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夏 《新农业》2012,(7):23
马铃薯大垄双行高产栽培技术是以深松、起垄、深施肥及合理密植等技术组装集成的综合栽培措施。近年来,阜新市引进试验示范该项技术,取得了较高的效益。通过试验对比,大垄双行比常规畦作栽培增产15%以上,合格薯商品率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2.
西藏马铃薯栽培技术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以引进品种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进行马铃薯高垄双行、种薯处理和配方施肥技术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试验栽培产量为56 125.65 kg/hm2,比常规栽培增产增效23.5%;示范县高垄双行栽培比高垄单行栽培平均增产增效22.03%。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作物高产栽培模式,增加作物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收入,对马铃薯单双行起垄栽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行起垄栽培与双行起垄栽培相比,总结薯数多20.3个/21m2,结薯率多3.0%;增产2281.5kg/hm2,增产率10.37%。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在达州常年种植面积约90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占四川省马铃薯总面积的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大面积种植的马铃薯品种退化严重,生产水平较低,致使马铃薯平均亩产仅1500公斤左右。为了提高马铃薯单产,增加粮食总产,我们进行了马铃薯栽培模式研究,以深松土、起垄深施肥和合理密植技术为主的马铃薯垄作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据达州市农科所试验,垄作栽培比常规畦作栽培增产15%以上,比沟栽增产4%以上,商品薯率提高20%以上。主要技术要点:一、选用适宜品种海拔600米以上区域适宜推广种植秦芋30号、LK99、鄂薯3号、川芋56、克星1…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宜建水甸尾乡马铃薯的种植模式,为大面积推广及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依据。用西南地区品种‘合作88’与云南农业大学薯类研究所引进的栽培品种‘青薯9号’,研究了不同品种早春马铃薯对不同种植模式(大垄双行白膜下滴灌、大垄双行滴灌、大垄双行覆白膜、大垄双行、大垄双行稻草包芯、大垄双行覆黑膜、常规栽培)的响应。结果显示,品种、种植模式及其两者互作对马铃薯的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大垄双行覆黑膜下马铃薯的株高最低:‘合作88’株高为44.6 cm、产量为6.48 t/hm2,‘青薯9号’株高为41.4 cm、产量7.89 t/hm2;当地常规栽培下马铃薯的主茎数最多:‘合作88’为7.7个,‘青薯9号’为6.9个;对同一种植模式而言,‘合作88’马铃薯的株高和茎粗均优于‘青薯9号’,而在主茎数和产量特性方面品种间没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大垄双行覆白膜‘合作88’马铃薯的产量最高为20.69 t/hm2,大垄双行白膜下滴灌‘青薯9号’马铃薯的产量最高为23.53 t/hm2。因此,在建水县甸尾乡试验区,‘合作88’最佳的种植模式是大垄双行覆白膜,‘青薯9号’最适宜的种植模式是大垄双行白膜下滴灌。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高垄双行栽培是指实行宽窄行种植,把宽行的土培到窄行上,使窄行形成墒,且墒高出25cm以上的种植方式。试验证实,垄畦栽培的马铃薯具有出苗早、大中薯比例高、产量高等优点,垄畦栽培比平畦栽培增产19.1%。其具体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县马铃薯种植都是采用垄宽70厘米,不覆膜、不铺设滴灌带、不施用水溶肥技术种植马铃薯,造成马铃薯密度小,青头薯率高,机械作业成本增加,同时膨薯期遇到高温不易膨薯,畸形薯多,产量较低等因素影响,农民种植马铃薯积极性降低。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连续三年大力推广马铃薯大垄双行地膜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合理轮作、旋耕整地、合理施肥、品种选择、种薯处理、播种和田间管理几项技术达到促进马铃薯成熟,改善马铃薯品质,提高马铃薯产量,实践证明这项技术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1选地与整地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灌良好、土壤砂质的中性或微酸性平地与缓坡地块。忌重茬和选择茄科作物,最好选玉米、小麦茬。前作施用长残效除草剂而未过残效期地块不能种植马铃薯。整地采用深松整地,要浅翻18~20 cm,深松30~35 cm以上,耙、耢、起垄、镇压,待播种。2种薯处理2.1选种:在选用脱毒种薯的基础上,选择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的健康种薯,严格除去畸形有病斑的块茎,人工播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比双行靠种植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机械垄种比平种和双行靠播种出苗提早3d,成熟期提早5d。机械垄种比对照增产鲜薯3796.3kg/hm2,增产幅度13.6%;机械平种比对照增产鲜薯3379.6kg/hm2,增产幅度12.1%。机械垄种比对照增加收入3037.1元/hm2,比机械平种增加收入333.4元/hm2,机械平种比对照增加收入2703.7元/hm2。机械垄种比对照增加纯收入1687.1元/hm2,增幅为26.2%,机械平种比对照增加收入1353.7元/hm2,增幅为21.0%。  相似文献   

10.
宁南山区马铃薯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陇薯3号为试验品种,在宁夏南部地区进行了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利用全膜双垄大垄面膜侧种植技术的马铃薯综合性状最好,产量达55935kg/hm^2,大中薯率74.1%;其次为起垄覆膜种植技术,产量居第2,较对照满天星常规种植增产效果十分显著。马铃薯全膜双垄大垄面膜侧种植技术和起垄覆噗种植技术可在该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11.
以陇薯3号为指示品种,在甘肃马铃薯主产区定西高寒阴湿区试验观察了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种植方式在不同生育期对马铃薯形态建成的影响不同。小垄种植方式下覆膜对不同生育时期株高、茎粗影响显著,但对叶片SPAD值影响不明显。无论采取大垄覆膜双行还是小垄覆膜单行,均能实现马铃薯增产增收。小垄覆膜单行种植块茎折合产量最高,较对照露地平作种植增产27.74%;大垄覆膜双行种植次之,块茎折合产量较对照露地平作种植增产23.64%;小垄液体地膜单行种植居第3,较对照露地平作种植增产11.49%。大垄覆膜双行种植、小垄覆膜单行种植、小垄液体地膜单行种植分别较对照露地平作种植增收5 470.5、6 352.5、1 291.5元/hm~2。综合分析,小垄覆膜单行种植方式更适宜在高寒阴湿旱作区乃至同类型地区小型农业合作社或者家庭种植户马铃薯轻简化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一、栽培模式 1、纯播:播带1.2米,起垄双行栽培,行距60cm,株距25cm,采用地膜覆盖,于元月下旬至2月初播种,“五一”可陆续收获上市。 2、薯、棉、菜套种:播带1.6米,马铃薯种植带起垄,垄宽80cm,垄高10-15cm,元月底2月初种两行马铃薯,地膜覆盖。棉花预留行冬季种两行早熟甘蓝,甘蓝收后,起小垄移栽一行标杂A1棉花,株距27-28cm。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高垄双行栽培是指实行宽窄行种植,把宽行的土培到窄行上,使窄行形成墒,且墒高出25cm以上的种植方式。试验证实,垄畦栽培的马铃薯具有出苗早、大中薯比例高、产量高等优点,垄畦栽培比平畦栽培增产19.1%。其具体栽培技术如下:马铃薯是浅根作物,在块茎播种后出一、精细整地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栽培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确定适应该地区马铃薯生产的最佳栽培模式,以青薯9号马铃薯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对比分析露地平作(A1)、露地单垄单行(A2)、露地单垄双行(A3)、半膜单垄双行(A4)、全膜单垄双行(A5)5种栽培模式下马铃薯抗氧化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起垄覆...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露地平作(CK)、露地小垄单行(T1)、露地宽垄双行(T2)、半膜宽垄双行(T3)、全膜宽垄双行(T4)5个种植模式处理,测定了马铃薯的农艺指标、产量以及土壤的蓄水量和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在T4处理下,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SPAD值)、干物质累积参数均与CK差异显著(P<0.05),有显著的保温保墒作用,且其产量和商品薯率较CK分别提高了84.3%、16.3个百分点;在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的土壤蓄水量均与马铃薯的各农艺性状密切相关;在苗期和块茎膨大期的土壤温度与马铃薯产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全膜宽垄双行种植模式能够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创造适宜马铃薯生长的环境,有利于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露地平作(CK)、露地小垄单行(T1)、露地宽垄双行(T2)、半膜宽垄双行(T3)、全膜宽垄双行(T4)5个种植模式处理,测定了马铃薯的农艺指标、产量以及土壤的蓄水量和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在T4处理下,...  相似文献   

17.
春薯垄作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艺配套是甘薯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比单垄、双行大垄和双行分垄3种垄作方式对春薯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期为甘薯机械起垄方式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单垄下甘薯茎叶呈单峰生长,双行大垄下茎叶呈前后双峰生长,而双行分垄下茎叶平稳生长。晚熟品种徐薯22的块根生长速度与干物质积累对茎叶生长有“同步效应”,三种垄作下T/R值变化均较合理,且产量间无显著差异。早熟品种浙薯20的块根生长速度与干物质积累对茎叶生长有“滞后效应”,单垄下前期茎叶生长高峰为后期块根的快速生长与干物质积累提供了保障,T/R变化合理,产量高,而双行大垄和双行分垄下茎叶前期生长不足,不利于后期块根的生长与干物质积累,收获时T/R值明显偏高,产量较低。春薯采用机械起垄,若作淀粉用,徐薯22可以选择单垄、双行大垄或双行分垄;浙薯20以单垄最佳;但若将浙薯20作为春薯食用早收栽培,则宜选择双行大垄。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在西藏半干旱区设置常规条播(T1)、垄膜单行沟种(T2)、垄膜双行沟种(T3)、起垄沟播(T4)4个处理,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和马铃薯产量,计算马铃薯生育期耗水量、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参数,以此为依据分析了不同处理模式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沟播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0~80cm土壤的贮水量。T2在成熟期时,土壤贮水量要显著高于T1。与T1相比,T2、T3种植模式可以显提高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水分利用率,其中,T2、T3的马铃薯产量分别比T1提高45.61%、64.33%,商品薯率分别比T1提高8.87%、20.09%,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T1提高53.64%、103.63%。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费乌瑞它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3种栽培模式对马铃薯费乌瑞它产量等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垄双行种植模式有利于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的提高,为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以中晚熟品种宁薯8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马铃薯的地膜覆盖栽培、平种垄植常规栽培、双行平种垄植、秸秆覆盖栽培4种不同栽培模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以双行平种垄植栽培的马铃薯效果最好,无论是从马铃薯的出苗状况、植株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以及商品薯率等方面,效果均较为明显,较平种垄植常规栽培(ck)增产26.0%。其次为地膜覆盖栽培,增产10.8%。秸秆覆盖栽培效果不明显,仅增产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