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桂南地区桉树中大径材人工林生物量与林分生产力。[方法]采用样方收获法和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法对桂南地区15年生桉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测算。[结果] 15年生桉树人工林乔木层总生物量为449.79 t/hm~2,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为377.69 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为72.10 t/hm~2;林分乔木层年均生产力为37.27 t/(hm~2·a)。不同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树干、根蔸、树枝、粗根、树叶、中根、细根。15年生桉树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值随胸径增长呈现递减趋势,比值在4.83~6.80,平均比值为5.24。[结论]桉树中大径材人工林具有很高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同时在营林后期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生长更为突出,桉树大径材培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油松人工林林木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 35年生的油松人工林中设置 4块标准地 ,分别径阶选定样木 ,测定其生物量。结果表明 :35年生油松人工林每公顷林分总生物量为 76 87t。油松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有一定的规律 ,树干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44 0 8%~ 6 4 95 % ,树枝占 18 31%~ 2 8 73% ,树叶占 9 2 %~ 12 94% ,根系占 10 85 %~ 16 38%。林木生物量与径阶有正相关关系 ,与 (D21 3H)有密切相关关系 ,其回归模式为LnW =aLn (D21 3H) +b。  相似文献   

3.
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量和生产力是评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科学依据.对徐州石灰岩山地50年生的侧柏纯林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如下:(1)单株侧柏的生物量为8.88~80.71 kg,各个器官生物量比例总体呈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或树干树枝树叶树根的顺序;(2)侧柏各测树因子中,关系最密切的是地上生物量与单株总生物量,其次是树干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各部分干重与胸径及D2H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与树高的相关性较弱;(3)8块侧柏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动范围为28.92~75.42 t·hm-2,平均值为54.35 t·hm-2;(4)朝北指数与林分生物量显著相关,其他因子同林分生物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林分密度与林分生物量、林分密度与地上生物量都呈现出单峰曲线关系.当林分密度为2 600株·hm-2左右时,林分生物量和林分地上生物量数值接近最大.  相似文献   

4.
土贡优良种源马尾松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10):1247-1251
对55年生广西苍梧县天洪岭林场土贡站土贡种源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贡种源马尾松不同径阶间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均为地上部分:树干大枝小枝叶;地下部分:根蔸粗根中根细根;生物量在树干上的累积增加量最明显;土贡种源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468.64 kg/株,其中,树干生物量最大,为343.14 kg/株,其次是根87.08 kg/株,叶的生物量最小,为6.10 kg/株。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8.52 t/(hm2·a),其中,树干净生产力为6.24 t/(hm2·a),占比为73.22%;根系净生产力为1.58 t/(hm2·a),占比为18.58%;各器官净生产力从大到小排序为树干根系大枝小枝叶。  相似文献   

5.
山白兰人工林生物量及生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南宁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27年生山白兰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长规律进行测定和研究,分析山白兰人工林不同径阶的生物量分配规律和林分生物量,并建立山白兰林木生长方程.结果表明,山白兰生物量随着径阶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径阶的生物量差异较大;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02.01 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87.10%,灌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6.
采用径阶标准木收获法,研究了不同立地的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树木干物质是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器官,其比例与径阶大小无关,而与立地和林龄有关.22年时,12、16、19指数级的林分(树干)生物量分别为131.8(84.65)、217.6(146.8)、251.7(174.26)t@hm-2,净生产力为9.13(3.85)、14.12(6.67)、16.26(7.92)t@hm-2@a-1;30年12、16指数级的林分(树干)生物量分别为173.7(111.9)、233.9(158.8)t@hm-2,净生产力为9.19(3.73)、11.92(5.29)t@hm-2@a-.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均随立地指数和林龄增加而增加,净生产力随立地指数的增加而增加.树干生物量所占百分比(占62%以上)随立地指数增加而增加,而枝、叶、皮、根则相反.各器官所占百分比由大到小依次为干(64~69)>枝(10.5~12.8)>根(10.4~12.4)>皮(6.4~7.9)>叶(3.4~4.4).生物量按径阶分布的规律与株数按径阶分配规律不同,多呈右偏态,且峰值比株数按径阶分布向右移动1~2个径阶.  相似文献   

7.
短轮伐期巨桉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5年生巨桉人工林在不同处理水平条件下,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及生产力;并运用回归分析研究了不同处理水平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利用方程W=a(D2H)b,W=a+bD+cD2,W=a+bD,W=aDb建立巨桉人工林林分地上部分与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各器官生物量分配顺序:树干>树皮>树枝>树叶;巨桉由于是速生树种,对肥水要求很高,在巨桉栽培时,除了适当的气候条件及合理的林分密度外,应选择立地条件良好的立地,同时加强林分肥水管理;所建模型R2值均大于临界值R20.01及r0.01可以运用于巨桉单株木生物量的生产估计。  相似文献   

8.
厚荚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4.5 a的定位观测材料,对1.5~4.5 a生厚荚相思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树叶和活枝外,林分平均木及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均随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大.1.5、2.5、3.5、4.5 a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0.64、28.70、42.15、75.45 t·hm-2,林分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7.951、16.357、17.145、21.554 t·hm-2·a-1,林下植被生物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林龄增加,干材、干皮和枯枝的组成比例增加,树叶、活枝、粗根和细根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位于重庆铁山坪的46年生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的生物量结构与分布特征及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的初级生产力为8.34 t/(hm2.a),生物量为146.08 t/hm2,其中各层次的生物量分配顺序为:乔木层(87.43%)>枯枝落叶层(5.65%)>下木层(5.46%)>草本层(1.46%)。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27.72 t/hm2,其中各器官生物量比例的顺序是:树干(72.82%)>树枝(11.19%)>树根(9.27%)>树皮(4.43%)>针叶(2.29%)。在林分的各器官生物量的垂直结构方面,10 m以下树干生物量占其总量的81.13%;树枝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12~16 m,占其总量的82.25%;针叶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12~18 m,其中1年生针叶占其总量的93.25%;根系生物量主要集中在距地表深40 cm的土层内,占其总量的76.45%。当前,该林分生产力低,群落结构不合理,应对该种类型的森林群落进行林相改造,调整乔木层产量结构,以提高群落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0.
秃杉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及其随林分年龄(8、14和28年生)增长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平均木和各器官(除树叶和枯枝外)生物量随林分年龄增加而增加,平均木和林分以14~28年生的增加量最大。林木各器官比例与林分年龄相关,林分年龄增加,干材和干皮生物量组成比例随之增加,而树叶和活枝则呈下降趋势。8和14年生各器官所占百分比由大到小依次为:干>枝>叶或根>皮,28年生则为:干>根>枝>皮>叶。林分生物量随林分年龄的增大而逐渐积累,8、14和28年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60.17、112.98和247.61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干材)分别为26.92、60.27和155.72t·hm-2,林分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7.52、8.07和8.84t·hm-2·a-1,林下植被生物量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以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固定样地标准木数据和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开展辽东山区不同林分密度油松人工林单株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单株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及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枝条生物量、树干生物量和单株地上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加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相似密度条件下,枝条生物量、树干生物量和单株地上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油松人工林从中龄林到过熟林,分配到树干的生物量最大,为45.7%~64.1%;分配到枝条的生物量次之,为16.8%~36.0%;分配到叶的生物量最小,为9.8%~19.1%。构建了预测精度较高的油松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和全龄级单株地上生物量模型,绝对系数R2为0.6926~0.8827。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96×107t,其中抚顺市油松人工林乔木层总生物量最大,为1.79×107t;本溪市次之,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05×106t;丹东市最少,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05×106t。研究结果为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管理和林分生产力的科学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杉木二代林微量元素积累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3个不同林龄(8、11和14年生)的杉木二代林Fe、Mn、Cu、zn和B 5种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积累量、年存留量及其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不同器官所含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树叶>干皮或树枝>树根>干材,林木各器官中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以Mn或Fe最高,其次是Zn和B、Cu最低;8、11和14年生杉木人工林林分微量元素的积累量分别为9.834、11.450和16.694 kg·hm-2,其中,乔木层微量元素积累量占总积累量为74.14%~87.33%,林下植被占2.98%~9.40%,凋落物占9.70%~17.70%:杉木人工林不同组分微量元素积累量的分配随林分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由8年生以树叶和树枝为主,逐渐转移到11和14年生以干材、树皮和树根为主,各微量元素积累量以Mn或Fe最高,其次是zn和B,Cu最低;林分微量元素年净积累量分别为0.911、0.909和0.910 kg·hm-2·a-1,同一组分各微量元素年净积累量与各组分微量元素积累量变化顺序一致,为Mn或Fe>zn>B>Cu.  相似文献   

13.
釆用24株木麻黄单木数据,并将其按照2~4、4~6、6~8、8~12、12~16、16~20、20~24、24~28 cm径阶,选择符合要求的标准木各3株。测定木麻黄各径阶树干、树枝、树叶、果和根的含水率和生物量。结果表明:木麻黄生长过程中,除了木麻黄果实外,树干、树枝、树叶和与树根的含水率总体上表现为随林木径阶增大而不断减少;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重随林木径阶的增加显著增加,而树枝和树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重随林木径阶的增加显著减少,树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重与林木径阶的关系不明显。其中,径阶为2~4与24~28 cm含水率下降幅度高达26%;木麻黄林分生物量与不同径阶大小相关性强,随着林木径阶增大也相对增大。该研究结果可为热带木麻黄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估算和比较分析桂东南地区3种密度柳杉人工林的林分总生物量和林分径阶生物量,为南亚热带地区柳杉人工林生物量及碳汇估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用线性和非线性生物量模型分别对来自3种密度柳杉人工林的19个单株和各器官的生物量进行方程拟合,选择最优拟合方程进行3种密度林分生物量的估算和分析。【结果】对单株和各器官的生物量估算,模型W=a*D b*H c要略优于其他4种模型;模型的应用结果表明,低、中、高3种密度柳杉人工林林分的总生物量分别为201.30、182.46和171.03 t/hm2,表现出林分总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同密度的柳杉人工林的径阶生物量分配格局不同,低密度和中密度的柳杉人工林的径阶生物量主要集中在15.0 cm径阶以上,分别占85.36%和75.25%,而高密度林分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11.0~14.9 cm径阶,占41.52%。【结论】对单株和各器官的生物量估算,非线性模型要略优于线性模型,南亚热带柳杉人工林的保留密度过大反而不利于其林分生物量的积蓄。  相似文献   

15.
长汀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生物量估算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汀红壤侵蚀区马尾松为研究对象,通过整株收获法获取34株马尾松立木材积和生物量,分析不同龄级、径级马尾松材积和生物量分配格局,采用胸径(D)、树高(H)等变量建立立木材积模型,采用材积量(V)、胸径(D)、树高(H)、冠长(C_l)等变量建立树干、树冠及地上生物量模型,进而拟合区域林分生物量模型,使用独立样本检验并比较优选模型估测效果。结果表明:34株马尾松的树龄变化范围为19~42 a,立木材积量和立木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04 4~0.194 9、2.733 9~140.331 4 kg/株,树龄与材积量、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为干材(57.67±8.28)%、树枝(24.15±7.33)%、树叶(10.79±3.17)%、干皮(7.38±1.39)%,全林分中3个径阶(8、10、12 cm)蓄积量、生物量均超过总量的50%;所有模型确定系数均大于93%,单木模型中,以胸径-树高组合为自变量的模型拟合效果更佳;马尾松立木材积、地上生物量、树干生物量、树冠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模型中,各优选模型预估精度均达77%以上,其中立木材积、地上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优选模型比已有模型估测值的总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有所降低,估测值更接近实际值。因此,通过构建该区域马尾松生物量方程,补充了长汀红壤侵蚀区马尾松立木材积表及生物量表。  相似文献   

16.
厚荚相思人工林微量元素的生物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高峰林场1.5~4.5年生厚荚相思人工林5种微量元素(Fe、Mn、Cu、Zn和B)的质量分数、积累、分配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不同器官的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差异较大,以树叶所含有的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树皮、树枝和树根,树干最低;各器官中微量元素质量分数以Mn和Fe最高,Cu最低.厚荚相思人工林林分微量元素积累量为3.749~14.961kg·hm~(-2),随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乔木层微量元素积累量占34.20%~41.22%,林下植被层和地表现存凋落物层微量元素积累量分别占25.31%~44.89%和16.78%~33.47%.4个林龄林木各组分微量元素年净积累量分别为0.959、1.070、1.031和1.357kg·hm~(-2)·a~(-1),年吸收量分别为1.422、3.778、4.506和4.792kg·hm~(-2)·a~(-1),年归还量分别为0.463、2.709、3.474和3.435kg·hm~(-2)·a~(-1),利用系数分别为0.989、1.413、1.248和0.777,循环系数分别为0.326、0.717、0.771和0.717,周转期分别为3.107、0.987、1.039和1.796a.因此,厚荚相思人工林微量元素利用率较低,归还速率较快,周转期较短,有利于林地地力的恢复、维持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单株马尾松生物量的生长模型及其林分的净生产力,为马尾松珠防林的规划、实施,珠防林配置、结构调整以及全省防护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黔南珠防工程马尾松幼林生物量及林分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马尾松幼林林分生物量为16.58t/hm2,各层次的生物量分配依次为乔木层(66.59%)>草本层(19.36%)>灌木层(9.35%)>枯落物层(4.70%);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1.04t/hm2,各器官所占比例为树干(55.38%)>树叶(16.44%)>树枝(14.35%)>树根(13.96%)。2)该区马尾松幼林林分平均净生产力为7.44t/(hm2.a),各层次的平均净生产力依次为乔木层〔3.45t/(hm2.a)〕>草本层〔3.21t/(hm2.a)〕>灌木层〔0.78t/(hm2.a)〕。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在5a后增长速率明显加快,表现为连年净生产力大于平均净生产力,说明,该林分在5a后将进入生长的速生期,此期间对其施行抚育间伐、施肥、调整林分结构等管护措施,可促进林分生长,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群落整体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8.
桂东南柳杉人工林生物量回归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估算和比较分析桂东南地区3种密度柳杉人工林的林分总生物量和林分径阶生物量,为南亚热带地区柳杉人工林生物量及碳汇估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用线性和非线性生物量模型分别对来自3种密度柳杉人工林的19个单株和各器官的生物量进行方程拟合,选择最优拟合方程进行3种密度林分生物量的估算和分析。【结果】对单株和各器官的生物量估算,模型W=a*Db*Hc要略优于其他4种模型;模型的应用结果表明,低、中、高3种密度柳杉人工林林分的总生物量分别为201.30、182.46和171.03t/hm^2,表现出林分总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同密度的柳杉人工林的径阶生物量分配格局不同,低密度和中密度的柳杉人工林的径阶生物量主要集中在15.0cm径阶以上,分别占85.36%和75.25%,而高密度林分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11.0—14.9cm径阶,占41.52%。【结论】对单株和各器官的生物量估算,非线性模型要略优于线性模型,南亚热带柳杉人工林的保留密度过大反而不利于其林分生物量的积蓄。  相似文献   

19.
铁力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样方调查和实测生物量的基础上,采用相对生长法对28年生铁力木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力木各器官碳含量在452.4~524.5 g/kg之间,大小排序为:树叶树干树枝树根树皮;土壤碳含量以表土层最高,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铁力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165.8和79.3 t/hm2, 分配顺序均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树皮;铁力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储量分别为173.5和203.1 t/hm2,生物量的分配主要集中在乔木层(95.6%), 碳储量的分配顺序为土壤层(59.3%)乔木层(39.0%)地被层(1.7%);林下植被碳含量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而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分配均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一代杉木人工林(29年生)林分生物量结构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对 2 9年生的一代杉木人工林采伐时的林分生物量积累和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试验区 2 9年生杉木最大木、平均木和最小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率大小顺序均为 :干 >根 >皮 >枝 >叶 ,并且干和皮器官的分配比率均较为接近 ;林分中不同径阶杉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率差异不是太大 (除了最大木的叶比率略小、枝的比率较大外 ) ,用平均木的各器官生物量来估计林分各器官生物量总量完全能满足精度要求 ;密度对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较大 ;叶、干生物量及其分配比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枝、皮生物量分配比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地被物生物量基本上是随着林分地位指数的提高、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降低而增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