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辽宁省主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本文研究了辽宁省12个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在相同条件下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结果表明:辽宁省主要水稻品种整精米率、胶稠度、糊化温度等品质指标较优,而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则较大;弯穗型品种与直穗型品种在糙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精米粒长、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等7个指标上区别明显,弯穗型优于直穗型,相关分析表明:精米率与粒宽、整精米率与穗颈粗、胶稠度与着粒密度、粒长与理论产量呈显著负  相似文献   

2.
不同穗重型水稻品种产量与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40个水稻品种为试材,探讨不同穗重型水稻品种产量与品质的差异,以获得优质高产的最佳穗重类型水稻品种。结果表明,重穗型品种产量高,但稻米垩白率高,垩白度、碱消值和胶稠度大;中穗型品种糙米率和精米率高,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低,食味值高;轻穗型品种每穗颖花数少,产量低,稻米碱消值小,蛋白质含量高。总体来看,重穗型品种产量较高,但米质一般;中穗型品种产量较高,且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3.
粳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粳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与其他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选用2种穗型水稻,以其穗部位置不同的稻谷粒为试验材料,测定粳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粳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与粒形特征、垩白性状、碾磨品质、营养品质和淀粉RVA谱特征值显著相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RVA谱特征值和碾米品质相关性最高,与垩白性状相关度较高,与营养品质和粒形性状相关性相对较低。淀粉RVA谱特征因子主要通过峰黏度、冷胶黏度和热浆黏度对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作用来影响蒸煮食味品质优劣。碾磨因子则主要通过整精米率对直链淀粉含量的作用来影响蒸煮食味品质。垩白因子中主要通过透明度和垩白度的作用影响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因子主要通过脂肪酸含量、清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含量对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的作用而影响蒸煮食味品质好坏。粒形因子主要通过粒宽、粒长和长宽比对食味值和胶稠度的作用来影响蒸煮食味品质。淀粉RVA谱特征值可以作为评价粳米蒸煮食味品质优劣的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4.
以62个盘锦稻区水稻品系为试材,研究了稻米品质性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项品质指标间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中等直链淀粉含量指标的选择,可以使外观、加工、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得到较好的兼顾和协调。外观品质指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垩白度与产量的关系更为密切,但是随产量而变化的幅度较小;加工品质指标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产量呈负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直链淀粉含量和营养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与产量都呈极显著负相关;食味值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3个早稻品种(组合)为材料,采用发芽箱人工诱导模拟穗发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穗发芽深度对水稻稻米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穗发芽严重影响稻米品质,发芽引起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粒率增多和垩白大小增大,碱消值降低,糊化温度升高,胶稠度减小,粗蛋白含量降低,其中整精米率下降幅度最大,最大降幅达50%以上,其次是垩白大小。因此发芽严重影响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营养品质;发芽还使RVA谱的特征值最高黏度和崩解值度减小,降低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水稻9个品种12项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明确了弯曲穗型、半直立穗型、直立穗型强势粒与弱势粒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强势粒较弱势粒有较高的精米率、整米率、精米长度、精米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和较小的长宽比、垩白面积;直立穗型品种强势粒与弱势粒大部分米质性状差异较大。直立穗型品种较半直立穗型品种、弯曲穗型品种的稻米品质差。  相似文献   

7.
东北主要粳稻品种品质的若干性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东北地区55个水稻品种为试材,对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测定与分析,并做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整精米率偏低、垩白率偏高是制约东北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龙稻3的优质米达标率最高,6项重要指标达到了国家部颁优质米1级指标;长白9的碾磨品质最好;莎莎妮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最小;龙稻3的蛋白质含量最低,成分分析仪显示的食味值高;沈稻1的品尝食味值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精米率与垩白率、胶稠度及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食味仪测定的食味值极显著正相关.垩白率与直链淀粉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食味仪测定的食味值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的水稻品种的品尝综合食味值较高,但垩白率偏高,整精米率偏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25个国外引进水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加工品质中以整精米率变异幅度最大,籼稻品种粒宽与垩白面积极显著正相关,故在籼稻品质育种中应选育细长粒形。粳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普遍偏低,有利于蒸煮食味品质的改善。粒长可作为衡量直链淀粉含量高低的指标;蛋白质含量低,营养品质差,但适口性好;大多数品种食味品质表现较好,且表现出粘性强,硬度低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钾肥不同用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述不同钾肥施用量对稻米品质影响的试验表明:增施钾肥可以提高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可以降低稻米垩白率、垩白度,改善稻米外观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改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随着钾肥施用量增加,稻米的胶稠度变大可改善稻米蒸煮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优质稻米品质性状及其与叶片光合作用的关系,培育筛选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以河南省沿黄稻区8个优良食味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对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加工品质指标(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和外观品质指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等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并对籽粒灌浆期水稻剑叶的光合速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8个供试优良水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较高,品种间的变异系数较低;稻米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品种间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9.73%和36.49%;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在品种间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均低于5%。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呈显著的开口向上的左偏抛物线关系(r=0.827*),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值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关系(r=-0.905**),糙米粒厚与食味值呈显著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r=0.747*);外观品质指标、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与灌浆中后期的叶片光合速率均呈负相关关系,直链淀粉含量与之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越低稻米的食味越好,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糙米粒厚的增加食味增加,而糙米粒厚大于2.1 mm,食味值反而下降;提高水稻灌浆中、后期叶片的光合速率,有利于改善稻米的外观和营养品质,而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增加,食味值下降。因此,水稻叶片的高光合效率在优质食味米选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选择压力,合理调控水稻中后期叶片的光合速率对提高和改善稻米食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两种穗型品种粒重和结实率在穗上不同粒位的分布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不同穗型品种米质差异形成的原因,研究了3个直立穗型和3个弯曲穗型粳稻品种,两种不同穗型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粒重和结实率的差异。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品种和弯曲穗型品种的穗部性状差异明显,穗型特征与品种间的粒重和结实率高低没有较大联系,因品种而异。同一稻穗内不同籽粒间的粒重和结实率高低与其颖花在穗上的开花顺序有密切联系;不同部位间籽粒相比,粒重和结实率基本都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不同枝梗间相比表现为一次枝梗二次枝梗;同一枝梗不同着粒部位相比,一次枝梗上6个粒位籽粒的粒重和结实率基本以第4、5、6粒位较高,第2粒位最低,二次枝梗上3个粒位以第1粒位最高,第2粒位最低。一次和二次枝梗与上部、中部和下部枝梗这两类粒位之间的互作对粒重有显著影响。直立穗型品种单一稻穗不同粒位间粒重和结实率的变异大于弯曲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2.
以散穗型和密穗型水稻品系为材料,研究穗上不同部位和粒位的粒重及籽粒抗性淀粉含量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稻穗同一部位,一次枝梗籽粒千粒重和抗性淀粉含量高于二次枝梗;一次枝梗籽粒千粒重上部最高,且变异度显著小于中、下部;散穗型水稻中部籽粒的抗性淀粉含量相对较高,密穗型以下部较高;同一枝梗不同粒位间抗性淀粉含量均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不同穗型水稻群体遮光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不同穗型、不同稻米品质的粳稻品种为试材进行田间试验,从齐穗期开始进行遮光处理,对比分析不同穗型群体遮光与品质的关系。在加工品质上,遮光使直穗优质米品种辽粳294的整精米率明显高于未遮光的处理,对其它类型品种则无显著影响。在外观品质上,遮光对稻谷粒形影响规律为:遮光使米质较差的辽开79-3和巴利拉的谷粒变得短小,而对米质较好的辽粳294和辽粳371则影响不大。遮光对稻米粒形的影响尚无规律可循。在垩白性状上,遮光使所有供试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均增加,并表现为弯穗品种较直穗品种增幅大,优质品种较劣质品种增幅高。在营养品质上,遮光使各类型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增加,且直穗品种增加的幅度较大,使直链淀粉的含量下降,且直穗品种降低得较明显。在食味值方面,遮光对直穗品种食味值影响较为显著,使其食味值降低,而对弯穗品种的影响则是有升有降。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不同类型超级稻形态特征分析与品种改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吉林省育成的超级稻品种株型、根系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超级稻片叶开张角度,弯穗型超级稻最大,半直立穗型超级稻次之,直立穗型超级稻最小。弯穗型超级稻出穗后剑叶对籽粒增重影响率最大,明显高于半直立穗和直立穗型超级稻。剑叶以下叶片对籽粒增重的影响率随着叶片下移,半直立穗、直立穗超级稻逐渐提高,而弯穗型超级稻逐渐下降。上部、中部穗籽粒增重速度大小表现为:半直立穗型→直立穗→弯穗型;下部穗籽粒增重速度表现为:半直立穗型超级稻→弯穗型超级稻→直立穗型超级稻。直立穗型超级稻根系在前期表现发根较慢,中期发根快,后期根壮;半直立穗型根系发育在全生育期表现比较平稳;弯穗型超级稻根系在前期生长较直立穗型品种较快,中期和后期根系的长度、数量、根重方面明显不如直立穗和半直立穗型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臭氧胁迫对不同敏感型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不断升高的近地层臭氧浓度,研究臭氧胁迫对不同敏感类型水稻生长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抗臭氧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3年,利用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以23个水稻品种或株系为供试材料,设置对照(10 n L·L~(-1))和臭氧浓度增高(100 n L·L~(-1))处理,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根据供试材料地上部最终生物量对臭氧胁迫的响应从小到大依次分为A类(低度敏感型)、B类(中度敏感型)和C类(高度敏感型)3个类别,分析不同敏感类型水稻株高和分蘖动态、籽粒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子对臭氧胁迫的响应及其与成熟期生物量响应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相比,臭氧胁迫使A、B和C类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平均分别下降19%、39%和52%,B和C类达极显著水平。除首期外,臭氧胁迫使其他测定期株高下降,降幅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但不同类型水稻的降幅相近。与此不同,臭氧胁迫对分蘖发生的影响因不同水稻类型而异:全生育期平均,臭氧胁迫对A类水稻分蘖数没有影响,但使B类和C类水稻分别下降17%和23%,均达极显著水平。臭氧胁迫使水稻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其中单位面积穗数(A类水稻没有响应,B和C两类水稻分别下降16%和26%)、每穗颖花数(A、B和C类水稻分别下降16%、19%和27%)和单位面积颖花数(A、B和C类水稻分别下降11%、31%和46%)的降幅在不同类型水稻间差异明显,但在饱粒重、饱粒率和最终产量方面,3类水稻的降幅差异较小。臭氧胁迫导致的产量损失主要与饱粒率和总库容量大幅下降有关,其次亦与穗数和饱粒重的下降有关。臭氧胁迫下,水稻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的响应与生育中后期分蘖数和最终穗数、每穗颖花数以及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响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各期株高、饱粒率、饱粒重和最终产量的相关性均不密切。【结论】100n L·L~(-1)臭氧浓度矮化水稻植株,使分蘖发生和颖花形成,特别是灌浆结实明显受抑,进而使最终产量大幅下降,其中生育中后期分蘖数和最终成穗数、每穗颖花数以及总颖花量的变化与水稻敏感类型关系密切,可作为抗臭氧品种选育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粒位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sns)的发病原因及其与穗型的关系,利用54个直立、半直立和弯曲穗型粳稻品种(系),研究不同穗型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不同粒位的分布。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品种(系)的发病机率较大,而且发病严重,损失较大。直立穗型品种(系)每穗稻曲病粒数最多,半直立穗型品种(系)次之,弯穗型品种(系)最少,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3种穗型品种(系)的2次枝梗上总病粒数都比1次枝梗上的多。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系)病粒数表现为穗中部穗下部穗上部,而弯穗型品种(系)则是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3种穗型品种(系)的病粒数在穗上6个部位的分布规律极为相似,都是在中部2次枝梗上分布的最多,上部1次枝梗上分布的最少;在穗上33个粒位的分布规律也很相似,病粒数都是在中部2次枝梗第一、第二、第三粒位和下部2次枝梗上第一、第二粒位上分布的较多,其中穗中部2次枝梗第一粒位上病粒数最多,而在上部1次枝梗上第一、第六、第七粒位分布的最少。每穗粒数过多,尤其是2次枝梗粒数所占比例多是利于稻曲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与穗型特点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7.
运用相关分析原理.对生产中大面积使用的两个杂交水稻类型丰要数量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I中的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及有效穗与产量旱正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P2中有效穗、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准,且表现为正相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类品种单株有效穗数明显降低;大穗型品种适当加大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而穗、粒兼顾型的品种要达到理想的有效穗,则应合理稀植.  相似文献   

18.
水稻空间诱变特异矮秆突变体CHA-1变异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籼稻品种特华占经高空气球搭载空间诱变后产生的稳定特异矮秆突变体CHA-1,研究和考察了其主要的农艺、经济以及生理性状的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与原种特华占相比,突变体CHA-1在多个性状上同时发生了正向或负向变异,其中株高明显变矮,单株穗质量、穗长、第一枝梗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谷粒宽和着粒密度明显发生了负向变异,但有效穗数明显增多,谷粒长宽比增大.CHA-1在开花习性上与原种相比变化不大,但其柱头外露率有所增加,花粉育性和生活力都有所降低,花粉粒大小呈现出大、中、小3种类型的变异.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不同穗型强势粒与弱势粒米质差异比较,研究了稻米品质生理。结果表明,强势粒较弱势有较大的精米长度、精米宽度、垩白粒率、AC、GC,和较小的长/宽、垩白面积、GT,直立穗型品种强势粒与弱势粒米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in occurrence of white-belly rice kernel(WBRK) and white-core rice kernel(WCRK) among different positions within a panicle. Twenty-four M4 mutants involved in four panicle types, namely the compact, intermediate, loose, and chicken foot panicle were used. They derived from a japonica rice cultivar Wuyujing 3.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i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existed among the four types of panicle, especially in panicle length, the secondary branch number and ratio of grain number to total branch length. Marked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WBRK and WCRK among different positions within a panicle for all types of panicle. In general, grains located on the primary rachis and top rachis branches had higher WBRK and WCRK percentage than those on the secondary rachis and bottom rachis branches. WCRK exhibited larger variation among grain positions than WBRK did. Moreov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CRK/WBRK among grain positions within a panicle, with primary rachis and top rachis branches having higher values than the secondary and bottom rachis. In addition, panicle type showe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attern of WBRK and WCRK occurrence within a panicl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difference in mechanism of WBRK and WCRK formation in grain position within a panicle, and are valuable for breeding and agronomic practices aimed at lowering chalky grain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