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几种天然耐腐材在腐朽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山槐、暴马丁香、黄檗、水曲柳等心材样品在腐朽过程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心材对彩绒革盖菌Cv和密粘褶菌Gt具有很强的抗腐力,而对照样品的山杨却不耐腐。这个事实反映了在这些树木的心材中含有抗菌成分。  相似文献   

2.
以天然次生林23年生黄枝润楠Machilus Versicolora木材为研究对象,以密粘褶菌(褐腐菌)Gloeophyllum trabeum和彩绒革盖菌(白腐菌)Coriolus versicolor为侵染细菌,应用木材天然耐腐性试验方法测定分析了其天然耐腐性,采用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  相似文献   

3.
以毛竹和重组竹为研究对象,用绵腐卧孔菌(PV)、密粘褶菌(GT)两种褐腐菌和彩绒革盖菌(CV)、变色栓菌(TV)两种白腐菌进行腐朽试验,比较分析了毛竹和重组竹腐朽前后表面视觉性质及其质量损失差异。结果发现:毛竹和重组竹颜色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明度(L~*)降低,色度值(C)、红绿轴色品指数(a~*)和黄蓝轴色品指数(b~*)显著增大,其中绵腐卧孔菌对毛竹及重组竹的色差影响最大。重组竹(耐绵腐卧孔菌)能达到Ⅰ级强耐腐水平;毛竹(耐绵腐卧孔菌)和重组竹(耐密粘褶菌和彩绒革盖菌)达到了Ⅱ级耐腐水平;毛竹(耐密粘褶菌、彩绒革盖菌和变色栓菌)和重组竹(耐彩绒革盖菌)为Ⅲ级稍耐腐水平。整体来看,重组竹对白腐菌和褐腐菌的耐腐效果好于毛竹。绵腐卧孔菌虽然对毛竹和重组竹的降解能力最弱,但对其颜色变化的影响却最大。扫描电镜可观察到彩绒革盖菌通过毛竹导管壁上的纹孔进入薄壁细胞、伴胞等,同时通过分泌木质素酶导致其细胞壁降解。  相似文献   

4.
《林产工业》2021,58(6)
以玉米芯为试验原料,采用蒸煮-碱提取法提取木聚糖。以提取的木聚糖为试验对象,通过改进工艺制备粒径较小、分子量较低的纳米木聚糖,将其作为防腐剂处理木腐菌。采用考马斯亮蓝法研究纳米木聚糖分别对白腐菌和褐腐菌的抑菌性能。以彩绒革盖菌和密粘褶菌为供试菌种,从呼吸作用、电导率、蛋白质渗出率三方面研究了纳米木聚糖对木腐菌生理生化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木聚糖对两种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纳米木聚糖对彩绒革盖菌的抑制性要强于密粘褶菌。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6种白腐菌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及粗毛盖菌Funalia gallica、三色革裥菌Lenzites tricolor、冬拟多孔菌Polyporellus brumalis、偏肿拟栓菌Pseudotrametes gibbosa和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分解山杨材一定时间后的木质素含量,研究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材木质素生物降解机制。测定结果表明,按照木质素的减少百分率,这6种白腐菌对山杨材木质素的分解能力依次为血红密孔菌、偏肿拟栓菌、三色革裥菌、冬拟多孔菌、冬拟多孔菌、火木层孔菌;6种白腐菌对山杨材木质素及综纤维素的分解量X1、X2及分解时间Y这3个量之间存在多元回归关系;冬拟多孔菌是较多分解木质素、较少分解纤维素的木材白腐菌。  相似文献   

6.
大果紫檀心材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之含毒介质培养法测定分析了大果紫檀心材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密粘褶菌和采绒革盖菌生长的抑制作用,以探明大果紫檀心材的耐腐机理。结果表明:大果紫檀心材6种溶剂提取物对密粘褶菌的抑制强弱依次为甲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丙酮提取物三氯甲烷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蒸馏水提取物,其中甲醇提取物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值最低,为0.017 8 g·L-1,针对抑制密粘褶菌,大果紫檀心材提取最适溶剂为甲醇;除蒸馏水外其余5种溶剂提取物对彩绒革盖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强弱依次为三氯甲烷提取物甲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丙酮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在抑制采绒革盖菌方面,提取的最适溶剂为三氯甲烷。  相似文献   

7.
林晓木博士:你好!我们林场贮木场的木材经常发生腐朽,特别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为什么?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来减少木材的腐朽吗?木奇2001年11月10日木奇:您好!您在来信中所说的木材腐朽是由微生物中的真菌作用于木材引起的。木材是一种生物材料,能引起木材腐朽的真菌包括褐腐菌(如密粘褶菌)和白腐菌(如彩绒革盖菌),前者导致木材发生褐腐(褐色腐朽),或叫粉末状腐朽,破坏性腐朽,俗称红糖包型腐朽。其木材典型的症状是外观呈褐色或红色,有如烧焦的木材;质脆,出现垂直于木材纹理的裂纹(龟裂)并伴随着严重的收缩和…  相似文献   

8.
池玉杰 《林业科学》2005,41(2):136-140
选择火木层孔菌及 5种木材降解能力较强的阔叶树上的白腐菌 :粗毛盖菌、偏肿拟栓菌、三色革裥菌、冬拟多孔菌和血红密孔菌 ,采用国内外红外光谱分析的标准方法 ,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未腐朽材木粉和受 6种白腐菌腐朽 12 0d后的腐朽材木粉试样的红外光谱图。刮取未腐朽的山杨木材样品和受 6种白腐菌腐朽 12 0d时的山杨木材样品表层少许 ,在干燥条件下 ,分别放入KBr中 ,磨细 ,压片 ,然后在FTIR光谱仪上进行测定 ,得到经 6种白腐菌降解 12 0d后的木材木粉和未腐朽材木粉其木材和木质素官能团谱峰位置和谱峰相对吸收强度的振动变化状况 ,进而分析腐朽后的山杨木材和木质素官能团的变化情况 ,以作为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材生物降解机制的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 ,受 6种白腐菌腐朽后的山杨木材和木质素官能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降解 ,但各自的变化情况有所不同。对木质素的降解主要是存在于侧链上 ,虽然苯环骨架变化不明显 ,但木质素苯环间的羰基、CH2 结构、紫丁香基和愈疮木基等侧链已部分被降解。从各吸收峰相对吸收强度的变化大小来看 ,血红密孔菌、冬拟多孔菌、三色革裥菌和偏肿拟栓菌对木质素降解的程度大于粗毛盖菌和火木层孔菌对木质素降解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6种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材木质素分解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池玉杰  于钢 《林业科学》2002,38(5):115-120
由于不同的木材腐朽菌的生理特性不同 ,所分泌的酶及酶的活性各不相同 ,因此 ,不同的腐朽菌分解木材的各种成分及相对速度就各不相同 ,而且对于木质纤维基质会有不同的中间代谢产物。本项研究选择了火木层孔菌 (Phelliusigniarius)及另外 5种木材分解能力较强的阔叶树上的白腐菌 :粗毛盖菌 (Funaliagallica)、三色革裥菌 (Lenzitestricolor)、冬拟多孔菌 (Polyporellusbrumalis)、偏肿拟栓菌 (Pseudotrametesgibbosa)和血红密孔菌 (Pyc noporussanguineus) ,研究了它们对山杨木材木质素的分解能力 ,测定了经 6种白腐菌分解一定时期的山杨木材木质素的含量 ,作为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木材木质素生物降解机制的初步研究 ,旨在为山杨木材生物制浆造纸提供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同时也可为木质素合理的生物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生物漂白、酶处理防止机械浆的返黄、废水治理、纤维素酶解糖化的微生物前处理等提供相关的借鉴研究 ,以期在生产实践中减轻环境污染并充分利用木质素资源。在无菌的条件下 ,将山杨木片样品分别放入以上 6种白腐菌的平板培养基中受菌侵染 ,一定时间后取出 ,去除木片表面的菌丝体 ,然后分别测定未腐朽材和受菌侵染 4 0d、6 0d、80d和 12 0d时木片样品中木质素的含量 ,分析 6种白腐菌对山杨木  相似文献   

10.
以地榆根为原料,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借助超声波技术提取地榆多酚,对杨木进行浸渍处理,处理浓度分别为1%、3%、5%。用白腐菌(彩绒革盖菌)和褐腐菌(密粘褶菌)对木块进行12周的腐朽处理,计算试件失重率,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表明:未处理材在白腐菌和褐腐菌侵蚀后的平均失重率分别为21.38%和41.62%,而地榆多酚提取液浸渍处理材在同样条件下的平均失重率分别为4.49%和9.93%,表明地榆多酚对木材具有较明显的防腐效果。当地榆多酚提取液浸渍浓度为5%时,处理材对褐腐菌的抵抗作用较强。本研究可以为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改善木材耐腐性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铜-季铵盐复配木材防腐剂的防腐性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实验室内采用常规的真空-加压法浸注试件,土壤木块法进行防腐试验,检验了铜-季铵盐类防腐剂(FFJ-1、FFJ-2和FFJ-3)对白腐采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L.ex Fr.)Quel.]和褐腐绵腐卧孔菌[Poria placenta(Fr.)Cooke.]的防腐性能,结果表明:在较低的保持量下,都有较好的防腐效果。与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五氯酚钠、三唑酮相比较,它们对白腐菌的防腐性能与百菌清相近,批五氯酚钠和三唑酮好。  相似文献   

12.
杉木枯死枝、叶有在树上宿存多年的特性。江西分宜大岗山地区一立地指数 14 ,林龄 13a ,保留密度 2 60 0株·hm- 2 的 1代林 ,树上宿存枯死枝、叶总量达 4 10 8 0kg·hm- 2 ,相当枯枝落叶层生物量的 3 5 4 %。树上宿存枯死枝、叶在冠层的分解速度 ,与置于枯枝落叶层的分解速度的测定结果表明 ,后者比前者快得多。说明在杉木林生长急需养分的速生期和杆材期 ,将树上宿存枯死枝、叶适时地打落于地表 ,使其在枯枝落叶层分解 ,与挂在冠层上的分解相比 ,对林木营养作用不同 ,前者比后者能及时、更多地提供养分。树上宿存枯死枝、叶在林冠下部由低到高呈 4层分布。鉴于各层死亡时间不同 ,经受的分解时间和雨水淋溶的强度也相异 ,其在树冠上的分解速度是分层测定的 ,上下层差异较大。在枯枝落叶层的分解速度也分层测定 ,上下层的差异较小。在枯枝落叶层分解时 ,本实验 1年间枝的各层分解量之和是树冠上分解时的近 2 3倍 ,叶为 5 4倍。在枯枝落叶层分解时 ,1年间各层枝、叶 ,营养元素归还量之和是树冠上分解时的 3 5倍。速生、杆材期 ,适时地将树上宿存枯死枝、叶打落于地表 ,对连栽杉木林长期生产力的保持更是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西南横断山区云杉、冷杉林内对其光合速率进行测定,并对其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云杉、冷杉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温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影响较大,湿度及土壤温度的影响较小。采伐迹地上天然更新幼树(苗)的生长,优于林内天然更新的幼树(苗)。林下天然更新,以郁闭度较小而透光率较大的林分为优、  相似文献   

14.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 2 0a来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的显著生态效益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密切关系 ,提出了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 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杉木人工林针叶光合与蒸腾作用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对3个林分(密度A1 667株·hm-2;B3 233株·hm-2;C9 767株·hm-2)的测定和分析表明,树冠不同部位的同龄叶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其最大光合速率不同;树冠同一层内,成熟针叶光合速率依当年生叶、1 a生叶、2 a生叶递减.强光下,中层叶的蒸腾速率明显小于上层叶.弱光下,中层和下层叶具有较高的蒸腾速率,几乎等于甚至超过上层叶.一般而言,杉木针叶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为1 000~1 900 μmol·m-2s-1,光补偿点很低,大致在4.780 ~30.114 μmol·m-2s-1范围.同一枝条不同部位不同年龄针叶光合和蒸腾的能力差异明显.枝条后部针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明显小于处于枝中、前部的同龄叶,却明显具有较高的量子利用效率或对弱光(以散射光为主)的利用效率,分别为当年生叶0.006 60 μmolCO2·μmol-1PAR;1 a生叶0.017 94 μmolCO2·μmol-1PAR;2 a生叶0.012 97 μmol CO2·μmol-1PAR. 针叶最大光合速率可达13.335 μmolCO2·m-2s-1 .同一枝条不同部位的杉木针叶的蒸腾效率变化于0.003 5 ~0.007 gCO2·g-1H2O,越靠近枝条后部,蒸腾效率越低.一般而言,阳生叶的光合能力是阴生叶的2~4倍.生长季中当年生针叶光合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有2个峰值,中部和下部当年生叶的变化幅度小于上部针叶.辐射强度、空气湿度或者叶片周围空气的水汽压,是决定叶片气孔导度、光合与蒸腾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呼吸作用白天明显高于夜间,多呈中午单峰型;日变化规律主要受温度、叶片周围空气的水汽压大小控制.蒸腾和呼吸呈紧密线性负相关.3个林分中,无论是2 a生叶,1 a生叶或当年生叶,光合强度均是密度小的最大,密度大的最小.密度越大,叶平均N素含量越低,光饱和点越低,而光补偿点越高,偏向于利用较弱的光,生长也较弱.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由蒎烯催化加氢合成顺式蒎烷的工艺,以及蒎烷在合成芳樟醇、香叶醇和二氢月桂烯及其下游萜类产品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高,中柱式,矮台式整形修剪方法对不同年龄(2-10a生)日本落叶松采穗母株生长,产穗量,插穗生根(无激素处理)及2a生扦插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实生幼年母株每年进行整形修剪,虽然不能完全抑制老龄化对母株插穗生根的影响。但有助于幼化复壮母株组织。未加整形修剪的10a(实际为9.5a)生树形母株的插穗生根率只有24.8%。而同龄经不同剪控措施处理的母株插穗生根率可达55.2%-81.1%(平均64.9%),均极显著地大于对照。整形修剪方式不同,对母株生长(地径),产穗量和插穗生根率等的影响不同。高,中柱式母株由于修剪相对较轻,生长量大,产穗量高,3.5a,5.5a和8.5a生3个年龄阶段平均产穗量分别为110.5,237.0,173.0穗和85.9,150.7,98.0穗,均显著或极显著地大于矮台式母株(相应地分别为54.3,61.4,43.0穗)。高,中柱式母株虽在生长和产穗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母株5.5a生以后插穗生根率呈下降趋势,至9.5a生时骤降至58.3%,55.3%。受连年重剪的影响。矮台式母株生长量小,产穗量小,死亡率高,但延缓老龄化和幼化效果好,7.5a以后插穗生根率才开始下降,与高,中柱式相比,母株插穗生根率开始下降的年龄推迟约2a,并且生根率下降的幅度小,至9.5a生时仍可达81.1%。母株幼年阶段(2.5a生)整形方式对2a生扦插苗的生长影响不明显,但当母株达到一定年龄阶段后(7.5a生)矮台式母株2a生扦插苗高度(44.8cm)显著大于高柱式母株(33.4cm)。为充分发挥采穗母株生产潜力和剪控的幼化效果,日本落叶松幼年实生母株在建圃最初几年应采用高柱式修剪,一定年龄阶段后(8a生)采用再截干幼化处理的方法降低母株高度,以改善插穗生根效果和延长采穗圃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18.
白银地区优良林草品种选择与林草复合经营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优良林草品种的选择和林草复合经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 :引进的速生杨、速生柳各无性系间的扦插繁育和植苗造林成活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速生杨、柳苗期生长量与对照 (新疆杨、旱柳 )相比差异显著 ,90 %以上可当年育成一级壮苗 ,造林后速生杨、柳幼树初期生长量显著快于对照 ;引进的美国紫花苜蓿品种在林草复合经营中的品质和产量与对照相比有明显优势 ;林草间作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普通农作物种植 ,林草复合系统中草的收益完全可以保证林木成材前幼林的抚育费用 ,并可实现盈利 90 0~ 15 0 0元 /hm2 。  相似文献   

19.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空苞现象是制约我国板栗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板栗的显微观察发现空苞主要发生在幼胚发育期,合子(受精卵)发育所需的有机营养物质未能从胚乳细胞中得到,阻碍了合子发育(杜国华等,1995).袁艺等(1997)的营养物质含量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合子形成后的营养供应不足是造成空苞栗子房发育停滞的原因.实际上,果树座果受子房内源激素含量及平衡的调控(Ram,1983;Yuan et al.,1988),研究者也推测板栗子房中低含量的生长促进物质和高含量的抑制物质可能造成了合子分裂停滞(杜国华等,1994;1995).本研究拟通过空苞栗胚胎发育期子房内源激素和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分析,探讨板栗子房内源激素含量与营养物质积累的关系,为板栗空苞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松香酯乳液与高分子乳液复配体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着重研究了松香酯乳液与高分子乳液复配体对乳胶涂料贮存稳定性,涂刷性能及耐洗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服液复配体制备的乳胶涂料性能好,成本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