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辽宁双台子河口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名录,》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沼泽湿地。基于生态学法并结合3S技术,以2000年为例计算双台子河口湿地最小、最适、最大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归类分析,得到各类型湿地的生态环境需水总量和单位面积需水量。可为双台子河口地区的水资源规划、生态保护、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等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其他地区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了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合理确定湿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促进湿地的生态功能持续发展.根据辽宁双台河口湿地开发利用现状及规划目标,选取湿地天然生态环境需水量、农业灌溉及养殖需水量、生活用水量为3个目标,以湿地各类面积为决策变量,并以恢复到2000年的湿地各类面积值为约束条件,以系统工程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多目标规划理论,构建了湿地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建立了3种配置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只有优先满足湿地生态环境的需水量,使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才能使湿地得到较好较快的恢复,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功能效果,对构建湿地系统生态恢复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协调利用的框架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莉  刘红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4,(23):7939-7941
由于生态环境用水得不到保证,潮白新河流域内黄庄洼等大片湿地已经消失,著名的七里海湿地面积也逐渐减少,湿地生态功能作用逐渐减弱。从生态用水水量分配、再生水资源利用及洪水资源化3个方面进行了生态用水分析,提出了满足潮白新河流域生态用水的保障方案,为协调农业用水和生态环境需水的矛盾,进一步改善潮白新河流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河湿地孟津段生态环境状况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河湿地孟津段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及该区域2011-2017年鱼塘、荷塘的提取与解译,认为在湿地保护区三区中人类活动频繁。结果表明,农用地约占研究区域土地面积的41.7%,6a间鱼塘、荷塘面积增加了58.5%。此外,研究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情况不容乐观,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孟津湿地中一部分处于库区,一部分位于滩区,滩区湿地的生态需水量也难以得到保证。黄河湿地在河心洲、岛及嫩滩中采用主动恢复的方式,其他区域使用被动恢复方式,以依靠恢复湿地植物群落、满足湿地生态需水量为主要恢复方法,在避免二次破坏的前提下进行湿地修复。当前情况下,可通过改变耕种方式、科普宣教、加强管理的方式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及动植物资源,未来可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等实现湿地保护区中村庄及农田的逐步退出。  相似文献   

5.
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概述与应用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湿地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湿地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就更加重要。介绍了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并以双台子河口湿地为例计算了其最大、最适和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对双台子河口湿地的生态保护和水资源规划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闽江口湿地分布区4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71-2004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闽江口湿地日照、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闽江口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季平均气温显著上升,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夏季最小;日照时数总体下降,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和季降水量(春季除外)呈上升趋势,但趋势都不显著;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年际波动大。气象因子的年际变化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利弊影响。研究结果对于闽江口湿地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寒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6050-6052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遥感卫星影像进行处理,获取不同年份涨渡湖天然湿地面积数据。根据所得数据,研究分析涨渡湖天然湿地近20年来的面积变化原因,讨论了影响湿地面积变化与演替的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保护生态环境,优化湖泊湿地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辛勇  郭恢财  刘颖  万松贤 《吉林农业》2011,(12):199-200
南矶湿地保护区是鄱阳湖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孕育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保护区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文章分析了鄱阳湖南矶湿地保护区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面临的威胁,提出了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9.
保护湿地,可持续利用湿地,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根据高台县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现状,针对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保护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利用陆地卫星TM影像数据(2005年4月20日),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得出武汉城市圈湿地面积及其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湿地资源现状与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湿地治理与保护的措施,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与管理状况,实现湿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银川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银川国家湿地公园的现状,讨论了规划和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为园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湿地环境的生态恢复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归一化水体指数,对1990、2000、2007年3个时段的成都平原湿地资源专题信息进行提取。提取的湿地资源信息包括河流、湖泊、库塘、部分水田等。1990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322.58 km~2,2000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450.98 km~2,2007年提取的湿地面积为465.67 km~2。整体来看,1990—2007年成都平原湿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1990—2000年,以12.84 km~2/a的速率增加,2000—2007年,以2.10 km~2/a的速率增加,由此可见,研究区在2000年前生态环境较好,湿地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而2000年后,湿地面积趋于平稳,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待加强。成都平原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干扰,其湿地资源从景观格局到面积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湿地景观的变化趋势对于湿地恢复与保护政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王进琼  邓茂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44-20245,20255
在正确识别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区保护中存在的众多问题的基础上,从保护湿地、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和科学管理湿地的角度出发,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指导下把若尔盖湿地保护区划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根据各生态功能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与修复对策,提出若尔盖湿地保护区保护工作重点,尽快实施湿地分区对于巨大的碳储存库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乃至对全球环境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刍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阐述了三江平原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三江平原温地变化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湿地面积锐减、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气候恶化;水土污染等;指出三江平原湿地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区域气候的变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人口的压力等。提出了该区域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建立三江平原湿地资源信息系统;加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施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理好工业、农业、城市化与湿地的关系;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5.
辽东湾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辽东湾湿地目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生态学理论,提出了辽东湾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业利用和人为干扰对剑湖湿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剑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特性,探讨了农业利用和人为活动干扰对剑湖湿地土壤的影响以及森林对湿地的涵养作用。结果表明,湖滨带围垦造田,集水面上毁林开荒以及流域范围内的土壤利用对湿地土壤的发生发展产生显著影响。50年间湖面积减少了33.44%,蓄水量降低了62.95%,土壤养分呈现下降趋势。施肥影响下的农耕地包括水稻田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森林破坏后引起的表土养分流失和水土流失,是导致湖泊水质变劣、面积萎缩,引起剑湖湿地退化的潜在因素,对澜沧江下游及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