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二点委夜蛾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种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点委夜蛾已成为我国夏玉米苗期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目前对其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研究少见文献报道。本文系统研究了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虫龄结构及老熟幼虫生物学特性,对其寄生性昆虫天敌和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4龄以上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均可做茧休眠越冬,翌年大部分幼虫直接在茧中化蛹,部分幼虫爬出茧外继续取食后化蛹。越冬代老熟幼虫的体长、体重和头壳宽度变化较大,且三者间无显著相关性。越冬代蛹个体间大小差异较大。大多数雌蛾的体长比雄蛾略小,雌虫产卵期可持续5~11 d,卵量平均为277粒/雌,单粒散产,雌、雄蛾平均寿命较主害代长,分别为11.00 d和18.67 d。死亡虫体寄生物分离鉴定发现,5.22%被寄生蜂寄生,发现3种寄生蜂,1种重寄生蜂;从60.29%的死亡虫体中分离出4种真菌,分别为球孢白僵菌、绿僵菌、黄曲霉和青霉;从21.74%死亡虫体中分离出细菌,除黏质沙雷氏菌外,还有一种球菌和一种杆菌。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二点委夜蛾发生世代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2005年河北省首次发现报道的夏玉米苗期的新害虫,危害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监测数据,研究其发生世代。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每年发生4代。4-5月为越冬代成虫期,6-7月上旬为1代成虫期,7月中旬-8月上旬为2代成虫期,8月中旬-9月下旬为3代成虫期。其中1~2代成虫蛾量大,蛾峰明显,以第2代幼虫为害玉米苗最为严重,越冬代成虫和第3代成虫蛾量较少,蛾峰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3.
室内设置16、19、22、27、32℃5个温度梯度,用玉米、黄豆、花生、小麦4种食料饲喂二点委夜蛾幼虫,测定了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组建了二点委夜蛾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4种食料的二点委夜蛾幼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食料不同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差异较大;在不同温度和食料下,二点委夜蛾种群趋势指数、净增殖率、世代平均周期、周限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等生命表指数也有所不同。22~27℃是其适宜生长发育温度范围,黄豆和小麦是其较适宜的寄主。  相似文献   

4.
二点委夜蛾越冬虫态及其在越冬场所的空间分布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越冬虫态及其空间分布,为二点委夜蛾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模拟大田自然环境观测区和大田环境下不同类型作物田二点委夜蛾越冬情况的系统调查,明确了二点委夜蛾是以休眠的老熟幼虫结一土茧或叶茧越冬,在空间分布上主要是在地表,占越冬幼虫的77%以上,部分叶茧在覆盖物中越冬.棉田、花生田、豆田、药材田、杂草地等多种田块的残留秸秆枝叶覆盖地为其越冬场所.棉田、豆田、杂草地的越冬存活率研究表明,棉田越冬存活率相对较大,秸秆覆盖厚度对存活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二点委夜蛾冬前田间调查及越冬虫态研究简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11年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对二点委夜蛾越冬虫态及冬前幼虫的田间分布、虫龄、虫量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二点委夜蛾多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冬前幼虫主要栖息于有叶片遮蔽或落叶覆盖的地块,普遍为5~6龄。在甘薯地、大豆地、花生地和棉花地虫量较多;果园、蔬菜地、小麦地、玉米地等地块虫量少。幼虫生存与栖息地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但室内饲喂显示,幼虫为多食性,喜食多种作物、蔬菜及杂草,甚至可以枯叶为食存活。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光周期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温度24±1℃、相对湿度(80±5)%以及13个不同光周期的条件下测定二点委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成虫生殖等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当光照时数≥16 h时,二点委夜蛾幼虫至产卵前期的总发育历期在33.7~40.7 d之间,无休眠个体产生,成虫获得率在67.0%~78.7%之间,单雌产卵量在335.3~382.4粒之间,种群趋势指数在116.4~144.0之间。当光照时数16 h时,二点委夜蛾幼虫至产卵前期的总发育历期在40.2~63.2 d之间;老熟幼虫或蛹中的部分个体出现休眠现象,并以老熟幼虫为主;各处理间总休眠率在18.4%~79.6%之间,成虫获得率在15.3%~66.0%之间,单雌产卵量在275.8~419.0粒之间,种群趋势指数在30.4~122.6之间。表明长光照有利于二点委夜蛾的生长发育及生殖。  相似文献   

7.
蓼科杂草的重要天敌——蓼蓝齿胫叶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仕田 《植物保护》2002,28(1):52-53
蓼蓝齿胫叶甲是蓼科杂草的重要天敌 ,以成虫、幼虫取食寄主叶片、叶柄和和植株生长点 ,导致全株枯死。该虫在宜昌 1年发生 1代,2月底至 3月初成虫出蛰取食、交配产卵 ,3月中旬始见幼虫,4月上旬至 6月上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4月中旬以后成虫陆续羽化 ,以未交配成虫在土壤中越夏越冬。该虫历期卵7~10d ,幼虫10~20d ,蛹5~10d ,成虫期长达1年之久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一种新的重要苗期害虫,为摸清二点委夜蛾在山西省的发生规律及动态,在山西设置了4个试验点,通过田间定点调查与随机普查、性诱和灯诱等方法对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发生世代和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可在本地越冬;在山西南部冬小麦-夏玉米复播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出土,第1代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第2代成虫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第3代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根据调查和诱虫结果,绘制了二点委夜蛾在山西临汾的年生活史;二点委夜蛾的分布范围不仅在山西南部夏玉米区,在山西中北部忻州市的春玉米区也有发生,但种群数量很少,不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9.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总结前期初步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发生省份调查经验,提出二点委夜蛾成虫发生期调查、幼虫系统调查、发生为害普查、越冬虫源调查办法和预报技术。同时,提出了如虫态调查、发生世代和生物学特性等有待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明确了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小麦玉米连作区1年发生4代。1、2代幼虫以取食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主,3、4代幼虫转移到豆类、薯类等匍匐或有落叶的农作物造成的隐蔽潮湿处取食。该虫可在当地越冬、越夏。以成虫飞行或借风力进行扩散为害,未发现大规模迁飞为害习性。2代幼虫是为害夏玉米的主害代。通过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和高效成虫杀灭技术,幼虫期治早、治小,大龄幼虫应急防控,可以达到控制二点委夜蛾为害、减少产量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河北省馆陶县进行连续6年的系统监测,调查二点委夜蛾各代成虫消长趋势和发生盛期,以及2代幼虫(主害代)在玉米苗期和不同生态调控措施下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当地二点委夜蛾成虫1年发生4代,各代成虫呈现越冬代数量最低、1代大幅增加、2代继续增加、3代显著下降的趋势。2代幼虫都集中在玉米3~6叶期为害,大喇叭口期后为害明显减弱,个别地块虽有一定虫量,但已不再为害玉米根部。  相似文献   

12.
鲁西南地区二点委夜蛾发生代数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分析近两年黑光灯诱蛾量和田间调查幼虫发生动态,并结合越冬试验,明确了二点委夜蛾在鲁西南地区发生世代情况。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鲁西南地区可以越冬,一年发生4代。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生活史观察和成虫动态监测发现,苹果蠹蛾在新疆库尔勒市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或树干翘皮、裂缝和树洞中越冬。越冬代老熟幼虫在4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6月上、中旬为1代幼虫蛀果为害期,7月上旬为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出现第3代幼虫。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一直能够诱到苹果蠹蛾成虫。在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没有间断期。说明其世代重叠现象较明显。根据当地苹果蠹蛾的发生消长动态,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为探明该虫在安徽地区的越冬能力,本研究利用人工接虫的方式模拟草地贪夜蛾冬季的田间存活状态,调查幼虫存活率、龄期、植株被害率,并利用线性模型预测草地贪夜蛾田间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田间平均气温低于10℃并持续8~10 d时死亡率达到100%;10月15日接入的草地贪夜蛾幼虫无法完成完整世代周期,但仍能为害玉米幼苗,接虫后30 d玉米植株的被害率均达100%;根据模型公式,采用10月15日至11月18日期间的温度预测发育历期,得到卵、幼虫、蛹以及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为9.23、46.86、40.70、69.38 d。本研究初步探明了草地贪夜蛾在安徽地区的越冬规律,研究结果为虫情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甜菜夜蛾近几年在徐州地区重发生频率增加。在该地1a发生5代。在当4月份5cm土温稳定通过13℃时,黑光灯下始见越冬代蛾,10月份5cm土温稳定通过10.5℃时,终见末代蛾。从二、三代开始出现世代重叠。成虫多产卵于叶片反面。幼虫主要取食叶片,以二至四代幼虫为害最重,多数老熟幼虫入5cm表土化蛹。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6~4.2d、8.2~12.5d、5.6~8.7d。夏季降水量、种植业结构、寄主长势、杂草密度及外地虫源的迁入是影响其发生量的重要条件。搞好测报,运用多种农业防治手段,合理开展化学防治是主要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我国夏玉米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目前在我国玉米产区有加重为害和成灾的趋势。为便于田间准确识别该虫、调查其发生为害规律以及掌握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在室内对二点委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70%左右、光周期L14 h∥D10 h、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卵期平均为4.25 d;幼虫一般为5龄,幼虫期平均为18.28 d;蛹期平均为7.69 d,蛹重平均可达75.77 mg;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3.29 d,产卵可持续9.13d,平均每雌产卵量为305.3粒,最多产500粒,最少132粒。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14.75 d和18.88 d。整个世代发育历期约为33.35 d。  相似文献   

17.
杜仲梦尼夜蛾是单食性食叶害虫,专性为害杜仲。本研究旨在摸清该害虫的发育及为害规律,为制定防治决策提供依据。通过野外采集越冬蛹,室内羽化并交尾、产卵,对孵化的幼虫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精确测量幼虫各龄期的取食量,同时,观察并记述该虫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其发育历期。结果表明,杜仲梦尼夜蛾越冬代历时213.85d,蛹期172.40d;在寄主植物生长季,其完成一个世代平均需要59.8d,其中卵期4.45d,幼虫期19.7d,蛹期28.85d,成虫期6.8d。幼虫期蜕皮7次,经历8个龄期,幼虫期存活率达98.9%。越冬代除蛹期外其他虫态历期与上述一致。幼虫全期取食,每头幼虫总取食量平均为1.65g新鲜叶片,6、7、8三个龄期幼虫总的取食量占幼虫期取食总量的79.71%。幼虫为害期约为20d,其防治工作应在5龄之前完成。  相似文献   

18.
二点委夜蛾是2011年在郑州市玉米田新发生的害虫。为明确二点委夜蛾在郑州市的发生规律,为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灯光诱捕法于2012—2014年连续3年进行了成虫发生期调查。综合3年诱蛾情况和其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初步推断二点委夜蛾在郑州市每年发生4代,即越冬代成虫发生期4月上旬至5月下旬,1代成虫发生期在5月底至7月中旬,2代成虫发生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3代成虫发生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二点委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了明确温度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恒温饲养方法,设置16、20、24、28、32和36℃6种温度,研究不同温度对二点委夜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雌成虫产卵量的影响,并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36℃的恒温条件下,二点委夜蛾不能完成其发育史。在16~32℃范围内,二点委夜蛾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世代发育历期在32℃时最短,为27.17天;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69℃和604.45日.度。在20~32℃时,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雌雄个体间无明显差异。20℃和24℃时单雌产卵量较高,为283.8粒和261.8粒,二者差异不显著。24℃时二点委夜蛾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82.0和0.82。表明24℃是二点委夜蛾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20.
苹果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消长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昭旭  罗进仓  陈明 《植物保护》2008,34(4):111-114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在甘肃张掖地区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粗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主干分枝及主枝分叉处的缝隙中结茧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陆续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1代幼虫蛀果为害,7月中下旬为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出现不完整第3代幼虫。在甘肃张掖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有一段明显的间断期,说明第1代苹果蠹蛾发生的趋势相对较为独立,世代重叠现象发生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