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柴油原料树种山乌桕及其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测定山乌桕的油脂含量和理化性质,并对其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乌桕种子含油率为43.15%,其平均分子量为1 068.528。密度为0.867 8g/cm3。磷脂含量167.574 8μg/mL。山乌桕油的GC分析表明,山乌桕油中油酸含量最高,为34.50%,其次为亚麻酸17.54%和亚油酸15.79%,不饱和脂肪酸占67.83%;饱和脂肪酸占32.17%,其中月桂酸6.43%,棕榈酸占11.11%,硬脂酸14.62%。  相似文献   

2.
仿栗生物学特性及果实油脂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生物柴油原料油植物选择课题研究,通过近10年对湖南龙山县、慈利县和永定区仿栗次生林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的调查、观察和测定,描述了仿栗的形态特征。采用压榨法制油,分析测定了仿栗不同部位的油脂含量及其理化性质,GC法分析了油脂主要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采用压榨法制油,提取率高达90.91%;仿栗果实油碘价低,属不干性油;油脂中月桂酸和内豆蔻酸含量分别为2.7%、12.5%,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总和为69.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提出了把仿栗作为生物柴油原料油树种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八角茴香油化学成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属八角科,是一种芳香植物,其果实和鲜枝叶可用水蒸汽蒸馏提取八角茴香油。本文用GC/MS联用仪鉴定了果油和枝叶油的组分,用GC测定了含量,并对检验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无患子种仁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无患子种仁油的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无患子种仁油的主要成分,并分析其种仁油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5min,提取温度70℃,料液比1︰15和粒径为0.3~0.4mm,在此条件下无患子种仁的油脂得率为45.23%;各因素对种仁油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时间温度料液比粒径。分析表明无患子种仁油主要由C_(16)~C_(20)的脂肪酸组成,其主成分为油酸、顺-11-二十碳烯酸、花生酸、亚油酸。无患子种仁油的皂化值为190.24mg/g、酸值为6.75mg/g、碘值为107.70g/100g、DPPH清除率为69.29%,其理化性质优良。该工艺提取效果好,且油脂理化性质优良,适用于无患子种仁油提取。  相似文献   

5.
用索氏抽提法提取了广东沉香籽中的油脂,采用GC-MS全扫描方式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分析,特征离子扫描(SIM)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并分析了沉香籽油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沉香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为油酸(756.5 mg/g),其它脂肪酸组分和含量分别为棕榈油酸10.7 mg/g、棕榈酸114.1 mg/g、亚油酸55.8 mg/g和硬脂酸62.9 mg/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83.5%。沉香籽油的相对密度为0.916 5 g/cm3,折光指数为1.467 8,酸值、碘值、皂化值和过氧化值分别为7.3 mg/g,82.4 mg/100 g,192.2 mg/g和0.062 7 mmol/kg。其组成与理化性质表明,沉香籽油是一种制备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  相似文献   

6.
乌桕籽制取生物柴油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乌桕籽为原料,进行油脂提取,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乌桕油脂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全籽干基含油率31.54%,果仁干基含油率65.76%,总脂肪酸含量92.63%,脂肪酸平均分子量273.36 g/mol。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采用一定的醇油比与碱性催化剂一起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取生物柴油,并对转化后的生物柴油与0~#柴油勾兑后,参照0~#柴油进行了理化性质测定,各项指标达到了0~#柴油的质量要求,其中十六烷值为45,馏程95%时馏出温度为352.5℃。  相似文献   

7.
樟树种子油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索氏提取和超临界CO2萃取的樟树种子油油脂的理化常数及油脂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樟树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主要是癸酸和月桂酸,占94%左右,并且超临界CO2萃取的油酸值低,适用于作医药和功能性油脂生产的原料。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标准方法测定酸值、碘值、皂化值及脂肪酸组成,分析湘西地区88种含油量在30%以上的非粮油脂植物籽油的理化性质,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结果显示:所测定的88种植物中,酸值介于0.63~202.35 mg/g之间,碘值介于1.85%~288.26%之间,皂化介于70.72~576.16 mg/g之间,亚麻酸质量分数介于0.02%~63.93%之间。按照湘西地区非粮油脂植物的筛选指标,88种植物中共有11种符合标准。运用层次分析(AHP)法从物种的自然特性、种子油脂理化特性和油脂的能源成分3个方面共8个评价指标对这11个物种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得分排序为:山橿算盘子湖南山核桃牛蒡蜡梅猴欢喜华榛猫儿屎白檀尖连蕊茶复羽叶栾树。通过综合判断分析认为适合在湘西地区发展的5种非粮油脂植物物种为山橿、湖南山核桃、牛蒡、蜡梅和白檀,其中以山橿和湖南山核桃为优选、首选物种。  相似文献   

9.
西番莲籽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及其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SCDE)技术从西番莲籽中提取油脂,探讨了萃取工艺条件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并对西番莲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CDE西番莲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径 270 μm,萃取压力 20 MPa,萃取温度 50 ℃,分离釜Ⅰ温度 40 ℃、压力 8 MPa,分离釜Ⅱ温度 40 ℃,压力与CO2钢瓶的压力一致,萃取时间 3 h,在此条件下油脂得率达到了 25 % 以上.SCDE的西番莲籽油色泽明亮,澄清透明,其理化性质明显优于溶剂法提取的油脂,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 89.43 %,其中亚油酸质量分数 72.69 %.  相似文献   

10.
孙谙  刘强  杨艳  蒋丽娟 《经济林研究》2020,38(2):228-234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所得栀子果实油脂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筛选最佳油脂提取方法,为栀子果油的开发、高值化、深加工提供参考。【方法】选用物理冷榨、亚临界萃取、索氏抽提3种方法制取栀子果实油脂,对所得油脂品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按照所制得油脂提取率由高到低排序,各提取方法依次为索氏抽提(22.75%)、亚临界萃取(21.17%)和低温压榨方法(8.32%)。不同提取方法对栀子果实油脂的折光指数及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对皂化值和酸值有显著影响。GC-MS检测结果表明,采用这3种方法所提取栀子果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同,均为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十七碳酸(C17: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二十酸(C20:0)。其中,采用物理冷榨所提取栀子果油多不饱和脂肪酸(51.34%)含量较其他2种方法高,采用亚临界萃取法所提取栀子果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31.15%),总不饱和脂肪酸(81.83%)、植物甾醇(1.850 mg/g)、维生素E(2.579 mg/g)、角鲨烯(1.563 g/kg)和西红花苷I(0.136 g/kg)的含量均高于采用其他2种方法所提取栀子果油,且酸价(3.98 mg/g)和皂化值(186.07 mg/g)均小于其他2种方法所提取栀子果油。【结论】亚临界萃取法具有较高的油脂提取率,所提取栀子果油有着较丰富的油脂组分与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栀子果油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讨不同加工工艺对山核桃油脂营养成分、品质及活性物质的影响。为开发山核桃油的加工工艺及高附加值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方法】采用热榨和冷榨两种油脂制备工艺方式,比较不同工艺对山核桃油的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油脂中活性物质(褪黑素、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角鲨烯)的影响,并且以此作为考核指标,其中脂肪酸组成、香气成分、油脂中活性物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联用分析仪+谱库+标样的方法;褪黑素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山核桃种仁富含脂肪(含量达65%以上)和蛋白质(含量在20%左右);热榨油中褪黑素的总含量为26.08 ug/g,对照的冷榨山核桃油中褪黑素的总含量为7.62 ug/g,两者相差3.42倍;热榨油中含有EPA、角鲨烯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花生四烯酸、EPA和三十碳六烯烃类(角鲨烯,即,2,6,10,15,19,23-六甲基-2,6,10,14,18,22-二十四碳六烯)等成分,但是在冷榨山核桃油中含量较少,或者无;冷榨油中鉴定出23种香味物质,而蒸料压榨油鉴定出46种芳香化合物,所以...  相似文献   

12.
山西文冠果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索式抽提技术萃取了4种山西省本地产的文冠果种子油,用填充柱气相色谱研究了其脂肪酸组成,并对皂化值、碘值、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等理化性质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山西省4种文冠果籽油富含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在91.7%-93.8%之间,其籽油可作为食用油脂和生物柴油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3.
湖南油用牡丹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更好了解湖南牡丹籽油的品质与特性,从而为湖南油用牡丹籽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牡丹籽的组成、牡丹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带壳牡丹籽的粗脂肪含量为20.77%,不带壳牡丹籽的粗脂肪含量为28.36%;不带壳牡丹籽的蛋白质含量为19.94%,淀粉含量为22.98%,而带壳牡丹籽的蛋白质含量为13.76%,淀粉含量为18.81%,说明牡丹籽油是值得开发的食用油资源,牡丹籽破壳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牡丹籽的品质;带壳和不带壳牡丹籽油的理化性质相差不大,初榨毛油的酸值在1.7 mg/g左右,碘值在1.77 g/g左右,皂化值在194 mg/g左右,这些指标与常见食用油的理化性质基本相符;牡丹籽油的棕榈酸含量为4.9%,油酸21.3%,亚油酸30%,亚麻酸40.2%,硬脂酸1.5%,亚麻酸含量很高,达到了40%以上,牡丹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1%左右,其中以亚麻酸和亚油酸为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Dunn.)Herry et Thomas.]、重阳木(Bischoffia trifoliata Hook.)、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Sieb.ct Zucc.)和白木乌桕(Sapium japonicum pax et Haffmann)种子的含油量、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气液色谱法分析表明,亚麻酸是它们种子油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分别为44.58%、50.23%和31.52%。这些种子油的碘值与折光率相关图证实不含有特殊脂肪酸。富含亚麻酸的这四种林木种子油,碘值为163.27——175.12,属干性油。高的碘值与油脂中亚麻酸、亚油酸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相一致。分析表明,这些种子油可以代替亚麻油。  相似文献   

15.
郭俊旺  魏彩云 《沙棘》1995,8(2):27-33
通过分析沙棘油与常见植物油在理化指标及生化成分上的区别,继而讨论了利于脂肪酸组成进行鉴定的方法,分别探讨了沙棘果汁油与沙棘种子油的鉴别,提出了对混有月桂酸类油脂,棕榈酸类油脂、油酸及亚油酸类油脂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山稔子中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乙醚作溶剂,超声波提取,氢氧化钾/甲醇衍生,气-质联用法分析,测定了稔子油脂类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稔子油含有14种脂肪酸,脂肪酸组成中亚油酸GC含量84.99%,其次是饱和脂肪酸,占14.55%,包括4-甲基戊酸、己酸、十四烷酸、十五烷酸、十六烷酸、十七烷酸、十八烷酸、二十烷酸、二十二烷酸。油酸GC含量0.28%,除此之外,还含有少量的共轭亚油酸(CLA)。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源山桐子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山桐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以6个种源的山桐子种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索式提取法提取油脂,对山桐子种子含油率及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得到的油脂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不同种源山桐子含油率相差较大,变幅为11.34%~26.54...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资源总是以其可利用部份的经济价值为目标来进行良种选育的,乌桕即以其种子可制取两种理化性质迥然不同而又用途各异的工业原料—桕脂(又称皮油)和桕油(又称梓油)一为目的而进行良种繁育。我国的乌桕油脂自三十年代始,梓油就一直作为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至今仍占重要位置;皮油是制皂、提取硬脂酸、甘油等工业的原料。至八十年代初,乌桕的开发利用,始引起国内外的关注,首先是皮油的开发利用,进而促进了与之相应的乌桕资源的调查研究与良种选育的加速。  相似文献   

19.
李占君  郭兴  徐宜彬  杨逢建 《林业科技》2020,45(3):23-25,62
采用不同提取方式对塔拉籽油提取率、理化指标、脂肪酸构成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在索氏、超声、超临界3种提取方式中,超临界在塔拉籽油的提取率和脱酸方面表现最好,相关理化指标的表现也较好;塔拉籽油脂含有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亚麻酸、二十二碳酸等8种脂肪酸,不同提取方式对脂肪酸构成及含量无明显影响,超临界为塔拉籽油最优提取方式。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乌桕选优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桕(Sapium Sebiferum Roxb)是我国的源种树,国外于17、18世纪开始从我国引种栽培,以取籽榨油为栽培目的的只有我国及日本。乌桕以其种子可榨取皮油和梓油两种理化性质和用途均不同的油脂,自三十年代始,一向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乌桕的开发利用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我国率先利用皮油制取可可脂(CBE)获得成功,全国建立了二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