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究稻虱缨小蜂适宜冷藏的虫态以及冷藏温度和冷藏时间,在5℃~12℃范围内对稻虱缨小蜂各虫态进行冷藏。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卵冷藏后部分不能正常孵化,不适合在卵期进行冷藏。稻虱缨小蜂在幼虫期和蛹期冷藏,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缩短;对性比和子代数不造成影响;羽化率随着冷藏温度的下降而下降,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幼虫期不同虫龄之间以及不同虫龄与蛹龄之间的羽化率无显著差异;11℃冷藏的羽化率受冷藏时间的影响最小,冷藏20d的平均羽化率高于80.00%,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隐羽化期和成虫期受低温和冷藏时间的影响较大,不适合冷藏。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冷藏效果最好的虫态为幼虫期和蛹期,11℃为适宜冷藏温度。  相似文献   

2.
丽蚜小蜂的低温贮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低温3、8、10和12℃中,贮存被丽蚜小蜂寄生的温室白粉虱黑蛹,经过15、20、25、30和35天后的结果指出:温度越高,羽化率也越高。贮存时间越长,羽化率越低。在12℃中贮存20天,羽化率为87%,与对照93%差异不显著。带叶贮存比不带叶贮存羽化率为高。贮存时,寄生蜂的发育时期(黑蛹日龄)对羽化率无明显影响;但贮存已发育3天以上(即4日龄以上)的黑蛹,在贮存期间(20天内)陆续有羽化。黑蛹贮存20天后羽化的丽蚜小蜂,其产卵量较对照减少48%,寿命也从18.9天减少为13.8天;贮存25—30天后影响更显著。初羽化的成蜂在12℃中贮存5天后,死亡率虽仅2%,但产卵量比对照减少76%。  相似文献   

3.
不同营养源对细点扁股小蜂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管饲养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源对细点扁股小蜂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蔗糖、蜂蜜饲养的雌蜂和雄蜂寿命差异显著(P<0.05),而花粉、清水和对照饲养的雌蜂和雄蜂寿命差异不显著;补充蜂蜜、葡萄糖、蔗糖等营养均能显著延长细点扁股小蜂的寿命,与补充花粉、清水处理相比,平均寿命延长了3~9倍;20%蜂蜜饲养效果显著高于其他浓度,雌蜂寿命达到(35.2±1.1)d,较无饲喂处理寿命延长14倍以上;产卵量方面,10%和15%葡萄糖饲养效果显著高于其他浓度,雌蜂产卵量分别达到(67.5±3.4)粒和(65.6±2.7)粒,是清水饲喂处理的10倍以上.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细点扁股小蜂的大量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低温对金纹细蛾越冬蛹及蛹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金纹细蛾Phyllonorycter ringoniella (Matsumura)最佳保种方法,在室外变温和恒温冷藏两种条件下研究低温对其越冬蛹及蛹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室外变温贮藏60 d,祼蛹和虫疤叶内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5.3 d和20.5 d,与非冷藏正常发育的对照比较差异显著;恒温冷藏120 d,祼蛹和虫疤叶内蛹发育历期分别为23.5 d和29.6 d,与对照差异显著。室外变温贮藏60 d时,祼蛹及虫疤叶内蛹的羽化率接近60%;恒温冷藏105 d时,祼蛹和虫疤叶内蛹的羽化率大于60%。75~120 d内,羽化畸形率依次为室外虫疤叶内蛹>室外祼蛹>冷藏祼蛹>冷藏虫疤叶内蛹。恒温冷藏对雌、雄蛾寿命无明显影响,但雌雄性比随冷藏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增大,室外变温贮藏75 d以上,羽化的雄蛾平均寿命显著缩短。恒温冷藏对产卵行为无显著影响,随冷藏时间的延长,雌蛾平均产卵量下降,但孵化率增加。研究表明,恒温冷藏虫疤叶是较好的保种方式,以4℃冷藏105 d最佳。  相似文献   

5.
布氏潜蝇茧蜂是橘小实蝇等多种实蝇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为满足生物防治所需的大量虫源,常常需要对分批饲养的布氏潜蝇茧蜂蛹进行贮藏备用。因此,本文研究了贮藏温度及贮藏时间对不同蛹龄布氏潜蝇茧蜂羽化的影响,基于此,进一步研究了4个低温贮藏处理对羽化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温度、时间、蛹龄及其交互作用对布氏潜蝇茧蜂的羽化率具有显著影响,仅9日龄蛹在13℃下贮藏10 d及15 d后对其羽化率无显著影响,分别为73.10%及68.31%。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上述两种冷藏处理对布氏潜蝇茧蜂羽化成虫的干重、飞行能力、寿命、繁殖子代数及生命表参数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本研究对优化布氏潜蝇茧蜂的低温贮藏技术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低温贮存被寄生的烟粉虱伪蛹对丽蚜小蜂种群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低温贮存被丽蚜小蜂寄生的B型烟粉虱褐色伪蛹对丽蚜小蜂种群品质的影响。1~6日龄褐蛹于11℃贮存10d的结果表明,3日龄褐蛹中羽化的成蜂寿命、产卵量和刺吸量均优于其他日龄;在11℃下贮存10、20、30d后,上述生物学指标和种群参数均随贮存天数增加而明显降低,其中以10d的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较未贮存的差异小。  相似文献   

7.
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作为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目前已实现了规模化繁育,广泛应用于设施蔬菜粉虱类害虫的防控。该寄生蜂在大面积释放前往往要进行数量储备,因此低温贮藏是实现其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明确丽蚜小蜂蛹期最适贮藏发育阶段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低温贮藏方式对丽蚜小蜂生长发育和适合度的影响,并在温室条件下明确了低温贮藏对其扩散和寄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丽蚜小蜂的蛹在4℃和8℃下低温贮藏仍可继续发育,解剖低温贮藏后未羽化的丽蚜小蜂发现其死亡主要发生在蛹的发育初期和后期,蛹的发育中期死亡比例最低;贮藏前经历适度的低温诱导(12℃/7 d)可以显著提高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寄生量和成虫寿命(P<0.05);温室条件下未经低温贮藏的丽蚜小蜂主要在1~4 m范围内扩散,而低温贮藏后羽化的丽蚜小蜂主要在1~2 m范围内扩散;适度的低温诱导(12℃/7 d)同样可以明显提高丽蚜小蜂在温室条件下的寄生率(P<0.05)。研究结果对于更好地发挥丽蚜小蜂在生物防治中的控害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卵低温保存技术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表明:冷藏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赤眼蜂的发育阶段、发育温度和冷藏时间,均能影响蜂的羽化率和产卵量。以在8℃、25℃变温中发育到卵后期冷藏的寄生卵,羽化率和雌蜂产卵量最高。冷藏90天,羽化率为87.5%,单雌产卵55.8粒。  相似文献   

9.
周期性高温对丽蚜小蜂田间应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高温逆境条件下丽蚜小蜂在田间的释放效果及高温对丽蚜小蜂生长发育、生殖及存活的影响,设计了田间及室内验证试验。在夏季高温季节监测棚内温度,并释放丽蚜小蜂,测定其对粉虱的防治效果。在室内周期性重复高温(26、30、35、40、45℃),测定高温对丽蚜小蜂羽化率、寿命及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高温季节释放丽蚜小蜂,其对粉虱的控制效果较差,并且在田间寄生率较低。温度升高,丽蚜小蜂蛹羽化率、寿命及产卵量均随之降低。26~45℃丽蚜小蜂羽化率从93.45%降至0;寿命从13.55 d下降至1 d;产卵量从92.05头下降至0头。繁育丽蚜小蜂的温度最好控制在30℃以下;在田间应用过程中棚内温度不要长时间保持在35℃以上,否则严重影响丽蚜小蜂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温度、遗传背景和雌蜂日龄对孤雌产雌松毛虫赤眼蜂生殖表型和Wolbachia滴度的影响,在22℃和29℃下处理两种遗传背景(彰武、西丰)的孤雌生殖松毛虫赤眼蜂,逐日统计子代蜂生殖表型指标(雄性比,间体率)、适合度指标(日产卵量,羽化率)和Wolbachia滴度。结果发现,29℃下子代蜂雄性比和间体率显著高于22℃处理的子代蜂,但29℃下雌蜂体内Wolbachia滴度和日产卵量均显著低于22℃处理的雌蜂。彰武种群雄性比显著高于西丰种群,但其日产卵量显著低于西丰种群。随母代蜂日龄增加,子代蜂雄性比和间体率均上升,但日产卵量和羽化率均下降。结果表明温度、遗传背景和日龄均影响孤雌产雌松毛虫赤眼蜂生殖表型。研究结果将为改善孤雌产雌赤眼蜂规模化繁育和田间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红铃虫甲腹茧蜂Chelonu spectinophorae Cushman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了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红铃虫甲腹茧蜂从卵至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8℃,有效积温为276.1日·度;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8℃,有效积温为119.9日·度。在20~36℃范围内,红铃虫甲腹茧蜂卵-幼虫历期、蛹重、化蛹率、羽化率等各生命参数均是随温度的变化表现为先升后降,其在28℃时的历期最短、蛹重最重,化蛹率、羽化率及繁殖力等最高,由此可以推断出其最适温度为28℃。本文为红铃虫甲腹茧蜂的大规模工厂化繁育和田间生物防治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幼虫取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小地老虎Agrotisipsilon、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4种鳞翅目害虫卵和棉蚜Aphis gossypii共5种食物时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幼虫取食棉铃虫卵时发育历期最长(12.95 d)、蛹期最短(9.69 d),取食棉蚜时发育历期最短(10.28 d)、蛹期最长(10.39 d);幼虫食物对蛹重、成虫羽化率、产卵前期、产卵量和寿命均无显著影响(P〉0.05)。飞行能力测试中,幼虫食物显著影响成虫的累计飞行时间和平均飞行速度,而对成虫累计飞行距离则无显著影响;幼虫取食棉铃虫卵时成虫累计飞行时间最长(13.58 h)、飞行超过10 h的个体占60%,平均飞行速度最小(0.49 km h 1)、所有个体飞行速度均小于1.0 km h 1;取食棉蚜时成虫累计飞行时间最短(9.38 h)、飞行超过10 h的个体仅占36.85%,平均飞行速度最大(0.75 km h 1)、21.05%个体飞行速度大于1.0 km h 1。结果说明,幼虫食物是影响日本通草蛉个体发育和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七星瓢虫不同虫态的低温贮藏条件,本研究在不同恒定低温-时间与变温预处理后恒定低温-时间组合下分别测定了七星瓢虫卵、蛹及成虫的孵化率、羽化率及成虫存活率。结果表明,无论恒定低温或变温预处理,卵在常温下3 d均可孵化,恒温和变温的孵化率分别为72.56%和73.93%,且当保存时间不超过5 d时,卵在8℃、10℃及12℃时孵化率均在50%以上,保存时间为10 d时,卵在10℃及12℃时孵化率均在50%以上。七星瓢虫蛹在恒温和变温预处理条件下,在10℃保存3 d时均可完全羽化,且羽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当保存时间达到50 d,恒定温度在2℃、4℃、6℃和8℃下畸形率达到了100%,而其余保存天数下均未出现畸形率,当变温预处理后,仅在2℃下保存20、30和50 d分别出现100%、50%和100%的畸形率。在25℃保存时,恒温和低温预处理下的成虫保存40 d时,全部死亡,但恒温8℃下保存60 d和变温预处理10℃下保存60 d的成虫存活率分别达到60.46%和63.29%。综合分析表明,一定时间下的恒定低温和变温预处理保存均能延长七星瓢虫卵、蛹及成虫寿命,从而为七星瓢虫不同虫态商品化及其货架期的延长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4.
短时高温暴露对草地贪夜蛾存活及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短时高温暴露对草地贪夜蛾存活和生殖的影响,为其夏季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分别以卵、不同龄期幼虫、蛹、成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时间高温暴露处理,研究高温暴露处理后幼虫和成虫的成活率,幼虫的化蛹率、羽化率、蛹重以及成虫的生殖能力.结果 表明.37℃对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40℃暴露4h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环境因子对云南蝠蛾蛹发育羽化的影响,采用三元一次正交组合设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层深度条件组合对云南蝠蛾蛹历期、羽化历期、羽化率、羽化出土率的影响,并分别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不同环境因子组合处理对云南蝠蛾蛹的发育羽化有显著影响,其中以土壤温度16℃、土壤含水量60%、土层深度5 cm组合条件下蛹历期最短,为18.41 d;羽化历期最短,为17 d;羽化最为集中;羽化率、羽化出土率结果最好,均达到了96.67%,在土壤温度8℃、土壤含水量30%、土层深度15 cm的组合条件下羽化率和羽化出土率均最低,均为33.33%;在土壤温度8℃、土壤含水量60%、土层深度5 cm的组合条件下蛹历期最长,为36.75 d。从回归分析来看,土壤温度对蛹的发育羽化起着主导主用,特别是对蛹历期、羽化历期、羽化率的影响,在这三个回归方程中,其偏回归系数绝对值最高,分别16.2、9.70、5.94;土壤含水量对羽化出土率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其偏回归系数最高为75.42,对羽化率的影响仅次于土壤温度,而对蛹历期、羽化历期影响较小;土层深度对蛹历期、羽化出土率的影响分别次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其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分别为0.46、7.92,对羽化历期和羽化率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绿豆象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绿豆为食料饲养绿豆象,在20、25、30和35℃等4个温度条件下,逐日观察记录绿豆象产卵量、卵孵化数和成虫羽化数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绿豆象卵期、豆内期、未成熟期、雄虫历期及雌虫历期逐渐缩短,温度从20℃升至35℃时,卵历期从18.33d缩短为4.40d,豆内期从36.43d缩短为15.20d,未成熟期从54.76d缩短至19.60d,雄虫历期从43.93d缩短至8.07d,雌虫历期从25.33d缩短至8.07d。在20℃下,绿豆象卵、豆内期及未成熟期存活率均最低,且与其他3个温度差异显著。在20℃下,绿豆象产卵历期最长,为20.67d,但总产卵量及雌性比例均较其他3个温度低,分别为43.33粒和33.27%。绿豆象卵、豆内期、未成熟期及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69、11.11、12.03和13.73℃,有效积温分别为82.63、342.87、427.94和565.59日·度。在35℃时,绿豆象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大,分别为0.044 58和1.045 58。研究结果表明,在30~35℃条件下,最有利于种群增长,为绿豆象发育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17.
低温驯化是昆虫应对外界环境低温的重要生存策略,驯化温度、驯化时间和冷藏时间是低温驯化方法中的关键因子。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方差分析法检验了不同驯化温度、驯化时间和冷藏时间对用米蛾卵培养的玉米螟赤眼蜂4℃冷藏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驯化温度和驯化时间交互作用对玉米螟赤眼蜂冷藏后的出蜂情况影响显著,当15℃驯化10 d后冷藏,出蜂卵数达到峰值为66.75±3.50,其出蜂率为(64.91±2.04)%;当10℃驯化20 d后冷藏,出蜂卵数为56.75±4.84,出蜂率达到峰值为(75.50±6.78)%。冷藏时间对玉米螟赤眼蜂低温驯化后的出蜂情况影响显著,其出蜂卵数和出蜂率均在冷藏60 d和90 d达到最大,出蜂卵数分别为53.61±3.64、55.39±3.51,出蜂率分别为(66.07±4.17)%、(68.30±4.08)%。研究表明,驯化温度、驯化时间和冷藏时间对低温驯化效果均有一定影响,低温驯化能增强玉米螟赤眼蜂的耐寒性,适于其长期冷藏,本试验中的最佳低温驯化条件为15℃驯化10 d。该研究结果对玉米螟赤眼蜂的低温耐受性研究及低温贮藏技术探讨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低温下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的最佳储存时长,本试验在10 ℃条件下储存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研究不同贮存时长后成蜂的子代发育历期和数量。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雌蜂死亡率随储存时长增加逐渐增加,60 d时死亡率较低,其累积死亡率为6.90%,至120 d时,累积死亡率达42.46%,雄蜂寿命明显比雌蜂短。不同储存时长对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子代发育历期影响显著,短期储存雌蜂可以缩短松褐天牛肿腿蜂的产卵前期。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发育历期随着成蜂储存时长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其中卵历期差异较小,平均为3~4 d,幼虫历期、蛹历期和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差异显著。随着成蜂储存时间的增加,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总数和子代雌蜂数呈下降趋势,不储存的子代总数和子代雌蜂数最多,平均59.96头和57.92头;至150 d时,子代总数和子代雌蜂数均显著下降,仅30.52头和26.04头。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雄蜂数和雄性比在储存150 d时显著增加,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以上研究表明:10 ℃下,储存60 d为最佳储存时长,最长不宜超过120 d。本试验为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储存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取食不同浓度的蜂蜜、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清水对照对伞裙追寄蝇寿命、日均存活率、产卵量、产卵期、逐日产卵量,以及子代发育历期、寿命、寄生率、羽化量、雌蝇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0%的蜂蜜水处理的伞裙追寄蝇,雌蝇平均寿命为33.13 d,雄蝇平均寿命为21.71 d,与清水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喂食10%蜂蜜水的雌蝇存活天数最长为51 d。补充10%蜂蜜水的伞裙追寄蝇产卵量和日均产卵量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70.20和13.77粒/d。10%蜂蜜水喂食的成虫其子代羽化出的雌蝇平均寿命最长,为35.41 d。不同营养源对伞裙追寄蝇子代蛹重、寄生率、雌蝇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