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选育过程 特优丰13的恢复系壹恢13为蜀都种业选育自1997年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的合作而引进的一批高世代材料,利用其中IR8/圭630//IR24的F6,与IR258-1-2杂交,种植56株,种子混收;1998年种植1 500株,从中选出50个中熟优质单株;1999~2000年选出28个株系与龙特浦A进行测配.2000年在公司园区种植其杂交稻,观察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
旱稻新品种丹旱糯3号是丹东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旱稻研究室通过籼粳亚种间复合杂交,采用集团与系谱法相结合选育而成。1984年夏以矮秆的5057为母本,抗病、大穗的IR26/早丰γ为父本,有性杂交,经丹东、海南两地繁殖、定向选育,至1993年选育出旱稻新品种丹粳5号。1994年由丹粳5号繁种田选出优良糯型变异株;1995年在所内旱稻试验田株系圃种植,编号为旱株18;1996年在所内旱田种植,  相似文献   

3.
丹旱糯3号是丹东农科院稻作所旱稻研究室通过籼粳亚种间复合杂交,采用集团与系谱法相结合选育而成。1984年以矮秆的5057为母本.抗病、大穗的IR26/早丰γ为父本,有性杂交.至1993年选育出旱稻新品种丹粳5号。1994年由丹粳5号繁种田选出优良糯型变异株;1995年在所内旱稻试验田株系圃种植,  相似文献   

4.
Ⅰ优86是汉中市农科所用自育恢复系R8608(圭630/菲一//丛桂314/IR8608)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优IA于1997年测配选育而成的高产中熟杂交稻。经1997~1999年连续三年的试验、试种,平均亩产548.46kg,比对照种汕优64增产15.37%,三年增产均达显著水平。宁强、洋县等地大面积种植,一般亩产550kg,高产田块可达660kg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耐密植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以玉米Lancaster群5个改良自交系为父本,Reid群和Dom群5个骨干自交系为母本,按NCⅡ设计组配25个玉米杂交组合,研究5.5万株/hm~2、7万株/hm~2和9万株/hm~2种植密度对各杂交组合及亲本单株产量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种植密度下,25个玉米杂交组合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分别为137.12%、134.90%和127.86%,且杂种优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但PH4CV改良自交系父本所配杂交组合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的杂种优势较高。在5.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一般配合力以自交系PH5AD最高,为7.02;在7万株/hm~2和9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以自交系PH4CV最高,分别为20.73和18.24。以PH5AD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适宜稀植,以PH4CV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在高密植条件下易获高产;以PH4CV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较耐密植,以J1577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宜稀植。  相似文献   

6.
旱作水稻新品系76-152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材料来源与选育经过76—152是通过有性杂交选育的,已于1988年4月初经水稻专业组鉴定通过。1976年稻作所以多元杂交法配制组合(如图),以后采用系谱法选育。1978年夏在沈阳杂交;1976年冬在海南岛种植一代;1977年夏在沈阳种植子二代,秋后选优良植株12株;1978年夏在沈阳种植子三代,共12个株系,该年在第9系中选得两个优良植株;1979年夏在沈阳种植子四代,共两个株系,秋季每系各选出5个优良  相似文献   

7.
利用明恢76与Warylowa配组选育而成的亚恢420,是一个广亲和恢复系。它与珍汕97A、龙特甫A、1356S配组的组合,表现大穗多粒,结实率高、籽粒饱满,具有很强的营养优势和经济优势;经二年来多点试种示范,平均产量8241.1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20.33%,已经达到亚种或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选用有代表性的不同水稻材料广泛配组,F1综合评定杂种优势及杂种优势表现,选定优势组合,向高世代发展,固定和利用非F1优势。研究表明,在F2及以后的世代中,杂种优势衰退是普遍的、但是,在大量的组合中,有些组合F2群体分离特殊,不少单株优势性状组合,容易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系。在特别配制的宁恢3-2/C418正反交组合中,选出了一个强优恢复系,其特点是株高基因配置合理,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个体和群体可调,作常规品系试种,增产潜力大。因为具有高的异交结实率,可将其改造为不育系。综合分析,这个强优恢复系已是一个具有深入研究和利用价值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9.
Ⅱ优15系南平市农科所用Ⅱ-32A与本所选育的恢复系大粒香-15(IR36/7539/IR54/306)配组于1996年育成的中、晚杂交水稻新组合。1999年3月通过南平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市于1999年引进示范60亩,表现产量高、抗性好,特别是米质优,具有清香味,适宜在我市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
大白菜杂交种具有生长整齐一致、抗病、丰产和种子繁殖系数高等特点,目前许多国家在大白菜生产上多采用选育自交不亲和系的方法配制一代杂交种子。我所自1972年起着手选育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var.pekinensis Rupr.)自交不亲和系及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到1981年初为止,共选育成10个自交不亲和系,用它们配制F_17—8个,经推广种植后,现在已占京郊秋季大白菜种植面积的40—50%。  相似文献   

11.
目前杂交水稻多为品种间籼籼杂交,亲缘关系近,杂种优势有限。现在的育种工作者试图寻找籼爪交、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根据现有报道,各地虽有籼爪交、籼粳交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和阶段成果,但由于籼爪交、籼粳交其杂种一代结实率低、饱满度差、生育期超亲等问题,故成功率甚少。宁德市农科所在利用籼爪交亚种间杂种优势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选育出籼爪交亚种间杂交稻特优671,把结实率提高到87.34%,并解决饱满度差和生育期超亲等问题。1.特优671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1.1选育过程1997年晚在本所利用多系1号为母本,亚恢420为父本,杂交配组收20粒种子,1997年冬在海南种植F1,田间编号为R26,观察苗期分蘖强,叶色浓绿,成熟时转色好。混收F1种子。而后在本所海南进行加代定向选育。1999年冬在海南种植F5,编号为RH356,从中用龙特甫A测交2个单株,其中RH3560—2t,2000年晚在本所种植F6,编号为RH671,对应杂种编号T96,观察T96,表现株壮、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优势强,并取样考种测产,观察对应父本RH671基本稳定,取样考种,混收株系,并定名为亚恢671,2000年冬在海南与特A试制组合定名为特优671,...  相似文献   

12.
我国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从应用基础到开发推广,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科研体系,正沿着由“三系法”到“两系法”,进而到“一系法”的构思进行,即由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走向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从而把杂交稻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我省的两系杂交稻杂种优势利用与研究工作,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关心,在各级科研、生产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下,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进展。 1 现状 1.1 两系杂交稻的科研攻关成果喜人   在不育系选育方面,选育出的不育系数量较多,质量也居国内外先进行列。表现出育性稳定、转换起点温度低、育性转换明显且生物形状优良的不育系有GD-1S、GD-7S、GD-8S、穗35S、N9S、D1S、HD3S N22S等,其中GD-1S已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在强优组合的选育方面,已从过去单一利用培矮64S配组向利用多种不育系配组方向发展,至2000年已有培杂山青、培杂双七、培杂茂三、培杂67、培杂茂选、培杂粤马等6个组合先后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别是培杂双七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0年全省种植面积达15.67万hm2 ,已发展成为我省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当家组合。试种表现出有苗头可供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扩大种植的新组合有培杂南胜、粤杂122、培杂青珍等,这些新组合具有株型紧凑、产量较高、米质好、抗性强和熟期适中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高粱新优恢复系8385是甘肃省平凉地区农科所以恢7429×晋辐1号杂交株穗作母本,平大头×忻粱52号杂交株穗作父本,人工去雄组配而成。该恢复系从1983~2000年经4代系统选育,与TX622A、京农2A等测配组合,其高淀粉,高配合力,花粉量大,恢复性强,一般产量584.9kg/667m2以上,四川、山西、辽宁等地已引种利用。  相似文献   

14.
早熟优质高产黄秋葵新品种粤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粤海黄秋葵是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选育而成的黄秋葵新品种。该品种半矮杆型,株高73.9M,早熟,始花节位6.2节,嫩果5棱,果面柔滑无刚毛,果色翠绿,果长约11cm;单果重约11g。广州地区适播期为3—9月,最适播期为3月和7月,每667m^2种植1800株左右,产量1318kg,比五福黄秋葵增产13.6%,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利用81—16选育出了高117、高146、高229、高236等高度雄性不育系;通过测配鉴定初步选育出高229×k172、高117×k164等优势组合,形成了完整的谷子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模式,为谷子品种改良由常规品种向杂交种选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包括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6个花椰菜品种(系)完全双列杂交实验的2年观察资料进行单球重、球径、球高、成熟期、株高、株幅和叶片数等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年份间的环境差异对亲本和F1的表现影响较小,F1农艺性状的平均值与其双亲平均值显著相关;单球重、球径、球高和成熟期以加性效应为主,通过早代选择可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株高、株幅和叶片数以显性效应为主,且具有较大的环境互作效应,以高世代选择为好;单球重、株高、株幅和叶片数的杂种优势以正值为主,成熟期的杂种优势以负值为主,利用杂种优势可改良这5个农艺性状,球径仅测到环境互作优势,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球径表现影响较大,在本研究中未测到球高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7.
1 选育经过 1.1 亲本自交系选育 母本“2104—1—6”由辽阳金刚种业有限公司以外引系“丹598”与自选系“9321”杂交后经多年连续自交选育而成的二环系,而“9321”为辽阳金刚种业有限公司以沈综群体血源采用系谱法选出的“8504”与由“丹360”变异株选出的“8415”回交后经连续自交选育而成,历经8个世代以上。  相似文献   

18.
晋绿豆3号     
《山西农业科学》2006,34(3):68-68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杂粮研究中心;品种来源:中绿1号/野生绿豆的后代Vc6089A中选出,原名C-10。特征特性 植株直立,株高60cm左右,分枝3~4个。叶色浓绿,花黄色,荚黑褐色,不炸荚,早熟不早衰,单株结荚20~30个,单荚粒数11粒左右,千粒重61g左右,子粒绿色有光泽。  相似文献   

19.
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辽粳101(区试代号LDC101)是辽宁省稻作研究所于2000年以辽优7为母本,辽盐188为父本人工杂交系选而成的水稻新品种。2000年在沈阳配组杂交;同年在海南种植F1,成熟后混收。2001年沈阳种植F2(660株)混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晚籼新组合兰优1972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优1972系南宁市沃德农作物研究所以自主选育的不育系兰A与优质恢复系R1972配组育成的优质晚籼弱感光组合.该组合杂种优势强,株叶型好,生育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适宜在桂南稻作区作双季晚稻种植.文章介绍了兰优1972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制种技术:注意确保父、母本种性;合理安排播差期,确保有效穗数;适时适量喷施"九二○";及时除杂、收割,确保种子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