率和损失率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辽北地区增加玉米种植密度不仅增产,而且能够降低收获期子粒水分、有利于机械粒收。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熟期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与积温的响应关系,阐明不同熟期玉米杂交种产量形成机理,筛选适宜辽宁中北部地区气候条件的播期与品种。2017~2018年,在大田条件下,选择先玉335、郑单958和沈玉21不同熟期的品种,分别在4月20日,5月5日和5月20日进行播种,分析不同生育阶段积温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积温变异系数依次为播种期至出苗期>吐丝期至成熟期>出苗期至吐丝期>播种期至成熟期>出苗期至成熟期>播种期至吐丝期(S-R1)。与其他阶段相比,水泡期(R2)以后的GDD与产量形成相关性相对较高。随播期推迟,生育期及其GDD呈缩短趋势。与其他播期相比,5月5日播种,叶面积日温增长率达峰值后衰减幅度较低。郑单958整个生育期叶面积和干物质日温增长率分别表现“前增加后缓减”和“前缓增后缓减”趋势,生育后期衰减幅度均表现较低,干物质转化率较高,最终获得了较高的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夏玉米单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河南省代表站点夏玉米历史气候资料、单产资料及生育期观测资料,分析夏玉米不同生长时期气候要素及相对气候产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划分不同的基准时段,分析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夏玉米单产的影响率。结果表明,代表站点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及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呈三次多项式变化,不同生长时期日照时数显著递减,降水量波动较大。1961~1981年夏玉米相对气候产量较稳定,并与营养生长期气温呈显著负相关;1988年以后相对气候产量年际间变异明显增大,并与生殖生长期的降水呈显著负相关。与1961~1981年相比,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夏玉米单产的影响率为-2.1%~-9.3%;与1991~2000年相比,21世纪以来的气候条件对夏玉米产量形成有利,影响率为4.7%。  相似文献   

14.
以辽宁省具有代表性的28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在5个密度下对辽宁省4个生态区的玉米生产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北地区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辽西地区次之,辽南地区最低;适宜种植密度辽西地区最大,辽北地区次之,辽南地区最低;生物产量辽北地区最高,辽中地区次之,辽南地区最低。辽西和辽南地区经济系数较高,辽北地区最低。在不同生态区,起主导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穗数和穗粒数,其中,辽北地区的穗数、穗粒数和粒重达到最佳,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15.
从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3个角度阐述吉林省42个县域玉米生产空间变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构建区位熵模型对2004~2015年吉林省西部平原农牧区、东部半山农林区、长白山地农区3个非传统优势地区的县域玉米区位优势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中部平原农业区的传统优势县域如公主岭市、梨树县、农安县和榆树市仍保持玉米生产区位优势,同时乾安市、东辽县和图们市等非优势地区也具有玉米生产区位优势。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玉米生产优势地区需要完善农业耕作制度、玉米核心主产区建设、玉米种质创新和改良、扩大专用玉米种植、完善玉米"价补分离"政策、推进目标价格制度实施;玉米生产非优势地区需要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种植业结构。  相似文献   

16.
建平县位于辽宁西部,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种植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每年马铃薯播种面积约达1.3万hm2,是辽宁省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县,占全省马铃薯播种面积的1/4。多年来,马铃薯单产水平徘徊不前,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农民种植普遍采用传统的栽培方法,严重阻碍了马铃薯生产的发展。为把适宜种植马铃薯这一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本文通过分析建平县马铃薯栽培技术的现状,找出马铃薯栽培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用于技术指导,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从而更好地促进建平县马铃薯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周  焦云飞  李强  高洪军  张秀芝  朱平  彭畅 《玉米科学》2021,29(5):121-127,136
针对东北平原西部地区土壤耕层浅薄、犁底层紧实、通透性变差等问题,为改善区域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土地生产力、农民增产增收,试验设置免耕、行间深松、行上深松和行间行上深松4个处理,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开展深松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深松可显著降低0~40 cm土层土壤容重,且以行间行上深松效果最好,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17 g/cm3。土壤总孔隙度和含水量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行间深松、行上深松和行间行上深松分别比对照免耕增加8.3%、9.6%、15.5%和9.78%、10.83%、14.65%,且深松较免耕土壤宜耕层下移较明显,两年分别下移17.5 cm和5~15 cm。深松后,玉米经济产量及构成因素和经济效益也呈同步增加趋势。结合经济效益和产投比,行上深松是吉林省西部玉米田的适宜的深松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沈单13号(原沈9708)是沈阳市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沈137为母本,沈2805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1999-2000年在各级各类区域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抗病,抗倒,耐旱,适应性强,一般产量9000kg/hm2以上,适在辽宁大部及河北,山东省地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