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连通式油气悬架升降同步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基于调速阀和压力跟随元件的改进型连通式油气悬架系统.利用调速阀和压力跟随元件的有效组合,完成了系统刚柔性状态间的平稳切换,实现了大型工程车辆整车的同步升降.建立油气悬架系统AMESim仿真模型,对变负载工况下系统同步升高进行了仿真.搭建相关试验台,对该改进型系统进行试验研究,其升高过程的同步误差小于2.5mm,刚柔性状态切换平稳,悬架缸无抖动现象.试验与仿真结果吻合,既验证了改进型连通式油气悬架系统的可行性,又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在虚拟装配中.可以通过人机工程的仿真和运用来评估虚拟装配设计的质量和零部件的装配可达性。本文将人体模型作为虚拟装配的一个重要因素来研究.根据DELMIA中人体模型特点,阐述了人机工程在虚拟装配中的应用,并在DELMIA中进行了人机工程仿真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人机工程在拖拉机造型上的应用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人-机”系统设计阶段、“人-机-环境”系统设计阶段。在“人-机”系统设计阶段,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人-机关系;在“人-机-环境”系统设计阶段,强调人在系统中的重要性,强调人-机-环境的协调性。指出,研究人机工程在拖拉机造型上的应用,为拖拉机造型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拖拉机驾驶室设计中人机工程操纵性和舒适性存在的不足,根据GB/T 21935—2008标准对人体各个关节部位角度及长度的定义,结合GB/T 6235—2004对座椅标志点位置的推荐,通过理论计算建立人体各关节的数学模型。基于RAMSIS软件对人体操纵进行仿真分析,提出针对GB/T 21935—2008标准中规定的人机操纵舒适区和可及区优化后的范围,构建驾驶座椅两侧人体操作舒适区三维模型,结合RAMSIS软件对现有的拖拉机驾驶室内部操纵部件进行了校核优化。脚油门踏板面由最初与地板面夹角45°调整为35°,并将脚油门位置整体向外移25mm,制动踏板面宽度减短40mm,同时将主变速杆距离地面265mm处结构向外调整20mm,手制动初始位置抬高45mm。对优化后样机内各部件操纵力和行程进行实际测量及场地试验,验证了提出的人体操作舒适区三维模型的正确性。本研究为拖拉机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提供了一个操纵部件布置位置舒适区的数学模型,为后续拖拉机驾驶室设计提供参考,拓展了人机工程学在拖拉机设计领域内的应用,并提高拖拉机驾驶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5.
拖拉机离合器最大操纵力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蝶形弹簧式联动双作用离合器最大操纵力发生位置与计算方法,此方法将帮助设计者准确地计算出离合器操纵力,极大地改善人机操纵环境,降低产品开发的成本,对人机工程的完善有着巨大影响,对设计者评估操纵系统的合理性有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6挡自动变速器控制策略和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进行了基于dSPACE的电控系统快速控制原型仿真实验,通过自动变速器实验台架进行了相关实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dSPACE开发的控制算法满足性能要求,并能提高开发效率,为6挡自动变速器控制器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中小功率轮拖驾驶室基于虚拟人机环境的产品创新设计、人机工程分析、线性骨骼组构法等驾驶室设计方法的应用,认为在设计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极大地改善人机操纵环境,降低产品开发的成本,对拖拉机驾驶室设计方法和人机工程的创新将有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多轴车辆定比例转向系统理想模型和多轴车辆侧向动力学模型,通过对两模型定比例转向时的低速转向半径进行比较,验证了多轴车辆侧向动力学模型的合理性.基于该模型,分别分析了定比例转向系统和变比例转向系统的低速转向半径和高速操纵稳定性.结果表明:定比例转向的多轴转向系统低速机动性不够好,且高速稳定性很差;变比例转向的多轴转向系统在提高车辆机动性的同时,还能改善车辆的高速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车辆四轮相关时域随机输入通用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单轮时域随机输入模型产生机理基础上,建立了车辆四轮相关随机输入的滤波模型,在模型中根据各向同性假设直接得到了与车辆轮距有关的左右轮相干函数而无需实测相干函数,因此该模型适合各种车辆,通用性好,计算方便.所得路面功率谱与理论功率谱吻合很好,相关性也得到验证.该模型对车辆四轮相关频域随机输入模型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RAMSIS软件,对某拖拉机驾驶室进行了人机工程分析。通过建立满足中国人体库标准的第95百分位、第50百分位和第5百分位的男性人体模型,对驾驶室的舒适性、视野、可及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该拖拉机驾驶室的设计改进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