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检验LAPS系统在低纬山区的分析应用效果,对2016 年贵州LAPS分析值与气象监测要素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的相关系数逐渐降低,但均方根误差由小到大分别为风速、气温、相对湿度。分析值与监测实况间的差异与贵州的地形分布有关:气温准确率呈东高西低;风力低于1.8 m/s 时分析值偏小,高于1.8 m/s 时分析值偏大,u、v 风的准确率较低;相对湿度准确率西高东低;能见度等级准确率为77.82%,且随海拔高度增高准确率偏低。可见,在低纬山区LAPS分析的气温、风速和能见度等级偏差小,实用性较高;能见度数值和相对湿度相关性通过信度检验,可参考使用;风向在低纬山区的可用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为了辽宁西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业生产工程服务,掌握近地面层气候变化规律,利用1953—2012年辽宁西部7个观测站逐月地面温度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近60年辽宁西部年、季、月地面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气候突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面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存在不同的升温趋势和变化特征。地面平均温度年均值气候倾向率为0.403℃/10 a,气候突变在1987年,大部分月份升温明显,各个季节不存在气候突变;地面平均最高温度年均值气候倾向率为0.331℃/10 a,不存在气候突变,仅有1—4月呈现升温,其他各月变化平稳;地面平均最低温度年均值气候倾向率为0.590℃/10 a,气候突变在1993年,各月、季升温显著。地面温度的上升趋势主要取决于地面最低温度的升高。研究结果对气候资源利用和开发,农作物种群的调整和布局,农业气象风险性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山洪灾害及其衍生地质灾害是西藏高原地区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威胁西藏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介绍了西藏地区的地理、气候、地质和水文特点和西藏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以及西藏气象部门暴雨诱发山洪灾害研究的一些进展和关键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山洪防灾减灾对策,为山洪灾害及其衍生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循环农业是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山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经济的背景与取向,在山区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山区已经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笔者通过总结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对发展实践的实证分析,提出应把加强舆论宣传,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建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方面作为促进北京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北京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林下经济是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北京山区林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林农就业和增收致富。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山区林下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在阐释北京林下经济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北京山区林下经济发展优劣势,并从改革服务机构、完善经营体制、延伸产业链条等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临汾市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研究临汾市0℃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临汾市17个地面气象站1981—2014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滑动平均法、M-K法及距平,对临汾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汾市日平均气温≥0℃初日提前,终日延迟,持续天数呈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3.9天/10年,初日的提前程度大于终日的延迟程度,临汾市≥0℃的活动积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115.4℃/10年,1993年为突变增长年,2000年之后上升趋势显著性增强;从地域分布看,中部平川地区出现≥0℃初日最早,结束最晚,持续期最长,≥0℃的活动积温最充足,而西山出现≥0℃初日最晚,结束最早,持续期最短,≥0℃的活动积温最少,东山介于平川和西山之间。对于气候变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必须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了进一步完善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评估工作,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以全省149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及高程、水系、农业经济等数据为基础,选取对暴雨洪涝灾害具有明显影响的降水强度、地形、河网、农业人口、耕地分布等要素作为区划因子,利用GIS工具分别建立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及抗灾能力评估模型,计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最终完成针对农业的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结果显示,农业经济最受关注的四川省盆地区内,盆东北、盆西南大部地区及盆中、盆南和盆西的部分区域灾害风险等级较高,容易发生致害性较强的暴雨洪涝灾害;而盆周高山区及深丘区是盆地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最低的区域,在这些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不大。  相似文献   

8.
生物炭对山坡地烟叶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坡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和保水保肥能力差是导致烤烟产量普遍低于山间平地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本试验研究其对烤烟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二因素两种地形(山坡地、山间平地)和6个生物炭施用量处理(0、4.5、9.0、13.5、18.0、22.5t/hm 2)的大田试验,评价生物炭对烟叶产量和产值、烟株农艺性状、氮肥利用效率和氮素表观损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坡地烤烟产量和产值显著低于山间平地。同一生物炭施用量条件下,山坡地烟叶产量和产值相对增幅显著高于山间平地。当生物炭施用量介于0~13.5t/hm 2时,山坡地烟叶产量和产值均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增加;而进一步提高生物炭施用量,烟叶产量和产值增加不显著。山间平地烟株氮素吸收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山坡地烟株。与不施生物炭的对照相比,山坡地烟株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相对增幅均显著高于山间平地烟株。随着生物炭施用量增加,氮素表观损失量显著降低。相对于山间平地而言,山坡地植烟区应用生物炭的增产增收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效果更加显著,其适宜生物炭施用量为13.5t/hm 2。  相似文献   

9.
广东连平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保护连平县的生态环境和东江水源,在发展农业经济时,必须进行生态的总体规划。本研究以连平县的农业资源和发展现状为基础,在研究了其发展的各种优劣势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成功案例,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以实践和应用作为价值考量,将全县划分为"一核、二廊、三区",即建立一个生态农业核心区、纵横二条生态农业经济带、三个生态农业功能区。并就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发展政策提出了相应的方案和建议。研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该县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战略性指导。  相似文献   

10.
2003—2004年对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中部走廊平原、北部荒漠地区)韭菜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南部祁连山区分布大量的野生韭菜,中部走廊平原栽培品种呈现多样性,北部荒漠地区分布有蒙古韭群落,阿尔金山东端没有发现野生韭菜。但由于过渡开垦、放牧,个别地区野生韭菜种质资源遭严重破坏,新品种的广泛推广,使得地方品种得不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为了区分石家庄地区山区和山前平原气候的异同,促进该区域现代化农业的合理布局和进一步发展,利用石家庄地区3个山区气象站和3个山前平原气象站1964—2012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标准差、Mann-Kendall突变检验、皮尔逊系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石家庄山区和山前平原气候的差异。结果表明:石家庄山区与山前平原的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都呈升高趋势,山前平原气温的上升趋势和波动性高于山区,随时间序列变化的突变晚于山区,但气温显著升高的时间早于山区;山区的降雨量全部呈减少趋势,山前平原除冬季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均呈增加趋势,2个区域降雨量的趋势变化都不显著,山区降雨量的波动性高于山前平原;2个区域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山区日照时数的波动性高于山前平原,随时间序列变化的突变晚于山前平原。该研究可为太行山中段东麓的山区和山前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提供气候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建立在内蒙古阴山北麓武川县境内的一个不同退耕植被群落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了介绍,对此长期定位试验近年来进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初报,并结合近期研究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合理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浙北山区典型小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现状调查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山区小流域与平原河网小流域在地形地貌上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它们在面源污染的发生规律上必然也不尽相同。笔者以西山村为例,就太湖地区浙北山区小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物氮、磷排放规律进行调查,提出治理相关对策。调查结果表明:西山村总氮、总磷污染排放总量分别高达3604.99 t/a和609.17 t/a。该流域的4大污染源对TN的贡献率依次为:雷竹林-茶园种植业(47.59%)>养殖业(24.41%)>生活污水(19.94%)>水稻种植业(8.06%);对TP的贡献率分别为:雷竹林-茶园种植业(49.59%)>养殖业(24.13%)>水稻种植业(20.90%)>生活污水(5.38%)。该流域面源污染控制重心应放在雷竹林-茶园种植业和养殖业污染上,特别是雷竹林-茶园种植业这类高效益种植业上。笔者认为,进行河道修复,结合人工湿地净化,并充分利用当地稻田种植区以及生态沟渠对氮、磷污染物进行消纳,将其进行技术整合在山区小流域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北京沟域经济背景下山区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山区沟域经济已经成为北京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北京山区县依托山区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文化和生态农业等资源,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沟域经济在北京山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在分析北京沟域经济内涵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需求类型、需求动机、市场潜力等方面对北京山区生态旅游的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开发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打开知名度等方面提出发展山区生态旅游的市场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定量分析邯郸市土地空间结构在空间上的分异规律,采用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程度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生物丰度指数及植被覆盖指数,从土地利用景观及生态结构2方面着手,借助1 km×1 km网格进行空间表达,阐述了2006年邯郸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邯郸市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土地利用/覆盖多样化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呈现从中部及东南部向四周辐射状降低的趋势;邯郸市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林地聚集分布于西部山区,耕地呈环绕状分布于东南部地区,城镇住宅用地呈饼状分布,农村住宅用地呈现星罗点状分布,交通用地呈现条带及换代分布等特征;邯郸地区生物丰度指数及植被覆盖指数分布具有空间一致性,同时呈现出从中部城镇聚集区向四周边缘地区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查阅、现场考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查了闽北梨产业发展现状及成因,从气候资源、销售市场、山地资源等方面分析了闽北发展优质早熟梨的比较优势,从思想认识、发展方式、发展策略和服务水平四个角度提出了闽北梨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期能为闽北梨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散装稻谷储藏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不同储存形式,不同储存部位的晚籼稻谷进样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无论是露天储存,还是仓内储存,粮堆边缘,中部各区域以及粮堆内的不同层次间,其储存品质均存在差异,而且有些部位的差异还十分明显,从抽样检测平均结果来看,储粮品质由好到差依次为:底层中层,上层,表层,稻谷储存品质的总特点是:底部储粮品质好于粮堆东,南,西,北各边缘储粮,其中以粮西部边缘的储粮品质最差,测定结果对今后合理处理陈粮,减少大批陈化粮损失及改善粮食储藏技术,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业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平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400-400
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弱势、机遇和威胁,包括区位优势、动植物资源优势、气候优势和开发潜力等优势,生态旅游的兴起、生态工程的实施,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和服务滞后等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主要有开发与保护并重、适当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加强宣传营销工作、积极进行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以及完善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辽西半干旱区春玉米节水高产技术集成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此文针对辽西半干旱区农业生产因年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使得春玉米种植低产低效的问题,集成了覆膜保苗节水模式和露地坐水种补灌节水模式,并对两种模式在田间进行了应用效果验证。应用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应用较对照均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48.5%和49.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9%和21.4%,经济效益增加34.7%和33.7%。集成模式适宜于试验区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Many counti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the western U.S. are experiencing rapid growth in population and income, even though extractive industries that served historically as their primary economic base are in declin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stablish statistically the spatial determinants of population, employment, and income densities in 86 rural mountain counties and any changes in those determinants between 1985 and 1994.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indicate that densities are oriented to regional metropolitan centers and critical amenities such as ski areas, national parks, and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Negatively sloped density gradients with respect to distance from regional metropolitan centers suggest that the densities of settlement patterns beyond metropolitan boundaries are analogous to those within metropolitan areas relative to urban centers. In short, a tension apparently exists in locational choice; residents of the Mountain West desire to live near the beauties and amenities of the mountain landscape but do not want to entirely sever their urban ties. Because amenities are the primary attraction of mountain counties rather than employment in locationally dependent industries, at least some migrants must have relatively footloose forms of in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