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流域水资源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阐述了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研究的基本状况。指出,目前的水资源管理是基于一定水文规律的现状水资源的调控与开发利用。认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水文循环规律发生了变化,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将为研究宏观尺度上变化环境下水文循环规律和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提供科学有力的工具。回顾了国内外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发现状,认为目前我国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开发还不能适应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开发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将为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文章最后给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建立过程中模型结构、尺度及模型参数的确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入海径流量是流域水循环的重要分量,识别入海径流量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对流域生态安全及三角洲湿地安全有重要意义。以万泉河流域入海口主要水文站加积站1956-2007年水文和流域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有序聚类等统计方法和GIS技术,研究流域入海径流量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雨量和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径流量下降幅度更明显,径流系数系列2003年前后发生了突变。将1956-1976年作为基准期,利用降雨-径流关系,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径流演变的影响,发现人类活动对下垫面改变是造成2003年后径流显著减小的重要原因。流域山区热带雨林替代为经济林,植被结构改变已导致流域涵养水源功能下降。禁止砍伐热带雨林,阻止种植经济林对维护岛屿生态安全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基于DEM的流域水文模拟已成为近年来流域水文模型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探讨基于DEM的流域水文模拟方法入手,研究了数字高程模型和新安江模型相结合的半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建模思路,并把它应用于增江流域洪水预报中,结果证明该模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
数字流域水文模拟在增江流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基于DEM的流域水文模拟已成为近年来流域水文模型的热点之一。探讨基于DEM的流域水文模拟方法入手,研究了数字高程模型和新安江模型相结合的半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建模思路,并把它应用于增江流域洪水预报中,结果证明该模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海河流域农田氮磷面源污染及对水质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识别关键源区,以期为该流域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InVEST营养物传输率模型和产水量模型,估算了海河流域农田氮磷入河负荷、河流断面氮磷入河通量和潜在氮磷径流质量浓度,结合GIS空间热点分析、水文网络分析识别面源污染关键源区。【结果】海河流域2015年氮磷入河负荷分别为2.41 kg/hm2和0.56 kg/hm2,入河总量达3.4934万t和0.8077万t,潜在氮、磷径流质量浓度分别为5.97、1.47 mg/L,约55%的河段超过地表V类水质TN、TP标准。农田氮磷污染呈明显的沿西北部山区向中南部平原方向上升的分布特征;农田氮磷入河负荷和潜在氮磷径流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前者高值分布在徒骇马颊河水系、漳卫河水系、子牙河水系,后者高值分布在徒骇马颊河全线、黑龙港运东河中下游、大清河支流和子牙河上游部分河段;流域水系上游或支流的潜在氮磷径流质量浓度普遍高于干流。热点区面积分别占14.45%、16.02%,贡献入河总量的23.39%、27.71%。【结论】海河流域农田氮磷面源污染较严重,西北部山区地区的污染程度低于中南部平原地区,以流域中南部、石家庄和秦皇岛的周边地区为关键源区。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基于DEM的流域水系模型与TOPMODEL水文模型构建出了流域梯级水电站实时水文预报模型,并以VS.Net为平台,运用分布式网络编程技术将二者集成,为西南某流域梯级水电站设计开发出功能先进和完善的网络版实时水情预报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已投入使用,为实现流域水情预报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学者利用HEC-HMS水文模型模拟流域降雨径流过程,发现该模型有良好的适用性。【目的】提高紫荆关流域洪水模拟精度。【方法】采用紫荆关流域水文气象及下垫面资料,将流域划分为11个子流域,通过选择产流和汇流计算方法,构建了该流域分布式HEC-HMS水文模型,并从历史实测暴雨洪水事件中选择14场洪水对构建的HEC-HMS水文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结果】率定的各子流域产流参数基本相同,由于各子流域面积不同导致汇流参数也不同。模拟的洪峰流量和洪量相对误差均在20%以内,纳什效率系数为0.51~0.95,模拟与实测的洪水过程线吻合较好,模型模拟精度较高。【结论】构建的水文模型能反映紫荆关流域实际的产汇流过程,可用于该流域洪水过程模拟和洪水预报。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基于DEM的流域水系模型与TOPMODEL水文模型构建出了流域梯级水电站实时水文预报模型,并以VS.Net为平台,运用分布式网络编程技术将二者集成,为西南某流域梯级水电站设计开发出功能先进和完善的网络版实时水情预报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已投入使用,为实现流域水情预报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9.
探究气象水文干旱传播规律对水文干旱的提前预警和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赣江流域1960~2018年逐月降水量、气温和径流量资料,分别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tandardized Runoff Index,SRI),利用游程理论和Copula函数条件概率方法对比分析气象水文干旱特征及其干旱传播规律。结果表明:赣江流域年和季节尺度上的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变化过程相似,变化趋势一致,干旱指数反映流域春旱和冬旱呈现加重趋势,而夏旱和秋旱呈现减弱趋势,SPEI指数描述的夏旱强度要重于SPI和SRI指数,而反映的冬旱强度则弱于其他两种干旱指数;SPEI和SPI评估的赣江流域气象干旱事件分别为87和75次,SRI评估的水文干旱事件为65次,虽然气象干旱事件多于水文干旱,但水文干旱事件有着更长的历时和更高的烈度;干旱传播时间年内波动较大,雨季传播时间在1~2个月间...  相似文献   

10.
基于SRTM_DEM的泾河流域特征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特征信息的提取对于水文地理信息分析、模拟技术和水文模型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TRM_DEM数据,在ArcGIS9.3环境下,提取泾河流域坡度、坡向等地形特征,以及河网、流域边界和面积等水文要素,并划分子流域。分析表明,当闽值取5000(40.5km^2)时,生成的流域河网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地区水系。根据河网分级、低级集水区域生成结果和流域地形特征,可划分为32个子流域,为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SRTM_DEM提取泾河和部分支流流域面积误差均较小,说明提取结果与实际非常接近。结果表明,SRTM_DEM数据和ArcGIS9.3提取流域特征信息方便快捷,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按照综合分布式概念性水文模型和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长处的建模思路,应用改进的格林-安普特下渗理论和地貌水文学的水滴运动理论,建立了一个具有物理基础的松散结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模型的产流方法融合了邓恩产流理论和霍顿超渗产流理论,考虑土壤水分剖面、土壤各向异性和地形坡度等对流域产流的影响;模型的汇流方法利用地貌水文学理论,寻求水文过程与流域地形地貌的相互作用及定量关系,以确定模型参数,其优势在于可以考虑净雨空间分布不均和流速空间分不均对流域汇流的影响问题。以湿润地区典型流域沿渡河为对象进行水文模拟应用研究,结果良好,说明模型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下面源污染时空变化特征,探究流域景观格局与面源污染的关系。【方法】以布尔哈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1986-2016年4期土地利用变化下面源污染分布特征,运用Fragstats4.2软件计算了1986年和2016年布尔哈通河各子流域的景观格局指数,最后使用CANOCO5.0软件分析子流域面源污染和景观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构建的SWAT模型模拟的径流量和总磷量在校准期和验证期的决定系数R2和纳什效率系数NSE都达到0.6以上,模型能很好地模拟流域水文水质状况,1986-2016年,SWAT模拟的总磷年负荷分别为74.04、73.78、82.50 t和128.31 t。②面源污染与景观格局存在密切关系,景观组成格局方面,林地面积与总磷负荷负相关,农田和建设用地面积与总磷负荷正相关;景观空间格局方面,林地斑块破碎化程度与总磷负荷正相关,而农田斑块的破碎化程度与总磷负荷负相关。流域斑块之间的越高流通性和聚集性,对养分流失改善有积极作用,而流域内景观异质性的增加和形状的复杂化,则会导致污染负荷输出风险的增加。【结论】流域面源污染负荷急剧增加,面源污染防治的关键控制区域在坡度较高的北部区域和农田及城镇集中的东部区域,该区域规划土地利用和优化景观格局时,应优先考虑防止林地斑块破碎化程度的提高和控制城镇面源污染源。  相似文献   

13.
分别于平水期和枯水期采集了花溪河流域典型农业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利用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对研究区不同水体的补给来源、季节变化及主要影响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值进行了空间插值分析,同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下的主要水文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水体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当地大气降水,月亮湖水库受蒸发作用影响明显,地表水和地下水的δD和δ~(18)O整体上呈现平水期高于枯水期的特征。(2)地下水的δD和δ~(18)O在枯水期与平水期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性特征,西部水田/水库集中区富集,东部旱地集中区贫化,土地利用对研究区环境水文过程影响明显。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为流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河川径流量显著减少,这已引起严峻的生活生产及生态等方面问题。本文基于SWAT模型,成功构建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皇甫川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采用1990-1999年月径流资料进行参数率定,2000-2004年月径流资料作为模型验证,对模型的适用性做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率定期的Nash-Sutcliffe系数Ens值和相关系数R2均为0.80,相对误差Re为-4.6%,验证期的Ens值为0.66,相关系数R2为0.67,相对误差Re为10.1%,总体模拟结果较为满意。这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为皇甫川流域未来的水资源规划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of surface water (SW) and groundwater (GW) is critical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 on the entire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velop a modeling system for considering SW–GW interactions and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developed system. A linked modeling approach was selected to consider SW–GW interaction. The dual-simulation scheme was developed to consider different time scales between a newly developed surface model: Dynamic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Assessment Tool (DANSAT), and existing groundwater models;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difference groundwater flow model (MODFLOW) and a modular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 model (MT3D). A distributed and physically based DANSAT predicts the movement of water and pesticides in runoff and in leachate at a watershed scale. MODFLOW and MT3D simulate groundwater and pesticide movement in the saturated zone. Only the hydrology component of the linked system was evaluated on the QN2 subwatershed in the Nomini Creek watershed located in the Coastal Plain of Virginia mainly due to lack of observed data for MT3D calibration. The same spatial scale was used for both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models while different time scales were used because surface runoff occurs more quickly than groundwater flow. DANSAT and MODFLOW were separately calibrated using the integrated GW approach which uses own lumped baseflow components in DANSAT, and using the steady-state mode in MODFLOW, respectively. Then the linked system was applied to QN2 based on the parameters selected for DANSAT and MODFLOW to simulate time-dependent interactions on the entire system. The linked approach was better than the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the temporal trends of monthly runoff by improving the monthly 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index from 0.53 to 0.60. The proposed linked approach will be useful for evaluating 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BMPs on the entire SW–GW system by provid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groundwater table elevation and enhancing the reliability of calibrated parameter sets.  相似文献   

16.
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和前提是数字化,尤其是对农地资源利用、农地权属、农业生产等农业全要素的数字化。目前,国内农业数字化水平较低,农地资源空间信息应用较少,需要加快开展农地空间数据在农业生产信息采集分析和农业政策决策执行等方面的应用,推动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本研究围绕“十三五”以来新增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统称“两区”)划定农业基础性工作,归纳了“两区”划定的相关概念,总结了划定的业务流程;结合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的业务需求和数字化成图的拓扑关系需求,为“两区”划定设计了“区—片块—地块”三级空间结构;提出了基于多源农地空间数据的“两区”划定图件测制关键技术,在分析“两区”行业功用的基础上,以“区—片块—地块”空间结构为制图导向,融合现有多源农地空间数据在空间分布和语义属性上的关联性,从特定空间尺度实现了“两区”空间分布图制作;提出了基于多源农地空间数据的“两区”划定数据建库关键技术,分析了“两区”划定数据建库的业务需求,从空间信息结构视角实现对“两区”划定地理空间实体的抽象化;总结并讨论了多源农地空间数据在“两区”划定过程中的整合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多源农地空间数据能够在“两区”划定的关键技术环节起到数据支撑作用,同时也需针对具体的应用环境判断其信息可用性,降低多源农地空间数据的偏差及局部缺失对“两区”划定这类系统性工程所造成的影响,实现对基础数据、专题数据、管理数据和统计数据的有效集成,为“两区”划定及智慧农业领域同类基础性工作的有效推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高,因此有必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提高粮食产量。为此,开发了一套基于STM32及物联网的农业机器人定位及路径导航行走系统,跟踪端GSM芯片在STM32的控制下通过GPRS网络发送GPS定位数据信息,农业机器人视觉系统根据所在环境拍摄图像分析获得行走路径,完成导航任务。以农田垄沟环境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仿真,将机器人视觉系统采集的图像进行优化,通过MatLab仿真处理,将机器人导航行走路线通过阈值分割和边缘检测提取出来,满足其定位导航的精度。该系统能够大量应用在农业生产技术中,包括种植管理、喷洒农药及果实采摘等,极大地减轻了我国农业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对于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流域平均山坡长度的提取及其在SWAT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山坡长度是指流域内山坡的山顶和山脚之间沿最陡坡向的水平距离,流域平均山坡长度是整个流域内山坡长度的平均值,它们是描述流域地形地貌特征的基本地理参数,广泛应用在分布式水文模型和水土流失模型中。人工确定流域的山坡长度非常费时并会因不同用户的主观思维而不同,然而它的取值对于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否准确地模拟流域的水文过程十分重要。探讨了两种从DEM模型中提取此参数的方法,并以宜昌黄柏河流域为例,就其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中的应用及其敏感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The physically based distributed modelling system, MIKE SH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hydrological water balance of a small watershed with the objective of developing the irrigation plan. Simulation is first conducted over 109 days, concentrating the attention on the main cropping season, i.e., kharif (Jul–Oct), and the average water balance is calculated. It is observed that in spite of the frequent rainfall in the season, there are phases when the water content in the root zone goes below the allowable deficit. In case irrigation is not supplied during these periods, the yield of the paddy will only be about 70% of the potential yield. To attain the potential yield, the irrigation requirement is calculated as 490 and 340 mm for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ds of the watershed respectively. Irrigation schedule for the purpose is suggested. Hydrological water balance simulation is further extended to the second cropping season, i.e., rabi (Nov–Feb), over 100-day period. Here, the water stored in the existing tank at the outlet is used for the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in the season. It is seen that the actual yields obtained are very close to the potential yields of the selected crops. The results overall illu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a comprehensive hydrological modelling system for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f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in a watersh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