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蕾  马卫  宋颖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30-331
借助联盟博弈的沙普利值求解,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农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司的合作利益分配模式进行研究,从利益分配的有效性表明公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是适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类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小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经营体制上的一项重大创举。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化经营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呈现出良好的成长趋势,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起到积极作用。其类型主要有"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公司+中介+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等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 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与合作的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的新飞跃。 “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这样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有可能是现阶段合作社经济在中国的一种实现形式。产业化组织采用什么模式,归根到底要看是否有利于增强企业和整个农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农业产业化能够在中国发展起来,其深层的历史背……  相似文献   

4.
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了传统农业制度的限制,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人民增收。本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了传统农业制度的限制,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人民增收。本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农民专业劳动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丽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453-1455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公司+基地+农户各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建立规范的农民专业劳动组织创造了条件。目前,公司+基地+农户组织形式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公司为龙头、依托农民的优等资源供予、形成以城市经济中心带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组织模式。该模式实质是微观的个体组织模式,虽然让部分农民富裕了起来,但是要从根本上全面发展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必须从宏观经济角度,建立农民专业劳动组织的宏观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并通过发挥专业组织的运行机制,达到在组织范围内,整体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性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7.
1 新形势下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 能够与我国农业现行组织形式相适应,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的稳定发展.我国以“公司 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与合作的形式,有利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将农业生产流通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保障了农民的生产利益,提高农民投入生产的积极性,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在保证生产要素达到一定程度融合的同时降低生产费用也成为相关人员探索的重点。这也就意味着在组织形式方面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创新。笔者从生活实际出发,对前人经验进行总结,探究了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此作出了分析,以此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龙头企业+农户"这一组织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但存在着缺陷.现对这一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当前农业组织模式的创新思路,即引入中介组织,形成新的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泰州农业产业化存在经营模式单一、利益联结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产业化经营一体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户缺乏利益代言人,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风险识别和预防机制缺乏,农户仍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传统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运行成本高昂;针对上述分析,认为现阶段宜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通过培育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民公司,引入强契约和强关系治理农民与农民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技服务》2017,(16):146-147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寻求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将视野放在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上,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对其进行完善和创新,建立起一个适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式。目前,在行业内,产业化经营还存在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集中的体现在经验组织形式上,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就必须要对其现有的组织形式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其进行创新与实践,将组织关系进行延伸发展,以此来刺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笔者根据相关文献,从经营组织形式准则为切入点,对传统的以及现有的组织形式进行论述,并探讨如何来对其进行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 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与合作的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我国农村杜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3.
林德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83-8385
对现阶段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2种基本形式——"龙头企业+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在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已经显示出强盛的生命力。目前其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从外部表现形式看,主要有: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工商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还有农忙  相似文献   

15.
农业产业化中“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经营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基础.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对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探索中,有多种组织形式,其中"公司 中介组织 农户"的组织形式,在实践中比较成功,也比较符合我国农村实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我国今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中美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的比较分析,相应得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势,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化趋势;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多样式,组织规模的扩张式的趋势;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迅速崛起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鸣 《现代农业科技》2007,(13):224-224,226
通过对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现实意义的阐述,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资源通过"工厂+农户"公司+基地"的形式进入到工厂化、科学化的现代企业体系,这样既提高了企业和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又能促进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  相似文献   

18.
以临安1 325个农户为样本,通过构建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重点分析了组织模式对农户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组织模式是影响农户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因素,与未参加农业经营组织的农户相比,参加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农户更倾向于采取产业化经营方式。此外,研究还发现户主受教育年限、农业收入占比、农业技术培训、信贷获得等因素也将对农户产业化经营水平产生促进作用。最后,从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提升农户文化程度、创造良好农村金融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农户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湖南银光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6年,位于祁阳县大村甸镇,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公司坚持"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公司实现粮油销售收入近8亿元.敞开收购,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1.以社为媒.与农"联姻"办基地一是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公司组织成立了祁阳县优质粮油生产经营合作社,在各乡镇成立了合作社服务站,在各村设立合作社服务点,配备了专职、兼职技术人员.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行农企联姻,通过签订优质稻订单合同,始终做到优质优价,  相似文献   

20.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将农业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结的纽带,促进产、供、销连成一个整体,以满足市场需求,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步骤。在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多种农业产业化形式,传统一些的如"公司+农户"、"公司+大户+农户"等几种形式,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又逐渐形成了"公司+家庭农场"、"合作社+合作社"等几种形式,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发现农业产业化的既有模式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较之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尚有需要改进之处,因此,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创新路径的探索仍是新时期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