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文章论述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主要生态学理论及其应用.在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中应该以群落生态演替的观点进行生态景观带(面)的建设,应用基于演替原理得出的生态恢复参照系来指导;按群落学的观点进行景观节点(点)建设,依据群落学和生物多样性原理,建立多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组成的景观节点群落,以作为景观线带物种的补偿地;以生态美学与生物多样性的观点进行绿化景观林带(线)的建设,利用群落的时间格局进行绿化景观林带生态美学的构建,利用群落的空间格局进行绿化景观林带的生物多样性构建;可应用边缘效应原理和种间相互作用原理来构建与管理生态景观林带.  相似文献   

2.
针对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特点及目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遵循"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物种种间关系、生态位、群落演替、生物多样性及景观生态学"等设计原理,提出"小群落混交"的群落生态设计方法,以及包含营林工程体系、辅助工程体系、保护工程体系、环保节能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的"5S模块化"设计途径,并对广深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深圳段进行典型设计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生态学理论在生态景观林带的建设工作当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对生态学理论的充分应用,能够充分推动生态景观在区域建设当中的实用价值,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全方位纵深化的提升。基于群落生态演替理论、群落学生态理论和生态美学理论,结合广东省具体实例,对生态学理论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推动生态景观建设理念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山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广东省中山市不同的生态景观林带类型,分析了中山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过程中在造林、景观节点建设及取土场、采石场生态植被修复等方面采取的一些关键技术措施,对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森林和园林和谐统一的森林生态网络和城市森林绿化网络,建设宜业宜居的“幸福中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广东省中山市不同的生态景观林带类型,分析了中山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过程中在造林、景观节点建设及取土场、采石场生态植被修复等方面采取的一些关键技术措施,对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森林和园林和谐统一的森林生态网络和城市森林绿化网络,建设宜业宜居的“幸福中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是一项系统生态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山地造林绿化,也不是一般的园林景 观绿化,它是一项以营建线型森林景观为主、兼顾点和面的国土绿化工程,但由于个别地方对林带建设 的内涵理解不足,出现人工植被群落痕迹明显、过度追求景观效果、大量引进外来树种、超大规格苗木 上山上路、景观不协调、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因此,文章将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重点研究了 广东省高速公路、铁路生态景观林带的营建模式,以期解决现有生态景观林带存在的建设问题,提高生 态景观林带建设的生态效益及景观效果。设的生态效益及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生态景观林带类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指出了在作为城市出入口的公路打造生态景观林带,构建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绿化景观对构建和谐统一的森林生态网络和建设宜居城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汕头生态景观林带现状和树种材料进行调查分析,应用景观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森林美学等原理,初步选择适宜的生态景观林树种,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设计不同的树种配置模式,并对景观类型设计、营造林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推进广东省汕头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国土绿化》2015,(4):48
近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交通、公路部门加强公路沿线生态绿化景观建设和养护工作。一是抓住春季绿化施工的黄金季节,推进高速公路绿化景观林带的建设,对未完成绿化景观建设的路段,抓紧按计划推进;对已完成的路段,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和查漏补种工作,确保如期实现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目标。二是总结经验,确保新建(含改扩建)高速公路生态绿化景观与主体工程同步  相似文献   

10.
林业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总体情况而言,林业生态景观林带在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生物多样性、生态完整性以及在避灾减灾和各林种整体协防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林带植物的造景功能,做到了功能和景观的完美结合,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有机一体。在此,笔者基于实践就林业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相关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走向生态文明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以贵阳·红枫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为例,探索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中绿色建筑、绿色景观、绿色交通的设计方法,典型湿地景观的营造方式,以及生态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立足群岛的特点,从整体性与异质性2个层面,解析了舟山群岛森林城市建设的本底条件特点,即空间格局的关联性、原生环境的脆弱性、原生资源的珍稀性、岛屿景观的丰富性,以及人文风情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基于群岛型森林城市与其他类型森林城市的建设条件的对比启示,以及国内外海岛城市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形成了"保护优先、保护与发展兼顾、保护与提升结合"的建设策略和对应于该建设策略的具体对策:一是针对群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森林城市建设中优先保护现有生态资产;二是立足群岛天然环境,森林城市建设中发展高端休闲康养产业;三是海岛渔村绿化美化建设与民宿旅游相结合,森林城市建设中重点建设海岛风情生态社区;四是加强岛屿绿道网络的互联互通,森林城市建设中注重群岛内绿道慢行串联;五是把握不同岛屿的生态景观风貌格调,森林城市建设中注重塑造主题鲜明的特色离岛;六是针对群岛土地资源稀缺的客观性,森林城市建设中创新生态建设的灵活机制和模式。  相似文献   

13.
于冰沁  杨辉  富宇 《广东园林》2011,33(1):16-19
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为了更好地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设计师力求将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湿地栖息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建成适宜的湿地景观.文章以上海崇明西沙湿地景观为例,分析了崇明西沙湿地生态现状及其生态旅游资源,结合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经验提出了崇明西沙湿地在...  相似文献   

14.
简要回顾了广州森林公园发展历程,分析了广州森林公园建设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指出后亚运时代、低碳背景下广州森林公园建设要适应广州城市发展战略与国际中心城市地位要求,秉承"保护性开发"和"景观绿色项链"+"景观生态谷"理念,实现区域资源特色整合,优化结构布局,提升生态防护、游憩、防灾减灾、景观及科普等多功能,打造国际生态品牌,为宜居城市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食物生产、人类健康和城市安全的必要保障,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能够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持生境稳定性和提高景观连通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空间途径。以吕梁市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法定量评估生态斑块重要性,辨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和战略点,构建市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景观格局中核心区、桥接区、孤岛为林地和水域要素主要构成;沿吕梁山脉带状分布的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性较大,西部生态源地面积较小且斑块重要性相对较低;"两纵,多横"的生态廊道布局和战略点布设,有效提高了市域生态结构的完整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市域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景观网络结构侧重于反映景观功能,是描述景观生态过程的参数之一。将景观网络结构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景观网络结构在株洲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认为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城市绿地景观的多样性,还应注意发挥城市绿地景观网络结构的作用,以确保城市绿地系统真正发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理念和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我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之一。经过50多年的建设历程,保障了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严重的防护林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要提高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单纯是建设技术问题,更重要是建设理念问题。本文从景观生态、系统经营、多样性保护、生态演替、生态经济等原理,探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理念和发展趋势,为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经营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聂磊 《广东园林》2007,29(4):64-68
从节约型园林的背景、特征、内容和目标出发,探讨了节约型园林与生态园林的相关性。以功能过程为导向的开放式城市绿地生态理论作为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主要理论依据,指出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由生态绿地格局理论、群落营造理论、循环工艺理论、生物修复理论、立体绿化理论等构成,并且分析了技术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与功能。最后明确了建设节约型园林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尤其是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描述了生态景观林带的背景、概念和组成,以及广东省高速公路用地红线内的建设内容和相关研究。从点、线、面三个不同景观层次,探讨如何从园林的角度将高速公路用地红线内的生态景观林带打造成具有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森林绿化带,为以后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