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吕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88-290
在分析楠溪江上游林坑古村落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主要从景区内古民居、旅游景点、农家乐、旅游设施等角度评述了该村落的旅游资源和开发状况,并探讨了其今后的保护和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现实要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日渐深入,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在社会各界均得到了大力重视,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也更加丰富。为了更好地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以及文化传承,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以玉树地区实际情况为例,研究玉树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情况。玉树虽然在传统村落保护以及文化传承上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共享生态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做好旅游业的适度开发以及发展、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修改维护、强化古民居建筑空间保护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识别传统村落的多维价值并建构多元旅游开发模式,为我国传统村落的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阅与实地考察等方法收集我国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定性分析传统村落的多维价值,阐述多元旅游开发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旅游开发模式并提出相应策略。【结果】基于单一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容易导致传统村落的商业化与空心化。传统村落拥有文化、科学、情感、休闲等多维度价值,传统村落的多元旅游开发应遵循文化保护、因地制宜、主题突出等原则。【建议】传统村落多元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基于文化价值的观光旅游模式、基于科学价值的科考旅游模式、基于情感价值的怀旧旅游模式、基于休闲价值的度假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4.
追溯遗失的记忆—郴州小埠村古民居保护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民居已渐渐从人民的视线中消失,古民居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见证,应遵循保留原貌、整旧如旧、突出特色的原则。基于小埠村现状的特点,在保护与整修的同时,严格控制其道路系统与建筑布局,设立管理机构,以确保保护规划的实施。通过对郴州小埠古民居的保护规划,以便对郴州地区发展古村落旅游和实施城市旅游总体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旅游开发成为诸多传统村落实现自我保护与发展的路径选择。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受自身特色的限制,进行千篇一律的开发会对相对脆弱的传统村落带来不小的冲击。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3个旅游型传统村落的调研,系统总结现存问题,对问题进行根源剖析,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研究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黄毛坪村为案例,通过分析其传统民居建筑的特征与变迁,探讨了文化内涵、民俗习惯及建筑地域特色等方面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冲击,从而提出了从旅游结合发展、政府介入引导、苗族博物馆建设、建造技术传承、文化主体意识提升等方面的保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怀旧价值与旅游开发模式,促进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乡村文化振兴。【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分析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构成要素及旅游开发现状,阐释传统村落旅游者的怀旧旅游需求,并构建怀旧旅游视角下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策略。【结果】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村落旅游者怀旧需求包括淳朴民风、原真氛围、原态民俗的怀旧。【建议】传统村落旅游地应重视非物质文化的怀旧旅游价值,通过社区参与留住原住村民、社区治理留存古朴环境、社区传承留下民俗活动的方式来保护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各个村落进行调研,其中有已经开发修缮的凤岩屯,还有未被人们发掘的东寨屯,亦有完全被整改的矮寨屯。在这几个村落的对比中不难发现,有的村落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独特风貌,失去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气息。如今传统村落的消亡也代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在众多保护的实例当中,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手法上不能只有千篇一律的保护手段,而更要注重传统村落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乡村。本文通过对凤岩村的历史文化、建筑形态、传统风貌、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梳理,探究如何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中坚持其真实性,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振兴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村落的特色民风民俗、建筑形态。  相似文献   

9.
村落风景文化旅游是我国特色的旅游风格之一,其资源丰富、吸引力强,产品的结构和其鲜明特色符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对于旅游型村落而言,这既是当地经济发的必要需求,又是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调研具有"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之称的党家村的开发与保护经验,提出对旅游型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1年的驻村扶贫工作实践,掌握了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仙源里村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分析当地现状与存在问题,在开展科技扶贫实践中提出:开发集"孝文化、古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加大对古民居保护力度,争创全国传统村落;发挥合作社作用,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宽富春大道至白龙文化主题公园的道路等进一步推动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银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结合银川古城的现状,保护银川古城、道路格局以及历史建筑,在充分保障名城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协调进行的基础上,突出其西夏古都特色,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阐述川西甘孜阿坝地区藏族传统民居和碉楼的建筑特点和文化特征,及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指出了藏族传统建筑在传承与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对藏族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余登利  冉景丞  刘绍飞  彭灼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01-6603,6638
对茂兰生物圈保护区内的尧古布依族村寨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发现该村寨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村民对旅游开发致富的愿望强烈。与此同时,指出村寨现存主要问题在于建筑破损严重,村寨环境状况较差,文化传承人员缺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尧古民族村寨开发的总体定位,探讨了其旅游产品开发的构想与布局。强调应依托茂兰生物圈保护区自然风光,以"远古布依,民俗之源"为主题,以"一廊四区"为总体布局,最终实现村寨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相统一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褚兴彪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757-1758,1819
以和顺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聚落构架、建筑理念的民族设计特色,根据调查其传承现状,探讨发展策略,发现古镇对文化传承出现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表现为古镇边界、公共建筑具有良好的传承性,而新开发民居则有建筑特色消失倾向。认为古镇建筑装饰符号具有较好的民族艺术传承性,而具有民族艺术的包容性正是和顺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韦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211-7215,7219
为了探讨广西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布,揭示乡村旅游资源的基本规律,深入研究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与利用,更好地为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对全区乡村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展开专项调查。在广西融安县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中,对融安县乡村旅游资源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融安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成果,以利于融安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川西典型古镇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的现场调研,从地理位置、整体布局、居住文化等方面,简要剖析了黄龙溪古镇的风水朝向、民居特色、客家建筑和干栏文化,强调了古代风水学上"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以及"四砂神"(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绝妙格局,展现了黄龙溪古镇朴实飘逸的建筑风格,"七街九镇"的建筑布局,飞檐翘角、鳞次栉比的民居韵律。对川西古镇建筑景观的研究和当今景观建筑设计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年国家对古建筑的保护更加重视,古建筑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人才缺口较 大,探索合理且有特色的《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既适应行业发展,增加专 业竞争力,又能更好的传承民族优秀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8.
刘超  胡宝贵 《农学学报》2018,8(8):94-100
国内古村落的发展面临着缺乏保护与过度开发的双面矛盾,如何在古村落规划保护与旅游发展中达到协调,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对此,研究提出在遗产活化理论指导下的古村落旅游规划思路,基于遗产活化理论,以北京市昌平区长峪城村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长峪城村旅游资源的分析、主题的定位、区域的布局和项目的规划设计等,对长峪城的古村落旅游进行合理开发,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合理确定长峪城古村落旅游的“一条旅游线路、两个重要节点、三大功能分区、四个主题观光园”即“一线、二点、三区、四园”的发展布局。在古村落旅游规划中引入遗产活化理论是必然趋势,可以实现古村落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对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诸葛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法与不足,为古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相应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