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释放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新疆杨光肩星天牛幼虫,测定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试验确定,在放蜂15d后,光肩星天牛幼虫开始停止排粪,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寄生率为46.6%,防治效果为45.2%。管氏肿腿蜂对新疆杨农防林带中的光肩星天牛幼虫有一定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Xiao et Wu防治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Hope)幼虫的试验结果表明,虫蜂比为1∶5时,管氏肿腿蜂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寄生率可达40%~70%;按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管氏肿腿蜂为1∶5和1∶10的比例分别放蜂,寄生率分别为48.3%和68.9%,寄生率随着放蜂量的增加而提高,最佳放蜂时间为8月中旬,其校正寄生率为55.54%,明显地高于9月份。  相似文献   

3.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管氏肿腿蜂及其携带球孢白僵菌进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死亡率随着接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一定的接蜂量(虫蜂比1∶2~1∶5)下,松墨天牛龄期越大,被寄生效果越低,对3龄幼虫的平均寄生死亡率为90%,4龄虫平均为77.5%,5龄虫平均为52.5%。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约1×107个孢子时,对4~5龄松墨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5%、75%和100%;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木段内的松墨天牛幼虫寄生感染死亡率为87.13%。  相似文献   

4.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褐天牛幼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通过5菌株感染松褐天牛幼虫研究筛选出毒力相对较强菌株Ma789,然后进一步研究了其1.0×10^5-1.0×10^8个/mL不同孢子含量梯度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半致死含量为3.2×10^5个/mL;而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室内寄生试验表明,随着接蜂量的增加,管氏肿腿蜂对幼虫的寄生死亡率不断提高,当虫蜂比提高到1∶4-1∶5时,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校正死亡率达96.7%;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Ma789约1.0×10^7个孢子时,对老熟松褐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6.7%,70%和100%。  相似文献   

5.
正生物习性: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是膜翅目肿腿蜂科的一种天敌昆虫,在自然界以成虫找寻并产卵于寄主体表,26℃条件下一般30天左右完成卵、幼虫、茧、成虫的世代发育。管氏肿腿蜂可寄生于多种林木蛀干害虫,如光肩星天牛、星天牛、松褐天牛、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栗山天牛、云斑天牛、桃红颈天牛等的幼虫和蛹,寄生率35-86%。  相似文献   

6.
通过开展川硬皮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试验,发现将川硬皮肿腿蜂接入天牛幼虫试管中后,肿腿蜂约20min以内对天牛幼虫的攻击率达100%。约2~7d后产卵,寄生率94.87%,卵期2~4d,幼虫期4~6d,结茧率89.19%,蛹期11~15d,羽化率75.76%,最终完成生活史。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从取食到产生后代,完成完整生活史,根据气温情况,大概需要30~40d左右。且试验显示川硬皮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的低龄幼虫有较强的寄生致死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寄主繁殖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及低温储存对其子代的影响,选择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蛹、蜜蜂Apis cerana幼虫、蜜蜂蛹、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幼虫作为寄主繁殖管氏肿腿蜂,观测其子代出蜂量,雌雄比和体质量,比较低温储存不同时间后不同寄主繁殖的管氏肿腿蜂的死亡率和寄生率。结果表明:不同寄主繁殖的管氏肿腿蜂雌雄比差异不显著,双条杉天牛幼虫繁殖的子代蜂出蜂量最多,而黄粉甲蛹繁殖的子代雌蜂平均体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寄主繁殖的雌蜂;在3℃和6℃下,由双条杉天牛幼虫繁殖的管氏肿腿蜂储存时间最长,而黄粉甲蛹繁殖的管氏肿腿蜂储存时间最短;同种寄主繁殖的管氏肿腿蜂在6℃下比在3℃下的储存时间长。随着低温储存时间的延长,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呈下降趋势,双条杉天牛幼虫繁殖的管氏肿腿蜂最长可储存70 d,而黄粉甲蛹、蜜蜂幼虫和蛹繁殖的管氏肿腿蜂最长可储存45 d。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利用肿腿蜂和肿腿蜂带菌防治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幼虫。室内试验,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3龄幼虫寄生率100%;对4龄幼虫25%,对5龄幼虫无寄生效果;肿腿蜂带球孢白僵菌和肿腿蜂带拟青霉对4~5龄幼虫寄生死亡率分别为87.50%和90.63%用肿腿蜂进行林间放蜂防治试验,以2次/年,每次100头/株,可防3龄以内皮下幼虫,防治效果为86.02  相似文献   

9.
应用花绒寄甲和管氏肿腿蜂防治杨树光肩星天牛试验,结果表明:2种天敌对光肩星天牛均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在不同释放模式下,林间有虫株率均分别下降了20.84%~43.71%,其中联合应用区域有虫株率仅为37.5%,下降显著,较对照区有虫株率下降了52.5%。同时发现2种天敌对不同位置的寄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其中对南向枝干上的寄主寄生几率最低。  相似文献   

10.
红缘天牛是沙棘主要的蛀干害虫,常造成沙棘林成片死亡。由于红缘天牛钻蛀沙棘枝干,生活隐蔽,难于防治,利用天敌防治是控制红缘天牛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白蜡吉丁肿腿蜂防治红缘天牛,研究了白蜡吉丁肿腿蜂对红缘天牛的室内寄生情况和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白蜡吉丁肿腿蜂在1︰1和1︰2的接蜂比例下都可100%寄生红缘天牛,5龄红缘天牛每头平均繁殖66.1头蜂;林间,放蜂量为1︰6~1︰10时,寄生率达33.6%,与1︰12~1︰20放蜂量的寄生率34.2%相差不大,故放蜂量为1︰6~1︰10时为最佳放蜂量,红缘天牛的虫口密度由放蜂前的1.2头/株降低到0.4头/株,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技术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试验结果表明:在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2至3龄幼虫期,按1:4的虫蜂比,于晴天的11至15时在林间投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效果好。当年寄生率达到81.3%,第2年仍有53.5%的寄生率。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双条杉天牛幼虫、双条杉天牛蛹、家茸天牛幼虫、桃红颈天牛幼虫作管氏肿腿蜂替代寄主的可行性,其中条杉天牛幼虫、双条杉天牛蛹、家茸天牛幼虫均能成功的繁育出管氏肿腿蜂,但在寄生成功率和单管出蜂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温度25℃、相对湿度30%~60%繁育条件下,双条杉天牛幼虫作寄主寄生成功率最高为100%,其次为家茸天牛幼虫作寄主寄生成功率为90%。平均单管出蜂量方面每头双条杉天牛幼虫平均繁育出蜂131头,每头家茸天牛幼虫平均繁育出蜂80头。综合天牛幼虫获取时间和出蜂量,双条杉天牛幼虫和家茸天牛均可成为替代寄主。  相似文献   

13.
利用松褐天牛转管繁育管氏肿腿蜂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转管繁育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研究转管对发育历期、繁蜂量等的影响.结果显示:转管繁育缩短了管氏肿腿蜂的产卵前期,对管氏肿腿蜂的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子代蜂的数量有较显著影响,第1次转管时这3项指标较为理想.综合比较了发育历期、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子代蜂数量和性比等各项指标后认为:转管繁育是提高管氏肿腿蜂繁蜂量的一种优良技术,繁蜂量比不转管增加3.97倍.  相似文献   

14.
管氏肿腿蜂人工繁殖及在防治栗山天牛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森林害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文中论述了管氏肿腿蜂的繁殖技术以及在防治栗山天牛中的试验效果,研究表明,管氏肿腿蜂对栗山天牛幼虫有较高的寄生率,平均寄生率达36.6%。管氏肿腿蜂对不同径级柞树中的栗山天牛均有寄生,径级26cm以上者寄生率较高,达38.1%。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寄主选择与采集、种蜂准备、管氏肿腿蜂的繁育、林间放蜂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育与放蜂技术。管氏肿腿蜂钻蛀性强,对青杨天牛寄生率较高,在山西省北部地区,林间放蜂寄生率一般为60%~70%,最高可达90%左右,防治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房山区2种林木害虫的监测与生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市房山区持续6年对双条杉天牛、杨扇舟蛾进行了监测,并分别应用管氏肿腿蜂、松毛虫赤眼蜂进行了生物防治。根据田间调查松毛虫赤眼蜂对杨扇舟蛾卵平均寄生率为57.77%;管氏肿腿蜂对双条杉天牛幼虫寄生率为45.03%,平均虫口减退率46.27%。6 a累计释放蜂共4.38亿头,防治面积1 713 hm2。节约防治费用105.248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 301.7万元,总经济效益达1 407万元。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寄生性天敌蒲螨对多毛小蠹和光肩星天牛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温度20±2℃、相对湿度50%±5%的室内环境下,蒲螨对多毛小蠹幼虫寄生效果较好,寄生率达100%。蒲螨对光肩星天牛幼虫不选择寄生。室外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每厘米胸径释放蒲螨量20 000头和40 000头的多毛小蠹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8.86%和65.01%,寄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释放花绒寄甲卵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木块法饲养花绒寄甲成虫,然后将其所产的卵块保存在5℃恒温条件下,以确定低温保存后花绒寄甲卵的生活力、初孵幼虫的行为学和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并比较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与树干打孔注药(氧化乐果)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低温保存49天与花绒寄甲新产卵的孵化率没有差异,花绒寄甲1龄幼虫在室内可存活1~8天、平均2.26天,爬行速度为6.5~100 cm·h-1,平均25.23 cm·h-1,室内及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后其初孵幼虫均能找到光肩星天牛幼虫并进行寄生;如果温度和湿度适宜,按照每头光肩星天牛幼虫释放15~25粒花绒寄甲卵时其寄生率可达90%;树干打孔注药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后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均在85%以上,两者的控制效果基本无差别.  相似文献   

19.
利用松墨天牛繁育管氏肿腿蜂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松墨天牛幼虫作为中间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并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的发育历期、寄生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在被测温度范围内,管氏肿腿蜂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正比关系。温度对管氏肿腿蜂的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子代蜂的数量有较显著影响,当温度为27℃时,这3项指标较为理想。综合比较了发育历期、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子代蜂数量和性比等各项指标后认为:25~27℃是利用松墨天牛繁育管氏肿腿蜂的适宜温度,27℃为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20.
用栗山天牛幼虫做寄主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管氏肿腿蜂是一些蛀干性害虫的幼虫和蛹体外寄生天敌的特性,选择栗山天牛幼虫为寄主, 采取混合接蜂法繁殖管氏肿腿蜂技术, 成本低, 繁殖率高, 从而达到防治栗山天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