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选择合适的路径,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教育、宣传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此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中,立足传统文化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任重而道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全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培育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在中华优秀文化中去寻找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重要文化理念、思想观念伦理思想、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坚定价值观自信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下和渲染下融入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孙新华 《甘肃农业》2019,(7):103-1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根植的土壤,是国家走向富强的民族自信心来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意识的认同感,唤起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紧迫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自强不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和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代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自强不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和溶化到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是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标志。作为文化基因的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锤炼和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品格、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自强不息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铸就中国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他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历史文化资源,奠定了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的基础。面对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传统文化必须向现代转化。在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过程中,我们应超越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扬弃。以开放的心态追求文化创新,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7.
《河北农业》2021,(8):47-48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和思想沃土。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鉴别力不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用优秀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占领乡村,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鲜活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一、注重传承优秀的家训、家教、家风,带动形成良好的村风乡风家教和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家庭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马鑫 《甘肃农业》2021,(4):77-79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有的根本和深厚源泉,本文概述了崇信县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成效,以农耕文化、军旅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古树名木文化为载体,以典型村创建工作为抓手,以“尊崇诚信”为价值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引导人们持续增强文化自信,切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相似文献   

9.
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价值重大,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现代文化的基础,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对凝聚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传承的有效途径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三者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才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关于生命、自然、人类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农耕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但目前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深层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钟岩  李波 《广西农学报》2021,36(6):80-84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华夏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与农业相关的物质、精神文化的总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乡村社会的整体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举步维艰,而这迫切要求我们回归本真,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智慧,挖掘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使其在新时代散发光芒.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是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宝贵财富。通过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影响,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复兴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红色文化的继承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发扬,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框架的优化升级,有利于想象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通过职业技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百利而无一害。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如何进一步推动京剧进社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浙江省长兴县小浦镇社区教育中心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辛勤的劳动与智慧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支撑中华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力量,其中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辛勤的劳作之余,创造的文化形式,群众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究了农村群众文化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便强化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是马克思主义,深厚土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不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幻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变革精神、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等。  相似文献   

17.
工匠及其工匠精神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造就了我国古代医生独具一格的工匠精神特质:一是贵乎仁心,二是贵乎专一,三是贵乎精一。实现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医生,本文提出了通过经典研读,认知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身边榜样,感知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专业实践,践行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医学生的工匠精神等途径,以培育医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8.
李永兰 《河南农业》2016,(18):55-56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文化内涵等在文化中的体现。其基本理论主要植根于古老而深厚的中国哲学,它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文化内涵最浓厚、文化渊源最久远的体育活动之一。它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矛盾的对立统一观以及传统文化的养身观。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文化活动市场化的进程中,文化媒体之间竞争激烈,有的为了争夺、迎合更多的受众,采用媚俗、猎奇的方式进行宣传,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其不良倾向日益严重,这消极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高雅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精髓地吸收。其结果必然消极的影响主流文化的表达、精神文明的弘扬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之精神和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也会受到消极的影响,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政治理想的追求逐渐淡化,甚至影响大学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是一个富有智慧和创新精神的民族。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人们创新的思想和内容。今天,在举国上下倡导和实施创新的时候,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克服创新活动中某些文化障碍,无疑将更加有利于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