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该文从油茶生物学特性、种植地选择、品种选择、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油茶的丰产栽培与管理技术,以期提高油茶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2.
油茶(Camelliaoleifera)是我国南方一种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木本油料树种。油茶造林的成败与油茶栽培技术紧密相关。本文结合油茶生长实际情况和多年油茶丰产栽培实践经验,从品种选择、整地、栽植、林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摘等方面进行了油茶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胡长贵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107-108
油茶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较高的食疗保健价值。黄山市是安徽省重点油茶产区,近年来产区林农积极发展油茶生产,油茶林面积快速增长。该文结合生产实践,全面总结介绍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认为立地选择和整地是油茶丰产的基础;采用科学造林、良种苗调配是丰产的关键;做好林地管理、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实现油茶丰产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油茶优质品种的选择和栽培及丰产技术措施一直以来是油茶大面积营造、丰产、管理的难关,本文综合陕南三市油茶优质品种引种、选育出的优质品系和品种,以及栽培、丰产、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对优质油茶经济林基地建设和油茶实际生产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南油茶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促进海南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结合长期实践对海南省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品种选择、土壤养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是油茶丰产栽培的3个关键因素,结合海南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抓好以上三方面的工作,同时注意整形修剪、杂草防治、合理间作与实时采收,是营建健康油茶林,实现海南油茶丰产栽培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兴宁地区油茶速生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兴宁地区油茶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包括林地选择、整地施肥、科学种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兴宁地区发展种植油茶实现早结丰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浙南山区油茶丰产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从造林地选择、良种选择、科学种植、抚育管理、种子采收等方面总结了油茶丰产栽培管理技术,以为油茶种植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树种选择、育苗地准备、播种育苗、造林地选择与整理、定植、定植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册亨县油茶丰产栽培技术,以提高油茶种植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油茶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从造林地选择、良种选择、科学种植、抚育管理、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种子采收等方面总结了油茶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油茶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油茶的生物学特性,并从林地选择、整地、种植、幼林管理、成林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油茶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杨燕贵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8):14-15,40
分析了仙游县低产油茶林现状、原因及低产油茶林改造的必要性和有利时机,并提出了低产油茶林改造的对策,为今后仙游县低产油茶林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测定了茶花、油茶花和杂花粉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首次使用高浓度茶皂甙对群蜂进行现场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茶花粉中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水解必需氨基酸的总量高于油茶花粉和杂花粉。试验证实了茶皂甙对蜜蜂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油茶高产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信阳市浅山丘陵的特点,笔者在走访信阳市知名油茶种植企业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整套适合信阳市的油茶种植技术。种植油茶应选择阳坡地建园、做好园地整体规划、进行带状整地、科学合理施肥、加强抚育管理、及时采收并在采收时注意不伤及茶树上的油茶花。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植物油在国家工业建设和人民日常生活中均占着重要的位置。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植物油更感到供不应求。党和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油料作物以满足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的指示是及时的和完全正确的。油料植物的种类很多,其中可供食用的也不少,主要的包括花生、大豆、油菜、芝麻、油茶等。这几种当中,从土地的充分利用和不与粮棉争地等方面来看,油茶更适合于长江以南各省的丘陵和山地大力发展。因为油茶有如下的几个特点:(1)油茶是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2)结果的年限长、产量高、收益的时间长;(3)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喜爱强酸性反应;(4)适合于丘陵和山地种植;(5)管理比较一年生草本油料作物简易省工。福建是我国多山的省份,适合于发展油茶生产的荒丘荒山很多,在本省大力发展油茶确实有远大的前途。在这个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不少,主要的包括: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和高光谱数据的树种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训练样本的选取是影响监督分类精度的直接原因之一,数据空间分辨率越高,训练样本要求越准确,而人机交互训练样本选取推广力有限。利用机载高光谱(AISA)和激光雷达(LiDAR)主被动遥感数据,探讨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训练样本自动提取技术以及适合树种识别的遥感变量。根据树木的结构和高度差异,开展树高分层掩膜试验,并计算光谱间夹角,在每个高度层中自动化优选树种的高纯度训练样本。计算植被指数、主成分分析等特征变量,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对研究区进行树种精细分类。实验表明:通过对阔叶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油茶Camellia oleifera的训练样本分层自动提取后再进行分类,激光雷达和不敏感色素指数变量能有效提高树种分类精度。其中高光谱+激光雷达+结构不敏感色素指数变量组合的分类精度最高,其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9.12%和0.86,阔叶林、马尾松、毛竹、杉木、油茶的用户精度分别为75.00%,100.00%,86.36%,90.91%和96.55%。该方法对本研究区森林树种的识别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茶油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TBA法研究了茶油对小鼠肝脏体外过氧化作用的抑制 ,研究发现 :茶油能有效清除激发态自由基 ,对肝脂质过氧化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药剂喷施处理对海南油茶保花保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茶试验基地设定15个处理,分别在花期喷洒不同类型及浓度的药物进行保花保果处理,并以喷洒清水为对照;采收成熟果实,测定其产量和单果重、横纵径、籽粒重等果实指标,进行生物统计分析,并结合喷洒成本,计算经济效益,筛选出海南油茶最适宜的保花保果药物及浓度。结果表明:0.5%硼砂、20 mg/L GA_3、800倍爱多收和0.1%硼砂+800倍爱多收+800倍高美施处理的株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0.5%硼砂处理的果实横纵径显著高于对照组;20 mg/L GA_3、0.1%硼砂、800倍爱多收处理的单果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处理的籽粒重和出籽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说明赤霉素、硼砂、爱多收、高美施等药物处理对增加油茶产量和提高单果重有显著性作用。这些药剂价格低廉企且易购买,对提高海南油茶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互叶白千层高精油优良单株的选择与等级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通过目测初选出的41株优良单株中,以茶树油国际标准(ISO4730-1996)为基准,以枝叶生物量、含油率、4-松油烯醇和1,8-桉叶油素含量为评价指标,运用独立标准选择法,复选出14个高精油优良单株.用多目标决策法将优良单株分为3个等级(1级5株、2级3株、3级6株).8株精选的优良单株,其生物量为230.86-1...  相似文献   

19.
黄锦祥 《农学学报》2015,5(5):57-61
以福建省宁化县紫色土区的土地侵蚀地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采取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通过样地和径流小区的观测,分析林地、坡耕地、茶果园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林草治理,随着治理年限的增长林草覆盖度明显提高,林草覆盖度2号(95%)>3号(80%)>4号(50%)>1号(35%);并且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增强了土壤肥力;从径流量及侵蚀量可以看出,鱼鳞坑种植油茶+生物带措施控制土壤侵蚀效果最显著,径流量及侵蚀量分别达到61.09%、97.33%,为宁化县紫色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宁化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0.
油茶籽粕加工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资源,油茶籽粕是其主要的经济加工副产物遥油茶籽粕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加工生产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用途十分广泛袁可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实际开发利用中,其开发利用深度远远不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因此油茶籽粕的综合加工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油茶籽粕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生化性质、综合利用以及加工技术,最后提出了油茶籽粕加工利用的前景展望,以期为我国油茶籽粕综合加工利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