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棘草粉用甲醇浸提,浓缩浸提液后,1mol/L的盐酸酸解,抽滤,所得酸水液首先用氯仿萃取8次后.然后用NaOH碱化,最后碱水液经氯仿萃取4次后所得氯化液减压浓缩即得碱水氯仿提取部位。取碱水氯仿提取部位22.6g,在氯仿-乙酸乙酯-甲醇洗脱体系下,柱层析梯度洗脱进行分离,每30ml收集1份,共收集72l份,TLC检测.合并同类,得晶体Ⅰ,对晶体Ⅰ进行了分光光度和TLC鉴定,具体结构需进一步鉴定。对碱水氯仿提取部位进行气质联用分析.共有20种成分,确定了结构的成分有10种,分别是生物碱1种、酯6种、醇1种、芳香烃1种、脂肪酸1种,其它10种成分的结构还待进一步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2.
毛瓣棘豆中苦马豆素的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毛瓣棘豆草粉(3.28 kg)经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回收溶剂,浓缩得浸膏。浸膏用蒸馏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剩余水溶液用HC l酸化后经氯仿萃取,酸水液用NaOH调pH 12~14得碱水液。碱水液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碱性正丁醇萃取物5.7 g。碱性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用氯仿-甲醇梯度洗脱,TLC(薄层色谱)检测,合并相同组份,其中101~200份含有苦马豆素。将101~141份用氨性氯仿处理,减压升华,得到白色针状结晶34 mg。经TLC(薄层色谱)检查、熔点测定和质谱分析可确定该白色针状结晶为苦马豆素。  相似文献   

3.
甘肃棘豆草粉11kg,用乙醇热回流,回收溶剂,得到浸膏,然后用1mol/L HCl溶液酸化后抽滤,滤液氯仿萃取4次,回收氯仿,得到20.0g酸性氯仿提取部位。将20g样品上硅胶层析柱,用石油醚、氯仿:石油醚(V/V)1:1、3:2、2:1、4:1、氯仿、氯仿:乙酸乙酯(V/V)20:1、10:1、乙酸乙酯、氯仿:甲醇:氨:水(V/V)70:26:2:2甲醇梯度洗脱。每20mL收集一份,共收集785份,TLC检测,合并相同部分,共得到26个组份。酸性氯仿提取物部位,经GC-MS分析,结果表明,酸性氯仿提取物中共有23种化学成分,其中17种已确定结构,另外6种有待进一步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4.
甘肃棘豆化学成分研究Ⅱ.石油醚萃取部位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棘豆粉乙醇热回流,回收溶剂后,用1 mol/l HCl酸化,抽滤,滤渣用石油醚萃取,回收石油醚,得到石油醚萃取部位.取该部位硅胶层析柱,先用石油醚,石油醚:氯仿(v/v)50:1、30:1、20:1、15:1、10:1、8:1、5:1、2:1、1:4,氯仿洗脱,每20 m1收集一份.再用氯仿:乙酸乙酯(v/v)10:1、1:1,乙酸乙酯洗脱,每40 ml收集一份,共收集585份,TLC检测,合并相同部分.石油醚萃取部位作GC-MS,显示有93种化合物,确认了18种化合物的结构,其中酯13种,烷烃3种,羧酸2种.  相似文献   

5.
甘肃棘豆粉乙醇热回流,回收溶剂后,用1mol/L HC1酸化,抽滤,滤渣用石油醚萃取,回收石油醚,得到石油醚萃取部位。取该部位目硅胶层析柱。先用石油醚、石油醚:氯仿(V/V)50:1、30:1、20:1、15:1、10:1、8:1、5:1、2:1、1:4、氯仿洗脱,每20mL收集一份。再用氯仿:乙酸乙酯(V/V)10:1、1:1、乙酸乙酯洗脱,每40mL收集一份,共收集585份,TLC检测,合并相同部分。石油醚萃取液作GC—MS,显示有93种化舍物,确认了18种化合物的结构,其中酯13种,烷烃3种,羟酸2种。  相似文献   

6.
甘肃棘豆中苦马豆素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4.5kg甘肃棘豆用 2 0mL/L稀乙酸和氯仿的混合溶液 (5∶4)浸提 48h,过滤 ,分层。取酸水层用氯仿萃取 ,弃去氯仿层以除杂质 ,然后酸水层用氢氧化钠调pH为 9~1 1 ,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正丁醇部分经硅胶柱层析 ,氯仿∶甲醇∶氨水∶水 (70∶2 6∶1 0∶1 0 )液洗脱分离、纯化得到一白色针状结晶体 ,TLC鉴定分析初步确定为苦马豆素 ,提取率为3 .2 0 μg/g。正丁醇部分苦马豆素含量气相色谱测定为 1 3 .1 4 8%± 0 .852 % ,折算全草苦马豆素含量为 0 .0 69%。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变异黄芪的生物碱成分。方法:变异黄芪经甲醇热回流提取,回收甲醇至浸膏。浸膏用1mol/l盐酸研溶至生物碱沉淀反应为阴性,过滤,所得滤液氯仿萃取除去色素等杂质,然后用氢氧化钠碱化调pH为9~11,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采用薄层层析技术分析各部分生物碱成分。正丁醇部分经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所得化合物通过熔点和波谱技术(IR、MS、^1HNMR、^13CNMR)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正丁醇部分分离、纯化得到一种白色针状晶体25.3mg,结构鉴定为苦马豆素。计算变异黄芪中苦马豆素的提取率为0.0013%。  相似文献   

8.
冰川棘豆生物碱分析及苦马豆素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冰川棘豆干粉,经甲醇提取,盐酸酸化,酸水液用氯仿萃取数次,NaOH调pH至9~10,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称重表明生物碱多集中在正丁醇组分,且以大极性生物碱为主.薄层层析检查结果显示,氯仿组分有10种生物碱,乙酸乙酯组分有7种生物碱,正丁醇组分有5种生物碱.将正丁醇组分经硅胶柱层析,乙酸乙酯一甲醇系统梯度洗脱,每30~50 mL收集1份,薄层层析监测,同类合并.Ehrlich's试剂显色明显段油浴升华,得到白色针状结晶,与苦马豆素标准样品进行薄层层析对照,其斑点形状、颜色相同,Rf值相近.通过熔点和IR、MS、^1HNMR、^13CNMR等鉴定其化学结构,为苦马豆素.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植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法、生物碱系统提取法和薄层色谱技术对冰川棘豆地上部分全草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生物碱成分进行了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冰川棘豆含有生物碱、氨基酸和蛋白质、有机酸、酚类和鞣质、多糖及甙类、皂甙、甾体、香豆素、萜类以及蒽醌类。不含挥发油、黄酮体、氰甙和脂肪族硝基化合物;5 000 g冰川棘豆干草粉经醇类溶剂提取得总浸膏312.0 g,再经酸化、碱化处理,收集碱水液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段萃取,分别得氯仿部分0.5 g,乙酸乙酯部分5.4 g,正丁醇部分52.0 g,初步表明冰川棘豆生物碱主要集中在正丁醇提取部分,以强极性生物碱为主;各部分生物碱提取物经薄层层析分析,结果表明氯仿部分至少有9种生物碱,乙酸乙酯部分至少有11种,正丁醇部分至少有4种。经与苦马豆素标准样品对照,证明三部分提取物均含有苦马豆素。  相似文献   

10.
金丝桃素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用乙醇从贯叶连翘中提取金丝桃素并对其进行纯化,考察了金丝桃素的工艺流程.用乙醚作为除杂剂,用乙醇热浸贯叶连翘,后浓缩浸提液为浸膏;用热水溶解浸膏,乙酸乙酯萃取,浓缩萃取液为浸膏(粗提物).然后再用乙醇溶解,利用树脂柱层析分离纯化金丝桃素,减压浓缩洗脫液,干燥,即得金丝桃素产品.经HPLC测定,结果表明:该产品中金丝桃素的含量高达1.2% ;该工艺不但有效改善了金丝桃素产品易吸湿、易发粘的缺点,而且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易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连续液相萃取法提取豆类丝核菌培养液中苦马豆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从豆类丝核菌培养液中分离苦马豆素的有效方法。豆类丝核菌经改良的Czapek's培养液培养14 d后,所得培养液经浓缩、超声波-水提法、三氯甲烷萃取及二氯甲烷连续液相萃取(60~70 h)等一系列操作后,得到淡黄色粗品,粗品在90℃下减压升华得到白色晶体5 mg。经薄层色谱法(TLC)和气相色谱法(GC)检测其含有苦马豆素。确定使用连续液相萃取法可以从豆类丝核菌培养液中提取分离出苦马豆素。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茎直黄芪化学成分和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5kg茎直黄芪草粉经热回流提取,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分别萃取,对各萃取部位化学成分,及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进行薄层色谱法(TLC)定性分析,同时用薄层色谱扫描软件,对各成分进行扫描计算相对含量。结果显示,3个萃取部位分别检出13、15、15个显色斑点,其中SYM-12、SYM-10、SYM-6、LF-7、YSYZ-8、YSYZ-6等6种物质相对含量均在15%以上。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专项分析表明,茎直黄芪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至少含8种和6种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其中LFSWJ-5、LFSWJ-6、LFSWJ-7、YSYZSWJ-3、YSYZSWJ-4和YSYZSWJ-5等相对含量均在15%以上,LFSWJ-3和YSYZSWJ-4Rf与苦马豆素标准品一致,相对含量分别为10.02%和15.67%。  相似文献   

13.
冰川棘豆生物碱分析及苦马豆素的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川棘豆干粉,经甲醇提取.1N盐酸酸化.酸水液甩氟仿萃取数次,NaOH调pH至9-10.依次用氟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称重表明生物碱多集中在正丁醇组分.且以大极性生物碱为主。薄层层析检查结果表明.氟仿组分有10种生物碱.乙酸乙酯组分有7种生物碱.正丁醇组分有5种生物碱。将正丁醇组分经硅胶柱层层析.乙酸乙酯-甲醇系统梯度洗脱.每30-50ml收集一份.薄层层析监测.同类合并。Ehrlich’s试剂显色明显段油浴升华。得到白色针状结晶.与苦马豆素标准样品进行薄层层析对照.其Rf值相近.点的形状、颜色相同。气相色谱检验.其出峰时间与苦马豆素标准样一致,初步确定所得白色针状结晶为苦马豆素。  相似文献   

14.
南疆地区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帅  吴书奇  胡建军  张玲  马春晖 《草业科学》2011,28(6):1194-1197

摘要: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草粉经稀盐酸浸提、过滤、滤液上732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用1 mol/L 氨水洗脱,得到总生物碱。将总生物碱用甲醇完全溶解、过滤,回收甲醇后的残留物,过180 μm硅胶柱,用氯仿∶甲醇∶氨水∶水(体积比为70∶26∶2∶2)混合溶剂洗脱,薄层层析检测,合并同类项,挥干后将残留物在90 ℃、-0.094 MPa条件下升华,得到白色针状结晶。经薄层色谱、熔点、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分析,确定为苦马豆素,提取率为19.95 mg/kg。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优选阿维拉霉素提取工艺条件,为阿维拉霉素的提取提供依据。本研究用4-甲基-2-戊酮做溶剂,将阿维拉霉素菌丝体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经过浓缩、除油和结晶提取出阿维拉霉素产品。研究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料液比、浓缩液体积和正己烷用量对提取工艺的影响,优选出阿维拉霉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进行工艺验证。结果:阿维拉霉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h,一次浸提料液比为1:7,浓缩液体积为浸提液体积的1/3,正己烷体积为浓缩液体积的2倍。结论:确定了阿维拉霉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该工艺具有耗时短、提取率高、能量消耗少且工艺稳定等优点,可为阿维拉霉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应用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相结合,建立苜蓿皂苷的分离检测方法以甲醇为溶剂,超声波辅助萃取苜蓿皂苷;萃取液首先经TLC分离(薄层板规格5 cm×20 cm),以氯仿-甲醇-水(65:35:10,下层)做展开荆,于254 nm处观察并收集不同比移值的分离组分;分离后的组分再次用HPLC进行检测,色谱柱为Venusil Mp C18(2)(4.6 mm×250 mm),在室温下以甲醇-水(15:85)为流动相,流速为0.15 mL/min、0.2 mL/min,以及甲醇-水(20:80)做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检测波长为200 nm。结果表明:经薄层层析后分离得5种皂苷化合物,比移值分别为Ⅰ(0.08)、Ⅱ(0.18)、Ⅲ(0.49)、Ⅳ(0.63)、Ⅴ(0.80);分别将5种皂苷化合物经高效液相色谱进一步分离,共获得单体苜蓿皂苷13种。薄层层析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相结合可用于苜蓿皂苷单体的分离检测,在本实验条件下检测到苜蓿提取物中的13种皂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取纯化大黄药材中的总蒽醌类成分,使其纯度达到有效部位的要求。方法: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方法,先用75%乙醇提取,将所得干膏用8%盐酸水解-氯仿萃取后,用D301大孔树脂纯化处理,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结果:大黄总蒽醌以大黄素计,在0.000 8-0.020 0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42.039 C-0.010 4(r=0.999 2)。经提取纯化,大黄总蒽醌纯度达80%以上。结论:用此方法得到的大黄蒽醌纯度较高,达到有效部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用稀酸水、有机醇结合超声波提取法对苦豆子生物碱进行了提取、薄层层析(TLC)检查、氯仿萃取,提取获得4种生物碱成分,其中有两种生物碱分别与标准参碱、标准槐果碱和标准槐定碱对应,有待进一步定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取稀酸溶液和90%的有机醇溶剂结合超声波的提取方法对苦豆子植物中生物碱的提取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微波法提取金莲花中黄酮,用大孔树脂对浸提液进行了提纯研究。微波法以微波时间、微波功率、固液比为三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为:微波时间8min,微波功率200W,固液比1:20。提纯过程中用AB-8大孔树脂进行提纯,洗脱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温度为三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纯条件为:乙醇浓度75%,乙醇用量10倍,温度35℃。洗脱率可达91.6%,总黄酮纯度为5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杏鲍菇多糖提取条件,为杏鲍菇多糖提取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在波长485nm附近测定多糖含量,通过单因素分析考察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液料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优化提取条件.结果:杏鲍菇多糖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97℃、浸提时间8h、液料比8∶1mL/g.结论:该方法适用于杏鲍菇多糖的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