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林间开展了释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和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防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试验,结果表明: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最佳益害比为4∶1,对松褐天牛寄生率达31.25%;释放花绒寄甲卵防治松褐天牛最佳益害比为8∶1,对松褐天牛寄生率达62.77%;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最佳益害比为1∶1,对松褐天牛寄生率达70.69%。天敌释放区诱捕器诱捕到的松褐天牛成虫明显少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2.
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韶山市、南岳区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2种天敌昆虫,开展防治松褐天牛的试验。结果表明:2种天敌昆虫对松褐天牛有良好的控制作用,4个试验区的平均虫口减退率为92.65%,校正虫口减退率为91.41%;混合释放2种天敌昆虫的寄生率为92.42%,高于单独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的寄生率62.00%和87.34%。  相似文献   

3.
释放花绒寄甲防治危害白蜡的云斑天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东营市和滨州市,选取8个受害严重的白蜡林作为试验样地,在云斑天牛幼虫期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然后调查和统计天敌释放前后白蜡树的被害株率、天牛的株虫口数,计算出花绒寄甲对云斑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对云斑天牛均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5个试验林中,释放后第2年的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73.16%,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72.36%;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3个试验林中,释放后第2年的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77.20%,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9.68%.对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的防治效果进行比较表明,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防治效果略高于释放卵的林分,但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在云斑天牛生物防治中,释放花绒寄甲2种虫态的天敌均不失为有效和良好的技术,而卵的成本低,值得在生产防治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杨树云斑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湖南和湖北省选取9个云斑天牛危害的杨树林作为试验林,释放云斑天牛的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开展生物防治云斑天牛试验.通过调查天敌释放前后被害株数和株虫口数2个指标对花绒寄甲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林间释放这种寄生性天敌的卵和成虫均对云斑天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3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83.27%;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74.33%;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6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84.23%;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75.65%.通过对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后当年和第2年调查的防治结果进行比较,表明释放天敌成虫的防治效果略好于释放卵的林分,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由于人工繁殖花绒寄甲成虫的成本远高于卵,因此,在生产中大面积防治云斑天牛时,采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方法比较经济.  相似文献   

5.
应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6个松褐天牛危害的马尾松林样地,释放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的卵和成虫。通过调查天敌释放前后被害株数和单株虫口数2个指标对花绒寄甲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室内和林间罩网寄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情况。在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后对当年松褐天牛的寄生防治效果显示: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3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48.54%,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3.07%;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3个试验林中,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47.00%,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8.00%,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均对松褐天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室内试验中,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后,不同胸径受害木段中松褐天牛幼虫被寄生的数量比例变化较大,5~8cm胸径的木段中寄生率最高,达72.41%,显著高于10~15cm和>18cm胸径木段的49.52%和49.06%;分别在5,7和9月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寄生率分别为68.50%,21.63%和30.29%,5月份的寄生率显著高于7月和9月。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以5月份释放天敌效果最好,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花绒寄甲是寄生天牛的重要林木天敌昆虫,为了解花绒寄甲在林间的寄生防治效果,通过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卵卡)来寄生松褐天牛,根据松褐天牛被寄生率和虫口减退率,研究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2019年校正虫口减退率平均值为46.20%,寄生率高于50%的占66.7%;2020年防治效果为 33.18%,寄生率为 34.91%,由此可见,释放花绒寄甲对松林松褐天牛防治效果较明显,寄生情况良好,治理区域内松褐天牛数量有所减少,对松褐天牛危害区具有较好的种群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应用花绒寄甲和管氏肿腿蜂防治杨树光肩星天牛试验,结果表明:2种天敌对光肩星天牛均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在不同释放模式下,林间有虫株率均分别下降了20.84%~43.71%,其中联合应用区域有虫株率仅为37.5%,下降显著,较对照区有虫株率下降了52.5%。同时发现2种天敌对不同位置的寄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其中对南向枝干上的寄主寄生几率最低。  相似文献   

8.
释放花绒寄甲卵防治松褐天牛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释放花绒寄甲卵对马尾松立木上松褐天牛的寄生效果,进一步探索经济有效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技术措施。【方法】在林间设置直立木诱木,后在诱木上按5∶1、10∶1、15∶1(寄甲卵数量∶松褐天牛侵入孔数量)3个比例释放花绒寄甲卵卡防治松褐天牛以明确最佳释放比例。另在一年中6个不同时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卡以明确最佳释放时期。此外,在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林场6个小班释放花绒寄甲卵开展林间防治松褐天牛试验以明确大面积释放天敌的防治效果。【结果】释放卵与害虫数量比例为15∶1时的校正寄生率最高,室内为85.17%,林间校正虫口减退率为82.20%。3月上旬、3月下旬、4月上旬、4月下旬、8月上旬和10月下旬在马尾松诱木树干释放卵卡,以4月上旬防治效果最好,校正虫口减退率达82.37%。在林间每株直立诱木上释放4 000粒花绒寄甲卵,越冬代松褐天牛防治效果58.04%~87.39%。【结论】利用花绒寄甲卵防治松褐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江西中部地区释放花绒寄甲卵的最佳时间在4月上旬,偏南应提前约10天,而偏北地区则应推迟约10天。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利用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防治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在武威绿洲区开展试验研究。通过采用不同释放方式、不同时期、释放不同数量和种源的花绒寄甲,进行防治效果比较。结果表明:直接释放和打孔释放的防治效果无差异;6月初释放的防治寄生率比9月下旬释放的高14.17个百分点;随投放数量的增加防治寄生率呈现上升趋势,投放数量达4头以上时,寄生率增幅趋于平缓;湖南种源和北京种源的花绒寄甲防治寄生率无差异。武威绿洲区利用花绒寄甲防治光肩星天牛,可于6月初按4头/株直接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能达到既节约成本又实现高效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巨桉云斑天牛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巨桉林中,利用生物防治的手段,通过引进花绒寄甲和川硬皮肿腿蜂对巨桉树干中的云斑天牛进行防治,以期得到最佳的生物防治方案.通过花绒寄甲单独防治,川硬皮肿腿蜂单独防治,以及花绒寄甲和川硬皮肿肿腿蜂综合防治的措施设置3个处理及对照,并定期进行观察和数据记录.防治结果:川硬皮肿腿蜂单独防治,有效防治率为42.8%;花绒寄甲单独有效防治率为71.7%;两者结合防治,有效防治率为87.5%.花绒寄甲和肿腿蜂综合防治防治效果最好,但考虑到花绒寄甲单独防治与其防治率差别不太大,以及人力、物力等经济因素,最终确定单独使用花绒寄甲防治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管氏肿腿蜂及其携带球孢白僵菌进行室内防治松墨天牛幼虫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死亡率随着接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一定的接蜂量(虫蜂比1∶2~1∶5)下,松墨天牛龄期越大,被寄生效果越低,对3龄幼虫的平均寄生死亡率为90%,4龄虫平均为77.5%,5龄虫平均为52.5%。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约1×107个孢子时,对4~5龄松墨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5%、75%和100%;管氏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防治木段内的松墨天牛幼虫寄生感染死亡率为87.13%。  相似文献   

12.
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2005年北京市密云县进行了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技术的研究与推广,5 a放蜂1200万头,累计防治面积3000 hm^2。管氏肿腿蜂5 a平均寄生率达69.68%,寄生率随着放蜂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内放蜂后侧柏的被害率由放蜂前22.78%下降到0.49%;被害木虫口密度由25.4头/株下降到3头/株,下降率88.2%;被害木管氏肿腿蜂密度由放蜂前的0.2头/株上升到2005年的2.5头/株,基本达到有虫不成灾。  相似文献   

13.
管氏肿退蜂防治青杨天牛试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引进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进行繁殖和释放试验,结果表明:用管氏肿腿蜂防治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 L.效果可达64.5%,但防治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14.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褐天牛幼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通过5菌株感染松褐天牛幼虫研究筛选出毒力相对较强菌株Ma789,然后进一步研究了其1.0×10^5-1.0×10^8个/mL不同孢子含量梯度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半致死含量为3.2×10^5个/mL;而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室内寄生试验表明,随着接蜂量的增加,管氏肿腿蜂对幼虫的寄生死亡率不断提高,当虫蜂比提高到1∶4-1∶5时,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校正死亡率达96.7%;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Ma789约1.0×10^7个孢子时,对老熟松褐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6.7%,70%和100%。  相似文献   

15.
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防治栗山天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Coleoptera寄甲科Bothrideridae)是迄今发现的寄生天牛类害虫最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经研究,虽然寄生不同天牛种类的花绒寄甲根据形态特征目前认为是同一种,但在生物学特性上表现为很强的寄主专化性,即形成了不同天牛种的花绒寄甲生物型(biotypes)(Weietal.,2009)。因此,在利用其开展天牛生物防治时,必须在自然界找到自然寄生该种天牛的花绒寄甲生物型,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管氏肿腿蜂是多种林木钻蛀性害虫的抑性寄生蜂,雌蜂通过蜇刺抑制寄主氧化反应。为明确肿腿蜂寄生后寄主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运用考马斯亮蓝法、蒽酮比色法和残余法,对蜇刺后第0日(初始组)、第2日(寄主初麻痹时)、第14日(子代幼蜂初孵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松墨天牛幼虫体质量、蛋白质、总糖和脂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寄生后,寄主体质量持续下降;体内蛋白质含量在寄主麻痹初期极显著升高,而在幼蜂初孵时则极显著下降;脂质含量在寄主初麻痹时未见显著变化,而幼蜂孵化前升高显著;但寄主体内的总糖含量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蜂寄生寄主,对寄主体内蛋白质、糖类、脂质代谢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释放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新疆杨光肩星天牛幼虫,测定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试验确定,在放蜂15d后,光肩星天牛幼虫开始停止排粪,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寄生率为46.6%,防治效果为45.2%。管氏肿腿蜂对新疆杨农防林带中的光肩星天牛幼虫有一定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保存时间及降雨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设保存时间30,60和90 d,模拟连续降雨1,3,5,7 d共7种处理,测试花绒寄甲卵在野外的孵化率。结果显示:保存30 d,平均校正孵化率为49.39%;保存60 d,平均校正孵化率为36.93%;保存90 d,孵化率为0,显著低于30 d和60 d;保存30 d与60 d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保存30 d的卵模拟降雨1 d,平均校正孵化率为47.79%;模拟连续降雨3,5,7 d,平均校正孵化率分别为33.24%,37.05%和27.97%。模拟降雨与对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模拟降雨不同天数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保存时间对花绒寄甲卵野外孵化率具有很大的影响,而野外降雨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可能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