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尔滨郊区菜豆花叶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已鉴定的菜豆普通花叶病毒毒株 BCMV(V-5)制备出效价为512—1024的抗血清。1985~1986年在哈市郊区采集具有花叶、皱缩、疱叶症状的病毒病标样200余份。对1985年采集的140份标样,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标样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测定,病毒粒体的观察以及 BCMV(NL-5)抗血清琼脂双扩散测定。其结果表明:80%的标样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1986年以自制抗血清对61份标样进行琼脂双扩散测定,其中41份进行了反向间接血凝测定,结果表明: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占1986年所测标样的50~73%,说明哈尔滨郊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
从表现黄化和卷叶症状的蚕豆病株上分离到病毒B-2分离物。它只能由豆蚜、豌豆蚜、棉蚜和桃蚜以持久性方式传毒。豆蚜可以终生传毒,传病有间歇性。病毒B-2分离物可以侵染14种豆科植物。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表明B-2分离物与菜豆卷叶病毒和甜菜西方黄化病毒有血清学关系。根据传病分体、寄生范围和血清学反应,将病毒B-2分离物鉴定为菜豆卷叶病毒(BLRV)的一个蚕豆株系,属于大麦黄矮病毒组。  相似文献   

3.
南京郊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株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京郊区菜豆(Phaseolus vulgaris)上表现花叶、皱缩花叶、叶脉坏死症状的病株上得到的病毒分离物,它们的寄主范围较窄。能够通过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进行非持久性传播。菜豆病株的花器、种子带毒并通过种子传毒。失活温度为50~65℃,稀释限点为10~(-2)~10~(-5),体外存活期为24~96小时。粒体为线状,平均长度为T83nm。根据上述特性鉴定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选择保留的三个BCMV分离物(NBV-4、NBV-5、NBV-6)在部分菜豆品种上致病力有显著而稳定的差异。用NBV-6的抗血清做免疫双扩散试验,三个分离物均呈阳性反应,沉淀线交界处完全融合,它们被定名为BCMV的三个株系BCMVa,BCMVb,BCMVc。用指示植物和抗血清测定,沪宁沿线均有BCMV分布,BCMV占所测样本28.7%,BCMV样本中以BCMVa占多数。  相似文献   

4.
山东菜豆病毒病的发生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菜豆病毒病发病率为14~37%。对采自九个地(市)的90份标样,根据寄主范围、汁液稳定性、传毒介体、病毒粒体的形态和血清学,鉴定出侵染菜豆的病毒有黄瓜花叶病毒(CMV)、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花生丛簇病毒(PCV)、蚕豆萎蔫病毒(BBWV)和三叶草黄脉病毒(CYVV)。主要毒原是CMV,各地均有分布,分离频率为53.3%,与其它四种病毒的复合侵染率为15.6%;BCMV分布也较广,分离频率为19.9%;PCV、BBWV和CYVV只分布在局部地区,分离频率分别为11.1%、10.0%和4.4%。本文还讨论了田间有翅蚜数量与病毒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菜豆炭疽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菜豆炭疽病是由菜豆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linde muthianum) (Sacc.etMagn .)Br.etCav .〕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世界各国菜豆产区均有发生。中国是世界上菜豆主产国之一 ,据资料介绍 ,我国食荚菜豆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籽用菜豆产量列世界第三。目前菜豆炭疽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明确报道或采集到病害标样的有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青海、四川、云南及香港等二十几个省市及地区[2 ] …  相似文献   

6.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并可造成菜豆严重减产。菜豆是BCMV的主要寄主,不同遗传背景的菜豆对BCMV侵染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目前菜豆抗性基因功能及BCMV的致病机制鲜有报道。为了为菜豆抗性基因功能的研究以及分子抗病育种提供相关依据,利用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技术对BCMV(C54株系)侵染感性及不同抗性的菜豆品种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所得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ene Ontology(GO)、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以及进行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的菜豆品种中病毒的积累量、差异表达基因的定位及一些关键通路对病毒侵染的响应存在共性和差异(如昼夜节律、光合作用、植物-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和一些代谢途径相关通路等)。在接种叶上,Dubbele witte品种(DW,对BCMV侵染易感)与Redland’s greenleaf C品种(RGLC,对BCMV侵染具有抗性)差异表达的基因类型上更为相...  相似文献   

7.
菜豆晕疫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染了菜豆晕疫病的叶片上分离纯化得到6株病原菌,进行接种试验、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Biolog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菜豆接种病原菌Psp-1后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一致;菌落形态多为圆形,菌体表面光滑有光泽,边缘整齐,白色半透明;在电子透射显微镜下菌体细胞呈杆状,端生1~3根鞭毛;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无芽孢;该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与丁香假单胞菌菜豆晕疫病致病型(Pseudomona syringae pv.Phaseolicola)相似性最高(SIM=0.637);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病原菌的遗传进化距离与丁香假单胞菌属细菌最近,属于同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8.
以菜豆黄花叶病毒分离物、蚕豆、豌豆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菜豆黄花叶病毒外壳蛋白(C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目标片段中包含819 bp的外壳蛋白序列,编码273个氨基酸。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和推导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7%~99.9%和98.9%~100.0%。与65个菜豆黄花叶病毒外壳蛋白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的结果表明,菜豆黄花叶病毒青海蚕豌豆分离物与云南蚕豆分离物同源性最高。外壳蛋白的序列特征揭示,NAG为菜豆黄花叶病毒中病毒的蚜传相关基序。  相似文献   

9.
侵染菜豆的三叶草黄脉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豆科蔬菜。菜豆病毒病发生相当普遍,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已报道的侵染菜豆的病毒种类很多,其中以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最为普遍。1987年7月我们从泰安郊区菜豆上分离到一个分离物T-20,并对它进行了研究鉴定,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杭州郊区菜豆花叶病病原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BYMV)是菜豆病毒病的一个重要病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毒粒子呈线状,通过蚜虫以非持久方式进行传播,也可通过机械传播.BYMV具有马铃薯Y病毒属(genus potyvirus)成员共有的基因组学特性.目前已对多个BYMV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或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1~5],其RNA由9 547个核苷酸组成,编码一个由3 056个氨基酸组成的聚合蛋白,此蛋白经裂解产生10个功能蛋白,其中外壳蛋白(CP)由266个氨基酸组成,包含1个天冬氨酸-丙氨酸-氨基乙酸(DAG)序基[1].这个序基是马铃薯Y病毒属成员的一个特征,被认为与蚜虫传播有关,而辅助组分蛋白酶(HC)也被认为与蚜虫传播有关[6,7].与其他马铃薯Y病毒属成员类似,BYMV的3'末端包括了非编码区(3'-UTR),含Poly(A)尾[1].最近我们在浙江杭州郊区发现了菜豆花叶病毒病,本文对其病原作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11.
菜豆根蚜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秉绅 《农技服务》2009,26(2):67-68
介绍了菜豆根蚜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及为害症状,并总结了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花生斑驳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花生种传病苗、花生病株以及花生种植区的大豆病株上分离到三个病毒分离物。经基本性状的测定,证实它们是同一病毒。汁液摩擦接种可侵染八种豆科、藜科和茄科植物,在苋色藜接种叶上产生局部褪绿斑。由桃蚜、豆蚜和禾谷缢管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1—2天。可通过花生种子传病。病毒粒体线条状,有风轮状和束状内含体。并根据血清学的琼脂双扩散和免疫电镜的测定结果,将这三个病毒分离物鉴定为花生斑驳病毒(PMV)。  相似文献   

13.
探索分光光度法测定菜豆(Phaseolus vulgaris)植物凝集素活性的最佳测定条件,分析了56个菜豆品种的植物凝集素活性。结果表明,红细胞悬液浓度2×108个/m L,凝血10 min后测定OD416 nm,为菜豆植物凝集素的最佳测定条件。在该条件下,分析了56个菜豆品种中的植物凝集素活性浓度,旨在为分析菜豆植物凝集素的毒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芜菁花叶病毒非蚜传株系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从南京蚕豆苗上采得斑驳症状的标样,分离到病毒标样B-98。用汁液摩擦接种在10科50种植物上,有7科20种植物表现不同类型的症状。在苋色藜上产生大块的褪色枯斑,在油菜、青菜上产生系统花叶症状。热钝化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存活期为11天(8℃)。不能经蚜虫传播,也不能经种子传毒。病叶的汁液及粗提纯样品在电镜下均可见到大小为680—850×12—15nm的线状病毒粒体。免疫电镜和SDS-琼脂免疫双扩散试验表明,病毒分离物B-98与芜菁花叶病毒有十分密切的血清学关系。B-98为芜菁花叶病毒的一个非蚜传株系,定名为TuMV-NAT株系。  相似文献   

15.
对东北地区新病害——菜豆菌核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东北地区新病害菜豆菌核病的发生、症状、病原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和苗期抗性的鉴定方法。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菌3d即可形成菌核雏形,其菌核较黄瓜菌核为小。菌丝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8—30℃,以20—21℃最佳,8—25℃时产生菌核。试验了9种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以PDA最佳,以在Czapek氏琼脂培养基上产生菌核最多。经与黄瓜、向日葵菌核病菌的交互接种表明:3种菌可交互致病但致病力不同,以向日葵菌最强;寄主以菜豆最为感病。作者在国内首次用限制期接种法在菜豆上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的研究,此种方法可快速有效地诱导菜豆发病,以芹菜段法较好。  相似文献   

16.
在本校育种田的大豆上得到一个病毒分离物——A-1。A-1分离物接种了7个科28个种和品种,而侵染6个科19种植物。A-1分离物很易侵染大豆、菜豆,引起深浅绿色花叶;在豇豆接种叶上产生扩散的褪绿斑,并发展成系统花叶;亦易侵染心叶烟、普通烟、克氏烟、矮牵牛和辣椒等茄科作物,表现系统花叶症状;在苋色藜和番杏上引起局部褪绿斑。但A-1分、离物与番茄上分离的CMV在豆科寄主反应上有差异。A-1分离物可以侵染几种豆科作物,而CMV不侵染大豆和菜豆,仅在蚕豆和豇豆上引起小型的红褐色斑。A-1分离物的体外抗性:失毒温度50℃,稀释限点10~(-2)—10~(-3),体外存活期1—2天。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A-1分离物与CMV标准抗血清作琼脂双扩散测定呈阳性反应。根据以上性状,分离物A-1应属于黄瓜花叶病毒组的黄瓜花叶病毒(CMV)。江苏省南京、徐州和山东省薛城、莱西等地采集的140个大豆病毒样本中,CMV占36%。  相似文献   

17.
王宇颖 《新农业》2013,(12):22-23
菜豆(称扁豆、芸豆、豇豆)根腐病(俗称红根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随着菜豆连续多年种植,根腐病发生越来越重,导致菜豆产量、质量下降,影响菜豆生产的严重病害。病害多发生于定植后,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在茎基部和主根上部边缘出现不明显的红褐色斑块,后期变成暗褐色至黑褐色。危害难以发现,在菜豆开花结荚期,植株上部表现症状明显,通常叶片自下  相似文献   

18.
1980-1982年在田间观察了大豆病毒病的症状共有八种,对其中表现为重花叶类型的毒株,经鉴别寄主反应、传染途径、抗性测定、电镜观察和血清学反应鉴定,结果如下:该病毒寄主范围较窄,在测定的19种植物中,除侵染大豆外,在菜豆接种叶片上表现浅黄色斑驳,回接大豆后呈系统花叶。此病毒在感病品种上很容易摩擦接种,发病率在40-83.33%;病株种子传病率高达68.42%,褐斑种子传病率高于无褐斑种子。种胚、子叶和种皮均能传病,以子叶传病率最高。测定12种蚜虫均能传病,其中以桃蚜、刺槐蚜传病率最高,杨蚜次之,该病毒的致死温度为65-70℃,稀释限点1:1000-6000,体外保毒期4-5天。用浸出法和2%磷钨酸负染,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呈线条状,大小为760×13nm。用琼脂双扩散法测定病株汁液的血清反应呈阳性,在抗血清孔六和抗原孔穴之间形成白色沉淀线,呈直线。根据以上性状,鉴定河南大豆重花叶类型病毒病的毒源为大豆花叶病毒(SMV),该病为大豆花叶病。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是生物代谢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它对调节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利用不同种类及浓度维生素对菜豆种子进行浸种处理,然后沙培试验.待播种2~10 d后,分别测定种子的萌发率、菜豆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并结合根系活力测定分析,探讨6个种类、4个浓度的维生素对菜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初期的影响.同时,实验设置了外加电场(200 V/cm,60 min)处理菜豆种子,试图探究电场对菜豆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维生素对菜豆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作用效应与其种类和浓度均相关.电场处理在促进种子根系生长,提高幼苗初期根冠比等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提高根系活力方面,远大于维生素对菜豆种子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株高和叶宽等形态发育上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江苏省豆类作物上的病毒病种类,本研究于2018年对江苏省蚕豆作物病毒进行了调查,累计采集田间疑似病样55份,为明确其中伴随的病毒种类,我们对田间采集的疑似病样提取总RNA后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发现,在用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BYMV)检测引物进行RT-PCR扩增时有16份样品扩增到1条525 bp左右的条带,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说明其中可能伴随有菜豆黄花叶病毒的感染。为进一步确定这一结果,我们针对BYMV CP基因设计了引物,以阳性样品RNA为模板进行RT-PCR,结果发现均扩增到预期大小的目的条带,对该片段回收、克隆并测定碱基序列,结果发现其CP基因碱基序列全长819 bp,编码1个由273个氨基酸组成大小约20 800的蛋白质。BLAST分析结果显示其与BYMV同源性最高(AB439731,99%),表明其属于BYMV的一个分离物。利用MEGA软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分离物与日本的蚕豆分离物(AB439731)同源性最高,其次是澳大利亚的蚕豆分离物(HG970867)和中国青海的菜豆分离物(9-16)。这些结果表明江苏蚕豆上检测到的病毒是菜豆黄花叶病毒的一个分离物,这是该病毒在江苏侵染蚕豆的首次分子鉴定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