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现行推广的杂交桑,是七十年代末广东省农科院蚕研所等单位,从广东荆桑优良品种中选育杂交而成的,经生产实践证明,这种桑已充分显示了杂交一代(F_1)的优势,是我国新育成的优良桑种之一。在八十年代里,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省,都先后推广了一定面积的杂交桑。我区广丰、玉山、上饶等县,1987年相继从广东引进了杂交桑进行试种,近两年来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全区重要桑种。据统计,到1989年全区推广杂交桑面积4,307商,占全区象园总面积的28.64%,占全省杂交桑面积的22.78%;去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推广的杂交桑均称为广东杂交桑,是七十年代末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单位,从广东荆桑优良品种中选育杂交而成的一种新桑种。经广泛的生产实践和蚕学界专家、教授的鉴定,它具有杂交一代(F_1)优势,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我国江南优良桑之一。  相似文献   

3.
现在推广的杂交桑,是广东省农科院蚕研所等单位,从广东荆桑中选用优良品种桑作亲本,经过杂交而育成的一代杂交种。杂交组合主要有塘10×伦109、沙2×伦109、北1×伦540等杂交桑种。广东杂交桑与嫁接湖桑相比,具有发芽  相似文献   

4.
运用杂交桑养蚕制种效果如何,对我省来说是一个新课题。由于栽植杂交桑投资少,成园快,产量高,至今新发展的杂交桑桑园面积已达50余万亩,占我省目前整个桑园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这对于推动我省“蚕桑工程”的实施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起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面对蚕桑生产的迅猛发展,蚕种的需求量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以嫁接桑为主体的专业蚕种场的制种能力,难以满足金省当前的蚕种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广西桑树品种老化和桑园产量低产等问题,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根据广西的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选育出超高产杂交桑品种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并研究出配套技术,该品种具有投产快、稳产高产、叶质优良等优点。至2012年,这两个品种在广西已经种植184.8万亩,占广西桑园面积的73.35%,占全国桑园面积的14.64%。通过对示范基地的测产试验,两个品种的平均亩桑产叶量能达到3218.33kg,亩桑平均养蚕4.35张,极大地提高了广西农民的桑园管理水平,对广西蚕业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省从1987年开始大面积引进广东杂交桑,现有栽培面积达万亩之多,分布在赣南、赣中、赣北蚕区。广东杂交桑不需要无性繁殖,栽培容易,投产早,产叶量高,深受蚕农欢迎。为探讨广东杂交桑在赣中北蚕区的栽培技术,笔者作了一些调研。现将栽培技术综述如下,供参考。一、广东杂交桑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张正国 《四川蚕业》2010,38(3):15-16
选育和栽培适于直栽、无需嫁接的桑树高产一代杂交桑组合,是业界永恒的追求目标。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从广东、江苏和广西引进了大量的杂交桑种在生产上栽培。结果,由于杂交桑叶片较薄,养蚕叶片萎凋快,尚需大肥水管理,在四川大部分桑园盆地条件下,  相似文献   

8.
广西杂交桑的推广与“二高一优”的栽培实践朱方容,雷扶生,胡乐山,白景彰,陈恩文(广西蚕业指导所)我区蚕桑生产1994年已遍及八个地区60多个县、市。全区各地推广应用“沙二×伦109”、“塘10×伦109”等杂交桑面积已达1.514公顷,占全区总桑园面...  相似文献   

9.
《蚕桑茶叶通讯》1990年第2期、第3期刊登了彭蔚文、徐红玳、杜明衍等同志阐述广东杂交桑塘10×伦109(沙_2×伦109)的性状、生产技术、经济效益、推广体会的文章。我参考他们的意见,结合个人的体会,从生产的角度出发,谈谈广东杂交桑塘10×伦109比湖桑类具有的“五个优势”。从而我认为它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优良杂交桑种。  相似文献   

10.
1981年全区八千余亩桑园,有40%面积遭到不同程度桑细菌性黑枯病的危害。沙滩桑园和山岗桑园发病率高,杨岭公社里畈大队17亩沙滩桑园,株发病率达81%。在推广的桑品种中,桐乡青发病率100%,湖桑19785%,团头荷叶白45%,荷叶白不发病,品种间相差很大。根据广东农林学院试用0.l%铜铵液防治本病的介绍。我们在珍珑公社蚕桑场进行了用0.1%铜铵液和200单位链霉素,对桑细菌性黑枯病防治的试验观察,反复进行2次,实践证明,0.1%铜铵液对本病具有防治效果好,成本低,并有根外施肥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 为了探索发展新桑园的捷径,我们从1989年起在罗田县骆驼坳镇河铺村,进行杂交桑营养钵育苗、移栽一步成园的试验。在1989年小区试验初见成效的基础上,1990年试验区面积扩大到100亩,再次获得成功。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有关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区的蚕桑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区现有桑园面积约1万亩,比1976年增加7倍多,蚕茧700余担,比历史上最高年产量增长25%。特别是近几年来,桑园面积发展较快,1979年到1981年仅三年时间栽桑8600亩,占现有桑园面积的86%,而且出现了亩桑产叶6000余斤的高产记录。但由于新桑园面积迅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述了幼龄桑园间作杂交桑的栽培技术,调查了全年各季的产叶量及有关指标。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建立桑园,第二年的产叶量达39881kg/ha,比对照桑园增产34.38%,是实现新桑园快速丰产、迅速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几个杂交桑品种比较鉴定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一代杂交桑新品种桂特优2号(广西)、桂优62号(广西)、粤桑11号(广东)、粤桑51号(广东)和西农杂交桑(西农)分别在四川4个不同环境条件的蚕区进行区域引种栽培鉴定,各个供试品种的种子清洁度、发芽率、桑种实用价值各项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杂交桑种的标准。各个参鉴品种的生长势遗传度整齐,品种内的经济性状分离较小,个体开差较小。个体及群体间在晚秋表现出桂优62号、粤桑11号较为优良,桂特优2号、粤桑51号稍次,西农杂交桑叶片特别小,生长也较其它品种差。杂交桑品种叶片特别薄,桑叶凋萎速度特别快,在当年表现各个品种抗旱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5.
张乃达 《蚕桑通报》1992,23(1):54-58
利用杂交桑建立桑园,在广东1985年调查,面积约4万亩。杂交桑品种的利用,是我国栽桑上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由中国农科院蚕研所孙晓霞等育成的丰驰桑,原名中桑5801×育82,具有丰产、优质、早生、发芽率高等特性。与湖桑32号(荷叶白)比较,产叶量提高11.4~15%;叶质以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茧丝长、解舒率、出丝率等衡量,略  相似文献   

16.
根据省、地业务部门的课题项目和我县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在县科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1987年我站从广东引进杂交桑进行试种。该桑种是广东省蚕研所等  相似文献   

17.
我省七十年代曾推广天然形成的三倍体桑“伦教40号”,栽植面积达全省桑地的23%左右,一般增产20%以上,对提高蚕桑生产有显著成效。但由于需用无性繁殖,成活不稳定,速度慢,成本高,与我省密植栽培,用苗数量不大相适应,因此人工培育桑三倍体杂交组合(简称三倍体杂交桑),用种子繁殖,以适应生产需要,是急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自1986—1987年人工育成广东桑四倍体材料后,为开展人工培育桑三倍体杂交  相似文献   

18.
一、发病情况我场九里桑地于1964年冬种桑237亩,桑品种较杂,主要以荷叶白、桐乡青为主,从1972年秋开始在牧场附近,以桐乡青为主的桑园里开始发病。当时发病面积小,病情轻,只有少量新稍嫩叶呈油渍状斑点和不规则的多角形褐斑,当时没有引起重视,也未采取防治措施,到1974年夏秋季流行成灾,受害桑园面积达160亩以上,发病面积扩大到67.1%。其中80亩桑园发病比较严重,病  相似文献   

19.
<正> 据悉,1995年秋冬时节,乐山地区洪雅县开始出现大面积毁桑砍桑现象,全县已建成的8万亩成片桑园破毁掉的就有2.2万亩,约占全县总植桑面积的27.5%。这次洪雅毁桑呈现的特点是:平坝严  相似文献   

20.
杂交桑剪梢程度与产叶量的关系江西婺源县蚕桑办叶汉生江西婺源中云镇农技站王良忠桑树剪梢能提高春叶产量。对杂交桑剪梢情况的试验与报导还不多,为有利于提高杂交桑的产叶量,笔者于1994年春在中云镇中云村詹根源家10.5亩杂交桑桑园中选择了1.2亩长势相对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