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庭院生态渔业 在房前屋后的空隙地开挖池塘,面积几十至几百平方米,塘中养鱼、虾、蟹、蛙等,塘上搭棚架种瓜果,塘边建圈舍饲养畜禽,畜禽粪便及其残饵养鱼,鱼粪肥塘,塘底淤泥作为瓜果菜的优质有机肥料,形成一个良好循环。  相似文献   

2.
塘泥还塘好     
养鱼池塘由于死亡的生物体、鱼的粪便、残剩的饲料和有机肥料等的不断积累,使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营养成分,在冬季整修池塘时,如果将挖出的塘泥收集起来,经过冻晒,明年就可作为肥料再次利用,使塘泥中的营养物质充分释放出来,变废为宝,节  相似文献   

3.
池塘是鱼的生活栖息场所。这一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池塘的产量。在养鱼池塘里,死亡的浮游动植物等生物体、鱼类的粪便、残剩饲料、有机肥料和泥沙等会不断沉淀、混合,而积起一层层淤泥。这种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淤泥在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溶解氧,造成鱼类缺氧浮头或死亡。而且,池塘的底层水中往往溶氧较少,这时就会使塘泥中的有机物质分解不完全,而产生对鱼类有害的硫化氢、氨、  相似文献   

4.
养鱼池塘的淤泥是由于死亡的生物体、鱼类的粪便、残剩饲料和有机肥料等的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混合,在池底逐渐形成的。清淤就是把这些淤泥进行清除和改善。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应用,池塘的放养密度增大,鱼产量的提高,池塘的清淤尤为重要。洛阳市吉利区非常重视清淤,每年冬季都要清淤,鱼产量已达到3000-4000千克/亩,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5.
养鱼池塘经过多年使用、由于在饲养管理中施放大量有机粪肥.投喂许多精饲料和青饲料,加之养殖鱼类的排泄粪便底池水中死亡的生物体和每年由塘埂坍塌冲刷流入塘中泥砂相结合,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成分十分复杂的淤泥。据测算鱼池每年池底要增加10公分左右厚的淤泥,年复一年,过多的淤泥使鱼池变得越来越浅。池底淤泥堆积过厚,即减少池水水体容积、影响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6.
小渔 《海鲜世界》1990,(1):31-31,33
青饲料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历来为畜禽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淡水鱼类养殖生产中,青饲料可作为肥料;还可以直接或经过加工后饲养草鱼或其它草食性鱼类,因此种植青饲料是解决养鱼肥料、饲料的一条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养鱼生产单位,可结合冬春两季池塘闲置期间或池埂、路旁、空闲地域,种植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利用种植优质牧草来饲养鱼类者日趋增多。深受养鱼户欢迎的优质牧草有:苏丹草、黑麦草、莪菜等,这些牧草不仅产量高,而且富含粗蛋白、维生素B1,粗灰粉等营养物质,确实是养鱼的优质饵料。如果在投喂优质牧草之前,将防治鱼病药物巧妙地施入牧草之中再投喂,这...  相似文献   

8.
三、种草养鱼的牧草栽培模式和供应体系高产、高效、低成本养殖业有赖于稳定的饲料基地建设,这不仅是因为饲草生产的低成本化和高效化,而且养殖业本身需要周年均衡供应大量饲草的特点,也决定了要发展养殖业,必须建设饲料基地。饲料基地建设必须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根据饲养规模的大小,决定饲料基地的规模;二是根据饲养的畜禽鱼的种类,建立相应的饲草供应体系。随着农业向种养加的产业化方向发展,种草养鱼和草食畜禽生产,都迫切需要种植牧草青饲料,建立饲草供应体系。前面介绍了可利用的牧草种类和青饲料栽培技术,下面着重介绍…  相似文献   

9.
浅谈池塘淤泥过厚的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鱼池塘由于死亡的生物体、鱼的粪便、残剩饲料和有机肥等的不断积累,加上泥沙沉积,使池塘逐渐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鱼池中保留一定厚度的淤泥是必要的,它能起到供肥、保肥和调节、缓冲池塘水质肥度的作用。但是,自池塘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大多数承包户为了片面地追求短期效益,只注重利用,而忽视维护池塘日常生产所需的环境条件,导致淤泥越积越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淤泥过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鱼产量下降。由于淤泥增厚,池底抬高,造成池塘的容量变小,池塘水温的日变化就会增大,饵料生物的产…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综合养鱼业也普遍开展。综合养鱼生产可以多种经营,利用草、粪肥等各种资源,通过不同动植物的多环节利用,最终转换为动物蛋白,增加淡水养殖产量。改善生态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池塘综合养鱼的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养鱼与饲养畜禽相结合,用畜禽粪便肥水,增加水中天然饵料,例如,鱼鸭混养、养牛、养猪、养鸡等;另一类是搞加工服务业;利用其下脚料直接喂鱼或肥水,例如,搞食品加工、屠宰场,开办旅馆饭店等。1992年,我们在市郊滦河村养鱼场搞多项目综合开发养鱼试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 渔场基本情况滦河渔场靠近滦河,总占地面积  相似文献   

11.
驯化养鱼是一种以吃食性鱼为主体鱼,利用鱼的条件反射,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的池塘养鱼形式。驯化养鱼因其技术简单实用,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目前,驯化养鱼已成为北方地区池塘高产养鱼的主要形式。由于吃食性鱼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铵氮,而我国池塘大多缺磷。因此,池水的氮磷比例不适宜,出现氮多磷少的状态,磷成为制约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进而限制滤食性鱼的生长;同时,铵氮含量过高会恶化水质,影响各种养殖鱼的生长。为了改善水质,挖掘池塘生产潜力,为驯化养鱼池塘寻找新的增产途径,我们进行了…  相似文献   

12.
节约养鱼饲料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文亭湖综合开发区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出以下四种节约饲料的有效方法,供大家参考。一、禽鱼混养在水面上建造养鸽、养鸡设施,鸡鸽粪随时掉入池塘,或在池塘边建棚养鹅、鸭、猪等畜禽,用新鲜畜禽粪便直接入池喂鱼,可大大节约养鱼饲料。但应注意加强水质的调节。二、诱虫喂鱼在夏秋季节,每亩池塘安装20瓦灯泡1只,每晚可诱来飞蛾、蚂蚱等昆虫5千克左右,或利用牛粪和猪粪培育蝇蛆喂鱼,能有效解决鱼类对高蛋白饲料的需求,效果很好。三、增加青料投喂一般每25千克青草料可…  相似文献   

13.
一、主养鲢、鳙模式鲢鳙为主养鱼,鲤、鲫、草鱼、团头鲂为配养鱼。适用于淤泥较厚的池塘,比如精养鲤、草鱼2~3年之后的池塘,改变思路,主养滤食性的鲢、鳙。以发酵过的人畜粪便配合化肥肥水,大量繁殖天然饵料,不投喂配合饲料,少量投喂青饲料,草鱼、团头鲂的粪便可以做为肥料充分利用。该养殖模式投资少,风险低,效益好,易管理。具体放养模式见表1。表1亩产500千克混养模式二、主养草鱼、团头鲂模式适用于新挖或淤泥较少、注水方便的池塘。草鱼、鲂为主养鱼,鲢、鳙、鲤、鲫为配养鱼。以投青饲料为主,不施肥。该养殖模式投…  相似文献   

14.
池塘底质的改良,是冬季池塘修整工作的重要环节。池塘经过一年养鱼后,由于残剩饲料、肥料、有机物碎屑、死亡的生物体和鱼类的排泄物等不断沉积起来,加上泥沙的混合,池底积起了一定厚度的淤泥。这层淤泥影响池塘水质,因而,对养鱼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肥水养鱼是我国传统养鱼的一大特色。目前施肥的种类大多为粪肥和化肥。这里向广大养鱼承包户介绍一种新的追肥方法——塘泥还塘。即每年的7~9月份,在成鱼塘中罱取池底淤泥,加粪肥或氨水或少量石灰,拌和均匀,然后全池泼洒,作为池塘肥料。也可在晴天中午用泥浆泵将池底淤泥吸起,  相似文献   

16.
万云辉 《内陆水产》1997,22(6):15-15
在养鱼生产中,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饲料的丰欠,但效益高低又取决于饲料的成本。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农村养鱼事业发展较快,特别是特种水产养殖发展更快。广开饲料门路,采用节粮型饲料养鱼是一条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现根据本地鱼用饲料情况和有关资料整理简介如下,供养殖户参考。1畜禽粪便养鱼家畜家禽粪便不仅含有较丰富的氮磷钾,而且粪中还含有未完全消化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除鲤、鲫、罗非鱼等直接摄食外,粪便肥水转化成浮游生物,为滤食性鱼类提供饵料。一般一头猪粪一年可生产鱼60kg左右,一羽鸭粪一年可生产鱼4…  相似文献   

17.
罗非鱼投苗前的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清淤池塘经养殖后,由于残饵、粪便、生物尸体等的沉积,在池塘底部形成一层黑色的淤泥,这层淤泥耗氧严重,同时释放有害物质,对养殖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投苗前一定要清除。首先要抽干池塘里的水,如果淤泥较多,可以用高压水枪把淤泥冲起,再用污水泵抽走;如果只有较少的黑色淤泥,也  相似文献   

18.
经过多年养鱼的池塘,由于肥料和饵料残渣、鱼类粪便、泥沙杂质日积月累,加之风雨、水流侵蚀塘埂,使塘中积存大量淤泥和腐殖质,多种致病细菌和敌害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鱼塘老化,如不及时改造,会直接影响第二年养鱼产量。现将改造方法介绍如下。 一、寒冬晒塘 把塘水放干,利用立冬至立春这段季节,由于日夜温差大,温度最低,潜伏塘底的有  相似文献   

19.
唐文联 《内陆水产》1995,(12):16-16
池塘底质的改良,是冬季池塘修整工作的重要环节。池塘经过一年养鱼后,由于残剩饲料、肥料、有机物碎屑、死亡的生物体和鱼类的排泄物等不断沉积起来,加上泥沙的混合,塘底积沉了一定厚度的淤泥。这层淤泥影响着池塘水质,因而,对养鱼也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草鱼是淡水鱼中生长速度较快的经济鱼类,它是广大群众喜爱的食用鱼之一,在池塘养鱼中,草鱼增产潜力大,草鱼排出的粪便可以肥水,抓好草鱼饲养能促进其它鱼类的生长,因此,池塘养鱼能否高产,草鱼占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