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浙闽以南渔区的集镇上,当夏季,会看到一种形如团扇的怪物,象蟹一样长着一具硬壳,可它的6对脚肢却并不长,但拖着一根刚劲的尾巴,这一怪物被叫做鲎(hòu),却与蜘蛛有亲缘关系.在动物学上,归属节肢动物门,有螯肢亚门,肢口纲,剑尾目.追溯鲎的历史,早在四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当恐龙尚来掘起、原始的鱼类尚未出现的时侯,鲎就已存在  相似文献   

2.
珍稀海产动物-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鲎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螯肢亚门(Cheiicerata),肢口纲(Merostomta),是剑尾目(Xiphosura)的通称。它是节肢动物中体形最大的类群,被西方国家称为王蟹(Kingcrab);也由于它的头胸部呈马蹄形,所以在日本被称为马蹄蟹(Horseshoe crabs).  相似文献   

3.
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Leach),属节肢动物门、有螯肢亚门、肢口纲、剑尾目。有4亿多年的历史,俗有“活化石”之称,目前世界上主要有4种:东方鲎,美洲鲎,马来鲎,圆尾鲎。东方鲎主要分布于日本海以西,中国长江口以南,中南半岛以东一带沿海。它的血液呈蓝色,经加工后目前市场价格为6万美元/加仑,具有较高的医学和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鲎(Tachypleas tridentatus Leach)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名贵珍稀动物,俗称鲎鱼。隶属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  相似文献   

5.
中国鲎资源已告危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鲎的介绍 鲎(Horseshoe crab),隶属节肢动物 门肢口纲(Arfhropo da)。整个肢口纲,现 在地球上生存的仅有 四种,即中国鲎 (Tachypleus tridenta tus,又叫东方鲎),圆 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南方鲎 (Tachypleus gigas) 及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它们自 古生代泥盆纪出现于 地球上,一直生存至 今,已达4亿年,未有 什么大的变化,被称 为活化石,是研究古 生物进化的重要材 料。同时,…  相似文献   

6.
鲎及其利用     
茗君 《水产科技情报》1982,(1):27-27,M032
鲎,形似蟹而非蟹,背部被着一个马蹄形隆起的背甲,在美国等地称为“马蹄形蟹”(horseshoe crab);腹部背甲近六角形,两侧边缘多具缺刻和短刺;尾部长如剑。由于它的形状怪异,故有的地方称“海怪”。每当春末夏初,常雌雄一起,成双成对游至近海,借助六对胸肢缓慢爬行。这时雌者在前,雄体在后紧紧跟随,有的甚至是雄体趴在雌体的背上,借雌鲎负着雄鲎行动,繁殖季节挖沙掘穴,交尾产卵。  相似文献   

7.
中国鲎是一种海生底栖肢节动物,药用价值高。鲎血中含50多种有医药价值的生化物质。从鲎血液中提取的"鲎试剂",可用于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受病菌感染,也可作为食品工业中毒素污染的监测剂;鲎的血液可提取一种具有抗癌、抗肿瘤和抗病毒的鲎素。  相似文献   

8.
我国浙闽以南海域,生有一种海洋动物——鲎.鲎身披头、腹甲,腹后拖着一根长长的剑尾,腹面有6对步足,属节肢动物门,早在4亿多年前就已出现.但是,现代鲎的模样和那时的几乎没有多大变化,所以被称为“活化石”.  相似文献   

9.
中国鲎胚胎发育过程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鲎 (Tachypleustridentatus)隶属于节肢动物门 ,素有活化石之称。从鲎的胚胎发育过程看 ,其幼虫与寒武纪以前即已发生的三叶虫极为相似。因此 ,它在研究节肢动物的系统发生上具有重要意义。 2 0世纪 40年代OKA就采用活体染色法观察了美洲鲎胚胎发育的变化[1] ,对鲎的胚胎发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日本学者关口晃一[2 ] 和我国学者王渊源[3 ] 、蔡心一[4 ] 、吴翊钦[5] 、廖永岩[6] 和王军[7] 等对中国鲎胚胎发育做了进一步的观察。而有关中国鲎发育过程中各发育期胚胎生化成分的变化迄今尚未见有公开报道。本…  相似文献   

10.
鲎,英文别名马蹄蟹(Horseshoe crab),隶属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目前全世界现存的鲎分为2亚科3属4种,美洲鲎亚科(Subfamily Limulinae)仅1属1种即美洲鲎(Limuluspoly phemus);鲎亚科(Subfamily Tachypleinae)分为蝎鲎属和鲎属,由3种亚洲鲎组成,分别为蝎鲎属的圆尾蝎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和鲎属的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与南方鲎(Tachypleus gigas)。2019年3月世界自然联盟(IUCN)正式宣布中国鲎在红色名录中的等级从原来的数据缺乏(DD)变更为濒危(EN)。  相似文献   

11.
鲎是一种海产节肢动物,由于它的形态自泥盘纪(约3亿5千万年前)至今没有多大的变化,故被称为“活化石”。鲎有多种用途。它可作药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它又是一种海产食品,其味鲜美如蟹。随着科学的发展,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发现了它有更大的用途,、即用鲎血制成的鲎试剂来检查细菌内毒素是一种简易、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2.
李银康  钟金香  鲍虞园  应紫薇  颉晓勇 《水产学报》2023,47(4):049110-049110
为了探究不同龄期中国鲎幼鲎生长特性,实验测定了2~4龄幼鲎头胸部长(X1)、头胸部宽(X2)、腹部长(X3)、腹部宽(X4)、剑尾长(X5)、全长(X6)和体重(Y)等参数,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形态性状对体重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2~4龄幼鲎体重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均为头胸部宽(X2);通径分析发现,头胸部宽(X2)对2龄和3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腹部宽(X4)对4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各形态性状对体重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变化趋势一致。对2~4龄幼鲎头胸部宽和体重进行对数处理,获得异速生长方程回归系数(b)为2.746,表明此阶段幼鲎体重增长率大于头胸部宽增长率,处于正生长期。实验表明,不同龄期阶段中国鲎苗种筛选所依据的形态性状有所差异,中国鲎幼鲎阶段种质评价应考虑其异速生长规律,同时也为探究鲎的生长与性状、结构与生理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鲎的血淋巴中所存在的鲎素(tachyplesin)为抗菌肽的一种,本研究使用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为研究材料,自鲎血细胞中以高效液相层析仪萃取鲎素,并利用电泳分析测定其分子量,确定所萃取蛋白质为鲎素,以之进行水产常见病原的抗菌试验,希望作为未来新药开发以及运用生物技术防范病害的可能。以不同浓度的鲎素进行细菌的抗菌试验,发现鲎素有显著的抗菌效果。在低浓度鲎素处理组中(1及2μg/ml),24小时内各细菌间之活存率没有显著差异(0.05),鲎素对于Vibrio alginolyticus、Aeromonas hydrophila、Lactococcus garvieae以及Photobaterium damselae之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7.31μg/mL、13.26μg/mL、15.27μg/mL及6.68μg/m L。以50μg/mL鲎素加入菌液经过24小时后,V. alginolyticus、A. hydrophila、L. garvieae及P. damselae之活存率分别只有5.8%、11.6%、18.9%及3.2%,显示鲎素对于上述细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高纯度的中国鲎血蓝蛋白并探究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中国鲎血淋巴中提取了血蓝蛋白并用AKTA蛋白纯化系统进行纯化,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纯化后的血蓝蛋白进行定性分析,最后从uniprot蛋白数据库下载了22条分属5个物种的血蓝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并构建了N-J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制备的血蓝蛋白纯度较高,从纯化后的中国鲎血蓝蛋白中鉴定到了12种血蓝蛋白的亚基,包括Hemocyanin subunit I、Hemocyanin subunit II、Hemocyanin subunit IIIa、Hemocyanin subunit IIIb、Hemocyanin subunit IV、Hemocyanin subunit V、Hemocyanin subunit VI等,uniprot数据库显示,这些亚基最早在圆尾鲎和美洲鲎体内被发现。N-J系统进化树显示中国鲎血蓝蛋白与圆尾鲎和美洲鲎血蓝蛋白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并且鲎科动物血蓝蛋白与凡纳滨对虾、锯缘青蟹的血蓝蛋白有较近的进化关系,这意味着可根据虾蟹血蓝蛋白的功能推测中国鲎血蓝蛋白的功能。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中国鲎血蓝蛋白的功能预测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18年5~9月,在广东湛江对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进行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在水温为28℃~32℃、盐度为26~30、pH为7.4~7.8条件下,9对中国鲎共产卵8.713×104粒,受精率为56%~68%;受精卵历时约45 d后,胚胎发育孵化成1龄稚鲎,孵化率达92%,共获得1龄稚鲎4.827万尾。随机取样人工繁育1龄中国鲎500尾,测量头胸甲长(X1)、头胸甲宽(X2)、头胸甲高(X3)、腹部长(X4)和体质量(Y) 5个形态性状,应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通径分析、决定系数分析等方法,分别计算得出各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一步分析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结果显示,所有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通径系数最大的是头胸甲宽,说明头胸甲宽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各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Σd=0.863,表明所选形态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经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建立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以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和腹部长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0.228+0.248X1+ 0.073X2+0.333X3+0.073X4。本研究表明,1龄中国鲎的头胸甲宽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大,种质评价和放流苗种筛选应以头胸甲宽度为首选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发展鲎的增养殖事业,广西海洋水产研究所进行了鲎的人工育苗试验,获得四万多只中国鲎。该所选择成熟的雌雄个体(亲鲎),放入一个2.38立方米的产卵池中,池底铺一层厚20~30厘米的海沙,进行流水刺激,所选用的四对亲鲎,先后共产卵45,776粒,受精卵分别置于海沙和海水中孵化,在水温26~32℃、  相似文献   

17.
鲎不仅是研究胚胎发育的好材料(Sekiguclli,1970),而且是研究受精的理想对象(Brown,1973)。近年来还利用鲎的受精进行免疫学的研究(Mowbray,1974)。目前,各国由于研究的需要,往往大量捕杀鲎,致使鲎的资源受到破坏。在受精作用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资源量近30年来骤减,亟待保护与增殖恢复。为了确定不同水流速度对稚鲎行为的影响,水温(24±2)℃条件下,选择头胸甲宽(0.58±0.02) cm的增殖放流用中国鲎稚鲎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不同水流速度(0.00 cm/s,0.06 cm/s,0.07 cm/s,0.08 cm/s,0.10 cm/s,和0.12 cm/s)下的书鳃收缩频率、持续游泳时间和暴发-滑行游泳运动指标。结果显示,稚鲎在不同流速下的书鳃收缩频率随流速增大而增大(y=2.02x–0.23,R2=0.89,P<0.05)。稚鲎持续游泳时间先随流速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y=106x3–387726x2+36885x–1062.80,R2=0.85,P<0.05)。各流速组稚鲎单次最大持续游泳时间均可达70 s。暴发游泳的平均暴发时间随水流速度增加呈下降趋势(y=–239.53x+32.19,R2=0.90,P<0....  相似文献   

19.
为了鉴定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人工繁育过程中感染受精卵和低龄幼体的细菌或真菌等病原,同时探索防治措施,本研究开展了中国鲎在自然受精条件下的育苗实验。采用16S r DNA和ITS测序技术分别对感染病原的中国鲎受精卵表面细菌和真菌进行鉴定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同时选择溴氯海因溶液做为消毒剂开展不同浓度溴氯海因溶液对中国鲎1龄幼体的急性毒性研究,并根据安全浓度探索和确定适用于鲎卵和幼体的有效消毒浓度。结果表明,4对亲鲎共产卵16493粒,平均受精率66.25%,平均孵化率52.25%,病原感染率为47.75%,感染病菌的鲎卵死亡率100%,最终得到5704只1龄幼体。感染病原的中国鲎受精卵表面优势细菌为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海王星杆菌属(Neptuniibacter)、脱硫杆菌属(Desulfobacter)、寺崎菌属(Terasakiella)和哈拉科杆菌属(Halarcobacter),相对丰度分别为23.67%、7.21%、6.64%、5.41%和5.16%;优势真菌为肉座菌科(Hypocreaceae)的一未知种和曲霉菌属(Asperg...  相似文献   

20.
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的电刺激催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言鲎不仅是研究胚胎发育的好材料(Sekiguchi,1970),而且是研究受精的理想对象(Brown,1973)。近年来还利用鲎的受精进行免疫学的研究(Mowbray,1974)。目前,各国由于研究的需要,往往大量捕杀鲎,致使鲎的资源受到破坏。在受精作用的研究中,若能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收集精、卵,不仅可以采集到有生命力的精、卵,而且可以使鲎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本文结合我国的情况,探讨电刺激诱导中国鲎催产的方法和原理,以供从事有关鲎受精研究的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