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硫磺改良盐渍土效果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探索了以硫磺为改土材料对渭南盐渍土的初步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硫磺的施用对于土壤及作物(棉花)的养分状况表现出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降低了土壤pH值,相对于施用石膏的处理,硫磺在降低土壤pH上有更明显的作用;另外,虽然硫磺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各离子的含量及EC值,但随着硫磺用量的逐渐增加,土壤中各离子含量及EC值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因此,硫磺的施用对于该地土壤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但是,虽然结果显示硫磺在该地土壤的改良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效果有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硫磺施用量太低(试验中最高用量为225 kg/hm2),因此,在本试验基础上如果进一步加大硫磺用量将可能会对该地盐碱化土壤具有更为明显的改良作用,但最佳施用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碱积盐成土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田试验结合玉米室内模拟盆栽,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姚伏镇大兴墩村的盐碱土在施用硫磺、石膏、有机肥、PAM等不同改良剂后,土壤水分及相关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4种改良剂均有效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空隙度随之增加,土壤物理结构的改善与水分利用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了盐碱土的改良;(2)硫磺的最佳用量在675~900 kg/hm2之间;(3)就4种改良剂综合而言,PAM表现出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黄土区旱地长期施用微肥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达20年的微量元素肥料定位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长期施用微肥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微肥对冬小麦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小麦施B增产481.8 kg/hm2,增产率30.3%;施Zn增产610.8 kg/hm2,增产率38.4%;施Mn肥籽粒增产368 kg/hm2,增产率23.1%;施Cu籽粒产量无明显变化。施用微肥小麦,籽粒、秸秆中微量元素含量增加,籽粒中含锌量增加10.47 mg/kg,增加率为49.79%;秸秆中含锌量增加3.84 mg/kg,增加率为47.5%;与施KH2PO4肥相比,籽粒中含锌量增加8.03 mg/kg,增加率为33.0%;秸秆中含锌量增加4.78 mg/kg,增加率为66.8%。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了解绿洲农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利用长期定位实验的方法,初步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绿洲农田的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影响。其中,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无肥CK处理养分含量最低,尤其是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的有机质、全N和碱解氮分别比对照区平均高1.5 g/kg0、.19 g/kg和10.5 mg/kg,其他各处理养分含量处于二者之间。结果还表明,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尤其是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的含量关系密切,制约产量的首要养分因素是N素,其次是P素。CK处理由于连年作物吸收及收获带走养分,使土壤的有效养分库消耗很快,致使作物产量逐渐降低。P、K处理作物产量变化趋势和CK处理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了N素是影响绿洲农田作物产量的首要因素。对各处理的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变化研究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作物产量最高,平均为4 010.8 kg/hm2,因此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可能是提高绿洲农田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最佳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5.
降碱抑盐改良剂对重度盐化碱土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宁夏银北重度盐化碱土为研究对象,连续4 a监测脱硫石膏、糠醛渣、醋糟和菌肥单独或配合施用对土壤pH值、全盐和其他理化性状的改良效果及对水稻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改良4年间T2(单施脱硫石膏)或各改良剂配合施用的处理(T3~T6)在0~20 cm土层pH值比T1(CK,不施用改良剂)降低,其中T5(脱硫石膏+糠醛渣+醋糟+菌肥)相对降幅最大,T6(脱硫石膏+菌肥)降幅最小,T3(脱硫石膏+糠醛渣+菌肥)和T4(脱硫石膏+醋糟+菌肥)差异较小;土壤碱化度和电导率变化趋势与pH值相似,但降幅明显大于pH值降幅。(2)4年间T2~T6处理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比T1分别平均增加了1.30、3.97、4.03、5.16 g·kg-1和2.15 g·kg-1;不同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相似,但增幅均大于有机质。(3)4年间T2处理水稻保苗率显著高于T1,但普遍低于改良剂配合施用的处理,T5保苗率最高,T4保苗率略优于T3;改良剂配合施用对株高提升效果不及保苗率明显;各改良剂均能提高作物穗长、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降低空秕数;T2~T6处理4年产量平均值分别比对照增加77.92%、118.48%、128.93%、158.10%和102.13%,T4纯收入最高,其次为T5。整体来讲,施用脱硫石膏+糠醛渣+醋糟可以显著降低土壤pH值、碱化度和EC、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实现土壤降碱抑盐、作物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银北地区硫磺改良盐碱土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石膏为对照,探讨硫磺对宁夏平罗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硫磺能有效降低土壤pH值,增大EC值;土壤中Ca2 、Mg2 和SO42-含量增加明显,交换性Na 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玉米生物量增加,其中低硫用量效果最为明显,增加了18.4%。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硫磺和ALA(5-氨基乙酰丙酸,分子式为C_5H_9NO_3)配合施用对盐渍化土壤中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等用量的硫磺(3 g/kg)和ALA处理下,玉米的生长发育明显优于无处理的对照,玉米幼苗株高和干物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5.6%和34.2%.硫磺施入盐渍化土壤中后,明显降低了土壤pH值,改善了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同时土壤的EC(电导率)明显提高,主要是由于SO_4~(2-),Ca~(2+),Mg~(2+)3种离子含量升高所引起,且大部分硫磺并没有在短期内转化成SO_4~(2-),因此在该类盐渍土中科学施加一定量的硫磺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且有一定的后效.由此可见,在盐渍化土壤中施用适量硫磺,并对作物辅以施用ALA的化学调控措施,把作物生长环境改善和抗盐性提高相结合,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依照等氮替换原则,设不施氮肥处理,优化氮肥施用量180 kg·hm-2单施化肥、40%有机肥替代化肥、60%有机肥替代化肥,常规氮肥施用量240 kg·hm-2单施化肥、40%有机肥替代化肥、60%有机肥替代化肥共7个处理,探究河套灌区盐渍土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酿酒高粱生长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施氮量下,6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成熟期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10.52%~12.77%、36.36%~50.64%、41.58%~51.33%。(2)相同施氮量下,4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高粱产量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增产6.63%~15.72%。(3)施氮量180 kg·hm-2 40%有机替代处理较其他施肥处理氮肥利用率提高1.98%~22.84%,氮肥偏生产力提高3.49~17.19 kg·kg-1;施氮量240 kg·hm-2 40%有机替代处理较其他施肥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提...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调查及对高产果园(≥22 500 kg/hm2)和低产果园(<18 000 kg/hm2)土壤样品的分析,研究了半湿润易旱区红富士果园初夏土壤理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高产园和低产园的物理特性和养分状况差异显著。高产园土壤pH显著低于低产园,而电导率及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微量元素都显著高于低产园,其养分含量均处于中等到丰富水平,符合高产优质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标准,而低产园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或缺乏水平;两类果园0~2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均高于其它土层。有机质与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之间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苹果的需肥特性和土壤养分状况及有效性,初步提出了低产园的优化施肥结构模式:增施有机肥和补施氮、磷肥为主,配施一定量的钾肥和微肥,以保证苹果的丰产优质。  相似文献   

10.
生态炭肥防控小麦根腐病效果及对土壤健康修复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生态炭肥(以生物质炭为主要成分)防治小麦根腐病的效果及对土壤健康的修复机理,通过设置2个生态炭肥处理分析其对小麦根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小麦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细菌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炭肥防控小麦根腐病效果明显,1 200kg/hm2和750 kg/hm2两个处理的防效均达到77.00%以上,最高可达86.25%;且对小麦增产增收效果显著,2个处理的小麦产量减损率分别为86.62%和76.11%,净增产值分别为7 315.52元/hm2和7 038.04元/hm2;施用生态炭肥均能有效提高小麦返青期和灌浆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细菌数量及土壤蔗糖酶、淀粉酶及纤维素酶活性;且施用生态炭肥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效及对土壤健康修复作用存在正剂量效应。表明麦田增施生态炭肥是一个能快速修复土壤健康、有效防控小麦根腐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耕作协同物料添加对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障碍消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设置9个处理:对照(CK),深松+脱硫石膏(SG),深松+腐植酸(SF),深松+复合调理剂(ST),深松+复合调理剂+腐植酸(STF),粉垄+脱硫石膏(FG),粉垄+腐植酸(FF),粉垄+复合调理剂(FT),粉垄+复合调理剂+腐植酸(FTF),脱硫石膏、复合调理剂和腐植酸施用量分别为15 000、22 500 kg·hm-2和6 00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0~40 cm土层,耕作协同物料添加处理的土壤容重降低2.7%~18.4%,土壤总孔隙度增加3.8%~25.3%,土壤三相比得到改善。与CK相比,耕作协同物料添加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pH、钠吸附比(SAR)和总碱度,降低幅度分别为6.8%~21.3%、20.7%~78.3%和17.1%~47.7%;在0~40 cm土层,耕作协同物料添加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幅度为2.5%~63.9%。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和理论产量较CK分别提高4.8%~10.1%、8.9%~22.0%和...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水肥条件对高原夏季露地紫甘蓝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效应,筛选适宜水肥管理制度,以当地灌水量和施肥量为对照(CK),设置3个灌水下限水平,即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0%(W1)、60%(W2)、40%(W3),3个施肥水平分别为当地常规施肥量的100%(F1:N、P、K分别为466.5 kg·hm-...  相似文献   

13.
由施氮过量或肥料比例失调所引起的硝酸盐污染,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巨大风险,因此,研究肥料的合理施用量和配比对土壤及作物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N、K两因素四水平完全方案,测定不同处理马铃薯块茎硝酸盐含量和耕层土壤硝酸盐含量;通过方差分析及回归模型分析,寻求马铃薯块茎硝酸盐和耕层土壤硝酸盐对N、K的响应规律,以及N、K交互作用对二者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了获得土壤最低硝酸盐含量,施氮量应为151.65 kg/hm2,施钾量为194.025 kg/hm2;为了吸收较多的土壤硝酸盐,施氮量应为224.025 kg/hm2,施钾量为266.925 kg/hm2。  相似文献   

14.
以氮肥施用量N1(108 kg·hm-2)、N2(144 kg·hm-2)、N3(180 kg·hm-2)及种植密度D1(15×104株·hm-2)、D2(22.5×104株·hm-2)、D3(30×104株·hm-2)、D4(37.5×104株·hm-2)设置12个处理,以当地传统种植方式(N3D1)为对照,在生态脆...  相似文献   

15.
土壤施硅对小麦和麦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土壤施硅对小麦蚜虫的防控效果,本研究在小麦种植前分别配施0(CK)、40、80和120 kg/hm2四个浓度的硅肥,测量施硅后小麦生育期、生物量、叶面积、株高、产量指标以及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发生量。结果表明,施硅对小麦株高和穗数无显著影响,但80 kg/hm2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小麦叶面积分别为1 786.03 mm2和2 033.54 mm2,生物量分别为133.68 g和134.50 g,小麦穗粒数分别为35.61粒和35.92粒,小麦千粒重分别为45.34 g和45.59 g,小麦产量分别为9 684.45 kg/hm2和9 835.05 kg/hm2,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小麦成熟期较对照提前3 d;80 kg/hm2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禾谷缢管蚜发生量分别为90头和86头,均显著低于对照;40、80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荻草谷网蚜发生量分别为128、117和105头,均显著低于对照。因此,田间土壤施硅80 kg/hm2和120 kg/hm2可以明显改善小麦农艺性状,提高小麦产量,并能减少麦蚜发生量。  相似文献   

16.
油菜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作绿肥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有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试验设置油菜不同还田量处理(CK:不还田;T1:21 000 kg·hm-2;T2:42 000 kg·hm-2;T3:84 000 kg·hm-2),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线虫群落对油菜还田的响应。结果表明:(1)相较于CK,油菜不同还田量能够使土壤pH降低4.19%~6.59%,土壤总盐含量降低4.07%~6.86%,土壤容重降低9.68%~12.90%;T2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增加了27.42%,T3处理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较CK增加了35.46%和11.12%;(2)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出线虫3纲3目13科19属24种,各处理优势营养类群均为食细菌类线虫;随着油菜还田量的增加,食细菌类线虫与捕食杂食类线虫相对丰度逐渐降低,而食真菌类线虫与植物寄生类线虫的相对丰度逐渐升高;与CK相比,油菜还田后土壤线虫丰富度指数降低,多样性指数升高,富集指数EI与结构指数SI降低;(3)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是影响线虫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氮肥管理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施氮措施和秸秆还田模式2个因素。施氮措施设稳定性氮肥施氮量F1(180 kg·hm-2)、尿素减量施氮量F2(180 kg·hm-2)和尿素农户传统施氮量F3(270 kg·hm-2)3个水平;秸秆还田模式设秸秆不还田(N)和秸秆还田(S)2个水平,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的玉米产量在8 708.16~9 626.71 kg·hm-2之间,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秸秆还田(S)的产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N),增幅为4.96%~8.94%(P>0.05)。施氮措施对土壤N2O排放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稳定性氮肥措施F1和尿素减量措施F2的土壤N2O排放量显著低于F3尿素农户施氮措施,降幅为29.26%~68.52%,且F1和F2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除了SF2和NF2处理之间的N2O排放量有显著性差异(1.53 kg·hm-2和1.91 kg·hm-2),其他秸秆还田模式处理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的氨挥发累积量在1.61~15.40 kg·hm-2之间,表现为:F3氨挥发累积量最高(14.37 kg·hm-2和15.40 kg·hm-2),F2氨挥发累积量次之(11.80 kg·hm-2和12.49 kg·hm-2),F1氨挥发累积量最低(1.61 kg·hm-2和1.79 kg·hm-2),各施氮措施间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秸秆还田(S)的氨挥发累积量较秸秆不还田(N)提高5.85%~11.18%,但除了SF3和NF3的氨排放量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表现出F3>F2>F1;秸秆还田处理(SF1、SF2和SF3)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无秸秆还田(NF1、NF2和NF3),分别显著降低了65.65%、144.79%和128.48%。因此,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损失,秸秆还田+稳定性氮肥处理(SF1)是本研究地区夏玉米稳产减排的最优试验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8.
基于黄土旱塬区长期定位试验的施肥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在黄土旱塬区进行了18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对肥料利用率、土壤肥力及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单施磷肥,对小麦无增产效果,磷肥的利用率为0.4%,磷肥的利润率平均为-1.1;单施氮肥,小麦产量明显增加,氮肥利用率为39.3%,利润率平均为3.0,最高可达4.7;氮磷配施,肥料的肥效、利用率明显高于氮、磷肥单施,利润率平均为1.7。氮磷配施还有利于土壤养分平衡,土壤肥力提高。综合考虑,氮磷配施,特别是90 kg/hm2N和90 kg/hm2P2O5配施是更理想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脱硫石膏配施不同功能改良剂对宁夏河套灌区碱化土壤改良效果,进而筛选出适合河套地区碱化土壤改良的最佳方案,本研究以枸杞(Lycium chinense)为供试材料,在宁夏河套灌区设立碱化土壤改良田间试验,设对照(T1)、单施脱硫石膏(T2)、脱硫石膏+醋糟+菌肥(T3)、脱硫石膏+菌肥(T4)、脱硫石膏+醋糟+菌肥+保水剂(T5)、脱硫石膏+微肥(T6)、脱硫石膏+诱抗素(T7)7个处理,于2013—2016年连续开展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盐碱指标、养分状况以及枸杞农艺性状(成活率/保存率、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4年间T2~T7处理在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5.4%~88.8%)、全氮(8.0%~31.3%)、碱解氮(11.4%~41.7%),降低pH值(4.8%~10.3%),钠吸附性比SAR(5.5%~51.6%)和全盐含量(5.5%~5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