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东进 《北京农业》2012,(26):20-21
正他,海南大学毕业生;他,鄂西大山里一个小村的村长助理。26岁的他,一不小心养起了土鸡,还邀约乡亲们拉起了"快乐土鸡"的大旗。他,就是湖北省咸丰县小村乡小村村大学生村官彭旭君。他说,养几只鸡事小,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我就有种成就感。  相似文献   

2.
正临武县水东动物防疫中心站副站长、助理兽医师孙志明从事动物防疫工作11年,背药箱、钻牛棚、跨猪栏、进鸡舍,用青春和汗水生动诠释了一位乡村"畜牧人"的责任与担当。2005年孙志明中专毕业后,当起了"赤脚"兽医。他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动物防疫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凭借着过硬技术,2006年,孙志明被嘉禾县行廊镇一个大型养猪场高薪聘请为技术高管。然而,经过几番权衡,他最终决定放弃高额收入,并于2007年回到村里办起了兽医技术服务站,成了乡亲们的养殖"保姆"。他说:"我的根在这里,我要用我的一技之长,来服务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他白天走村入户,为养殖户服务,晚上挑灯夜读,书写兽医、  相似文献   

3.
正在北京,在深圳,他是全国人大代表、有名的"农民工司令";在河南,在老家,他是大伙儿眼里亲切的"扶贫书记"。"不管我走到哪,一颗初心从不敢忘,那就是带着乡亲们致富。"他,就是河南省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深圳市全顺劳务派遣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全收。20多年前,揣着乡亲们借给他的170元钱,张全收南下闯荡。从开小吃店到建玩具厂,再到成立人力资源公司,张全收始终秉持一个理念:"让外出务工人员在异乡有个落脚的地儿,有个挣钱养  相似文献   

4.
<正>柴玉伟是河北石家庄市赵县沙河店镇小诰村人,他每年靠种菜都能挣上一大笔钱,令乡亲们羡慕不已。说起自己种菜致富的事,柴玉伟侃侃而谈:"远了不说,就说最近几年。大前年大白菜价格很高,卖到了1.2元/千克,平均亩产0.75万千克,1亩地就是9000多元。那年乡亲们靠种大白菜赚了钱。我预感到乡亲们来年要扩大种植面积,于是便改种早春白菜。结果第2年,大白菜价格暴跌,菜都烂在地里,  相似文献   

5.
在河南省正阳县新阮店乡老王村,乡亲们提起退伍军人、共产党员杨向前都说:"人家‘读报迷’种啥啥中,养啥啥成.养鸡4年赚了100万元,真是俺们村养鸡财神!" 今年34岁的杨向前,4年前退伍返乡时曾为谋生一筹莫展.于是订阅了《河南科技报》等8份科技报刊,每年订阅报刊费用800元以上.他把报刊上刊登的科技知识和信息收集起来,闲聊时读给乡亲们听,时间长了乡亲们便给他起了个"读报迷"的绰号.  相似文献   

6.
正区区两年时间,外来女婿毛业华硬是把一个没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的普通山村,打造成张家口市级"美丽乡村"。作为村官的他的治村法宝何在?毛业华坦言:"其实我一外地人,哪有什么关系?全凭诚心、恒心和对乡亲们的一颗责任心吧。"身为村干部,他有服务村民的朴素意愿,也有为人处世的智慧练达,两相结合,造就了他宽人律己的作风。这样的作风,落实到村干部职业角色上,让他既能为村民利益积极争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滦平县周台子村党总支书记范振喜身患血癌十几年,多次心肌梗塞,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不仅没有倒下,反而带领乡亲们把仅有一把破椅子外加8万元外债的穷村,变成了集体净资产1.3亿元、年人均收入8000元的生态文明村。范振喜说:“支持我活下来、干下去的是乡亲们的厚望、深  相似文献   

8.
今年37岁的土秀山,自学校毕业后就一直跟随父亲做木材生意,到过东北,去过俄罗斯.在城里,他完全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在2008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他被村民"押"回村,推选为村委主任.他父亲说:"民心不可违.要干,你就给乡亲们干点实事."并一再嘱咐他不能吃群众的,喝群众的,花群众的.当选之日他就表态:"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不怕撑死牛,同班子成员-起,千方百计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相似文献   

9.
2008年10月5日,李成邦所在的村子里敲锣打鼓、人声鼎沸,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哪户人家结婚或生子呢,原来这天是他创办的"成邦酿酒厂"揭牌开业的日子."成邦这小子真是发了…""瞧人家,大把大把地赚钱,看得我眼馋啊!"围观的乡亲们羡慕地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10.
敬爱的伯父离开我们整整1年了(注:本文写于1994年)。回首往事,他的谆谆教导依然回响在我的耳边,他慈祥而严厉的面容依然历历在目。为了感谢伯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特写下记忆中的几个片段,以缅怀我敬爱的伯父。1959年2月初的一天,在浏阳北盛乡王家屋,我第一次见到伯父,那时我只有11岁,而伯父已是农垦部的部长。那天,方圆十几里的乡亲们都拥向王家屋子,把整个院子围得水泄不通。我和一群小伙伴紧紧围着伯父,问这问那,瞧这瞧那,一会摸摸他的帽子一会摸摸他的衣服。他当时穿的是土布对襟棉罩衣,脚上穿的一双布棉鞋,俨然一个农村种田人。我问伯父在北京做什么,他笑哈哈地说:“我和乡亲们一样在修地球。”  相似文献   

11.
牧吉 《福建农业》2014,(4):46-49
<正>他,先后三次驻村,乡亲们说他就是一头耕耘不息的"老黄牛"。这是一个朴实无华的评价,更是一种饱含深情的赞许。他叫吴景星,是福建省第三批下派驻村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他的故事已在周宁县乃至全省传为佳话。吴景星是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2004年起先后三次驻村任职。10年的驻村扶贫工作,让他深切地感受到农村的艰苦、农民的不易。他说:我之所以如此执着,是因为驻村工作能实实在在地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帮助农民改善生活,也使我在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中得到  相似文献   

12.
情系"三农"  济民创业今年35岁的刘仁斌,是庄河市青堆镇三和村人。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知农民的甘苦,与生于斯、养于斯的这片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他常说,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能忘记哺育我长大的乡亲们,更不能忘本。缘于这种深刻的恋乡情结,刘仁斌关注着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挂记着乡亲们的生存状况。在大连庄河市这几年,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可是花钱依然紧张,有的农户连子女的上学学费都拿不出来。眼前的情景让这个农民的儿子深受触动,一种 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如何 法和管理经验;他与本地所有涉农部门建 让乡…  相似文献   

13.
《吉林农业》2014,(18):6
<正>林茂胜是辉南县辉发城镇兴隆村兴隆屯的农民,也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提起他,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有"正事儿"。林茂胜今年45岁,12年前一家四口人离开家乡去松江河打工。在松江河打工期间,"人参之乡"规模种参、生态种参致富的做法给了他很大启示,他毅然回到家乡开始种植人参,从此走上了林特产业发展之路。与参农打交道,了解人参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赖志峰办报     
“快去看呀。赖总编的墙报刊出来了。”“我的油菜出现枯叶,我正想去看有没有登防治的办法。”最近,笔者一来到兴国县城岗乡小获村,就被两位农民的谈话吸引了。赖总编其实是乡亲们封的“官”,但他确实办了一块墙报、一份简报。1984年冬,赖志峰从乡政府病退回到老家小获村红旗组,虽然身体很虚弱,但仍想着为乡亲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首先掏钱在村头设置了一块“科普墙报”,逢每月一、十、三十日这三天按时刊出,对于一些难点、重点,他就站在墙报前向前来学习的群众讲解。不久,他发现仅仅一块墙报,远远满足不了乡亲们对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他,海南大学毕业生,26岁毅然养起了土鸡,还邀约乡亲们竖起了"快乐土鸡"的大旗。他就是湖北省咸丰县小村乡小村村村长助理彭旭君。他说,养鸡事虽小,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就有一种成就感。村官养起了"快乐土鸡"站在山顶的公路上鸟瞰,蓝河似一条玉带从小村乡穿过。一排排土家吊脚楼掩映在竹海中,田坝上的油菜  相似文献   

16.
正张德超生来是个热心肠。1988年从部队退伍以后,看到家乡私拉乱接电线的现象十分严重,直接威胁着村民生产生活的安全,十分担忧。于是他想方设法,两次整改线路,后又铺设地下电缆,彻底解决了用电安全问题。在此期间,为了改善家乡的交通条件,他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把村里有史以来的泥巴路改造成柏油路。乡亲们多次深情地感谢他,他总是微微一笑:"这是我应该做的。"2008年,经过张德超的积极努力,在山西摩天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卢庄  相似文献   

17.
<正>在河北省献县农村,一提起段永波,乡亲们就会说:"一个电话,随叫随到!"这成了献县农业局段永波高级农艺师的代名词,这也是乡亲们对他26年农技推广工作的肯定与褒奖。1989年11月,段永波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成为县农业局技术站下派到本斋回族乡的一名技术员,从此,他便与泥土打起了交道。他坚持与大地为伴,与庄稼结缘,与农民为友,不管风雨,从不  相似文献   

18.
<正>在农安县永安乡羊营子村,有一位77岁的老党员郭云才,他不服老,为乡亲们做好事,讲奉献。在这里,一提起郭云才,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夸奖他是好党员、实在人、大忙人。老郭头是上世纪60年代入党的老党员,从生产队队长到村民小组长,他始终如一地为老百姓真诚服务。这几年,老郭头年龄大了,不当干部了,可他却从来没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村里的工作、乡亲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19.
沈浩这6年中,为了小岗村的致富和发展,把他的青春和生命全部献给了小岗,献给了小岗的乡亲们。但是在家庭中,作为90多岁老母亲的儿子,作为我的丈夫,作为他十几岁女儿的父亲,他似乎是不合格的。这6年  相似文献   

20.
<正>"王阿姨,我来看您啦,最近身体还好吗?"2018年12月13日,冷风阵阵,寒意袭人,宁远县太平镇杨家坪村村民欧阳柳成像往常一样提着大包小包看望92岁王美荣老人,老人激动地说:"柳成这孩子挺不容易的!我2个儿子都是残疾人,这些年还好有他照顾我们。"62岁的欧阳柳成年幼时父亲体弱多病,母亲双目失明,兄妹6人,家中没有劳动力,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作为长子,从记事起,他就跟随母亲挨家挨户乞讨。那时候,乡亲们日子过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