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鼠类的历史比人类还悠久。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魏风·硕鼠》就有了老鼠糟塌庄稼的记载。然而,其危害远不止此。传播疾病是鼠类的很大害处。《续博物志》对此已有朴素的认识:“夜藏饮食于器中,覆之不密,鼠欲盗食不可至,环器而走,泪滴器中,食之得黄疾,通身如蜡”,便是其中一种。据统计,大约有三十几种人类疾病是以鼠为媒介传染的,而危害最大者是鼠疫。清代诗人师道南有《鼠死行》一首,细致记述了当时鼠疫流行的恐怖情形:“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死  相似文献   

2.
饮茶健康     
吴文南 《农业考古》2007,(5):197-199
饮茶健康,饮茶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理和保健作用,这一点,古人早有人认识,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之”的传说,就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已经认识到茶叶有解毒之功效。至少,从汉代开始,我国的医学书中就开始记载茶叶的医疗功效,以后历代史书不绝。如:汉代《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人有悦志。”东汉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思意。”三国(魏)吴普《本草》:“苦荼味苦寒,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心安益气,聪察少卧,轻身不老。”晋代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少眠。”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茗茶苦寒,久食令人…  相似文献   

3.
瓜与甜瓜     
俞为洁 《农业考古》1990,(1):283-284
先秦文献中往往用一单音词“瓜”。例如《管子》一书记载:“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诗经》言:“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七月食瓜”,《夏小正》则有“五月乃瓜”、“八月剥瓜”的记载。由《管子》一书看,此“瓜”字应是泛指瓜类,但《诗经》和《夏小正》所记之“瓜”是泛指瓜类还是特指某一种瓜,就当审慎思之。从《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和《夏小正》:“八月剥瓜”二条材料看,这种“瓜”是在八月收摘腌藏的。在西汉之前,中国食用瓜类中能腌菹的瓜有可能  相似文献   

4.
(续前)【植保】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粘虫见于记载,时称虸蚄《氾胜之书》:“牵马令就谷堆食数口,以马践过为种,无虸蚄,厌虸蚄虫也。”(《氾胜之书辑释》35页)  相似文献   

5.
生漆的采割和利用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创造,在人类科学史上也是一枝灿烂的花朵。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距今七千年的原始社会遗址,1978年从第三文化层发掘出一个木胎漆碗,证明我国采割和利用生漆已有六、七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记载有:“季春之月……脂胶丹漆无或不良”。《庄子》一书中记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由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采割和利用生漆早已成为常见的生产活动。《古今注》记载:“漆树,以刚斧斫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汁滴管中,即成漆也。”《南越志》记载:“刻漆尝上树端,鸡鸣日出之始便刻之,则有所得。过此时,  相似文献   

6.
饺子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大约有一千五百多年。一些考据家认为,其渊源大约有二千六百多年。据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揖《广雅》一书记载有“馄饨”这一食品,也就是后来取名的饺子。北齐颜之推记述:“今天的馄饨,形同偃月,天下之通食。”可见当时食饺子之风...  相似文献   

7.
猕猴桃是富有维生素C的野生水果资源。在我国有利用的悠久历史。早在二、三千年前《诗经》记载“隰查长有楚、猗难其食”,《尔雅》中有“铫艾”的记载,“长楚”、“铫艾”均指猕猴桃。唐代名医陈藏器新著《本草拾遗》记载有:“调中下气、主骨节风,瘫痪不遂、常年白发……”,宋代《开宝本草》又述“止暴渴,解烦热压丹石,下淋石热壅”,其后《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著作,对其生态、食用及药用等均有记述。  相似文献   

8.
唐代食粽考     
何宏 《农业考古》2007,(4):254-256
唐代是帝制社会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民生富裕,其饮食文化高度发展,在中国饮食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人谈起中华文明,往往以唐代为首选亮点。中国的食粽习俗在此时已经基本定型。一、粽子的名称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有:“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其后,西晋周处《风土记》一书又有下列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又云:“五月五日,以菰叶裹黏米煮熟,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也。”又,《齐民要术》引《风土记》注云:“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  相似文献   

9.
腊鼓辞硕鼠,花开金牛春。难忘的1996年已经过去了,1997年我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党的十五大也将召开,我们以极其喜悦的。。情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在送旧迎新之际,回眸1996,确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有两件大事已载入史册:上半年3月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下半年10月份,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忡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这两个纲领性文献,对我国的“四化”建设及各项工作均有指导意义。《纲要》提出实施科教…  相似文献   

10.
河南大豆生产发展概况(一)大豆生产的历史概况河南及其所在的黄河流域,是我国大豆的起源地,大豆在河南栽培至少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在洛阳烧沟汉墓中,发掘出距今2000多年的陶仓上,用朱砂写着“大豆万石”字样,同时出土的陶壶上有“国豆一种”四字,说明早在殷商时期以前大豆已在河南广泛种植。到秦汉时,大豆已成为黄河流域一带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最早的文献记载如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史记》、《战国策》、《汜胜之书》等著作中都有种植、食用大豆的记载。秦汉以前,大豆主要在河南所在的黄河流域种…  相似文献   

11.
春节之最     
<正>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时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立后,此俗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日祀,周曰年”。最早的除夕:“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根据《吕氏春秋》中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病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而最早提到“除夕”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清香四溢的茶叶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积习相沿,至今仍盛行不衰。我国的饮茶风尚,不仅普及域中,而且影响海外;在当今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中,茶叶的饮用量远高于咖啡和可可而居于首位。因此,我国荣臻为世界茶叶的故乡。我国茶叶最初名之为“荼”,由于时代的变迁以及地域的不同,又曾有茗、槚蔎、荈、荼果、芳荼、苦荼、葭荼、荼草……等多种名称。但我国饮茶之风究竟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迄无断论。然而《诗经》中有不少诗章已言及“采荼”、“捋荼”、“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堇荼如饴”。又《礼记·地官》中也有“索荼”、“聚荼”的记载。《晏子春秋》亦云:“食脱粟之食,灸三弋五卵茗茶耳”。无  相似文献   

13.
我国饮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王褒所著的《僮约》,记有“武阳买茶”一事。唐代,茶已成为许多人“一日不可无”之物了。如今,客来献茶,已成为交友待客的礼节。其实,茶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止渴饮料,在医学舞台上,它也大有用武之地。如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中记及:“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神农食经》亦记载:“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唐代顾况的《茶赋》认为:茶叶有助于消化,除油腻、祛暑和振奋精神的作用。宋代吴淑《茶赋》云:“涤烦  相似文献   

14.
<正>人民的名义刚发声:"‘红小麦’不受待见",这才多长时间啊;百姓的名义正疑惑:"中储粮万吨小麦被忘7年,变质得猪都不能吃了"。无巧不成书,又是大河南,无来由地想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同时送给那些拿着国家工资与此事相关联的各位粮官几个字:"败家玩意儿!""将近7年时间,中储粮才想起来把存在我们仓库里的16000  相似文献   

15.
鲸鱼“集体自杀”的事件,见于诸报端。如1982年12月,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科德角附近的韦尔弗利特小镇的沙滩上,61头鲸搁浅身亡的情景。关于鲸鱼“集体自杀”之谜,各国科学家正在积极探索。但诚可知,关于“鲸鱼自杀”的记载,我国早已有之。如《魏武四时食制》中记及:“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六里,谓之鲸鲵,  相似文献   

16.
凤凰茶的生产始于何时,史无明文。相传南宋末代皇帝赵昺,逃亡潮州,途经凤凰山时渴极思饮,随手摘下几片茶叶塞进嘴里,不觉津液顿生,甘香无比。从此凤凰山顶的这棵茶树便有“单丛宋种”之称。但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据地方志书记载,直至元代,潮州尚无大宗的茶叶生产。元代《三阳图志》曾对潮州不产茶而要纳茶税的怪现象愤愤不平,认为“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交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有司者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直至明代饶相的《茶山增城记》才有关于大埔产茶盛况的记载。嘉靖《潮州府志》则记载了饶平交纳贡茶的数量。乾隆《潮州府志》记载了饶平百花山、风凰山,大埔大麻、阴那山产茶的情况。大体上潮州种茶、饮茶之俗始于明而盛于清。清代饮“工夫茶”已蔚然成风,故有俞蛟《梦厂杂著·工夫茶》之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在世界范围里独树一帜,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修养的一面镜子。黄志根同志编著的《中华茶文化》一书即将出版,作者索序于我,我对于茶文化毫无研究,勉强以一个爱茶者的身份,就茶的起源、历史和文化谈一点外行话,作为对本书首次问世的致贺。研究茶的人常据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这句话,陆羽的根据来自《神农食经》,而神农氏通常又定作五千年前,于是茶在五千年前即已有栽培的推论就这样定下来。在陆羽那个时候说神农氏发明饮茶是可以理解的,到今天还这样“一脉相承”,就不…  相似文献   

18.
李广德 《农业考古》2020,(2):216-218
茶与舞的关联。“御舞”非“舞”而为茶。“乌程之御舞”出于宋·杨伯嵒《臆乘》一书的《茶名》。迄今首次发现文献上记载“乌程”即今之湖州市吴兴区有名茶“御舞”。其他典籍史料均未记载。《臆乘·茶名》将“丹丘之仙茶”与“乌程之御舞”并列,对比突显名茶之优异。“谢氏论茶”疑为皎然《茶诀》内容。  相似文献   

19.
鼠年学鼠     
<正>不管有什么遗憾,时间不会以个人意志而停止。猪年的猪确实飞了起来,鼠年的鼠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我们除了互相道着与鼠有关的祝福语,更应学习鼠的机灵,学习鼠的聪明和创造。一说到鼠,大家不免想起诗经里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小朋友就会随口说出"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还有那个让世界都知  相似文献   

20.
梅原产于我国。据《礼记内则》记载:“桃诸、梅诸、卵盐。人君燕所食也。”这里所谓“诸”,是盐藏的果子,意思为古代的君王喜食盐藏的桃和盐藏的梅。由此可知梅在我国至少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