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桉蝙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方法]通过对广西北流市和陆川县等地的桉树人工林进行幼虫分布调查,共设10块标准地,采用6种不同的聚集度指标和回归模型分析法判断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桉蝙蛾幼虫主要分布在1m以下树干基部;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主体为聚集分布,是环境因素的作用结果。桉蝙蛾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抽样数公式n=t2(1.1/m+0.6744)/D2和序贯抽样决策限模式:T’0(n),T″0(n)=n±1.332槡n(取m0=1)。[结论]研究结果为桉蝙蛾的调查取样和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斑长翅卷叶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黄斑长翅卷叶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为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Taylor幕法则、Iwao线性回归及各种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黄斑长翅卷叶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黄斑长翅卷叶蛾幼虫在田间符合聚集分布,且个体间相互排斥.其种群聚集原因是由昆虫本身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的.根据Iwao最适抽样公式得出了理论抽样模型并计算出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理论调查取样数量及序贯抽样模型.[结论]黄斑长翅卷叶蛾幼虫在田间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3.
对7个板栗园栗实蛾幼虫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栗实蛾幼虫在板栗园中的分布是遵循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分布,其中Iwao的m*-m回归模型为m*=3.532 3+1.071 0m,Taylor幂模型为lgv=0.591 3+1.130 4 lgm.对各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板栗园中的栗实蛾幼虫彼此之间互相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在任何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栗实蛾幼虫在板栗园中呈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该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造成的.栗实蛾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4.532 3/m+0.071 0).  相似文献   

4.
童清  潘涌智  贾平  任腾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22-16023,16026
[目的]研究云南油杉种子小卷蛾幼虫在云南省楚雄州的空间分布型。[方法]2008~2009年在楚雄州云南油杉林内对云南油杉种子小卷蛾幼虫进行抽样调查,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云南油杉种子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确定。[结果]样地调查结果表明,植株的不同方位受云南油杉种子小卷蛾危害程度不一样;聚集度指标法及回归分析法均表明:云南油杉种子小卷蛾幼虫在楚雄云南油杉林内呈聚集分布;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云南油杉种子小卷蛾幼虫在一切密度下均为聚集分布;m*-m模型分析表明该虫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种群,且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结论]研究结果为制定云南油杉种子小卷蛾在云南楚雄州林间抽样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Iwao直线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结合聚块性指标m~*/m、丛生指标I和Cassie指标CA三种聚集度指标对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分析。结果表明,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或均匀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菠萝蜜园黄翅绢野螟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n=t~2/D~2(0.949/m+0.502)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T(n)=nm_0±1.96~(1/2)n(0.949m_0+0.502m_0~2)。  相似文献   

6.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是重要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在我国黄淮海玉米产区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玉米安全生产的威胁之一。空间分布型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生态属性,研究桃蛀螟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明确其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桃蛀螟的田间抽样计划制定、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统统计学(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模型)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基于Iwao回归模型确定桃蛀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通过序贯抽样技术得到不同允许误差(D=0.1、0.2、0.3)和经济阈值(m0=0.5、1、1.5、2头/株)下的最大理论抽样数。【结果】两种统计学方法的结果均表明桃蛀螟幼虫种群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聚集度指标分析表明桃蛀螟幼虫的分布型为聚集型;Taylor幂法则结果显示桃蛀螟幼虫种群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Iwao回归模型证明桃蛀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且为一般的负二项分布。根据半方差函数模型参数,确定桃蛀螟幼虫种群的最优拟合模型为球型、指数型和线型,表明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通过Kriging插值法分析得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三维和二维空间分布图,其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Iwao回归模型抽样技术明确了桃蛀螟幼虫在置信概率t=2,不同平均密度m=0.5、1、2、3、4、5、10、15时的理论抽样数。进行序贯抽样确定了最大理论抽样数,在t=2,D=0.1、0.2、0.3时,当m0=0.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3 417、854和380株;当m0=1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717、429和191株;当m0=1.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150、287和128株;当m0=2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867、217和96株。【结论】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序贯抽样确定的理论最大抽样数可用于指导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7.
应用6种分布型指数法分析判定了铜色花椒跳甲幼虫在花椒上的空间分布型,利用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方程分析聚集原因.结果表明:铜色花椒跳甲幼虫在花椒上呈聚集分布,公共kc值为3.588 1,且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种群聚集是由于昆虫本身行为习性所致.在此基础上,应用Iwao的最适理论抽样数模型建立了铜色花椒跳甲幼虫的田间最适抽样数公式:N=(t/D)2(1.631 2/m-0.226 1);根据Gerrard零频率模型建立了估计该种群平均密度的零频率公式x=1.436 6(-lnP0)0.764 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辣椒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为控制辣椒田虫害并保护蜘蛛类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五点取样法对辣椒整株上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和拟环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进行调查,每点系统调查10株,应用2种回归方法和8个聚集度指标对蜘蛛混合种群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空间格局;通过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则计算蜘蛛混合种群理论抽样数,以Iwao和Kuno序贯抽样技术拟合蜘蛛混合种群的序贯抽样模型.[结果]通过Iwao m*-m回归法得到α=0.517>0、β=1.089>1,Taylor幂法则得到a=1.616>0、b=1.071>1,表明蜘蛛混合种群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原因由环境因素引起;通过种群密度与聚集度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标(I)、久野指数(CA)、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指标(K)、田间个体平均大小(L*)及L*/(m+1)均能用以分析蜘蛛混合种群空间分布型;利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结论]辣椒田蜘蛛混合种群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由环境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泽兰实蝇幼虫及虫瘿在野外的空间分布特点,为应用泽兰实蝇对紫茎泽兰进行生物防治并提高其防治效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棋盘式取样法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松花村旁紫茎泽兰入侵较重的区域选取3块样地进行泽兰实蝇幼虫及虫瘿的分布情况调查,通过6种聚集度指标(扩散系数、丛生指数、聚集度指标、聚块性指标、La指标和负二项分布指标)、m*-m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等研究泽兰实蝇幼虫及虫瘿种群在野外的空间分布型,并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分析幼虫及虫瘿的聚集原因.根据Iwao的理论抽样数计算公式和序贯抽样理论公式,建立理论抽样模型及序贯抽样模型.[结果]泽兰实蝇幼虫在野外均呈聚集分布,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但个体间相互吸引;泽兰实蝇虫瘿在野外也呈聚集分布,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但个体间相互排斥.聚集均数分析结果表明,泽兰实蝇幼虫及虫瘿的聚集原因主要由泽兰实蝇的产卵、取食等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建立了泽兰实蝇幼虫及虫瘿理论抽样数模型:N=(9.919/m+1.033)/D2、N=(6.632/m+0.015)/D2和序贯抽样模型:T0=10n±1.9617.24n+0.4、T0=10n±1.966.77n+4.[结论]泽兰实蝇幼虫及虫瘿在野外均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主要由泽兰实蝇的产卵、取食等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  相似文献   

10.
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番石榴上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多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番石榴园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该虫的卵和幼虫在所有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提出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理论抽样公式,给出了桔小实蝇卵和幼虫在不同密度、不同误差要求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1.
斜纹夜蛾幼虫在棉田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斜纹夜蛾发生盛期,应用Iwao和Taylor两种回归方法及采用扩散系数C、平均拥挤度M、聚集指数I、负二项分布K值、扩散指数CA值、聚块性指标M/x、负二项分布指数L’、负二项分布扩散型指标L’/(1 x)和扩散指标I8等9个聚集度指标,对斜纹夜蛾幼虫在棉田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在棉田内呈聚集分布。在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最适抽样数N=(t2/D2)(1/x 2.8042)和复合序贯抽样方案,提高了田间调查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苹果小吉丁优势天敌苹果小吉丁刻柄茧蜂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方法]应用多个聚集度指标和Iwao,Talor回归分析法对新疆伊犁河谷地区野果林苹果小吉丁刻柄茧蜂幼虫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苹果小吉丁刻柄茧蜂幼虫空间分布型聚集分布,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1.858 01/(X)+ 0.20789).[结论]通过对苹果小吉丁刻柄茧蜂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为今后研究苹果小吉丁刻柄茧蜂种群动态及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有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32-12534
根据2008年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虫口密度,采用分布型指数及回归模型法探讨了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列出了林间调查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分析表,提出了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防治的上下限指标,为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黄杨绢野螟发生特点及幼虫空间分布型,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保定市朝阳街两旁的绿篱带小叶黄杨进行调查,记录黄杨绢野螟幼虫的虫口密度,研究该虫的发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根据所调查的369个样方的虫口密度,采用概率分布型比较X2检验的方法和若干聚集度指标的方法,确定幼虫空间的分布型。[结果]3种概率分布型与X2检验比较结果表明,3种分布型均有差别,但Possion分布X2检验值与X20.05差别最大,故黄杨绢野螟幼虫极不符合Poission分布 负二型分布差别最小,比较符合负二项分布。各种聚集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表明,黄杨绢野螟幼虫呈聚集分布。[结论]黄杨绢野螟幼虫空间分布型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提出了对该幼虫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斜纹夜蛾在甘薯田的空间分布格局,2010年对斜纹夜蛾不同发生密度的甘薯田块进行了调查,取得了8组样本资料,运用多种聚集度指标、Taylor的幂法则以及Iwao的m*-m直线回归方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的卵块为均匀型分布;幼虫呈聚集分布型,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田间虫口密度高低影响空间分布,虫口密...  相似文献   

16.
几种林业害虫在崇明岛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究茶尺蛾、樟巢螟、杨扇舟蛾、黄刺蛾4种蛾类害虫在崇明岛的生活史和发生趋势,为今后的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生活史的调查采用标准地设置后的系统调查;发生趋势采用灯光引诱法进行调查。[结果]结果表明:茶尺蛾、樟巢螟、黄刺蛾在崇明岛每年发生2代,而杨扇舟蛾发生4~5代;杨扇舟蛾以卵越冬,其余3种害虫都以幼虫越冬;茶尺蛾的为害高峰期主要在8月,其余3种害虫有2个为害高峰期,分别为6月和8月。从发生趋势来看,茶尺蛾和杨扇舟蛾的诱集量在不断增大,而樟巢螟和黄刺蛾的诱集量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为崇明岛今后的害虫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三明市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中所调查的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采用概率分布模型、分布型指数及回归模型法探讨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三明市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同时,列出林间调查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分析表,提出马尾松毛虫防治的上下限指标,为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