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过不同的烘茧工艺对雄蚕品种蚕茧茧质影响的对比试验,提出有益保全雄蚕品种蚕茧茧质的烘茧工艺:采用二次干燥法,铺茧量4.8kg/㎡-5.5kg/㎡;头冲烘茧温度以100℃为适,头冲出灶时间以定时为主(2h),辅以蛹体干燥程度检验来确定。二冲采用变温法,出灶时间以蛹体干燥程度检验为主,以计时作参考(3h),同时注意控制好排湿量。  相似文献   

2.
雄蚕茧丝具有缫折低、洁净好、纤度均匀等优点,所缫的高档生丝倍受用户青睐。本研究针对雄蚕茧蛹体小、茧层较厚且纤度相对较细均匀的特点,探讨了雄蚕茧的烘茧工艺。结果表明,烘茧温度、鲜茧堆放时间、铺茧量、半干茧干燥程度等与烘茧质量有一定影响,并提出了头冲烘茧温度以105℃、鲜茧堆放时间不超过12 h、鲜茧铺茧量以4.5 kg/0.76 m^2、半干成数6.5成为更适当的烘茧要求。  相似文献   

3.
《四川蚕业》2002,30(3):57-57
<正> 鲜茧经头冲后,茧层似已干燥,但蛹体仍含有很多水分,经过半干茧处理,可使蛹体水分通过茧层继续散发,使茧层吸收部分水分,增加二冲时的抵抗力,避免茧层过干而影响解舒,并能缩小半干茧干湿差距,有利于二冲干燥均匀,同时,分二次干燥,可以提高烘茧设备的利用率,如果蛹体水分,不能及时散发,就会发生蒸热,蛹体变黑甚  相似文献   

4.
将二冲的减速第一、第二阶段分灶调温烘茧 ,即在相邻 2副风扇车子灶中 ,1副为高温灶 ,供减速第一阶段烘茧 ,另一副为低温灶 ,供减速第二阶段烘茧 ,符合蚕茧干燥规律 ,保证目的烘茧温度 ,解决了二冲后阶段温度“翘尾巴”现象 ,提高了烘茧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5.
微波干燥机烘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茧干燥是蚕茧生产的重要环节,烘茧所用的机械和方法与茧丝质量、烘茧工效有密切关系.历来蚕茧干燥都是用烘茧灶采用气热干燥法进行,一般分为头烘和二烘,共需5.5~6h,烘茧时间长,操作烦琐,工效低,且对茧丝有不良影响. 微波干燥是一种先进的加热干燥技术,具有热效率高、处理时间短、干燥均匀一致、对加  相似文献   

6.
对于烘茧温度,过去由于测温仪器的局限性,一般用的都是给热温度。至于受热体的温室,基本缺如。本试验应用现代的半导体测温仪器,对受热体蚕茧的茧层和蛹皮、蛹心,行烘茧进程中的温度实测。经1964、1965和1975年的几次测定,于内部予热式烘茧,初步摸索了一些数据,大体为壁温>室温>蛹温>层温的概念。过去烘茧最高温度规定100℃,现在又提可达120℃,这次试测,就从实践上说明了提高温度的合理性。又在烘茧中,随着干燥程度的逐步发展,茧层温度和蛹体温度就比例上升,茧层温度的上升比又大于蛹体,这是掌握后阶段温度特别是最后温度时特别应该注意的。  相似文献   

7.
金琳 《蚕桑通报》1995,26(4):14-15
中国古代杀蛹贮茧史中国丝绸博物馆金琳蚕茧的干燥贮藏,主要是为了防止化蛾,损坏蚕茧,以延长缫丝时间。古代没有现代蚕茧干燥技术,只能用鲜茧缫丝,春茧收获后,即急速缫丝,每年只有几天时间,故丝少绸少,只能供王公贵族享用。长期以来蚕茧加工、贮藏技术一直是制约...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及变化与种茧耐贮性之间的关系,以7个二化性品种和1个一化性品种柞蚕种茧为试材,比较分析雌、雄蛹在低温贮藏不同时间后血淋巴总SOD、POD、CAT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贮藏期间,3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在化性、品种、性别间较为相似,但活性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化性品种总SOD、POD活性显著高于二化性品种,CAT活性显著低于二化性品种,各二化性品种之间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相较于春季出库期,二化一放出库期各二化性柞蚕品种种茧蛹体血淋巴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发生显著下降,其中,大9雌蛹总SOD、POD、CAT活性下降幅度最小,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凤久和辽蚕527的雄蛹3种抗氧化酶活性较高,说明大9的雌蛹耐贮性最强,凤久和辽蚕527的雄蛹耐贮性最强。研究结果可为柞蚕种茧耐低温贮藏研究与二化一放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小型空气能烘茧机的烘茧量与烘茧用时,不同季节烘茧效果,不同烘茧机烘茧质量进行比较,并测试了不同处理方式对蚕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一次烘茧量增多,烘干蚕茧所需时间增长,干茧的适干率和解舒率下降幅度增大,在不同蚕茧生产季节使用烘茧效果差异不大,三种烘茧机具所烘出来的干茧质量相差不明显,缫出的生丝等级都达到4A以上。小型空气能烘茧机烘干茧缫丝后的干蛹品质接近鲜蚕蛹的水平,完全达到食用标准。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广东省分公司肇庆支公司报导,红外线烘茧初获成功。目前煤灶烘茧是由表到里燥,因而使茧层水份损失过多而影响解舒不良。红外线烘茧却可以从茧内部蛹体不断发散水分、逐渐干燥,可以避免上述缺点提高解舒率。红外线  相似文献   

11.
研究认为 :蚕茧干燥中室内相对湿度峰值不出现在临排气前的 82℃时段 ,而是位于鲜茧进灶 10min左右的 70℃附近 ;在现行干燥设备及控湿条件下 ,等速干燥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基本符合干燥工艺要求 ,但减速干燥阶段则相差较大 ,应进行人工补湿。对茧层含水率的测定分析认为 ,预热段加温速度会对茧层含水率产生影响 ,快速加温有利于缩短杀蛹时间 ,维持较适当的茧层含水率。但生产上以中速偏快加温方式 (加温速度 1 0~ 1.2℃ /min)为宜。茧层含水率高低与灶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二者相关系数达 0 8312 ,且相对湿度 2 0 %及以上时与 10 %及以下时的茧层含水率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和掌握采茧时期和烘茧温度对蚕茧解舒的影响,对常规饲养的两广二号蚕茧进行烘干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上簇第7天烘茧最好,烘茧温度为105℃时解舒率最高。在实际生产中,要适时采茧,上簇足7日始烘茧,同时要防止高温急烘和低温闷烘。  相似文献   

13.
内印茧的危害性及其防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建萍 《蚕桑通报》1999,30(2):45-46
本文论述了内印茧对蚕丝业的危害性,并通过其发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防除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家蚕是一种产业化生产的经济昆虫 ,家蚕彩色茧的开发与产业化利用 ,有望为丝绸业带来新的绿色活力.本实验采用色素添食法生产彩色茧 ,研究了添食色素对结茧率和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影响.结果发现 :添食红色素对结茧率和茧质无显著影响 ,添食橙色2号色素其茧质成绩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蚕茧需求模型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虎  李瑞  沈卫德 《蚕业科学》2006,32(4):562-567
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我国的蚕茧需求趋势、蚕茧供求的均衡水平以及影响蚕茧需求的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蚕茧需求量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6~2010年蚕茧需求量将达到61~72万t;蚕茧的供求均衡理论量约为51.48万t,鲜茧收购均衡价格为1.745 1万元/t;对蚕茧需求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依次是蚕茧生产量、蚕茧价格,而生丝价格的作用力最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优良蚕品种在不同的上蔟环境中吐丝面结成的蚕茧性状的调查,发现在合理的环境中上蔟时,茧形大,上茧率高,缩皱细,茧丝的强力大,伸度适当,净度成绩好。而在其他环境中上蔟,都不同程度地对茧丝品质有影响,特别是多湿环境上蔟时对茧质性关的影响最大。因此上蔟环境的合理控制是生产优质原料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茧丝的解舒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茧解舒的好坏,同时受蚕品种内在特性和外部条件的影响。不同蚕品种,由于其茧丝的化学组成、不同种类氨基酸的含量及茧丝纤维结构上的差异,蚕茧解舒效果不一。影响蚕茧解舒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湿度、温度和气流,其中湿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外界因素对解舒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蔟中保护和蚕茧收烘阶段。通过控制蔟中温湿气环境因素和改善蚕茧收烘工艺,可以有效提高蚕茧解舒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优良蚕品种在不同上蔟环境中结成的蚕茧缩皱,发现市温多湿环境中上蔟的蚕茧缩皱粗、乱、深,茧层丝溶推率较低,解舒率。适温环境中上蔟的蚕茧缩皱细、齐、浅,丝脱溶推率市,解舒优。缩皱粗细与解舒率、解舒丝长吁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